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國為何國運不興?

宋齊梁陳四朝接連短命,與之同時的北朝政權也類似。因此,可以斷定這一時期皇權不穩是常態,不能完全歸結於個人原因。以下我試從三點作分析。

一、統治階級的思想混亂

魏晉以來儒學中衰,在上層中玄學清談流行起來。之所以說清談誤國,就是因為其脫離現實的本質。

儒家學說是入世的學說,關注國家與社會,在儒學影響下的帝王將相都會維護統治秩序,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而清談以出世的道家為基礎,看淡生死,超然灑脫。從個人層面上講這是一種思想境界,一旦這種思想被統治階級普遍接受,就不免有頹廢的感覺了。

宋、齊兩朝昏君頻出,主要原因即是年幼的皇帝不能真正體會到玄學的道理,只能學其放蕩不羈的皮毛,從而荒淫酗酒。其中代表當推宋後廢帝劉昱。

與這種怪誕現象相對比的則是儒學復興後的宋、明、清等朝代,儘管也會出現庸君,但已鮮見極度荒淫殘暴的皇帝。

話說回來,當這種傳歪了的玄學成為思潮,統治階級就不免腐朽墮落了。

二、門閥與宗室的分權

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在東晉臻於極盛,至南四朝時期仍有實力。門閥士族通過九品中正制把控了選官的權力,充塞了整個朝廷並排擠寒門。在地方上,門閥也是豪強地主,擁有部曲家丁,修建塢堡以自守。大量農民為避免戰亂與政府徭役爭相依附。

宋武帝劉裕憑藉武力登基後,為應對門閥大肆重用宗室,將士族安排至位高無權的虛職,令宗室出鎮各重要州郡。“寒族掌機要,士族居虛位,宗室鎮要州,典籤控州鎮”的局面形成。

劉宋朝廷的舉措使魏晉以來低落的中央集權制得以復興。但宋齊兩朝仍處於中央集權由衰落到振興的過渡期,皇權仍不能穩固,宗室力量成為最大的隱患。宋孝武帝劉駿、明帝劉彧都是弒帝奪位的宗室。劉彧即位後更是殺盡孝武帝一系,可見皇權與宗室的矛盾。

南朝四國為何國運不興?

之後的齊、梁兩朝也深受門閥與宗室的困擾。陳朝雖然政權較穩定,但也有陳頊廢陳伯宗、陳叔陵刺殺陳叔寶等事件發生。並且,北強南弱的態勢在蕭梁政權內亂後已形成,陳朝遂在北方統一不久後滅亡。

三、長期戰爭使軍權強大

多數皇帝對將領都具有防範意識,但在南北對峙時,軍權下放是不可避免的。內輕外重容易導致將領軍權過大,但外輕內重又會造成武力弱小,亡於他國。

典型的例子就是宋文帝劉義隆。他在位時劉宋號稱元嘉之治,國力並不算弱。但他冤殺了大將檀道濟,致使北伐缺乏將才,北魏軍隊行進到距建康不遠的瓜步乃返。

南朝四國為何國運不興?

但劉義隆殺檀道濟確也有充分的理由。檀道濟曾參與政變弒殺劉義隆之兄少帝劉義符,並扶立劉義隆登基。經此事變,劉義隆確實難以對其產生信任。

與魏晉禪代不同,從宋至陳的改朝換代基本都是依靠武力。在此時,寒門出身者也能取得較高地位甚至成為皇帝,但無一例外是通過軍功掌權。

在門閥、宗室、將領等的共同作用下,宋齊梁陳四朝的皇權並不穩固,再加上皇帝又受到玄學影響而放浪形骸,造成這一時期政變與改朝換代的頻繁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