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重林原創首發 ▏普洱茶觀念的戰爭

本文節選自「雲南古茶樹發展史」第二部分,主要從植物分類層面梳理普洱茶與茶的觀念。


雲南境內不斷髮現的大茶樹,引來了植物學家的關注。1981年,中山大學教授張宏達率先完善了山茶屬分類。在張宏達之前,植物學家對茶所知甚少,學名也是極其混亂不堪。


周重林原創首發 ▏普洱茶觀念的戰爭


瑞典植物學分類大神林奈(Carl von Linne)在 1753年出版的《植物種志》中,最先完成茶樹的分類,學名為Theasinensis.L,其後林奈修訂為Thea bohea與Theaviridis,意為紅茶種與綠茶種,前者有六個花瓣,後者有九個花瓣。sinensis是拉丁文中國的意思,中國有名的網站新浪,用的sina就出自這裡,而L.就是林奈名字的縮寫。西方人一直以為紅茶是一種,綠茶是一種,直到羅伯特·福瓊從中國產茶一線發回報道,他們才明白紅茶、綠茶不過是工藝不同導致。


Camellia最初是用來指在日本發現的紅山茶,名字來自德國傳教士Georg Joseph Kamel,林奈紀念他從遠東帶回300多種植物標本。植物學之後有了茶屬(Thea)與山茶屬(Camellia)兩個“屬”。


之後植物學家吵來吵去,我們直接切入到與茶相關的部分。1844年,Masters將布魯斯兄弟1823年以來在阿薩姆發現的大茶樹命名為Thea Assamica Masters,意為阿薩姆茶樹。拉丁文學名是終生的,儘管後來閔天祿多次強調Assamica 並不意味著原產地,只是發現地,但植物學外的許多人還是不知就裡。


1881年,O.孔茨(O.Kuntze)主張合併茶屬與山茶屬,於是他把茶命名為:Camelliasinensis(L.)O.Kuntze。1950年,日本人北村四郎(Kitamura)經過研究後發現,阿薩姆茶樹其實是中國茶樹的變種,隨即將阿薩姆茶樹命名為CamelliaSinensis Var Assamica(Masters)Kitamura”即“中國變種阿薩姆茶樹”。


植物學家改來改去,把自己的名字不斷加進去,導致學名越來越長,Camellia只能簡寫成“C.”。


周重林原創首發 ▏普洱茶觀念的戰爭

茶(C.sinensis(L.)O.Kuntze)


我們簡要了解下植物學的分類知識,這是一門完全西式的學科。在植物分類系統中,茶樹屬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被子植物是植物演化的最高級形態。被子植物下分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這是說開花植物的;傳統上,開花植物被分成兩個類別,一般稱之為“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這些名稱主要是來自觀察雙子葉植物大多有兩個子葉,而單子葉植物大多隻有一個而來。門後有綱,綱後有亞綱,有目,有科,有屬,有種。既然是人為的分類,自然借鑑了人類社會學形態的一些法則,茶分類由大到小,之後有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山茶種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1958年,英國皇家植物園Robert J.Sealy教授出版了《山茶屬植物修訂》一書,把山茶屬植物分成12個組,共82個原種。其中茶組分為茶C. sinensis (L.) O. Kuntze (包括C. sinensis var. sinensis、阿薩姆茶C. sinensisvar. assamica (Masters) Kitamura 2個變種),滇緬茶C.irrawadiensis Barua,大理茶C. taliensis (W. W. Smith)Melchior,細柄茶C. gracilipes Merrill ex Sealy 和毛肋茶C. pubicosta Merrill 5種2變種。


Sealy之後,山茶屬的分類完全由中國人完成,最著名的兩位是張宏達與閔天祿。


1981年,張宏達(1914—2016年)在其所著的《山茶屬植物的系統研究》一書中,把山茶屬分為4個亞屬,19個組,198個原種。此後他又在1982年再次增加了一個種。1984年張宏達的分類英文版由美國Timber Press出版。隨著中國許多原生山茶原種的發現,1996年張宏達再次調整了山茶亞屬。1998年《中國植物誌》第49卷第三分冊出版,張宏達又一次修訂了山茶屬,列出4個亞屬,18個組,238個原種。昆明植物研究所閔天祿研究員在1992年至1999年數次修訂山茶屬的基礎上,2000年出版了《世界山茶屬的研究》,他把山茶屬訂正為2個亞屬,14個組,119個原種。


周重林原創首發 ▏普洱茶觀念的戰爭


本文僅在C.sinensis O.ktze 模式下進行山茶屬進行討論。茶組定義的原種是,花多為白色,腋生,花柄長而粗壯,葉片可製茶葉。張宏達分類系統中本茶組共有32個原種,其中30個分佈中國。閔天祿對這組改動非常大,只保留了12個原種。張宏達將普洱茶與茶視為兩個並列的種,而閔天祿則認為茶種有四個變種,普洱茶、茶、德宏茶與白毛茶。在處理“大理茶”時,早在1992年閔天祿便把張宏達1981分類的五柱茶、五苞茶、昌寧茶以及滇緬茶都統歸入大理茶,1998年張宏達強調說,本原種茶含有咖啡因,而滇緬茶不含咖啡因,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其他組的不同意見,閔天祿與張宏達從1992年開始還有數次交鋒,戰場分別是《雲南植物研究》和《中山大學學報》,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查閱。


周重林原創首發 ▏普洱茶觀念的戰爭


山茶屬有著極大的經濟價值,而茶又是世界著名飲料,值得爭一爭。


隨後大家發現,張宏達把中國變種阿薩姆茶CamelliaSinensis Var Assamica(Masters)Kitamura(1950)已經改名為Camellia Assamica(Mast)Chang,即我們現在通常說的“普洱茶樹”,這個chang 就是張宏達本人。至此,大眾能喝到的茶就被植物學家分為兩種:CamelliaSinensis(L.)O.KTZE和Camellia Assamica(Mast)Chang。


周重林原創首發 ▏普洱茶觀念的戰爭

楊建坤繪製


普洱茶大熱的時候,許多人把張宏達此舉當做愛國主義表現,普洱茶主要的消費地廣州大報《廣州日報》親切地把張宏達稱為“普洱茶之父”,張宏達的傳記作者也認同此點。張宏達因為《山茶屬植物的系統研究》獲得國家科委科學進步獎二等獎。而張宏達參編的《中國植物誌》,則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榮譽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裡面有一卷專門講山茶屬。


周重林原創首發 ▏普洱茶觀念的戰爭


據張宏達的弟子葉創興統計,在分類領域,張宏達對17個科進行過研究,但投入精力最多、研究最精到,產生最多成果的,還是山茶科。在這個科中,他建立了3個新屬,命名了217個新種[1]。


周重林原創首發 ▏普洱茶觀念的戰爭

張宏達


現在的英漢辭典裡,Assamica對應就是普洱茶。


張宏達說的普洱茶是什麼?


大喬木,高達16米,胸徑90釐米,嫩枝有微毛,頂芽有白柔毛。葉薄革質,橢區形,長8—14釐米,寬3.5—7.5釐米,先端銳尖,基部楔形,上面幹後褐綠色,略有光澤,下面淺綠色,中肋上有柔毛,其餘被短柔毛,老葉變禿;側脈8—9對,在上面明顯在下面突起,網脈在上下兩面均能見,邊緣有細鋸齒,葉柄5—7毫米,被柔毛。花腋生直徑2.5—3釐米,花柄長6—8毫米,被柔毛。苞片2,早落。萼片5,近圓形,長3—4毫米,外面無毛。花瓣6—7片,倒卵形,長1—1.8釐米,無毛。雄蕊長8—10毫米離生,無毛。子房3室,被茸毛;花柱長8毫米,先端3裂。蒴果扁三角球形,直徑約2釐米,3爿開,果爿厚1—1.5毫米。種子每室1個,近圓形,直徑1釐米。


那麼,張宏達是否就是第一個把Assamica命名成普洱茶的人呢?並非如此。


據劉宏飛考證,植物學家陳嶸(1888—1971年)在其1937年出版的《中國樹木分類學》一書的山茶屬一章中就已經很明確的把阿薩姆茶(Var. assamica )撰名為 “普洱茶”:普洱茶(植物學名詞審查本)T.sinensis,var.assamica,Pierre.(T.assamca,Mast.)葉長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澗尖。花一至四朵;萼片內部平滑無毛;花瓣七至九片;花柱僅頂端分離。張天福(1910—2017年)也在1945年編著的《茶作學·上冊》(油印本)中,亦有所記載。[2]


中國植物學的奠基人胡先驌(1894—1968年)在《種子植物分類學講義》裡,同樣把assamica稱為普洱茶,所以這可以說是植物學家的共識了。


周重林原創首發 ▏普洱茶觀念的戰爭


我們可以把張宏達、閔天祿等學者的努力看作是進軍世界學術話語權的一種努力,今天看來他們已經大獲全勝。還有其他語種的人對山茶屬提出過異議嗎?沒有!在茶領域就更是如此。張宏達教授發現的可可茶,已經被開發運用。


2018年、2019年這兩年間我們數次去拜訪閔天祿先生,本意是去尋找“古茶樹”的觀念史,可是他聽我們說了古茶樹與古樹茶的現狀後,也是大大地吃驚,我們的“古”也太新了些。太近了反而看不清,事實也是如此,我們經歷了普洱茶的高歌猛進,可誰有能說自己瞭解一切是如何發生又如何覆滅與再生?


我在這裡梳理茶的觀念史,無非就是想從智者那裡尋找到陸羽所說的那種“有助神思”的東西。


周重林原創首發 ▏普洱茶觀念的戰爭

閔天祿


張宏達書裡接受了閔天祿的一些批評,而閔天祿也是非常贊同張宏達許多觀點。把assamica 命名成普洱茶這事,閔天祿也是贊同的。主要是理由是,他遍訪英國各大標本館的標本記錄,並沒有找到印度阿薩姆有發現野生普洱茶的記錄,現在反而是雲南大量發現野生茶。但閔天祿還是不贊同普洱茶獨立成一個茶種,從大量的標本研究中,其營養體及花和果的特徵與原變種相似,他還是主張普洱茶是茶的變種。


植物學家之間各有分類的標準與原則,儘管後來也有許多人也加入到這場植物學上分類運動,但創建體系何等難?大部分人不過是貢獻了某些說法而已。就目前來說,完成體系構建並獲得廣為傳播的,只有張宏達與閔天祿的兩大系統。


1994年,湖南農業大學陳興琰(1911—2001年)教授主編出版了《茶樹原產地:雲南》,除了對張宏達與閔天祿的山茶屬分類做了較為詳細的評述外,還對茶樹起源提出了很大膽的猜想。核心還是回到雲南茶樹種質資源研究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裡還專門開闢了章節來介紹雲南特有的茶俗,從茶樹到茶俗,是茶文化的重要飛躍。引述傳統史料來講茶,是一大傳統。但大規模引入茶俗,還是第一次,這也在某種意義上開啟了雲南講茶的傳統。


周重林原創首發 ▏普洱茶觀念的戰爭


這與參編者主要是雲南人有關,《茶樹原產地:雲南》副主編有云南農業大學張芳賜教授,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王樹文等人,在編寫人的名單裡,我還發現了現在已經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劉仲華教授。


後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陳亮(1967—)等從茶樹種間形態(主要是花器官)上的差異,又兼顧分類學和生物學種的特點,將茶組植物分為大廠茶C. tachangensis F.C. Zhang、厚軸茶C.crassicolumna Chang、大理茶C. taliensis (W. W. Smith)Melchior、禿房茶C. gymnogyna Chang 和茶C. sinensis (L.) O. Kuntze 5個種,其中茶又包含阿薩姆茶C.sinensis var. assamica (Masters)Kitamura和白毛茶C. sinensisvar. pubilimba Chang 2個變種。


野生大茶樹主要屬於大廠茶、厚軸茶、大理茶和禿房茶;栽培型茶樹主要屬於茶、阿薩姆茶、白毛茶等。


周重林原創首發 ▏普洱茶觀念的戰爭


植物學家之間的戰爭,從來都沒有停歇過,比的還是誰的話語權大。在新物種越來越少發現的前提下,植物分類學已然式微。當我們說普洱茶種的時候,大部分就是說生產層面上的品種(Variety),而不是C.sinensis O.ktze模式下的茶種。也許決定未來的,還是那些養在茶樹圃的茶種。現在在雲南獲得廣泛種植的雲抗10號,就是其歷經風寒的考驗。


1981—1984年,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在雲南省61個縣市考察收集410份各類資源。1990年,在浙江和雲南分別建立了“國家種質杭州茶樹圃”和“國家種質勐海茶樹分圃”,用於保存中小葉茶和大葉茶資源,是世界上保存茶樹資源類型最多、遺傳多樣性水平最豐富的茶樹種質資源平臺。杭州茶樹圃累計保存茶樹種質資源2296份,包括山茶科山茶屬茶組植物的5個種(厚軸茶、大廠茶、大理茶、禿房茶、茶)和2個變種(白毛茶、阿薩姆茶),此外還保存了24份山茶屬近緣植物。勐海茶樹分圃累計保存了1199份茶樹資源,包括野生資源244份,栽培資源953份,過渡型資源2 份,此外還保存了27份山茶屬近緣植物和4份遠緣植物[3]。


這些年出版的一些茶書,對茶樹的命名已經氾濫到毫無節制的地步。


大體來說,植物人只注重茶樹形態上的區分,這些年分類也引入了遺傳學的一些知識。但總體來說不太講口感,比如說到巴達大茶樹,植物人會說到花果葉,但茶人必然會講到口感如何。


周重林原創首發 ▏普洱茶觀念的戰爭


在很長時間裡,對茶樹有研究興趣的機構,也不外乎像中山大學這樣有植物學或茶學背景的大學、利益密切的茶葉進出口公司、農科院旗下的茶葉研究所以及科學院旗下的植物研究所。


對茶的追尋,有些是學者的個人興趣,有些出於教學任務,有些是承擔尋找優質種質資源。然而有些人,是使命,他們終其一生都在追尋著茶的祖國。比如,吳覺農。

[1]李劍 . 張曉紅.此生情懷寄樹草:張宏達傳.北京上海: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2]劉宏飛,陳嶸:命名普洱茶種第一人,https://mp.weixin.qq.com/s/7jnms3iPfUxGtqrTu6-qtQ

[3]陳杰丹,馬春雷,陳亮.我國茶樹種質資源研究40年.中國茶葉,2019,41(6):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