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话说临淄乌河“七孔桥”

耄耋老人话说临淄乌河“七孔桥”

一、乌河“七孔桥”的来历

一九八八年临淄区地名委员会给我村监制的村碑镌文“……清康熙年间,王氏为首联合邻村居民建石桥于村东南时水之上,此后,村名习称为王家桥”。此文肯定了王家桥的建桥功绩。后来,不论我村还是他村说“七孔桥”是王家桥的,这也就习以为常。 话得从头说起,我王氏十世豆祖好寻地理脉络,看重了我村这一物华天宝之地,身居孙娄店,就在此建起了别墅,因时水环绕,泉眼甚多,而故称“涌泉别墅”。 时至我十三世廷英祖兄弟六人析产分爨,分到了这方宝地,一家于明末崇祯年间徙居于此,始成村落。 后我廷英祖有八子一女,人丁兴旺,科第联绵,长子所,顺治乙酉科(1645年)拔贡,在京为官;四子帅,顺治丁酉科(1657年)武举;八子威,顺治甲午科(1654年)武举;孙,玉林(威之子)康熙癸酉科(1693年)武举;曾孙,友谭(玉林之子)康熙癸酉科(1713年)武亚元;曾孙,友询(玉林次子)康熙辛卯(1711年)壬辰(1712年)联捷进士(十五名);瀛(帅之孙)康熙辛卯(1711年)举人;壬辰(1712年)进士。后有启纲(友询之孙)、引年(玉林之玄孙)、龙镶(王氏二十一世孙)皆为武举。

耄耋老人话说临淄乌河“七孔桥”

从顺治到康熙仅六七十年间,我王氏家族就出了两名进士,四名武举,可谓鼎盛之家。不到百年,我廷英祖就繁衍了孙辈二十九人,曾孙五十九人,玄孙一百一十三人,可谓望族。正因为我王氏是名门望族,所以在四乡很有影响力,正因为我村出了这些不凡之士,常往来于府(青州)县(临淄城)乡(孙娄店、王家桥)之间,原来古桥不便车来人往,我村就提出在时水之上建新桥的倡议。立刻得到邻村居民的响应,孙娄店族人的赞同。从筹资、设计、施工到竣工皆有我村负主要责任。所以“七孔桥”建成后,为彰显我村的建桥功绩,邻村赞同,官府认可,我“涌泉别墅”更名为“王家桥”。从此关于“七孔桥”及道路的管理、维护皆有我王家桥负责。为印证史实,特在桥西头立了一座卧碑,左西朝东,碑檐前后镌刻着叠式猫头,碑形独特,碑前平放一长约两米、宽一米多、高有六十多公分的平板石,历代在此摆台做小买卖的都是我村村民,不见别村人在此摆摊,好像这是王家桥的“特封地”说也奇怪。

耄耋老人话说临淄乌河“七孔桥”

因“七孔桥”地处东西南北交通要冲,道路几经维护。最后一次修路是在民国五年。民国三年,我祖王凤祥时任南六社社长,创修我王家桥十三世祖廷英支谱事蒇贺谱,唱了三天大戏,大大激发了祖人的祖情和集体观念。民国五年,我王家桥提出重修“七孔桥”两端道路的倡议,真是一呼百应,周边各村捐款,四乡名人捐款,远乡的金岭镇,临淄城里的也捐款,致使筹资充盈,所以路面是用长方形平板石铺的,桥西分别铺到去王家桥的路口,向西南铺到去小张王和大张王的路口,桥东铺到去小杜家庄的路口,路两旁都立了路沿石,在那国不强、民不富的年代,此举还是罕见。为标榜这次修路,在桥东路南立了一座高约两米、宽八十公分的石碑,上有碑帽,前面镌刻碑文,后面镌刻各村及个人捐款名录。 世道沧桑,光阴荏苒,时至一九四六年七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全面进攻解放区,国民党占了临淄城,是年阴历十月底,我八路军攻打临淄城,因战争“七孔桥”被炸毁,只有最东头一空四块桥板完好,北边一块桥板斜扎在河底,其它桥板全被炸碎,水只好从石缝里流淌,人们只好踩着石棱来回。直到一九四八年中秋节,我军解放了济南,除青岛外,山东全部解放,是年秋后,有水牛村的王维经老师率先来我村办起了学校,我们这些失学三年的孩子又回到了学校。

耄耋老人话说临淄乌河“七孔桥”

一九四九年春节后,县里出资要在被炸毁的“七孔桥”上修木板桥,特责成我王家桥做些准备工作,此时,我哥哥任村自卫团长(1949年—1952年)负责派劳力、买大树等劳力活,当时就买了王世明屋后大街上一棵高约五米、直径约六十多公分的大槐树,解成木板,这些事,我亲眼目睹,木板桥修成了,当然比那“迈桥子”好多了,众人喝彩:“还是共产党好”!大概在一九五二年就把木桥改建成了和原石桥一样的“七孔桥”,原来桥东一空的五块桥板没换,西边六空全是新桥板。大概在二〇一〇年前后有几块桥板断裂又换了新的。尽管“七孔桥”便于通行,但时代在发展,需求在提高,“七孔桥”不跟“形势”了,所以政府出资,在“七孔桥”南侧建了新桥,新桥大大增添了时代的光彩,也给周边村民增添了喜悦。 可惜,有关“七孔桥”修桥、修路两座碑,在破“四旧”的年代被毁,碑文无存,实为遗憾,那只好留在历史的记忆中了。

耄耋老人话说临淄乌河“七孔桥”

二、七孔桥踩桥会


关于“七孔桥踩桥会”的来历,临淄《乡村记忆》一书中写得很翔实。“……元和寺内和尚欺男怕女,欺压善良,祸害百姓,为非作歹,民愤极大,众乡亲联名告官,当时,王家桥有位在京的官员,将状告元和寺和尚的奏折呈给皇上,皇上认定这是小事,不必重罚。一摆手说“罢了”。官员一心想要为民除害,在对执行官传达皇上口谕时,故意说成“耙了”。正月十六这一天,执行官带兵将元和寺内和尚绑缚旷野,宣布和尚罪行,将他们埋入坑内,直使头顶露出地面,让王家桥村民牵马套上铁耙,对恶和尚施以“耙刑”。这天附近村民赶来看热闹的却拍手叫好,他们聚集在七孔桥上,欢呼雀跃,高兴地扭秧歌,唱戏曲,玩玩艺……”,共同庆贺恶和尚得到严惩。

耄耋老人话说临淄乌河“七孔桥”

为了纪念这个为民除害的日子,以后每年正月十六日,四乡村民自发地来到七孔桥上来回踩几趟,有的敲锣打鼓、玩玩艺、扭秧歌、舞龙狮……有的人在此摆摊卖吃的、卖玩具,这样就形成了正月十六“七孔桥踩桥会”的习俗。历年来,来桥上表演的玩艺有多有少,多时,因为来玩的人多拥挤,表演的玩艺难以展艺,性急的人难免产生冲突,这时,总有王家桥的头面人物出来帮着玩艺打场子,消除矛盾。只要王家桥的人一出面,什么矛盾也消失了。看的看、玩的玩,使得踩桥活动呈现出更加祥和的气氛。这足以说明,我王家桥在周边村民中的威望高低。所以,若问起“七孔桥”是哪个村的时,人们会不假思索地说:七孔桥是王家桥的。这就是历史赠给王家桥的荣耀,也是历史赋予给王家桥的历史责任。 时代在前进,世事都在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的事已成历史,新的事物在等待着有为的人们,“七孔桥踩桥会”新的风采期待着我们去领略。小杜家庄是大杜家庄的分支,王家庄也有我王家桥的分支,王家桥、王家庄、大杜家庄同属临淄县第七区王家乡,一九五三年王家庄才划归临淄县第三区。同为一方沃土养育的后人,也不可能永在同一辖区。新时代,一切都日新月异,但已成的历史不能变,“七孔桥”和“七孔桥踩桥会”的由来,永远是王家桥的光彩,为使人们永远留住的记忆,所以我写了以上杂谈。(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王衍才 八十六岁撰文

二〇二〇年一月二十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