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祖國的全方面發展,有哪些中華文化可以傳播出去?驚豔世界?

工廠邦


我覺得中國的道家思想文化可以驚豔世界。

道家文化:

相信大家都聽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句話吧!這裡面的“道”是用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三者之間的關係。紀曉嵐曾說道:綜羅百代,廣博精微。言其悠遠、海納,贊其豐廣、細膩。而在很多外國人眼裡,中國文化的根就在道家。英國漢學家李約瑟也道: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大樹的根就在道家。

道教也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始源於黃帝,集大成於老子,發揚於張道陵天師,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書法、美術、體育、史學、商業、軍事等等影響極為深遠。

當然也有許多網友感興趣的《周易》。周易首先應該是比道家思想文化要早的。首先老子本人應該是懂《周易》的,老子的《道德經》基本理念就比較符合《周易》的陰陽思想。所以,《周易》也是華夏民族的瑰寶。我們也應該傳承。



徐丶玉溪


中國越來越強大了,我身為中國人我為中國而自豪,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和逐漸強大,有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中國最先進的科技,中國有5000多年的發展史,有很多發明,孔孟之道,美食文化,老祖宗留傳不來的中醫中藥,在這次疫情中為救治病人立下了很大的功勞。中國有很多傳統美德值得外國人學習。。



隨緣AN


我目前知道的有三個:

1.中國的紙錢:對,就是清明節時候的那個紙錢,知乎上有人問,為啥中國有燒紙錢的陋習,有人回答說,這個已經傳到國外去了。很多國外網友深深地為中國人的智慧折服。紛紛從網路上買起了之前,祭祀祖宗,據說冥幣還有了外國版本。

2.中國的網絡小說:之前有新聞說,有外國人因為沉迷中國的玄幻小說,竟然戒掉了毒癮。不知真假,但是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中國玄幻小說在國外的火爆程度。有人專門翻譯中國的網絡小說到國外,之前登陸過一個網站,看到很多熟悉的網絡小說。不過都是英文版的。

3.中國的李子柒:油管上非常火的中國阿婆主,她的視頻非常受國外網友歡迎,雖然國外網友也看不懂視頻上的中國字是什麼,但是就是愛看。李子柒視頻裡的中國田園生活,讓很多外國人非常羨慕。



橘南讀書


中國式團結必將走向全球。

2020年一場突發的疫情卻給我們帶來了世界矚目的中華團結。在肆虐的病毒面前,各級政府、專業機構、全國民眾表現出了歷史罕見的空前團結,億萬人齊聲發出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中國加油、武漢加油的呼聲。

     全民抗疫刷新了世人的認知,西方媒體也不斷髮出“中國式團結”的驚呼。沒錯,中國式團結正在驚豔世界,也必將作為一種文化理念傳播到世界各地。

       “團結”一詞是個近代新詞彙,但它缺包涵了濃重的傳統意蘊。古人云“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人心齊,泰山移”,“獨腳難行,孤掌難鳴”,“萬人一心,猶不可當,況十萬乎”。今人所說“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風雨同舟,群策群力,眾人拾柴火焰高”也均出自於傳統文化。統一東方大國的偉人曾發出“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的號令,新時代的偉人更發出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呼聲。可見團結的文化在中國有著幾千年的傳承,更有著新時代的發揚。大到治國平天下,小到齊家過日子無不貫穿著團結的命脈。

         是不是團結是東方大國獨有的文化傳承呢?當然不能這麼說,西方人同樣講究團結,也留下了無數哲人的名言。但不難看出東方人的團結和西方人的團結有著截然不同的根基,東方人重“同”輕“異”,西方人輕“同”重 “異”;東方人重“集體”,西方人重“個體”;東方人重“統一”西方人重“獨立”。凡此種種都會帶來不同的團結之路。在今年全球抗擊新冠病毒的戰役中,我們很清楚地看到了兩種不同的團結之路,中國的眾志成城之路已經得到了各國眾多有識之士的點贊。萬眾一心的傳統之風總會颳起化雨春風,播向世界。


韓長安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幷蓄,有很多優秀的民族文化,值得我們去發揚光大,也值得傳播到世界上驚豔世界。下面就列舉一下我認為值得傳播出去的四種文化:

(1)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已有200年曆史。它的表演藝術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


(2)中國畫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具有悠久歷史與鮮明民族特色的繪畫。中國畫以線條為造型的主要手段,講究用國畫筆,用墨,使線、墨、色交相輝映,達到"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特色之二,為"託物喻情,畫中有詩",特色之三為詩,情、畫、印融為一體。

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 中國畫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大類: 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


(3)中醫

中醫指中國傳統醫學,又稱漢醫、漢方,東瀛人稱之為“皇漢醫學”。中醫藥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慢慢開始醫書被大多數當代中國人民所接受,同時在國際上也有著越來越重大的影響,漸漸開始深受世界人民的熱愛和歡迎。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髮育。

這次正在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中國正大力使用中醫治療,治療好的患者大部分都是使用中醫醫治。現在全世界疫情也在蔓延,因此更應該讓中醫走出去,讓全世界的患者享受中醫良好的療效。

(4)中國武術

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術,是中國傳統的體育項目。(《現代漢語詞典》)武術還有其他名稱:功夫,武功和國術或武藝﹐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其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

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武術劃分為散打和套路,散打又叫散手,是武術的擂臺形勢式,套路則為武術的表演形式。


湯姆數據排行


我覺得中醫文化必將走出國門,驚豔世界!

中醫中藥既是科學,也是文化。說他是科學,因為他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醫學理論和醫療技術;說他是文化,因為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部《黃帝內經》,充分展示了中國醫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堪稱舉世不朽之作。

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醫中藥參與救治確診病例超過6萬例,佔比高達85%以上。特別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進入臨床後,推出了中醫治療通用方“清肺排毒湯”,有效地改善了新冠患者發熱、乏力、咳嗽、咳痰、氣短等症狀,使其“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阻斷了病情惡化,大大降低了重症轉化率、病亡率。中醫中藥的治療效果,令疫情正在蔓延的世界各國羨慕不已。

我們堅信,這次疫情過後,中醫文化必將闊步走出國門,令世界驚豔!





萬年中醫百歲人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要說哪些中華文化可以傳播出去,那可就太多了!


戲曲文化

戲曲文化經歷了明清兩代的不斷髮展和成熟,逐漸進入現代。歷經八百年的繁榮昌盛,現已擁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中國古典戲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有四種基本形式:宋元南戲、元雜劇、明清傳奇、清代地方戲和現代戲曲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文化流派。儒家思想是孔丘在春秋時期創立的。它提倡血緣、世俗、修養和道德理性。其核心思想是恕、忠、孝、孝、勇、仁、義、禮、智、信,其核心思想是”仁“。儒學經歷了歷代統治者的仰慕和孔子後學的發展與繼承,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都被儒家思想打上了烙印。

中醫文化

中醫文化,也就是指有關中醫的思維方式、傳統習俗、行為規範、生活方式、文學藝術,甚至一些影響深遠的事件等。

隨著中醫觀念不斷深入人心,人們所關注的許多非醫療問題都開始與中醫掛鉤。比如:中醫美容、中醫足療、中醫推拿等。


以上就是小編的見解,大家還有什麼補充呢?



勤奮的好哥哥


提出這個問題可見題主格局之宏大,思謀之深遠,先贊一個!

十分正襟危坐地思考這個問題,感覺很難,想到哪說到哪吧

首先,想到的是中國目前的發展模式。毫不客氣的說,這個模式正在引起整個世界的興趣和重視。但這屬不屬於中國文化呢?鋤揚軒的觀點是,屬於中國文化!論證起來,專家學者們可以寫好幾部書。其實,簡單說,所謂的西方文化,其實最大的就是其所謂的普世價值觀,已經輸入到全世界每個角落了。那麼,中國模式為什麼不可以呢?

好了,這個話題太大,就談到這。

其次,中國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儒家思想。中國已經在世界各地建了1000多座(具體數字沒查實)孔子學院,目前效果夠不夠好先別說,若干年以後的效果一定好!所以,儒家思想能夠也必須傳播出去。現在的問題是,不知道孔子學院的教科書是什麼?但在國內確實沒有能夠言簡意賅一錘定音的教科書。

第三,應該就是中餐了吧。中餐解決的是飢餓和心情愉悅交流溝通聯絡感情的問題,西餐解決的僅僅是溫飽問題。尤其是涮鍋,必須傳播出去。

第四,可能是中醫吧。但這個難度太大了,國內的中醫都難說怎麼高大上,傳播起來估計困難。

第五,可能是中華武術?太極拳?少林棍?廣場舞?都有可能,但希望不大。最有可能的可能是中華鼓藝,我國各地有各種各樣的鼓藝術,很有中國文化氣息和生活氣概啊。因為,敲鼓與宗教信仰、人文習慣一點都不衝突。

最後,被譽為國粹的戲曲和書法,以及小品、相聲,等等。有沒有可能呢?書法應該可能性不大,沒法展示其內涵氣質。小品、相聲有可能,但得深入改造,語言不同,不知道效果如何。戲曲也類似,就拿京劇來說,不知道用英語唱京劇是種什麼享受?

還有,就是中國傳統節日,比如中秋節、春節,以及賽龍舟、舞獅子,等等,難度比較大。

暫時想到這麼多。最後想說一句話就是,中華文化還需要總結提煉、創新升級!

歡迎批評指正!


鋤揚軒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文化像明珠一樣璀璨奪目。我覺得以下幾種文化可以傳播出去讓世界歎服。

飲食文化。

說到吃,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有中國如此豐富。中國地方美食種類繁多,全國各地的飲食習慣都不一樣,極具地方特色。“八大菜系”就足夠令老外垂涎四尺啦。飲食文化中,茶文化更是代表。中國茶種類繁多,製作工藝不同,衝制的工序也不同,有很多講究。對於只喜歡喝咖啡和可樂的老外來說,簡直不可思議。

書畫藝術。

我們的書畫藝術源遠流長,僅書法字體,從甲骨文、金文、篆體,到楷書、行書、草書,就足以讓老外眩目。中國繪畫藝術更是中國文化的經典。

戲劇藝術。

中國戲劇是古老的藝術表演形式。我國很多地方有自己的地方戲劇,川劇、崑曲、越劇、豫劇等。

節日禮儀。

我們有很多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每逢佳節,全國各地都會有很多祭祀禮儀。其中,春節的迎春活動、元宵節猜燈謎、清明節祭祖、端午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家庭團圓吃月餅賞月亮等等,都有著非凡意義。

傳統樂器。

比起西方比較簡單的鋼琴、小提琴那幾樣樂器,中國的傳統樂器可說是數不勝數。橫笛、豎笛、二胡、古箏、揚琴等等,還有很多諸如葫蘆絲等少數民族樂器。我們的古箏、二胡、笛子,比起鋼琴、小提琴,音調更豐富、更美。


微文創


文化的傳播首先離不開語言。

語言是文化傳播的急先鋒,是外國人瞭解中華文化的橋樑,隨著國家影響力的日益強大,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學習漢語的浪潮。

而漢語與外語有著一個特別不同的地方,在於成語和典故的應用,成語與典故以其獨特的魅力,為語言帶來了簡潔而不失智慧,簡潔而不失文采的色彩。

而成語和典故本身就是一段妙趣橫生,飽含人生哲理的歷史故事而引人入勝。

只有讀懂了中國的成語典故,才真正的理解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理解中國人民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