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清宫太监打板子,能把豆腐里面打碎,外面完好,是真的吗?

竹乔乔


封建统治者在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中,研究了很多残酷的刑罚,这些刑罚用来镇压老百姓,打击敌手,其中打板子就是很常见的一种刑罚。

在皇宫里,皇帝对谁不满想杀谁或者想打谁的时候,就会对这个人施以刑罚,最常见的就是打板子了,清朝的皇帝下令打板子就有皇宫里的太监执行。

这些太监平时都是经过了专门训练的,他们在上岗之前先是打砖头或者石头,不是直接打,而是在砖头或者石头上垫上纸张打,一开始打肯定不掌握技术,要打破纸张,这是不合格的。

什么是合格?必须要练到板子打到纸上,但是纸张毫发无损,而下面的砖头或者石头却被打碎,这就算是初步合格了。

下一步接着练,打的就不是纸包石头了,而是打豆腐,要求是把豆腐内部打碎,但是表面完好,这是个技术活,等练到这个要求了,这太监就可以上岗了。

这样的手段用来打人,那自然很可怕,设想一下,人的屁股就是一块豆腐,被太监一顿打,表面完好,但是内部结构已经被打碎了,人还能活吗?封建统治者的歹毒,由此可见一斑,杀人还要让被害人受尽痛苦。

清朝的打板子要听太监的口令,太监说,用力打,就是不用打死。如果说着实了用力打,那就是要打死。

这样的刑罚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被皇帝掌握了,明朝叫廷杖,一般是打80棍,都是锦衣卫负责行刑,行刑地点是午门外,司礼监太监负责监督,行刑的锦衣卫要看司礼监太监的脚,如果太监的脚尖是分开的,那就是不用打死,正常行刑即可。

一旦太监的双脚合拢,那就是要打死这个大臣,所以就要用到表面完好,内部损伤严重的技术。行刑的锦衣卫打5棍换一次人,80棍要用16人打完。明朝一共施行廷杖500余次,打死大臣50人余人,死亡率已经达到10%了,可见这个刑罚的歹毒。

封建社会的皇帝的居心之歹毒真是让人发指,竟然能想出来这样的办法处罚自己的身边人,要知道不管是皇宫里的宫女、太监,还是朝廷的大臣,都是一天到晚伺候皇帝的。皇帝一生气就要用这种手段残酷的摧残他们,甚至直接活活打死,这样的皇帝的确是蛇蝎心肠。

除此之外,包括皇帝在内的封建统治者还发明了很多其他的残酷刑罚,唐朝的来俊臣发明的酷刑,其中有一种是枷锁,最轻的一种枷锁叫定百脉。望文生义的解释一下,只要戴上这个枷锁人的所有的经脉就等于被锁定住了,可见其野蛮残酷。还有个请君入瓮的故事,也是一种残酷刑罚。

直到晚清,曾国藩还发明了一种酷刑叫站笼。在镇压和残杀人民这方面封建统治者可谓不遗余力。在残酷迫害百姓这件事情上封建社会的官僚,也是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惨无人道的刑罚都被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成了封建社会罪恶统治的罪证,在继承和发扬封建社会的文化精华的同时,还要继续剔除封建文化的糟粕。


小小嬴政


打板子的高手完全可以做到的。

笞刑和杖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打板子“,打板子这是一门技术活,古代一些打板子的高手完全可以做到打豆腐表面不破,而里面尽碎的情况。

明朝的《历代刑法考》这本书里面就有对杖刑的描述,明朝恶名昭著的暴力侦察机构锦衣卫就是用刑的一把好手,里面对于杖刑的训练也是极其规范的。



锦衣卫在进行杖刑的训练时,通常会制作两个皮质的假人,一个假人在屁股这个位置放一个板砖,这个就是外重内轻的手法,也就是会造成一种打豆腐,豆腐不破而里面尽碎的效果。而另一个假人就是放置一个纸包,用以练习外轻内重的手法。


而且不要小看这个杖刑,在古代很多时候杖刑都是会出人命的,由此也催发出了一个潜在行贿的地下行业。

所以我们一般在电视剧里面也可以看到一般要遭受杖刑的人都会去贿赂这个打板子的人,一般来说,给过钱的大多都是皮肉之苦,并不伤及根本,而家境贫苦的人没钱贿赂他们一般就要吃苦头了,往往在遭受杖刑后基本不是死了,就是半残之身。


这个历史很正


确实是可以做到!关于练打杖的分寸主要在于控制打杖的速度,尽量的让棍棒跟豆腐接触的时间越短,用现代物理计算动量守恒公式ft=mv,其中m是棍棒的重量,v是棍棒接触豆腐时的速度,t是接触豆腐的时间,而f则是作用在豆腐上的力,通过计算得知,当棍棒的重量与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接触豆腐的时间越短,对豆腐造成的作用力就会越大。也就是刚刚接触豆腐皮就立马刹车的那种情况威力最大,这才会造成豆腐表皮无事,豆腐内部碎掉。

打仗也是一门技术活,因为这个一个很得罪人的事,如果拿捏不住分寸很可能吃不了兜着走。当时执行打杖的都是下人(大部分是太监),被打杖的都是主子。她们之所以被打往往是因为宫斗。而宫斗这种事根本就也不知道结局如何,谁知道明天会不会翻身。所以打杖的人也是非常专业的,他们能根据跟被行刑者的关系亲疏来控制下杖的力度。

比如,跟他们关系好的人行刑者就会下杖的时候下压一下,尽量增加棍棒跟屁股接触的时间(但又不要碰到骨头),这样的话同样挨一杖的话就比较不会痛,因为作用力时间长,作用力小;

跟他们关系不好的人行刑者就会下杖的时候往上稍微收尾一下,尽量打在表皮面,这样棍棒跟屁股接触时间短,往往作用力非常大,直接肌肉坏死也不是不可能;

而碰到那种死对头或者有人授意他们下死手,这时候他们下棍的时候就会往骨头上招呼,打伤筋骨很可能造成永久性瘫痪。比如尾椎骨或者盆骨粉碎性骨折,可以直接造成被行刑者瘫痪。


优己


“杖刑”在历史上非常悠久,属于“五刑”中,相对较轻的一种刑罚。所以“打板子”经历几千年的流传,那绝对是一门技术活。


所以不要怀疑打板子可以达到“皮肉完好无损,里面骨头尽碎”的技术。这本质上靠的就是腕力功夫,要的就是内伤。

这是符合现代物理力学原理的。“用力大但接触时间短”和“用力小但接触时间长”,理论的可以造成相同的“冲量”。

但是相同“冲量”到了屁股上,可以变成两种表现,一个种就是“皮肉完好无损,里面骨头尽碎”;一种就是“皮破肉烂,但不伤筋骨”。

所以在古代打板子,那是技术活,有些人一练就是一辈子。

就像剃头匠出师之前,拿个冬瓜学着剔瓜皮上面的绒毛。

打板子的也要勤学苦练,从学站姿开始,到学抡板子,再到打砖头,最后练垫着豆腐打砖头练和隔着豆腐打砖头,一直等到豆腐完好无损,砖头粉碎,那就可以出师了。


这就和练切墩的厨子可以在猪尿泡上(现在改用气球了)切肉丝才能出师,是一样的。

所以哪行哪业都一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有些人当学徒几十年,一辈子就靠一门手艺讨生活,平时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有些活被琢磨透了。

都是打板子,大人喊“给我往重了打。”音调不一样,打法也就不一样。

有些看起来,惨不忍睹,皮开肉绽,血肉模糊。结果回去受几天罪,金创药一上,没几天皮肉结痂长好了,又能下床活蹦乱跳了。


有些看起来,没什么伤痕,皮不破,肉不烂。但实际上这人已经动不了了,骨头都已经断了,命好的躺个大半年,还能一瘸一拐爬起来。命不好的回家没几天,一命呜呼了。

清宫戏里那些太监们,别说打板子,就连皇子请安,哪块砖头磕头响,都被他们做成了生意,全有门道。




炒米视角


这是个技术性的问题。很有可能是真的,因为人的创造力无穷无尽,很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儿,人家技术大牛就能做到。

就比如说打板子,是杖刑的一种,起源于东汉时期,看起来简单,只要把人绑住,谁都能拿着板子上去打几板,但是,其中分寸就不是谁都能掌握的了。

怎样才能把人打得哇哇乱叫又不伤筋骨?怎样才能把人打出内伤表面上还看不出来?怎样才能看起来打得很重实际上没啥事儿?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问题?因为宫中形势复杂,主子众多,想让每位主子都满意可不容易。谁知道被打的某位太监或宫女背后站着谁呢?要是打残或打死了就是给自己招祸,但要是打得不狠,立刻就得罪了下命令的主子。

而且打板子也是赚外快的一种方式,为了少受点罪,受刑者本人或亲友肯定得给施刑者塞红包,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任何一种行业,想做得长久就必须讲信用。

所以,各种因素作用之下,如何把这板子打出花样来,就成了“专业人士”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而清宫太监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集历代杖刑之大成,板子打得更好了,据说有些追求技术的太监,会用豆腐来做练习,什么时候能把豆腐里面打碎而外面完好无碎,就算是神功大成了。

这种人出手,收的红包都会比别人更多,人家吃的是技术饭。

另外,刑具“板子”也是有讲究的,每个时代都不同,最初是木板,后来到荆条,最后是竹板,打起人来生疼。

清宫受杖刑最有名的人应该是清末的珍妃,明明是光绪帝最宠爱的妃嫔,却因得罪慈禧太后而受了“褫衣廷杖”,也就是扒了下裳受杖刑,这不但是肉体上的折辱,更是精神上的。清朝的历史上,皇妃受此处罚尚属首次。

不过,珍妃倒也不是特别冤枉,因为她仗着光绪的宠爱卖官鬻爵。清朝灭亡的时候,处于统治阶层的没一个是无辜的吧。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打板子是自古以来的一种肉刑,叫做杖刑。这种刑法据说是当初肉刑中轻的了。在汉文帝废止肉刑的时候,还把它保留了下来。但是,在当时还是有受刑者被打死打残的现象。于是汉文帝又做了一些规定,以保护受刑者的生命安全。

这样,杖刑就成为皇帝的仁政流传了下来。可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死在杖刑的人数并不比死在刑场上的人少,这就看行刑者的意愿了。

我们看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关于打板子的叙述。比如清代的文学家方苞写的《狱中杂记》中就明确的记载了打板子的真实情况。文章中写道:

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

在这里我们看到,对受刑者的区别对待,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勒索财物。给的钱多,就打得轻,给的钱少,就打得重。

当时,有一种打法,是以杖的位置来决定的。如果你给了钱,那么行刑者就会拿捏住分寸。他会把杖头击打在身体旁边的地上或刑具上,这样,虽然声音很响,但是由于有东西把杖的力量分担了,打在身上的力量并不大。

另外,行刑者也要看指挥者的眼色行事。比如在明朝时候经常会出现廷杖的情况。这个时候,掌管行刑的锦衣卫就掌握着那些大臣的生命。如果指挥者说“用力打”,那么行刑者会打得比较轻,留下受刑者一条命。如果指挥者说“用心打”,那么行刑者会下手很重,很快就会把受刑者打死。

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的情况下,大多数的情况都是行刑者以轻代重,他们按照情况掌握分寸。可是,我们也经常看到一种传说,那就是说会打板子的人能练成一种绝技,那就是,用布或者纸盖在豆腐上,豆腐被杖打烂了,而外面的布或者纸却完好无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我们看这种技术是不是能够练成。其实,现在有很多杂技都能够表现这个现象。那就是以布或者纸作为传导物,尽量扩大受力面积,减少压强。这样能够保证布和纸不受破坏,但是力量通过布和纸传到豆腐上。豆腐当然不可能承受这种力量,肯定会被打烂的。这是在理论上可行的。

可是,这种技术练成了有什么实用价值呢?我们知道,在行杖刑的时候,都是要将受刑者受刑部位的衣服扒掉的。这不是专门为了侮辱受刑者,而是当时的需要。如果不去除衣服,打烂的血肉就会跟衣服沾染在一起,会引起受刑者发炎生病。在那个医疗条件不发达的年代,受刑者很可能会丧命。

在这种情况下,行刑者掌握了上面说的打豆腐的绝技也无法施展。在那么多监刑的和看热闹的人的眼皮子底下,杖刑后受刑者毫无伤痕,不是给自己找事吗?

如果说,行刑者是为了钱放过受刑者,他要练的技术应该恰恰相反。那就是表面上血肉横飞,实际上却不伤筋动骨。那用前面的杖头击地的技术就可以了。

如果说行刑者是想暗害受刑者,表面上没伤,实际上受了严重的暗伤。那么他肯定害怕受刑者的势力,不敢明目张胆的迫害受刑者。那么,受刑者回去后暗伤发作,一定会追查到行刑者身上,受刑者的势力是不会放过行刑者的。做无利可图还危害自己的事,行刑者不是自找麻烦吗?

因此,行刑者练这个打豆腐的技术在现实中毫无用处。但是,在理论上,这种技术是可以成立的,估计是那些行刑者用来练习行刑的力度和准头的。旁人看了,就记录下来,流传到现在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这事十有八九是真的,因为从理论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就相当于人受外伤和内伤的区别,比如摔了一跤,磕在了石头上,看着出血很多,其实就是外伤,内脏不会有问题。假如是塌方被埋压,虽然外表不会有破损啥的,但这种情况大多内脏会受损伤,如果不及时救治就会出危险。

如题,清宫打板子也是同样的道理。打板子也就是杖刑,隋唐以来的五刑之一。杖作为刑种最早始于汉,可分为荆条或竹板。


杖刑一般是去衣受刑,简言之,就是脱掉衣服直接抽打屁股。不但让受刑人受皮肉之苦,而且还有凌辱之意味。

打板子看似最仁慈最简单的刑罚,实则不是这样,轻重全然掌握在行刑的人手里。行刑人依主子的意愿,可以做到皮肉模糊,但内里没事,最多休息几天就好了。

也可以做到内里受伤致残,休息好长时间才能保命,直至被活活打死。

明朝的锦衣卫里有专门培训行刑人的机构。他们对杖刑也深有研究,平常练习时放两个橡皮人,一种是在橡皮人的屁股上先放上砖块儿,砖块上放几张纸,一种是在橡皮人的屁股上先放上易碎的东西,在上面再放上砖块儿。


练习技巧和掌握力度。如果打碎砖块儿而纸不破,或打碎砖块,而下面易碎的东西不破,这就算是练成了。

如果下面的砖碎而纸不破,这就是此题所说豆腐里面全部震碎,而外面完好无损。相反,如果把易碎的东西垫在砖下面,练出来的就是把人打得皮开肉绽,而内里一点不受伤害。

清朝使用杖刑沿袭了明朝的这种练习方法,而且更讲究技巧。所以要打到何种程度,全在行刑人手里掌握。

清朝很多小太监挨板子,那只是出了丁点小失误,别看打的呲牙咧嘴,其实就是让他们受点皮肉之苦,长记性。顶多休息几天就无大碍了。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廷他就曾挨过板子,而且他把这个经历写进了他的书里,说当时还让左腿搭右腿,这样人身体就会鼓劲儿,打起来会更疼。但不至于要命。


如果真要惹怒了主子,只需一个眼神,小命儿就有可能丧在这看似简单的打板子上。


说史听涛


题主的说法似乎有些过了,就算是神仙也很难说打一块豆腐将里面打碎了,外表却完好无损。

但,总的来说这个比喻还是十分的恰当的,清宫太监打板子,可以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所谓的打板子可以说名义上并非死刑却又与死刑无异,因为它真的会打死人的,

一顿板子下来,而这个受刑的人就好比“一块豆腐一样,外面完好无损,可是里面却已经全部被打碎了”,这便是打板子的技术。

所谓的打板子,其实就是古代的杖刑,这是一种起源于东汉时期的沿用至清末时期的一种刑罚。虽说在各个历史时期杖刑所使用的板子外形、材质上各有所不同,如东汉时期的木板、再到后来的荆条、明清时期的竹板。但,唯一不变和不断进步的便是行刑手法。

就以清朝为例,清宫中负责仗刑的太监可以将犯人打的血肉模糊,但不伤及筋骨;又可以将犯人打到仅仅只是皮肉红肿,但却伤筋动骨。

也就是说,受刑者在施刑者不同手段的打法下,他们的命运是截然不同的,轻则躺几个月,重则残疾、一命呜呼。

至于他们为何能有这一身本事,还要从他们日常的练习说起,他们在石头或砖头的上面放一层纸来练习,然后要通过上方的纸张将下方的石头、砖块打碎,当然了前提必须是不能将纸张损坏,等到什么时候达成了,这才可以正式上岗。

关于这些,我们也可以在清代文学家方苞及近代法学家沈家本等人的记载,可以看出清宫对打板子的手法确实讲究。

最后用我们现代的知识来解释就是骨骼方面的受损程度,说白了外表不管伤势看起来不管有多严重,只要骨头和经络没有受损,这些都不是事。他们要真给经络打出点问题,基本下半辈子就只能在床上渡过了,或者直接一命呜呼了。


像素说


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行只要把东西弄深了,都能弄出绝活出来。这不宫里的太监打板子的时候都能够打出一个绝活出来,据说能够把人打的外面简直看不出来,里面却是受了极严重的内伤。



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皇帝发火的时候,都会把自己手上的臣子处以杖刑。杖刑这种刑罚实际上非常的可怕,据说有很多大臣都被杖刑而死。当然在宫中这种刑法也是经常使用的,宫中有很多太监或者宫女,他们如果不受规矩的话,有可能就会被处以杖刑,有时候这些奴才触怒了皇帝,也有可能被皇帝直接处理杖刑,这个时候他们都非常的害怕。



因为宫中实杖刑的那些太监可谓都是这方面的高手,他们都经过专门的训练,有的都打了几十年的板子,完全可以做到把人打的生不如死。这个时候要看皇帝的心情,或者是他们所犯的事情大小,如果犯的事比较大,或者是皇帝相当的恼怒,那么他们就小命难保了。当然如果有人贿赂太监,或者是被罚的人,地位非常的尊贵,他们也不敢下重手,这个时候掌管杖刑的太监完全可以做到把人打在表面非常的惨,但里面事实上并没有太大的伤害。



他们这种功夫可谓是一直传承下来,并且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他们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是用砖头训练。就是在砖头上布一层纸,在上面打,把砖头打碎了,纸却不能够出现问题。久而久之,他们的功夫晋升之后,就可以用豆腐代替砖头,从而实现能够把豆腐打碎,而外面的纸却不成问题。总之这绝对是一门技术活,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有成效。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关于古代刑法,那真的是毫无人性人重大发明,特别是满清十大酷刑,在《宫女谈往录》中被多次提及。

笞刑或杖刑就是我们俗称的“打板子”,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惩罚手段,电视里常演有的人打了20板子便丧命了,而有的勇士挨了50-60板子只在床上躺几天,擦点药就好了,同样是挨板子,为什么结果差距那么大呢?

杖刑名义上并不是死刑,但是很多时候却能够将人活活打死,汉代,死于笞杖是很平常的事情,隋唐以后,笞杀或杖杀的事情史书也多有记载。

隋朝楚州参军李君才死于笞刑,大理少卿赵绰、鸿胪少卿陈延均死于棒杀。

唐宋以来,死于这种刑法的官员不在少数。

“板子”是扁平状,主要目的是施以惩戒,给犯人保命用的,但是自从汉代以来,直接清朝,这玩意活活打死的人不计其数。

打板子可是一门技术活,不是谁都能上的,首先要拜师,从师傅那里学会如何打,那可就是一项差。

练习的技术手法有两种:

第一种:将豆腐包在牛皮纸里打,纸碎,而豆腐不碎。

另一种是:将石头放在软布里,软布毫无损伤,而石头成为粉末。

这两项手法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从外表看起来力度都非常重,但实际受伤程度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一种是表皮不伤,而筋骨伤,另一种是只伤表皮却不伤内里。

清朝宫内打板子,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惩罚,还有心里上的处罚,打板子是需要脱去裤子的,这无论对于男人还是对于女人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侮辱,很多女子因无受刑法后,无法忍受侮辱,而选择了自杀。

清朝光绪皇帝的珍妃曾经就因为惹怒慈禧而遭受“褫衣廷杖”。

这种惩罚自从发明开始,就一直盛行不衰,明朝时期,由于内阁大臣与内廷太监不同,太监以实施廷杖的机会下了杀手,当场杖毙了不少大臣,其中最出名的要数明朝的“庭击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