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孩子感统失调,得治!”不要被骗了,感统失调在家就能“治”

很多家长和我说过,自己孩子在出生时,就有从娘胎里带出来的"病"。

比如左右不分,穿鞋子一直穿反;左撇子,有时候会被认为是异类的存在;甚至经常把"6"和"9"倒着写,让人搞不明白。

但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有时候会会心一笑,认为孩子怎么傻乎乎的,教了还一直做不好,甚至觉得孩子跟我们自己小时候很相似,也是经常犯这种呆呆的错误。

这样一想,便把孩子的这些行为认为是"正常现象"了。

但其实这种现象在医学上,不是一种正常现象,而是被称为是一种"病"。

这个说法是由1972年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专家爱丽斯博士提出的,她认为孩子可能会受先天和后天的影响,导致大脑功能失调,即感统失调。

“你孩子感统失调,得治!”不要被骗了,感统失调在家就能“治”

感统失调是一种"病"?

1.什么是感统失调?

感统全称感觉统合,感觉统合是大脑的功能,感觉统合失调即为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也可称为学习能力障碍。

简单地来说就是孩子的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轻微障碍,需要依靠药物或是康复训练才能矫正。

2. 孩子为什么会得感统失调?

(1)先天原因

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待足10个月后来到这个世界,只有妈妈本人才知道怀胎有多么不容易,各种担心,比如害怕一不小心感冒吃药,对孩子也不好之类的。

而引起孩子感统失调就有先天性的原因,而且有些原因是很难去避免的,比如孩子胎位不正、怀孕时不正确地吃药打针、生孩子的时候过份挤压等。

先天因素大多时候难以避免,就只能通过后天的训练来提高孩子这方面的能力了。

(2)后天原因

后天的行为造成孩子感统失调的例子也很多。其中就包括:

过分保护而导致孩子缺乏触觉刺激,比如说家长担心孩子,对孩子事事包办;

过分严厉,导致孩子精神受挫;

或是过早地使用学步车,使得孩子前庭平衡和头部支持力不足等等。

“你孩子感统失调,得治!”不要被骗了,感统失调在家就能“治”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感统失调,对孩子有什么重要影响?

(1)感觉失调

感觉失调包含触觉失调、视觉失调、听觉失调等,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比如孩子在阅读读物时,经常跳行阅读,抄写单词时会经常漏写,记忆力差,反应迟钝等;

患感觉失调的孩子,常常难以承受过分的打击,比如患有听觉失调的孩子有容易忘却的特点,如果不及时训练指正,严重还会造成自闭症。

(2)前庭感觉功能失调

孩子主要表现为经常性自言自语、左撇子、组织能力差、肢体不协调、晕车等等;

前庭感觉功能失调的孩子,大部分就是我们所认为"笨笨呆呆"的孩子,他们的思维能力较差,反应速度较慢。

(3)本体感觉功能失调

本体感觉失调的孩子,大脑的学习能力相对较依赖身体感觉的输入,会导致孩子行为与思想不协调、表达困难、语言能力发展较慢等。

感统失调不会自愈

感觉统合失调多数会有对空间、位置,触觉等方面感觉的过敏或迟钝现象。而且感觉统合这个过程是在大脑内完成的,而人的大脑在12岁就基本发育完全,一般不会再变。所以一个人从小有感统失调,不进行调整的话,到了12岁之后基本就固定了,在想来调整也晚了。

对孩子进行感觉统合调整的一个最好的时期,是在孩子0-6岁的早教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在7-11岁就要赶紧,而等到12岁发育了,要来调整也会比较困难。所以,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感统失调的一些症状,就要及时处理。

“你孩子感统失调,得治!”不要被骗了,感统失调在家就能“治”

改善孩子的感统能力在家就可以做

1. 鼓励孩子探索和冒险

怀胎十月,从孩子的孕育到成长,只有父母才知道有多么辛苦,会格外疼惜自己的孩子,所以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对孩子都会过度保护。

担心孩子在外被欺负,限制交友圈;担心孩子被欺骗,会限制他的出游范围等等。

但是家长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很多能力的发展被限制,就包括今天说的"感统能力"。

鼓励孩子探索,减少对孩子的保护,让孩子学会自己动手,能促进到孩子自身的发展和发育的。

2. 让孩子参与到"生活"中

很多家长疼爱孩子,会帮助孩子将生活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安排妥当。比如孩子起床时,会帮孩子把衣服穿好,扣子扣好,再帮孩子拿筷子、穿鞋子等等,但其实这是非常不好的做法,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很好地进行生活习惯的学习和培养,对孩子的感统能力的开发也是没有一点帮助的。

感统协调能力差的孩子,部分会表现出扣子常常扣错、鞋子穿反等情况,这些都和平时生活中父母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关系。

“你孩子感统失调,得治!”不要被骗了,感统失调在家就能“治”

3. 提高孩子和父母沟通的时间和频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家长或是孩子面临的社会压力都非常的大。家长忙着工作,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忙着学习学习再学习,在这种背景下,家长和孩子之间心与心的沟通就越来越少。

提高家长和孩子的沟通,能在聊天过程中刺激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帮助孩子做到一些简单的感觉刺激。

4. 这些游戏让孩子更加健康

(1) 爬阳光隧道

目的:调节孩子前庭感觉系统

玩法:如果在家可利用纸皮箱制作成隧道的样子,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来选择隧道的长度,让孩子俯卧着在隧道通过。

效果:锻炼孩子的肌肉能力,增加对孩子感觉系统的刺激感。

(2) 拍皮球游戏

目的:减少孩子动作协调不足的能力(本体感失调)

玩法:给孩子一个皮球,让他练习拍球,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适当增加或减少难度,比如左右手换着拍、边走边拍等等。

效果:锻炼孩子的肌肉协调性、灵活性和反应速度,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手眼协调能力。

“你孩子感统失调,得治!”不要被骗了,感统失调在家就能“治”

(3) 成语/句子接龙

玩法:在孩子2-3岁时,可以由妈妈简单地询问孩子"1.2.3.4,下一个是什么呢",让孩子说出下一个字母或数字

而4-10岁的孩子,就可以在引导他们做事情时,利用"首先……然后……最后应该……"通过用语言上的引导,锻炼孩子语序上的习惯。

效果:刺激孩子的脑部发育和逻辑思维能力

(4) 袋鼠跳

目的:增强前庭刺激,保持平衡

玩法:在家里地面铺上地垫,给孩子一个袋子,让她站在里面,双手提着袋子的两个角,双脚同时向前跳。

效果:提高孩子的平衡感,增强重力感

无论孩子感统失调是因为先天还是后天的原因,都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后天的训练和培养,才能促进孩子健康发育和发展。

“你孩子感统失调,得治!”不要被骗了,感统失调在家就能“治”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