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选择观念的流行遮蔽了生活中的另一面

陈嘉映

1952年上海出生,6岁迁居北京,16岁插队内蒙。

1977年高考恢复,就读北大西语系,不久考上研究生,在北大攻读西方哲学。1984年赴美,1991年取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和欧洲工作。1993年回到国内,1994年执教北大。2002年转至华东师范大学。

翻译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万德勒《哲学中的语言学》。

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存在与时间读本》,《语言哲学》,《无法还原的象》等。

陈嘉映:选择观念的流行遮蔽了生活中的另一面

如何过良好的生活?陈嘉映如是说:

良好制度的确是想要“减低”个人的这种责任。良好的制度会让这种个人的努力变成一个按规则出牌的那种努力,这在一般意义上不需要心性上的努力。

人活世间,所采取的生活态度以及思考态度,应是行之于途而应于心。其中的含义就是,经过考察的人生才值得过。

哲学不一定非要提供理论。哲学是一种“贯通”的努力,但做不到把一切道理都贯通,更何况贯通不仅是在明述层面上贯通,贯通在很大程度上不只是在逻辑上的联系演进,而是在说理过程中体现出来。

伦理学是有我之知。这个“我”肯定不是一个无所依傍、原子化的个体,此在的“我”“我的在场”始终是在世界之中。我们都是在处境当中有所选择,与此同时,我们也一定就没有被环境彻底决定。我们的实践是要坐落在传统之中的,这个传统或是脉络赋予我们实践以意义和目的。

陈嘉映:选择观念的流行遮蔽了生活中的另一面

从前的社会从根本上来说是分层的社会,所谓德性只是就精英阶层说的,而现代社会是民众社会,人们不大说德性,更多说道德,道德这个概念天然含有普适的含义。

诗人写诗,表达的是十分个人的东西,但是他能让人读懂。有人说,那是因为他表达了一种普遍的人性,这种理解是非常浅陋的。他并非表达了人人都有的东西,他表达的是他特有的感知。不过,他同时开辟了一些路径,使得我们能够把自己特有的感知与他的感知联系起来,从而能从他的精神世界里汲取养料。

讲理并不是在讲些人人都知道的普遍道理,大道理,它从特有的感知梳理出道理来,从个人体验中提炼出来。我们不需要直接说真理,而只需要去说被真理把握的我们,就可以呈现真理本身。

“人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仅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问题,而且更是贯穿人一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问题,不是选对或是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

本性有待于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向我们清晰“呈现”的。本性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被塑造的。

就共同生活来说,无论是婚姻生活,还是人与社会,通常的问题不是选择,而是怎么把不得不过的日子过好。

人生不是说第一次选择之后就没得选了,最重要的恰恰是做了一次选择,经过痛苦、反思、挣扎之后,认识到第一次选择是错的,然后做出第二次选择。第二次选择的能力、机会和权利,这才是重要的。现代生活和古代生活很大的一个不同,就在于社会、国家,法律保障你拥有第二次选择的权利,并且要培养你第二次选择的能力。

陈嘉映:选择观念的流行遮蔽了生活中的另一面

退出权很重要。但这个权利一生之中不能使用过多,使用过多,你可能变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但如果说你一次都不使用,可能也是一种不负责任。一个良好的生活,或者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该会让人在郑重其事地使用退出权时,代价不是那么大。现代社会维护公民权利就要使得退出权变得更容易,代价更小。

鉴于传统社会中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的限制,一个人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族和一个社会网络,反过来,为家族服务也是他的生活目的与生活意义所在。在现代社会,这一切都改变了。我们可以相当轻松地退出家族关系、婚姻关系、组织关系。选择观念的流行依托的正是这个大背景。

人生不是一连串的选择,选择太多,会让我们迷失,丧失本真天性。这实际是说,要想走好人生之路,不是反对过多选择,而是说,选择观念的流行遮蔽了生活中的另外一面,这一面有深刻的内容,一旦选择过多,就会让现代人感到意义流失,之所以如此,就因为大多数个体不去体察这些内容,即对生活生命认识不够。

良好生活与制度有联系,好的制度肯定不给人带来比不好制度更坏的生活,但良好生活必须在相当程度上独立地得到刻画和展现,我们得先知道什么是良好生活,之后才知道一个制度是不是好制度,是不是带来良好生活。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好制度里的人就一定会过上良好生活。更不能简单说,在一个好的制度下,人就一定会有更高的心性。再良好的制度也不可能确保每一个个体一定就能过上良好的生活,因为中间有太多的偶然因素,人有太多的幸与不幸。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德性和良知,按照德性和良知去活动践行,即便处于好的制度,其心性不仅不会好,可能还会更差。

陈嘉映:选择观念的流行遮蔽了生活中的另一面

良好生活的前提是要看我们对良好生活的理解和认知。即首先要知道,然后才去实行。制度、德性和良好生活三者是三位一体的互促关系。

不管好坏,你生存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你要是有心好好生活下去,就得在这个社会现实里建设你自己的良好生活。毫无疑问,这种建设包括批判与改造。不过,我们仍应留意,不要让批判流于抱怨,尤不要因袭于抱怨而放松自己、放纵自己。

良好生活要有所作为,或对社会有贡献。而幸福更多的是从一个人的状态而不是作为来说的。所以说要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安,这是良好生活的全景。希腊人是从这个全景来看待认识的,是将你的一生的整个维度都考虑在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