耄耋老人話說臨淄烏河“七孔橋”

耄耋老人話說臨淄烏河“七孔橋”

一、烏河“七孔橋”的來歷

一九八八年臨淄區地名委員會給我村監製的村碑鐫文“……清康熙年間,王氏為首聯合鄰村居民建石橋於村東南時水之上,此後,村名習稱為王家橋”。此文肯定了王家橋的建橋功績。後來,不論我村還是他村說“七孔橋”是王家橋的,這也就習以為常。 話得從頭說起,我王氏十世豆祖好尋地理脈絡,看重了我村這一物華天寶之地,身居孫婁店,就在此建起了別墅,因時水環繞,泉眼甚多,而故稱“湧泉別墅”。 時至我十三世廷英祖兄弟六人析產分爨,分到了這方寶地,一家於明末崇禎年間徙居於此,始成村落。 後我廷英祖有八子一女,人丁興旺,科第聯綿,長子所,順治乙酉科(1645年)拔貢,在京為官;四子帥,順治丁酉科(1657年)武舉;八子威,順治甲午科(1654年)武舉;孫,玉林(威之子)康熙癸酉科(1693年)武舉;曾孫,友譚(玉林之子)康熙癸酉科(1713年)武亞元;曾孫,友詢(玉林次子)康熙辛卯(1711年)壬辰(1712年)聯捷進士(十五名);瀛(帥之孫)康熙辛卯(1711年)舉人;壬辰(1712年)進士。後有啟綱(友詢之孫)、引年(玉林之玄孫)、龍鑲(王氏二十一世孫)皆為武舉。

耄耋老人話說臨淄烏河“七孔橋”

從順治到康熙僅六七十年間,我王氏家族就出了兩名進士,四名武舉,可謂鼎盛之家。不到百年,我廷英祖就繁衍了孫輩二十九人,曾孫五十九人,玄孫一百一十三人,可謂望族。正因為我王氏是名門望族,所以在四鄉很有影響力,正因為我村出了這些不凡之士,常往來於府(青州)縣(臨淄城)鄉(孫婁店、王家橋)之間,原來古橋不便車來人往,我村就提出在時水之上建新橋的倡議。立刻得到鄰村居民的響應,孫婁店族人的贊同。從籌資、設計、施工到竣工皆有我村負主要責任。所以“七孔橋”建成後,為彰顯我村的建橋功績,鄰村贊同,官府認可,我“湧泉別墅”更名為“王家橋”。從此關於“七孔橋”及道路的管理、維護皆有我王家橋負責。為印證史實,特在橋西頭立了一座臥碑,左西朝東,碑簷前後鐫刻著疊式貓頭,碑形獨特,碑前平放一長約兩米、寬一米多、高有六十多公分的平板石,歷代在此擺臺做小買賣的都是我村村民,不見別村人在此擺攤,好像這是王家橋的“特封地”說也奇怪。

耄耋老人話說臨淄烏河“七孔橋”

因“七孔橋”地處東西南北交通要衝,道路幾經維護。最後一次修路是在民國五年。民國三年,我祖王鳳祥時任南六社社長,創修我王家橋十三世祖廷英支譜事蕆賀譜,唱了三天大戲,大大激發了祖人的祖情和集體觀念。民國五年,我王家橋提出重修“七孔橋”兩端道路的倡議,真是一呼百應,周邊各村捐款,四鄉名人捐款,遠鄉的金嶺鎮,臨淄城裡的也捐款,致使籌資充盈,所以路面是用長方形平板石鋪的,橋西分別鋪到去王家橋的路口,向西南鋪到去小張王和大張王的路口,橋東鋪到去小杜家莊的路口,路兩旁都立了路沿石,在那國不強、民不富的年代,此舉還是罕見。為標榜這次修路,在橋東路南立了一座高約兩米、寬八十公分的石碑,上有碑帽,前面鐫刻碑文,後面鐫刻各村及個人捐款名錄。 世道滄桑,光陰荏苒,時至一九四六年七月,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全面進攻解放區,國民黨佔了臨淄城,是年陰曆十月底,我八路軍攻打臨淄城,因戰爭“七孔橋”被炸燬,只有最東頭一空四塊橋板完好,北邊一塊橋板斜紮在河底,其它橋板全被炸碎,水只好從石縫裡流淌,人們只好踩著石稜來回。直到一九四八年中秋節,我軍解放了濟南,除青島外,山東全部解放,是年秋後,有水牛村的王維經老師率先來我村辦起了學校,我們這些失學三年的孩子又回到了學校。

耄耋老人話說臨淄烏河“七孔橋”

一九四九年春節後,縣裡出資要在被炸燬的“七孔橋”上修木板橋,特責成我王家橋做些準備工作,此時,我哥哥任村自衛團長(1949年—1952年)負責派勞力、買大樹等勞力活,當時就買了王世明屋後大街上一棵高約五米、直徑約六十多公分的大槐樹,解成木板,這些事,我親眼目睹,木板橋修成了,當然比那“邁橋子”好多了,眾人喝彩:“還是共產黨好”!大概在一九五二年就把木橋改建成了和原石橋一樣的“七孔橋”,原來橋東一空的五塊橋板沒換,西邊六空全是新橋板。大概在二〇一〇年前後有幾塊橋板斷裂又換了新的。儘管“七孔橋”便於通行,但時代在發展,需求在提高,“七孔橋”不跟“形勢”了,所以政府出資,在“七孔橋”南側建了新橋,新橋大大增添了時代的光彩,也給周邊村民增添了喜悅。 可惜,有關“七孔橋”修橋、修路兩座碑,在破“四舊”的年代被毀,碑文無存,實為遺憾,那隻好留在歷史的記憶中了。

耄耋老人話說臨淄烏河“七孔橋”

二、七孔橋踩橋會


關於“七孔橋踩橋會”的來歷,臨淄《鄉村記憶》一書中寫得很翔實。“……元和寺內和尚欺男怕女,欺壓善良,禍害百姓,為非作歹,民憤極大,眾鄉親聯名告官,當時,王家橋有位在京的官員,將狀告元和寺和尚的奏摺呈給皇上,皇上認定這是小事,不必重罰。一擺手說“罷了”。官員一心想要為民除害,在對執行官傳達皇上口諭時,故意說成“耙了”。正月十六這一天,執行官帶兵將元和寺內和尚綁縛曠野,宣佈和尚罪行,將他們埋入坑內,直使頭頂露出地面,讓王家橋村民牽馬套上鐵耙,對惡和尚施以“耙刑”。這天附近村民趕來看熱鬧的卻拍手叫好,他們聚集在七孔橋上,歡呼雀躍,高興地扭秧歌,唱戲曲,玩玩藝……”,共同慶賀惡和尚得到嚴懲。

耄耋老人話說臨淄烏河“七孔橋”

為了紀念這個為民除害的日子,以後每年正月十六日,四鄉村民自發地來到七孔橋上來回踩幾趟,有的敲鑼打鼓、玩玩藝、扭秧歌、舞龍獅……有的人在此擺攤賣吃的、賣玩具,這樣就形成了正月十六“七孔橋踩橋會”的習俗。歷年來,來橋上表演的玩藝有多有少,多時,因為來玩的人多擁擠,表演的玩藝難以展藝,性急的人難免產生衝突,這時,總有王家橋的頭面人物出來幫著玩藝打場子,消除矛盾。只要王家橋的人一出面,什麼矛盾也消失了。看的看、玩的玩,使得踩橋活動呈現出更加祥和的氣氛。這足以說明,我王家橋在周邊村民中的威望高低。所以,若問起“七孔橋”是哪個村的時,人們會不假思索地說:七孔橋是王家橋的。這就是歷史贈給王家橋的榮耀,也是歷史賦予給王家橋的歷史責任。 時代在前進,世事都在變,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去的事已成歷史,新的事物在等待著有為的人們,“七孔橋踩橋會”新的風采期待著我們去領略。小杜家莊是大杜家莊的分支,王家莊也有我王家橋的分支,王家橋、王家莊、大杜家莊同屬臨淄縣第七區王家鄉,一九五三年王家莊才劃歸臨淄縣第三區。同為一方沃土養育的後人,也不可能永在同一轄區。新時代,一切都日新月異,但已成的歷史不能變,“七孔橋”和“七孔橋踩橋會”的由來,永遠是王家橋的光彩,為使人們永遠留住的記憶,所以我寫了以上雜談。(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王衍才 八十六歲撰文

二〇二〇年一月二十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