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为何指挥不动自己重金组建的北洋军?

kikilala75


大清当然竭尽全力想要把握住北洋军,可是,操作方向不对,越努力越失控!

北洋原本可以控制

以过去的经验推断,北洋六镇其实是应该把握得住的。

比起依靠地方政府养的淮军来,北洋军长期是由朝廷拨款操练的。


即使袁世凯在操练的过程中,亲自选拔主要将官,但是,北洋军中依然有不少是对大清拥有极高忠诚度的。比如:大清灭亡后也一直留着辫子的张勋。

而袁世凯极力拉拢的冯国璋等人,在大清也拥有很高的地位。从大清官员体制的角度来说,他们只能算是与袁世凯有渊源的独立力量。

因此,要说袁世凯早就树立威望,只有他才能号令北洋,这是不客观的。

大清收回兵权,却只做了表面功夫


1905年和1906年的“彰德秋操”中,袁世凯的北洋军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

大清朝廷对袁世凯的强大感到不安。

1906年11月,大清建立陆军部,由陆军部统一指挥全国军队。

袁世凯迫于无奈,交出了第1、3、5、6镇,交由陆军部直接管理,自己仅仅保留第2、4镇。

慈禧准许,并指出:第2、4镇也是暂由袁世凯管辖,随时可能收回!


谁来统领军队,一纸文件就能搞定了,可是谁能真正的掌握兵权,还要看军队权力体系!

打压北洋嫡系,却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因此,大清开始在北洋军内部的权力结构上做文章。

北洋军是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近代化军队,只能由专业人才来训练、指挥,将官的选择面比较有限。

当时,可供选择将官主要有:北洋嫡系、淮军旧部、留洋归国生。

显然,北洋嫡系是大清极力削弱的对象,而淮军旧部是其中“吃老本”的力量,因此,大清选择了扶持留洋归国士官,来对抗北洋嫡系。


良弼曾说:“我们训练军队,需打破北洋武备势力,以士官为班底,才能敌得过他们!

因此,大清大力提拔了留洋士官班底,用以打压北洋嫡系。

可是,这一招,却把大清打成了“孤家寡人”。

留洋士官们大多在日本留学,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受到到“民主”思想的熏陶,对大清的忠诚很成问题。

另一方面,在打压下,许多原本尚有“忠君”思想的北洋军官,对大清的忠诚也开始削弱!

削弱上下级影响力,却加强了“校长”的影响力


大清掌管北洋军后,为了防止各将官尾大不掉,开始频繁调动中、基层军官(参考冯玉祥、吴佩孚当时的调动情况)。

大清看来,中、基层军官是一支军队的基础,他们频繁调动,可以使高级军官无法形成自己固定的军事力量。

这么做,加强了袁世凯的影响力!

由于军队变动过快,以上下级为基础的关系被削弱:谁知道什么时候又要调走了!

但是,以学校为基础的关系却得到了加强!

就“校长”这个职务来说,袁世凯可谓是当时“大清第一校长”。

在袁世凯被夺权前,他就通过兴办学校,结成了“速成武备派”的小集团,在他被夺权后,他担任的学校职务受到影响很小。


后来名震天下的北洋军官悉数在这个体系中诞生,除此之外,就连蒋介石也是由这个体系保去日本留学!

一来一去,袁世凯尽管不在军中,但他在军队中的实际影响力却在逐渐增强!

辛亥革命后,各派“亮剑”,袁世凯把控局势

辛亥革命后,各派纷纷亮出了自己的主张。

大清原本寄以厚望的留日士官们,跳了出来!

清军进攻汉口期间,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协统蓝天蔚联名发电“政纲十二条”,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移兵响应!

这三位,都是大清曾寄予厚望的留日士官!

大清下“罪己诏”,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后,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吴禄贞,夺了张绍曾的兵权!


袁世凯借力打力,不但削弱了留日士官的异己势力,更利用他们夺取了大权!

后面的事情就不赘述了,掌握大权的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大清亡了。

拉一派,打一派是权力制衡中常见的套路。满清贵族得以入主中原两百多年,靠的也是“以汉制汉”。

这种制衡之术,难的不在让谁做什么职位,其难处在于把握暗藏于表面立场下那股暗流。

满清贵族们的驾驭之术却只能盯着表面,却看不到暗流。其最终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太正确的。

北洋军在组建初期,清政府还是指挥得动的。否则只要一撤资,没了军饷北洋军就得原地解散。再说清政府也没那么傻,不会花重金组建一支完全指挥不动的部队。

只是到了后期,清政府对各地、各部门都失控了,再想指挥北洋军就有点难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摘桃子的小能手:袁世凯。他不但摘了辛亥革命的桃子,也摘了清政府的桃子。

怎么回事呢?这里简单讲一下北洋军的前世今生。

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吃了大亏,痛定思痛,决心向外国列强学习,组建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先派胡燏棻(音yù fēn)在天津小站练兵,名为“定武军”,这就是北洋新军的前身。一说起北洋新军,大家想起的就是袁世凯,其实胡燏棻才是真正的创建人。

他是李鸿章赏识的淮系官僚,支持洋务崇尚西学,聘请德国人汉纳根为教习,仿效西方训练,从组织、训练、技术、武器装备上都改变了湘淮各军的腐朽落后的状况,编成10营,有步队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共4750人,更名为“新建陆军”。

1901年,清政府改派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训练这支队伍。他仿照德国、日本的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对新建陆军进行改编,由4000余人扩编至7300人,改名“北洋常备军”,俗称北洋新军。

1904年,北洋新军在袁世凯的管理下初见成效,编成三镇。

1905年,袁世凯再次提议统一全国军队番号,将原有常备军各镇一律改称陆军各镇。同年5月,以北洋常备军、京旗常备军和原武卫右军、自强军一部为基础,在京、津、鲁地区建成北洋六镇。

凤山、王英楷、段祺瑞、吴凤岭、吴长纯、王士珍等人依次任第1镇至第6镇统制,共7万多人。

袁世凯还兴办各种军事学堂,为新军培植骨干。

1907年8月,清政府经过考察,认为新军才是军队的未来,于是决定效仿北洋六镇之制,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要求在2-5年内完成——直到清朝灭亡,这个目标也没实现。

不过,倒是为各地培养了一些军队,比如云南的滇军。

袁世凯在历史上是个反面人物,独夫民贼,但他练兵有一手,北洋新军基本上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从一开始就强调对于他个人的忠诚,所以军中只知有袁大帅不知有皇帝,而且新军大多接受了新思想,对于封建帝制那一套很不感冒。

当袁世凯忠于清政府的时候,北洋军也忠于清政府。当袁世凯准备自己当老大的时候,清政府也就节制不了北洋军。

说白了,袁世凯在清政府无力顾及的情况下,将北洋新军建成了自己的私兵,这是特殊历史时期才会发生的事情。

在他死后,无人能控制这么庞大的军事力量,于是北洋军四分五裂,大家各自拉山头。

朋友们,民国时期的北洋军阀,大部分就是因此而来。可以说北洋军,就是后来各大军阀的资本。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北洋军确实是清政府花费了重金打造的最后一个王牌部队,它可以说是支撑清政府统治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可以说是摧毁清政府统治的最后一根夺命稻草。

清政府当时当真指挥不动北洋军了吗?未必指挥不动,实则是指挥北洋军的人能力和威望有限,说到底是摄政王载沣用人不当。

北洋军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是小站练兵时期,一个是武卫右军时期,最后一个则是北洋六镇时期。

北洋军的这三个阶段的灵魂人物当然是袁世凯,他从接手了小站练兵事务之后便一直带着北洋军,哪怕是清政府让他以武卫右军扩编为北洋六镇的时候,也有意将以旗人组成的京旗常备军为北洋第一镇,为的便是确保旗人在北洋军中的地位和对北洋军的控制力。

不过,北洋六镇也全是出自袁世凯之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李鸿章和荣禄一死,袁世凯成了清政府高层当中最为“知兵”的一个人,慈禧不倚重他还能倚重谁呢?

袁世凯当时虽说也有通过手握重兵来巩固和提高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的想法,可他也同样知道手握重兵不仅可能会让他受到慈禧的猜忌,也会让他受到满族王公贵胄的排挤。

所以,他很识相地交出了北洋第一、三、五、六镇的指挥权,由陆军部直接统辖,他自己自己只保留第二镇和第四镇。

慈禧活着的时候,她能够压得住袁世凯,袁世凯也还几乎一门心思地给清政府收拾残局,更没想过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只可惜慈禧一死,当时只有25岁的载沣自知经验不足,威望更不足,所以一来认为自己压不住袁世凯,二来又认为袁世凯将来必成清政府的威胁,所以一纸诏令下来便罢免了袁世凯的所有职务。

载沣当时一度想过杀了袁世凯以绝后患,但是在张之洞等朝中重臣的劝说之下,载沣只能放弃了这个想法。

袁世凯被罢免了之后便回老家钓鱼去了,只是他可从来没有真正地放下过一切,虽然在老家钓鱼,可仍然时时关注着朝廷的动态和天下的形势。

载沣能够轻轻松松地罢免袁世凯,这说明袁世凯当时并没有绝对地掌控北洋军,从1908年罢免袁世凯到1911年再度起用袁世凯,这三年时间里倘若载沣能够用人得当的话,难道还不能消除袁世凯在北洋军中的影响力?

倘若袁世凯已经绝对地掌控了北洋军的话,以六镇之兵力,绝对能够让载沣投鼠忌器,不敢对他下手。

拿冯国璋来说,冯国璋当时南下打起义军的时候打得很起劲,很想为清政府立功,甚至在袁世凯半打半停的时候,他还绕过袁世凯直接找隆裕,让隆裕拿钱出来继续支持他打起义军,结果被袁世凯给收拾了。

北洋军中像冯国璋这样效忠清政府的人绝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是占据了绝大多数,载沣真要有能力的话何愁不能将北洋军彻底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载沣用人却只看“成分”,不看能力,所以他用了一个不该用的人——荫昌,载沣之用荫昌一如他用胞弟载涛统领禁卫军一样,倘若禁卫军换成良弼来统领,则袁世凯未必能够夺走禁卫军的控制权。

载沣之所以用荫昌,除了因为荫昌是满人之外,还因为他是北洋老人,还因为他是留德归来的“高材生”,只是荫昌这个人的能力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也许正是因为荫昌是北洋老人的缘故,他还可以算得上是袁世凯的拥趸者,所以当他意气风发的南下却遭到了当头一棒之后,他便急急忙忙地向清政府报告,让清政府赶紧请袁世凯出山了。

荫昌之所以在南边被打得狼狈不堪,原因既在于他难以控制和指挥北洋军,也在于他指挥能力实在一般。

荫昌都说自己指挥不了北洋军,只能让袁世凯来了,载沣还能指望谁呢?所以载沣也只好低声下气地去请袁世凯。

袁世凯原本便一直心有不甘,时时静待机会,因为载沣用人不当的缘故,致使北洋军中处处是袁世凯的嫡系,所以他一出山便能够顺顺利利地掌控北洋军。

清政府之所以难以指挥北洋军,除了载沣用人不当导致没能消除袁世凯在北洋军中的影响力之外,也是因为时势使然。

时间到了1911年,稍微有点头脑的人谁还看不出来清朝已经大势已去,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时候?稍微有点头脑的人谁还不想着为自己留一条后路或者谋一条后路?

换句话说,当时已经人心思动,已经人心思变,之所以未动,之所以未变,只是还差一个导火索。

显然,武昌起义成了人心动和变的导火索,所以很多人开始动摇了,开始观望局势了,这些人当中当然也有北洋军中的将领,须知北洋军将领可是接受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人,他们的眼光自非常人所能及也。

这也是清政府后来难以指挥北洋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这也是清政府给自己挖的坑,是清政府要练新军,要培养新型人才。

最终,清政府花费了气力和钱财培养出来的新军和新型人才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


宁糊涂


首先说说清朝的政治制度。清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以满洲贵族维持统治。比方说在地方上,总督、巡抚的人选,汉人总督是少于满洲贵族的。乾隆十三年(1748)功设立11个总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其中满洲贵族9人,汉人2人。

然而,太平天国起义沉重的打击了清朝的统治,这使得地方督抚开始崛起。

1876年到1883年,清朝八个总督全是汉人。

1861年到1890年,朝廷任命的44个总督,34个为汉人;117个巡抚,104个为汉人。

以曾国藩的湘军为例,湘军集团控制了东南各省的政权、军权、财权和人事任免权。

曾国藩、左宗棠去世以后,李鸿章的淮军集团开始崛起。可以说当时重大问题,李鸿章都参与其中。比如中日台湾问题、中法战争以及中日战争。

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淮军集团开始衰败。李鸿章去世以后,谁来支撑晚清政局呢?

当时满洲贵族中奕訢之后有头脑的政治人物为荣禄,众所众知荣禄和慈禧关系很好。不过荣禄1903年去世,此后满洲贵族就没有出现像样的政治人物了。

当然,这一时期地方督抚也出现了有实力的人物,比如刘坤一、张之洞和袁世凯。刘坤一控制两江,是湘军的领袖。在阻止慈禧废除光绪,以及东南互保的签订,他都发挥了作用。1902年,刘坤一去世,湘军失去公认的领袖,从此没落。张之洞长期在湖北,对湖北地区的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没有自己的集团实力。

袁世凯则是直隶总督,与清廷关系最为密切。实际上东南互保以后,清政府依靠袁世凯,派铁良南下,打压东南督抚。最终的结果是袁世凯成为了最大的收益人。袁世凯不仅得到了江南制造局,而且手里还有几百万两银子的军饷。

甲午战争结束以后,袁世凯就获得了练兵权。为什么朝廷会把练兵权给袁世凯呢?说到底还是清朝满洲贵族无能,没有人能接这差事。袁世凯本身就是军事人才,在朝鲜历练多年。袁世凯果然不负众望,短短几年就在天津训练出第一支新式军队。


当然袁世凯小站练兵以后也有了自己班底,可以说小站练兵的班底是北洋军核心。为什么他们会听袁世凯的,看看这些人的组成就知道了。

第一、同乡、同学、朋友、部下,组成亲信集团。这一做法是惯用手法,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都是采取这种办法。

第二、吸收淮军将领,充实自己的力量。袁世凯出身淮系,是淮军领袖李鸿章和淮军名将吴长庆一手培养的。

第三、招纳、调遣天津武备学堂的优秀毕业生。

第四、创办随营学堂,培养后备力量。

随着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去世,加上后来慈禧光绪去世,这个时候袁世凯实际上已经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了。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同时他还身兼八项要差,他的亲信遍布朝廷各个重要部门。

摄政王载沣虽然能够“罢免”袁世凯,但是载沣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威望,应对国内大事。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清政府何止是指挥不动北洋军,湘军、淮军都指挥不动。

袁世凯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派系的传人。

袁世凯家族本是河南项城一根地主家庭,但是从他的祖父一辈开始,由于镇压农民起义逐渐发家,特别是他的叔祖父袁甲三当过督抚一级的官员,奠定了整个家族发达的基础。

年轻的袁世凯科举不成,就投入了父辈至交的军营,也就是李鸿章淮军的一支。

在朝鲜,年轻的袁世凯出手不凡,引起李鸿章的注目。

后来,当李鸿章去世的时候,实际上袁世凯算是接过了他的衣钵。

这样,曾国藩传给李鸿章,李鸿章传给袁世凯,袁世凯实际是继承了湘军淮两系几十年积累的实力。

从曾国藩在世的时候,清廷实际已经有点指挥不动这些湘淮军将了。到了袁世凯的时候,北洋军进一步成了袁世凯一个人的私军。据说,小站练兵时候,领饷的时候士兵都会被问领的谁的钱,士兵全回答的是领的袁宫保的钱。

因此,清政府是花了很多钱,但却是给袁世凯练了一支军队。


故纸汇


众所周知,清廷的灭亡很大程度上在于新军的临阵倒戈,而新军也是晚清引以为傲的皇家卫队,从甲午战争后清廷就开始重点建设,不仅配备了先进的西洋火器,还以西法练兵,那么这支军队为何后来会出现指挥失灵呢?

北洋新军组织结构比较复杂,应当细分来看。宏观来讲分为两大类:一是京畿腹地的北洋新军,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北洋六镇,主要负责保卫京城和皇家安危,也是新军中的精锐部队;二是地方上的新军,像发动武昌起义的湖北新军,上万人驻扎在地方上,统一由朝廷调度。

新军的失灵主要可以归咎于两点

第一,慈禧死后,晚清政府缺乏有威望、有腕力的强势当政者,内部分裂严重。

晚清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打输了很多外战,签订了太多不平等条约,农民运动也是此起彼伏,而始终没有出现政权崩塌,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以慈禧为主统治层的坚固,慈禧把握权术紧驰有度,驭人之道有方,把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等权臣控于掌下,并对各方权力有效平衡,所以她的任期内,始终没有发生统治阶级内部的崩溃,反而平太平天国、办洋务、搞外交,让阴霾笼罩下的晚清看到了一丝未来的希望。

而慈禧死后,统治阶级内部就出现了大的崩溃,资历尚浅的摄政王载沣打破满汉官僚平衡,接着宣统继位主少国疑,上到中央权臣,下到在野军阀纷纷对清皇室离心离德,就给野心家袁世凯创造了政治机会。

第二,创建新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制创新,无经验可循,用旧式制度自然指挥起新式军队会有难度,易沦为权臣的私兵。

从新军的训练方式来看,与传统中国练兵之法截然不同,除了编制与中国传统营制已完全不同外,在灌输政治思想上也和传统清军练法大不相同,以往都是全军效忠于某一个皇帝,全军认同皇帝,所以皇帝对各级军官和兵卒的控制力明显不足,全靠将士主观上的自觉效忠,而西法练兵强调的是低级服从高级,一级服从一级,袁世凯对此深得精髓,并把新军的中、高层领导班子全部调换成为心腹将领,所以一举拿下了新军的绝对控制权,以至于军中只知有袁世凯,不知有皇帝。


地方上将领对新军的思想工作指导更是形同虚设,所以就被革命党人便趁虚而入,大肆宣扬煽动言论,清末地方官吏吏治腐败,对此问题不加以重视,所以装备精良的新军就成为了革命党人的嫁衣,说到底就是清廷对新军思想指导工作做的不够到位。


纳兰谈史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其实每个朝代的末期都指挥不动下面的军队,就像唐朝的藩镇割据,还有明朝崇祯皇帝指挥不动左良玉等人一样,因为只要是朝代末期中央政权已经日薄西山马上就要灭亡,地方大佬根本就不听你的也很正常。




而清末时期的北洋军也是这样,北洋军是袁世凯创立的一支新式军队。清朝自从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也认识到旧的军队体系根本无法和西方先进的军事体系相抗衡。所以清政府决定组建新的武装力量,请德国军官训练,配备先进的武器装备,共组建了五只部队。

分别为聂士成的武毅军、董福祥的甘军、宋庆的毅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荣禄新募部队,后来统称为武卫军。但是经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五支部队拼光了四支,被迫取消建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当时中国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就是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袁世凯因为在山东镇压义和团,所以部队没有受到损失。



1905年,袁世凯建议以自己的新建陆军为基础,扩建成北洋六镇,用来拱卫京师。后来清廷看见袁世凯的六镇部队训练的很有成效,所以推广到全国范围,建成新军十六镇和十六个混成协,分别驻守全国各大城市。由于这些新式部队招收了很多的进步青年,他们思想开放,接受了西方的先进理论,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所以武昌起义的主力就是新军。


武昌起义爆发,清廷马上派北洋军去镇压,但是这时候北洋军的老大袁世凯早就被摄政王载沣以脚疾为由捻回老家去了,所以清廷只能派皇室成员荫昌带领北洋军去镇压起义。但是北洋军人家只认袁世凯,根本就不听荫昌的调遣,那么清政府为什么指挥不动自己重金组建的部队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北洋军是朝廷出钱组建的不错,但是控制权并不在清廷手里,原因就是袁世凯给下面的军官和士兵灌输的思想不是效忠清朝,而是效忠袁世凯自己。袁世凯在组建部队初期,利用金钱和兄弟情义,收买北洋新军的将领,并且还给士兵洗脑,士兵吃饭前都会大喊“吃的谁的饭,吃的袁慰廷(袁世凯字慰廷)的饭”。所以北洋新军是完全听命于袁世凯的,清朝相当于给袁世凯养了军队。

第二,那就是因为北洋军是清朝唯一有战斗力的武装,所以袁世凯才敢授意北洋军不听朝廷的调派。这一点很重要,清朝的八旗子弟早在康熙时期就不行了,绿营兵在乾隆年间也废了,所以后来镇压太平天国还得靠地方武装。

前文已经提到了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慈禧是组建了五支新式军队的,但是无奈五个被八国联军报销了四个,光剩下袁世凯的军队了,试想如果其余的四个都在的话,袁世凯敢不听调令吗?要知道当年聂士成的武毅军装备精良,实力是比袁世凯的新军还厉害的。所以北洋军之所以这么横,是因为它是清廷最后一支可以依靠的部队。

第三,武昌起义时清朝已经是一个即将倒塌的大厦,北洋军内部的将领早就不满清朝的腐败统治,要求建立新的民主制度。比较有名的像段祺瑞,他就联名很多北洋军的高级将领,说民主共和已经深入人心,要求朝廷赶快“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所以从北洋军内部将领心理就不在想为清廷卖命,指挥不动也很正常啊!

第四,清朝自从慈禧和光绪驾崩后,失去了能够掌控局面的人物,摄政王载沣基本上没有政治斗争能力,怎么可能是袁世凯的对手。如果慈禧活着,又是另一种局面,以慈禧的权谋之术,说不定可以找到制衡袁世凯的力量。所以清朝控制不了北洋军,和朝廷缺少掌舵人也有关系。




综上所述,虽然北洋军是清廷自己重金组建的,但是由于袁世凯对北洋军的控制能力太强,再加上根本没有别的军队可以牵制北洋军,造成了北洋军一支独大,所以清朝指挥不动就太正常不过了。


楚风说历史


清政府自从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又经历了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太后西逃,清政府的势力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尽管势力声望如日衰弱,但清政府对于军队的控制权一直是牢牢掌控的,为了提升军队战斗力,挽救大清最后的时日,慈禧在洋务运动失败后开始了清末新政改革。

事实上北洋军最早并不是袁世凯操办的,而是胡燏棻(yù fēn)在1894年操办的,胡燏棻是李鸿章的亲信,李鸿章去世之后,胡燏棻负责北洋军的前身定武军的操办,先是在天津马厂操练新军,后来移到天津小站练兵,胡燏棻负责筹建及操练新军,组建了10个营共4700人的新军。

八国联军进京

因为新军是胡燏棻操办的,所以新军最初的将领都是李鸿章原来淮军的将领,这也成日后北洋军的将领骨干,也就是安徽人,胡燏棻在操办新军一年后,清政府调离胡燏棻另任他职,将袁世凯调到小站练兵,之后袁世凯就成为北洋新军的总负责人。

李鸿章在1901年去世后,袁世凯成为北洋大臣,随后又接管了小站新兵操练,继续扩编新军到7300人左右,同时将定武军名字改为新式陆军,这就是北洋新军的由来,经过几年的操练,袁世凯继续扩充新军到六镇,人数约12500人。

慈禧太后

事实上晚清政府对于军队的控制权一直是牢牢把握的,包括将领的频繁调动,重用满族人,对汉族的封疆大吏时用时免,警惕性非常强,即使是袁世凯操练的六镇新军中,清政府同样也派出满族贵族铁良协助袁世凯操办新军,实际上是监视,同时铁良也兼任新军第一镇统领,第一镇士兵也是由满族的旗兵组成。

在慈禧太后去世前,袁世凯根本控制不了北洋军,而是由清政府控制的,虽然袁世凯在小站练兵,部分将领与士兵是由袁世凯培养的亲信,但是整个北洋军的后勤和行政权都是清政府掌控,没有清政府提供的粮食、军饷、武器装备、弹药,北洋兵分分钟要垮台,袁世凯确实是个有能力的人,对于操练新式陆军确实有一套,但毕竟是属于清政府下的官员,并不能完全掌控北洋军。

李鸿章与袁世凯

慈禧太后掌权时期,袁世凯是服服贴贴,虽然掌握了部分军队的实权,但是被慈禧太后默许的铁良夺取了部分实权,铁良同样在北洋军中培养亲信,仗着有满清贵族撑腰与袁世凯争权,这是慈禧控制军队的手段,让铁良与袁世凯争相,在袁世凯权力日益高涨之时,袁世凯还被清政府明升暗降,1907年,袁世凯被调离北洋军,表面上是升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实际上是明升暗降,剥夺了袁世凯的实权。

清政府能够轻易调动袁世凯就说明北洋军并不完全受袁世凯掌控,也并不是袁世凯的私兵,但袁世凯练兵多年,北洋新军有部分军官和士兵是由袁世凯一手提拔并栽培的,说袁世凯在新军有些威望倒是不假,袁世凯被清政府明升暗降后,如果就这么过下去,那北洋军之后也不会被袁世凯控制。

北洋新军

问题就出在这里,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去世后,宣统帝溥仪被立为皇帝,溥仪的父亲载沣为摄政王,掌控清政府朝廷大权,因为看不惯袁世凯,准备杀了袁世凯,由于袁世凯利用关系,把段祺瑞召来北京打着平乱的旗号,实则为袁世凯站队,最终载沣没杀袁世凯,同时袁世凯主动辞职,于是载沣让袁世凯告老还乡,袁世凯便回到了河南老家闲赋在家。

从此处能看出袁世凯对北洋军有影响力,但实际上只要载沣用些手段,对北洋军的军官来一些调动,同时收买一些袁世凯的亲信,消除袁世凯的影响力,时间一过,袁世凯对北洋军的影响力就会逐渐消除,要知道北洋军的是清政府一手创办的,钱、粮、物都是清政府提供的,只要利用这些进行一些改变,北洋军还是听从清政府的。

摄政王:载沣

问题的关键是辛亥革命爆发了,如果没有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之后的历史上可能就没有袁世凯的表演,辛亥革命爆发后,北洋军就成为清政府用来平定的唯一力量,载沣身为摄政王,本身能力也不足,又不可能自己带兵去前线,再加上清政府内部也是矛盾重重,满清皇室成员也没有能人,汉族官员又离心离德,多重因素竟然逼得载沣又把袁世凯请回来了,还给予军政大权,这才让袁世凯重新登上历史舞台,这个时候北洋军再次被袁世凯控制,随后袁世凯利用了北洋军逼迫清政府退位,最终北洋军成为袁世凯的私兵。

主要原因有几点:

辛亥革命

1、清政府在慈禧去世后,内部更加混乱,慈禧在世时,尚能控制局势,慈禧去世后,载沣能力不足,无法有力控制局势,居然还起用了被他免职的袁世凯掌握军政大权。

2、清末民族矛盾以及内外矛盾达到了顶点,各种矛盾加在一起,导致了辛亥革命爆发,成为袁世凯东山再起的绝佳机会。

3、袁世凯的个人能力相当强,对操练北洋新军时,就刻章培养亲信,把清政府花重金打造的军队逐步变成自己控制的私兵。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袁世凯对此有着最精彩的评述,军队从来就是自己的,从来没有是朝廷的,自打曾文正公(曾国藩)公开始就这样。可以说,自太平天国起事以后,满清就逐步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后来由于晚清中枢失控,外患入侵,种种原因造成晚清地方权力高于中央。袁世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彻底控制了满清最精锐的北洋六镇,也就是他日后发家的北洋新军。

在甲午海战之后,满清集团和慈禧已经知道八旗,绿营,淮军已经彻底糜烂。重新组建“新式军队”已经刻不容缓。在1895年,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练兵,编成“定武军”。随后改派袁世凯训练新军。自袁世凯小站练兵起,一直到民国中国军队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基本都是仿照德国体系,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它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而就袁世凯个人而言,小站练兵是应该说,是袁世凯的发家地。

北洋六镇没有成为满清的护法神,而成为满清的催命鬼,在慈禧晚年尤其是东南互保以后,实际上满清对地方已经失控制了,只不过是依靠慈禧的“威望”勉强维持。这是在中央层面。而在地方上,中枢已经失去控制,不仅仅袁世凯新军如此,其他地方也是一样。具体到袁世凯个人而言,控制和选拔任用了北洋六镇里中下层军官的任命和选拔,使得这些人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朝廷,吃粮当兵,当兵吃粮,他们认为他的钱粮都都来自袁世凯,自然也就听从袁世凯,而高级军官也不是朝廷任命,也是来自袁世凯的举荐,他们就和袁世凯有了共同的利益诉求,他们的前程是袁世凯给的,而不是朝廷给的。自然就向袁世凯效忠。再就是北洋新军高层在清廷没有根基。这样客观上便于袁世凯控制与人脉,军官吃饭发饷都问,你们吃谁的饭?士兵每顿饭都大声回答:”吃袁大人的饭”!只知袁世凯不知朝廷。从这一刻起,北洋新军就姓袁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洗脑。


那为何满清为何不任命高级军官?军队轮戍,户部发放钱粮?满清不是没想到,实际上,北洋新军最高司令是庆亲王奕劻,袁世凯只是具体负责人。奕劻虽然不知兵,但奕劻认识银子。对于奕劻这样的人来说,国家存亡与我无关(虽然国家是他家的)。只要我有银子爱谁是谁,袁世凯就是拿银子堵住了奕劻的嘴。袁世凯毕竟是汉人。满清毕竟也不放心,在1907年改革官制的时候,满人铁良出任陆军部尚书,袁世凯则是明升暗降,出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北洋新军在名义上由满人掌控,具体负责人是满人凤山。由此可见,慈禧很有水平。有几年时间,袁世凯的影响力就会逐渐减退。但1年以后慈禧去世,载沣上台,随即就罢免袁世凯一切职务,准备收拢军权,载沣也不想想,以慈禧的能力,都得一步步来,载沣一上台就想办成,实在是太天真。但此时的北洋新军十分正常,没有反叛的迹象,十分平静。待武昌起义一爆发。袁世凯的影响力就此展现了。袁世凯则看清政府已经是外强中干油尽灯枯了。暗中不许新军发兵,段祺瑞一帮高级军官鼓噪要求载沣下台。载沣在无奈之下只有辞职,这样袁世凯就彻底掌控满清朝局。

综合所说,就是满清中枢控制不力,自太平天国以后,地方实际上已经形成军阀态势。载沣个人又没有慈禧的权谋与威望,逐步被袁世凯所控制。武昌起义的爆发,又彻底的断送了满清唯一一次可以控制新军队机会。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 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来看北洋军阀的历史: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练兵,编成“定武军”。随后改派袁世凯训练新军。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对定武军进行改编,由4000余人扩编至7300人,定名“新建陆军”,即北洋新军。

北洋新军的建成,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也为袁世凯奠定了作为北洋军阀领袖的基础。1898年,新建陆军改编为拱卫京师的“武卫右军”。1902年扩编为“北洋常备军”。民国成立后分裂为三大主要派系和诸多小派系,1928年东北易帜后完全融入国民革命军。

根据整个历史可得出下面几点原因:

一、清政府已然腐朽,无力控制。

北洋军的时代,当时已处于清朝末年,清政府内部极为腐朽,已无人员有掌控全局的能力。

二、袁世凯实际控制北洋军。

清朝末年,由于清朝满族贵族人员不堪大用,后期不得不重要汉人。北洋军的发展则主要依靠袁世凯,袁世凯则将他打造成兵只知将,将只认他的亲信军队。北洋军表面仍是清政府的军队,但实际只听从袁世凯的指挥。

三、北洋新军,是近代军阀的开端。

清朝末年,北洋军成为清政府唯一可以依靠的军队,但自己又没有实际控制权,所以落到后面清帝被袁世凯逼退的地步。而袁世凯死后,北洋军内部将领分化,成为了近代军阀的开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