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匈奴为什么不杀被俘的汉将?

东方史证


“匈奴人不杀遭受俘虏后的汉将”这个现象着实很是让人感到费解,在很多人心目当中,匈奴人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凶残无比的“肉食民族”。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匈奴人侵略中原王朝的纪录便就已经开始了,虽然战国时期的赵国同秦朝都曾给予过远道来犯的匈奴以重创,但是却未能使得匈奴人的野心遭遇挫折和畏惧。面对两汉王朝的新兴崛起阶段,匈奴人依旧没有放弃侵略中土、霸占中原的野心,不过西汉武帝时期的匈奴却也因此遭受到了汉军对其的灭顶之灾和灭族之祸。

其一:军事上——攻心为上,借力打力

在汉匈双方所经历的几次大战中,匈奴人在这一点上做的远远要超过汉军,正如同我上边所说,在汉人眼中:匈奴人永远都是一个极其残暴的生物群体。相反地,匈奴人面对主动投降和遭遇俘虏的汉朝将领之时,却饱含着“攻心为上”的友情接纳。其实这个道理着实显而易见,在匈奴人的“犯汉战史”上,不能说匈奴一方没有打过胜仗,但也是十分少见的。

唯有西汉建邦初期,匈奴人曾经获得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主动权,但面临着汉武帝发出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磅礴言语,以及卫青、霍去病等汉将的百战不殆,匈奴人开始防备且胆怯了。古语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清代学者魏源亦云“师夷长技以制夷”,“匈奴人好生善待汉将”的行为便就是以上两句经典语录的生动反映(匈奴人并不是每每遇及被俘汉将时,都会对其持以善待的方式,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几人分别是张骞、李广等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另外,匈奴对于被俘的汉将采取优待措施的原因,还有来自为了更好地弱化汉军将士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有一定“和平演变”的意思。

其二:文明上——仰慕汉化,发展自身

众所周知,北魏孝文帝曾经在统一黄河以北之时,就曾以“全盘汉化”的方针政策来治理北魏,孝文帝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①孝文帝本人甚是仰慕中原文化;②农耕文明相比于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游牧文明来看,则具有很强的发展能力。故孝文帝选择了“鲜卑汉化”,以尽快发展北魏的综合国力,最终达到鲜卑一统天下的政治宏图。身为少数民族、蕴含游牧文明的匈奴人其实也曾向往着当时汉朝的这种先进文化。对于匈奴而言,他们屡屡历经了被汉军击溃的苦头,他们已深刻意识到:他们需要汉朝的先进文化进而用作提升自身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实力。于是,他们便选择了以“善待汉将”的方法来践行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理念。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得知:匈奴的立足点不仅仅站在了军事的角度上,而且还放眼于整个民族文明之上,匈奴“优待战俘”这一举动在经过分析以后显然是十分合理的。


历史课课代表


匈奴人确实不杀汉将,我们可以举几个很典型的例子。

第一,李陵,李陵是李广的长孙,李陵是五千步兵在浚稽山遇到了单于匈奴的三万多骑兵,李陵军依山对阵,杀匈奴兵无数,单于就召左右贤王共八万多骑兵来围攻李陵。

李陵军杀敌万余,最后是弓箭用光了,突围失败,力战被俘,李陵这个时候也仅仅是被俘虏,他还没有实际投降匈奴,但是后来汉武帝派公孙敖去寻找李陵,而公孙敖并没有找到李陵,回来跟汉武帝说,李陵帮匈奴练兵,用来对付汉朝。

汉武帝就将李陵给灭族了,李陵这个时候才真正的投降了匈奴,而匈奴也很看重李陵的能力,甚至还将女儿嫁给了李陵,立李陵为右校王。

第二,李广利,这个人跟李广和李陵可没有关系,李广利的妹妹,李夫人是汉武帝的宠妃,被封为贰师将军。

巫蛊之祸里,卫太子刘据死了,那么就空出太子之位,李广利与宰相刘屈氂想要迎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因为昌邑王正是李夫人的儿子,也就是李广利的外甥,最终事情败露,刘屈氂被杀,而李广利投降了匈奴。

单于对李广利也很好,也同样把女儿嫁给了他,对他的器重还超过另外一个人卫律,卫律嫉妒李广利的受宠,就设计让单于将李广利给杀了。

第三,张骞,他的名气可是很大,因为他开拓了丝绸之路,但很多人不知道,张骞被匈奴人俘虏过。

张骞出使西域,最主要的目的是联合西域各国,比如大月氏,对付匈奴,可是在河西走廊的时候,就被匈奴人所俘虏,将张骞扣留了十年,不过将匈奴人嫁给张骞,还生下了儿子,张骞趁匈奴不备,就带着妻子跑出了匈奴,到了大宛国。

张骞返回的时候,又被匈奴人所抓获,又被扣了一年多,后来是趁匈奴人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带着匈奴妻子跑回了长安。

通过这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有几个共同点,那就是第一,这些被俘虏的汉将或者汉臣,都是有能力的人。第二,匈奴单于对这些汉将不仅没杀,还很优待,他们也都在匈奴娶妻生子。

其实,同样的,汉朝对于匈奴过来的人也同样不仅没杀,还同样很优待。

所以,两边都这样做的有几个原因。第一,鼓励对方有能力的人投奔自己。第二,优待俘虏,就比较容易投降。第三,他们想更加的了解对方。


历史简单说


在汉匈战争史上,无论是大汉帝国还是匈奴,都很少杀死对方的俘虏,特别是将领级别的。被华夏人视为蛮夷的国家匈奴,为什么在对待战俘上能表现出颇为人道的一面呢?

第一,匈奴人敬重强者

匈奴人文化的特点之一,对强者特别敬重,对弱者特别蔑视。因此,在对付弱者时,匈奴人是体现出野蛮、残忍、嗜杀的一面。比如匈奴征服月氏时,就把月氏国王的脑袋砍下来,当作饮酒的器具;对劫掠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时,也是很残忍的。但是,当他们遇到强者时,就会表现出异常的敬重,对勇敢无畏的人,更有一种敬若神明的崇拜。

大汉帝国的张骞、苏武都是使节,他们表现出的超凡勇气,令匈奴人为之折服;李广曾受伤被俘虏,匈奴人对他特别关照,用几匹马驼着他;李陵、赵破奴等将领也曾被俘,他们尽管战败,但在战场上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仍让匈奴人钦佩不已。比如李陵,以五千步兵对战八万匈奴骑兵,杀敌万余,这种勇敢精神让敌人为之侧目。

第二,匈奴与汉在对待俘虏上有某种默契

匈奴不杀汉俘的另一个原因,是大汉帝国也不杀匈奴俘虏。战争是有个对等原则,双方会保有某种程度的默契。

在汉匈战争期间,汉军抓到的俘虏非常多,同样是很少杀的,一般都是采用归化手段。比如说漠南之战,卫青俘虏匈奴裨王十余名;在霍去病的第一次河西之战中,俘虏浑邪王的儿子、相国与都尉等;第二次河西之战,俘获匈奴小王五名,小王的母亲、妻妾、王子五十九人,各部落的相国、将军、当户、都尉等高级官员六十三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大家想想,如果匈奴人大肆杀害汉帝国的战俘,结果会怎样呢?倘若大汉采取同样手段报复,谁的损失更大?肯定是人口少的一方损失大。因此,匈奴的战俘政策,与大汉的战俘政策,是有某种一致性,并不是匈奴人善良。

第三,匈奴积极网罗大汉帝国的人才

匈奴作为一个与大汉帝国并驾齐驱的大国,能够强盛数百年,自然有其成功的原因。至少在网罗人才上,匈奴是不余遗力的。


最初一个大汉帝廷小宦官中行说投靠匈奴,凭他那么点学识,就令匈奴获益匪浅了。当时大汉帝国在文明程度上要远远高于匈奴,匈奴人也渴望能学习到中原先进的思想文化,因此,他们在对待汉帝国战俘时,相对来说也会文明点,希望这些人能对匈奴有所帮助。事实上也是如此,比如说,当时有个降将名唤李绪,就帮助匈奴训练军队,教给他们兵法。后来人们误传是李陵教匈奴人兵法,故而汉武帝把李陵家灭族了,李陵找不到复仇对象,索性把李绪给杀了。

第四,尽管匈奴杀害战俘或降将不多,但也有发生

匈奴杀俘、杀降或杀使者的现象尽管比较少,但还是有的。比如李广利,他是战败后投降匈奴的,也是级别最高的汉军将领。最初匈奴待他还不错,后来被权臣卫律陷害,被绑上祭坛当作祭品杀害,下场可怜 。

到了西汉晚期,匈奴郅支单于比较残暴,以残忍手段杀害汉使谷吉。杀害汉使,成为郅支单于走向覆灭的开始。后来大汉英雄陈汤万里远征,砍下郅支单于的脑袋,并说了这么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君山话史


古代的时候,人们对匈奴人并不是很喜欢,甚至可以说是有点仇恨的心理。但奇怪的是,匈奴对汉人却似乎喜欢的紧,他们要是抓到了汉将,不仅不会杀,反而还会优待他们。让他们取自己部落里的美女,并将他们奉为上宾。这些悍将曾经给匈奴人带来了如此深的伤害,为何对方还不计前嫌?对他们还如此好呢?其实这有三点理由,这也是体现了匈奴人的智慧。


第1点理由,希望能够让汉将为他们所用,从他们身上,获取一些中原王朝的信息。匈奴人一直也是野心勃勃,渴望能够占领南边这一片肥沃的地方。这样在冬天的时候,他们就不用饿肚子,能够有充足的食物,能让自己的民族过上好日子。这种想法当然没有错,但是却会让汉族这边的人因此而损失很多利益,这也就是两方冲突的原因。既然匈奴希望能够入侵中原,但是对中原没有充分了解,贸然过来,他们可能讨不了好。所以,他们希望能从这些汉将口中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帮助他们了解中原,这样才能更好入侵中原。

第2点理由,能够让他们学习到中原的先进文化。和中原相比,匈奴人们感觉自己太贫穷了。中原的先进技术,让他们能够有更舒服的日子可以过,这些匈奴人当然也是觉得很羡慕。因此,他们希望能够让这些汉将们将中原的先进技术都教授给他们。从而能让他们的生活也变得好起来。再者来说,中原人的文化也很值得他们去学习,至少读书识字之后,人的头脑也会变得灵活,计谋也就更多了。
第3点理由,让这些汉将教他们兵法,带他们打仗。匈奴人们打仗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凭借的自身力量,在计谋方面要略差一些。如果有了这些汉将们的加入,那么他们之后在和中原王朝的部队对上,就不太容易吃亏。再说了,这些汉将们肯定很了解中原士兵们的打法,让他们去对敌,在对敌人了解的情况下,就很容易想出应对之法。 综上这三点理由,留下这些汉将比杀了他们还更有好处。如果杀了他们,一来会引起中原王朝的记恨,只是起到了一个震慑的效果。可是这样,这些汉将们就没法给匈奴带来长远的利益,所以使劲的拉拢才是最好的选择。


合肥历史


我曾记得有一次西汉武帝时,匈奴单于扣押了张骞和苏武的时候,十分嚣张,嚷嚷着要杀了他们以祭昆仑神。但到底来是雷声大雨点小,无论张骞、苏武二人如何言语相讥,匈奴单于气归气,就是不杀他们,说到底也只是囚禁了张骞和苏武,对他们撂下几句狠话,侮辱几句而已。

都知道匈奴人号称北蛮子,不通教化,马背上打天下,一言不合,策马提刀就砍。匈奴可不是好脾气。

那么他们为什么就是不杀张骞与苏武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匈奴都俘虏过哪些汉朝官员,这样我们或许可以知道,张骞为啥没被匈奴杀掉。

武帝时,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国东西夹击匈奴,遣张骞出使西域,途径匈奴边地,公元前139年,张骞被匈奴俘虏。


此前,还没有匈奴杀汉朝俘虏的记录。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倾举国之力,陈兵十八万于匈奴边境,誓要教匈奴做人。汉武帝先礼后兵,遣使者郭吉入匈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期不战而屈人之兵。

有匈奴官员为郭吉带路见了单于。见面后,郭吉很不客气地向单于分析厉害,让他自己看着办。单于听罢,气得骂娘,将引见郭吉的匈奴官员一刀宰了以泄愤,又俘虏了郭吉作为万一战败后的谈资。

当然,匈奴依旧没有杀郭吉。

接下来我们再一起说说那个曾在北漠放羊被人们惦记了两千多年的苏武。

当时,汉朝与匈奴双方多次派使节互相刺探对方。匈奴扣留了十余批汉朝使节,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节作为回报。但在公元前100年,新一任匈奴单于即位,送还了之前扣押的汉使。汉武帝也派人送还扣留的匈奴使者,苏武、张胜与常惠就是一路护送的汉朝使臣。

正当苏武他们完成使命准备归国之际,匈奴国内发生了政变。由于张胜积极参与了密谋,苏武、常惠被匈奴扣押,匈奴对汉美其名曰他们是爱上了塞北的茫茫草原与骏马,自愿留在了匈奴,拒不归还。后来过了很多年,被武帝逼问得没办法了又诈称苏武已经死了。只有武帝坚信苏武忠贞不屈依旧活着在等着他派人接他回去,于是汉武帝又派汉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去找他们。这次,常惠逮到机会悄悄见到了汉使,教他们编了这样一个故事:

“汉朝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有帛书,上面写着苏武等人被放逐北方湖泽之中”

让汉使以此责问单于。这便是沦为千古美谈的雁足传书。

果然,计谋奏效,这样一来,苏武和常惠终于在被扣押十九年后回到故国。

从以上我们便能知道匈奴为何不轻易杀汉使。

答案很简单。

张骞、苏武等被匈奴俘虏时为公元前139年,彼时汉匈仍然是友邦,双方素有和亲,互通有无,再不济至少表面上维持着友好的局面。

且,当时汉武帝下的大汉强得不行,匈奴人只是偶尔想来边界抢些东西得点小便宜而已。逼急了,大汉国力强盛,后勤殷实,真要被赶到狼居山后去吃雪花度日,那就不妙了。所以,匈奴人根本就不会委我汉以口实而杀汉使。

当然,在匈奴俘虏张骞九十多年后,汉元帝时期,情况不可同日而语。彼时匈奴南北分裂而治,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郅支单于逃到很远的地方,斩杀了汉朝使节谷吉。 后来,驻守边境的汉朝将领陈汤和甘延寿与南匈奴借道,没等奏请皇帝批准便长途奔袭大破北匈奴,杀死郅支单于。



他们给朝廷的捷报写着这么一句如今读来依旧提气“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不书


匈奴在俘虏汉朝将领的时候,确实很少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们抓住了张骞,没有杀他,单于还把女儿嫁给他。这也导致张骞最后在匈奴老婆的帮助下逃脱,前往联系大月氏夹攻匈奴。可以说,匈奴厚待张骞,其实是“养虎为患”。 而且匈奴这样做,还不是一次两次,比如李陵、苏武这些人,抓起来后,都是很厚待的。

(匈奴的进攻)

那么,匈奴为什么总是很厚待汉将呢?

一、匈奴仰慕汉文化,对汉人贵族很尊重。

匈奴生活在严寒贫瘠的沙漠、戈壁地区,环境条件十分艰苦。而且,匈奴没有开化。因此,他们对汉文化其实是非常仰慕的,对汉人贵族也是很尊重的。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他会说,既然匈奴仰慕汉文化,尊重汉人贵族,他们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南下侵略呢?其实,匈奴之所以要南下侵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他们生活在天寒地冻土地贫瘠的地区,他们缺少粮食,缺少布匹,他们也不能总是吃肉披羊皮啊,对汉人那种精美的食物和衣服也是很羡慕的。一般情况下,他们也会通过和汉人做生意获取这些东西。但是这会很受限制,没有直接抢劫来得快捷。而且,战争是匈奴人生活的一部分,与他们打猎是一样的。所以,他们常常会采用抢劫的方式,解决他们生活的缺乏。

匈奴仰慕汉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虽然不断和汉人作战,但是他们的单于又多次求娶汉人公主,以娶到汉人公主为荣耀。希望通过娶到汉人公主,不但能得到汉人的支持,而且能获得更多的财物。

当匈奴抓到汉人将领的时候,他们也是这样的心理。所以也比较厚待汉将。

(求娶汉人公主)

二、匈奴希望厚待汉将,拉拢汉将投降。

如果在战场上,有非常多的汉将投降,对汉人的打击是比较大的。

而汉人皇帝当然是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所以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后,虽然有司马迁等很多人为李陵辩护,认为李陵投降是假投降,目的是“将以有为”,也就是做内应。但是汉武帝还是不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毕竟这样的事情发生得越多,对汉军在意志上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所以,汉武帝毫不客气是诛灭了李陵全家,而且还因此对司马迁实施了腐刑。

其实,不光是匈奴人,汉人也经常这么做。汉景帝的时候,当时有五个匈奴将领投奔过来,汉景帝立刻决定封这五个匈奴将领为侯。因为这件事,宰相周亚夫还和汉景帝闹得很不愉快。周亚夫认为,这种投降变节的人是没有人格的,不应该封他们为侯。但是,汉景帝却认为,这是拉拢匈奴将领投降的很好的方法,不同意周亚夫的建议,坚决封侯。

(飞将军李陵)

三、匈奴与汉人同宗同源,匈奴希望获得认可。

匈奴族与汉族虽然非常敌对,但其实他们是同源的。司马迁在《史记》上也做了这样的记载。匈奴是夏朝灭亡以后,有一支王族逃到北方,在北方生活繁衍,从而发展起来的。

如果从中华民族的根脉来看的话,匈奴其实还是最接近于根脉的。毕竟他们是从“诸夏”延续而来的,而中原的汉朝则经过了多次的交融。正因为这一点,使得匈奴对自己和汉族有一种祖宗上的认同关系。有了这种认同关系,匈奴和汉朝就不是处于绝对的敌对之中。当他们俘获汉朝大将的时候,只要汉朝大将选择投降,就相当于兄弟言归于好一样,一般是不会轻易杀掉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匈奴不杀汉将是尝到甜头了,当年汉文帝送宗室女去匈奴和亲,强行让一个小太监陪着公主北上匈奴,这个小太监说:“必我也,为汉患者。”他到匈奴地界后便投降匈奴,给匈奴人讲解汉朝风俗人物,为匈奴单于出谋划策,教匈奴单于打击汉朝的方法和时机。这个人叫中行悦,“汉奸”一词本为“汉监”,也是因他而来。

(电视剧《汉武大帝》里的中行悦)

一个小小的太监,对匈奴都有如此大的帮助,就更别说那些出身名门,学识修养都远朝常人的其他汉将了。

因此,匈奴人只要是俘虏了汉将,基本都不杀,好吃好喝待着,希望有朝一日他能为匈奴所用。

张骞被匈奴人扣押后,匈奴人好吃好喝待他,匈奴单于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张骞,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感化张骞,使其为匈奴所用。


李陵、苏武都是这套路,但是除了李陵是心灰意冷投降匈奴,其他两位都是坚守气节抗争到底。

其实不光匈奴人这样,汉朝也这样,比如给张骞带路的堂邑父就是匈奴人,景帝时期曾经一次性给五位投降汉朝的匈奴将领封侯。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


守仁读仁


匈奴人不是不杀汉将,他们对汉将汉兵恨之入骨,有无可奈何花落去。因为其民族暴掠惨忍野蛮,缺少文化底蕴知识和智慧,只知喝酒吃肉牧牛马羊,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五马长枪,玩女子为乐,多奸恶善变铮宁色狼,因此每当抓止汉将大夫良臣,多千方百计的归劝降己以为它用,但向张骞,苏武陏厉经千辛万苦仍不为所动,即便是娶妻生子也坚贞不移,坚持大汉气节,,,但也有万般无奈被被降胡的大将猛士,李陵被八万匈奴兵围困多日,力竭声嘶而降,李广利,率十万汉军图谋不轨,善行废利被汉武大帝知晓,而归途怒斥,仅反戈一击降了匈奴,被应为大将,后被匈奴王庭汉家公主施巧计而除之,这也类同于汉人奇谋,以夷人巧计反制于夷。


94310417小云


当时人是最基本的战略物资和地缘潜力的体现,你所拥有人力资源的多少, 决定了你的战争潜力。


对于像匈奴这种游牧体系来说,他们在生产、生活方式局限,使得他们无论在单纯的人口潜力,还是人才的培养环境上,都有很大的短板。因此针对更高文明区汉地的,人口尤其是人才的掠夺、吸引,也是匈奴帝国保持、提升竞争力的必然手段。

正是在匈奴对人口, 尤其是人才资源的极度渴望下, 像张骞这种因各种原因为匈奴所获的汉人精英,一般并不会有生命危险。不仅如此,匈奴甚至还会帮助他们组建新的家庭,并生儿育女,是匈奴人所使用的方法。



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方法,其实是十分有效的。就象现在偏远地区那些被卖作人妻者,通常在诞下儿女之后都会认命。而买妻者的家族,在这个阶段之后也会随之放宽管制,甚至允许她回乡探亲。


当然,并不是所有被迫在异乡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的人都会这样,但是不得不说,确实匈奴用这种方法为自己留下了不少的人才。


是阿维啊


历史上匈奴为啥不杀汉将?

其实是杀了的我们不知道,没杀的我们都知道。

还有就是,没投降的我们都知道,投降了的我们不知道。李陵除外!

纵观整个汉朝,基本都是在和匈奴打架。特别是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空前强盛,汉武帝一心想把匈奴灭了,从登基开始,一直打到自己快退位了。打的匈奴到处乱窜,生活不能自理。

但即便如此,匈奴人都很少杀被俘的汉将,却是为何?

不敢杀也不愿杀

要说匈奴穷凶恶极,说到底还是想到汉朝抢点粮食吃饱肚子。你要他杀掉汉将或使者,他也不想沾染这个麻烦。

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走到河西走廊的时候,不幸碰上匈奴的大军,于是被俘。

单于得知张謇的目的之后,便不让张謇通过匈奴的地盘到月氏,先把张骞扣下再说。后一心想拉拢张骞,各种威逼利诱,但张骞均不为所动。

单于也很无奈,放了,太没面子,向汉朝要好处又要不来,杀了又不敢,囚禁着还得吃粮食。

换做谁,都会生气的。但是底气不足,单于也没办法。

后来张骞趁单于防备不足,带领属下一块逃跑了。

但是反过来一想,这看守得是有多不足?自己跑了就算了,还能带领属下一块跑,莫不是匈奴人一堆傻子?

拉拢人才

历史上投靠匈奴的人也不少,汉初时韩信(此韩信非彼韩信)率先投靠匈奴,此后断断续续经常有汉人投靠匈奴。

而匈奴人原本就是野蛮之人,内心向往着中原地区的文化。但他们又不会种地,只能靠放牧、打猎为生,需要日常生活用品的,他们有时候也会拿东西去换,但大多数都是靠抢。

但是在抢的过程中,总是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这些刀口上过日子的生活也不是他们想要的,偏偏又要抢人家的东西,人家对你有排斥。索性自己学习汉族文化。

但是要想吸收中原地区的人才,对于一些被俘的汉将,自然是不想杀的。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不料途中生变,被匈奴扣下。匈奴特别想拉拢苏武,许以高官厚禄,但苏武不为所动。又命其北海放羊,扬言待公羊生出小样之时,再放其归汉。但苏武依旧不为所动。

正是这种气节,匈奴人不想杀他,反倒是想重用他。

后来李陵战败投降,前来劝说苏武,苏武以死相逼,拒不投降,令李陵感慨,自愧不如。

时匈奴与中原交好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张骞出使西域时,汉武帝刚刚继位,此时汉朝尚与匈奴交好。

匈奴前来进贡,汉朝赐赠物品,双双笑着握手,你情我愿,哪里还愿意打仗。

此时杀掉张骞,那等于匈奴主动放弃和汉朝建交,那么以后的日子自然是不好过了。

此后,虽然汉武帝多次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但是每次打完仗后,双方都会握手言和。

汉武帝说,小老弟,以后老实点我就不打你了。

单于说,老大哥,可别打了,我都没地躲了。以后我该纳贡的纳贡,你该赠东西的赠东西还不行嘛。

就是这种情况下,匈奴就算是抓到汉朝的大臣,也是不会轻易杀掉的。还不如换点东西实用,运气好的,说不定这个人还能归我所用。

当然,也有被匈奴杀掉的,前脚刚杀完,后脚汉朝人就率着大军追着匈奴打了。

倘若换成你,你怕不怕。好不容易抓到个人,还是好吃好喝供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