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破馬其頓方陣?

小坤001


馬其頓方陣看上去就像是人肉坦克一般,令人心驚膽寒。然而,儘管它稱雄一時,但終究還是存在著諸多弊端,在敵人瞭解了這一陣型後,很快就找到了破解的方法,打破了馬其頓方陣堅不可摧的神話。

公元前4世紀中葉,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在希臘方陣的基礎上,創立了一種新的陣型,稱為“鑽錘戰術”,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馬其頓方陣。這種陣型共設16排,每排設16人,共有256名士兵,方陣中的士兵均裝備有厚重的盔甲。

為了提升攻擊和防禦效果,方陣中的士兵採用長短相間的武器。外圍士兵配備盾牌、短劍、短矛,內部士兵手中的長矛依次加長,使得整個方陣就像一個行走的巨型刺蝟,以密集陣型跑步向前推進,具有很強的殺傷力。

不過,步兵方陣在戰場上機動性差,容易遭到敵方弓箭和騎兵的衝擊,所以在方陣後方還設有八排輕裝長矛病,在方陣兩翼也有騎兵和長矛並進行保護。如此一來,整個方陣最具攻擊力的部位就是正前方,其左右和後方主要其防護作用。

就馬其頓方陣的陣型來看,其最大的缺點就在於其左右和後方,尤其是兩側的騎兵。因為一旦驅散了方陣防禦的兩翼,手持長矛、配備重甲的士兵,很難靈活調轉方向,將瞬間暴露於敵方的攻擊之下。

馬其頓方陣還有一個巨大的缺點,那就是它合適在平原作戰,可一旦遇到山地、丘陵,便會使得其殺傷力大打折扣,很容易陷入被動挨打的窘境。

也正因如此,在公元前168年時,曾經驕縱一事的馬其頓方陣,在於羅馬軍團交戰時遭遇了滑鐵盧。由於羅馬軍團掌握了馬其頓方陣的弱點,所以在交戰時先避其鋒芒,重點進攻其左右兩翼的騎兵,在驅散了騎兵後,整個方陣內的步兵便只能被動挨打了。

另外,在應對這種步兵方陣時,還有一個最為行之有效的方式,那就是用遠程武器進攻。比如投石器、弓箭,都是對付步兵最為有效的攻擊性武器。對於馬其頓方陣而言,儘管士兵配備有盾牌和重甲,但由於陣型密集,更容易成為對方的活靶子。

其實,在軍事史上,並沒有哪一種方陣能夠佔盡一切優勢。馬其頓方陣是在希臘方陣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在其誕生之初,確實如同人肉坦克一般,在歐洲戰場上所向披靡。可是,一旦敵人熟悉了這一陣型,它的優勢也就不再具備了,勢必要退出歷史舞臺。


史海爛柯人


馬其頓方陣威力強大,士兵們隊列密集,用超長的長矛組建出密不透風的陣型,依靠這種軍陣,亞歷山大縱橫歐亞,幾乎從無敵手。

但是,我們還是別想多了,馬其頓方陣雖強,卻不代表這種陣型就真的無敵,亞歷山大許多時刻的成功,源於他個人敏銳的戰場直覺,以及他對士兵的統馭能力。實際上馬其頓方陣早給人破了許多次了。

比如亞歷山大最出名的“高加米拉之戰”,此戰馬其頓軍以較少的兵力打得波斯軍隊如土雞瓦狗,大流士還差點讓突陣的亞歷山大一矛擲死,其中馬其頓方陣的應用被認為居功至偉。

然而翻翻歷史便可知道,這一戰實在是險惡無比,馬其頓人的方陣更是被波斯軍隊撕得千瘡百孔,至今仍說不清亞歷山大的勝利,究竟是馬其頓方陣厲害,還是波斯人自己出了岔子。

波斯人拿來對付馬其頓方陣的東西很簡單粗暴,就是“戰車”和重騎兵,依靠衝擊力巨大的騎兵,高加米拉之戰一開打,波斯人就突破了馬其頓人好幾道陣勢,將亞歷山大打得欲哭無淚,連本陣大營都讓波斯人給佔了。

可以說,如果波斯人不是因為貪財到處扒拉馬其頓人的財物,而是抓緊時機將馬其頓人持續分割,一鼓作氣的滅殺的話,亞歷山大也就沒有啥機會了。

正是因為波斯人的愚蠢和散亂,給了亞歷山大破釜沉舟的機會,他用2000近衛騎兵反突襲了大流士的中軍,還差點殺死對方,繼而因為大流士的逃跑,造成了波斯軍隊整體崩潰,這才來了個兵敗如山倒。

被吹得神乎其神的馬其頓方陣,其實在高加米拉之戰中並不算太出色,反倒一度被敵人揍得不要不要的。決勝的是亮劍精神和騎兵戰術,步兵方陣只是個防禦體。

實際上,馬其頓方陣並不算什麼非常牛的東西,宋朝禁軍組成的陣圖更加龐大和富有功能性,除了密集的長槍之外,還有遠超馬其頓人的鎧甲,且還具備當世無雙的遠程攻擊能力。但這樣一隻軍隊卻在面對北方騎兵攻擊時縷縷喪師辱國(過於迷信陣圖、佈陣也是主要原因)。

原因很簡單,打敗宋軍的往往不是面對面的戰鬥,而是戰略。北方遼,金,蒙古普遍採用了高機動戰略來拖垮宋人的大軍,而非一開始就硬碰硬。

他們會選擇避開宋軍鋒芒,引他們拉長補給線,然後通過具備優異機動力的騎兵日夜騷擾,繼而切斷漫長的補給線。如此,無論你多強的步兵,始終被騎兵黏住追打,步兵追不上騎兵,更無法在追擊中維持陣型,他們也逃不脫騎兵的追殺,最後精疲力竭,士氣崩潰,被騎兵輕易破陣,追著絞殺殆盡。

其實不光是宋軍,包括漢軍在內的所有中原王朝步兵,都有幾乎相同的作戰經歷,而且它們簡直對這種高機動戰略無可奈何。包括同樣用強弩和戰車給匈奴帶來極大殺傷的李陵,他最終也被遊牧民族的“蘑菇戰術”給打敗。

一切的戰術在戰略面前都是乏力的,馬其頓陣過於古舊,它早已不適合後世的戰爭形態了。


王司徒軍武百科


首先為親們科普一下什麼是馬其頓方陣?只有瞭解了其中的奧秘,才能有辦法破之。

這好比穆桂英得到降龍木之後,“天門陣”很快也就破了;三國時,諸葛亮的老丈人瞭解“八卦陣”的秘密,他能輕鬆把困在陣中東吳大都督陸遜從生門領出去。

這就是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所謂“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馬其頓方陣是古希臘重步兵的一種作戰陣法,它的特點和優勢就是能有條不紊作戰,士兵可以一抵十(見下圖)



在荷馬時代(前1100~前800年,對應我國的周朝時期),雙方開戰都是一窩蜂的互砍廝殺,場面很混亂,無從指揮、作戰效率很低。

另外由於青銅器和鎧甲的出現,這些東西被武裝到了士兵身上,防禦能力提高了,但笨重限制了單兵的活動,靈活性降低。

在這種情況下,古希臘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想出一個辦法,假如把單兵排列在一起過,士兵之間就能夠起到相互保護和共同進攻的目的,然後安排騎兵保護好兩翼和後翼,這豈不是一個攻無不克的陣法嗎?

經過演練,公元前七世紀,令羅馬軍隊聞風喪膽的馬其頓方陣就此。誕生了。

馬其頓方陣中的士兵都攜帶長矛和盾牌,長矛長度在14到18英尺(1英尺=0.3048米)14英尺相當於4.3米。

常規陣法是每64名士兵為一排,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半蹲著,將長矛對準前方。第二排的士兵則是講長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見下圖)

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後,原先位於第二排的士兵將迅速填補上,與此類推。如此看來頭一排或邊上的是最危險最重要的位置,所以一般有經驗豐富的士兵站位。

馬其頓方陣能否大顯神威,靠的就是士兵之間的相互配合,齊頭並進,不能臨陣逃跑,對於臨陣逃跑的士兵基本是就地砍死,旁邊的騎兵有保護和監督的作用。

“方陣”剛開始時發揮了驚天地泣鬼的作用,畢竟是一個新的作戰方式,殺敵效果相當顯著,它能戰勝數倍於己的敵人。

隨著敵人對方陣的深入瞭解,破陣的方法也就出現了。



我們來看方陣有那些漏洞?

“方陣”在整齊統一指揮上無懈可擊,士兵也不敢輕易逃跑。當時前進的方陣就像一具超級坦克,無堅不摧。但是缺點和優點一樣突出,那就是笨重不靈活。

假如換做我破陣,我命令士兵不要和“方陣”正面交戰,避其鋒芒。方陣前排都是近5米的長矛,硬碰硬無異找死。

首先不要理會方陣,第一目標是消滅方陣的護翼騎兵,這好比是消滅航空母艦的護航和補給,航空母艦威力巨大,沒有保護和彈藥等於一尊廢鐵。同理,方陣失去了護翼騎兵等於任人宰割的羔羊。

方陣護翼騎兵被我消滅後,下令第二梯隊士兵手持寶劍和盾牌殺入陣中心,越往裡殺越安全。

為何這樣說呢?因為方陣士兵手持長矛無法轉身。此時“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的說法發生了逆轉,寶劍發揮了它的靈動性,笨重的長矛反倒成了累贅。(見下圖)



親們腦補一下《三國演義》中,趙子龍手持寶劍在曹營殺的七進七出的場景。



假如我能用上諸葛亮發明的連弩,破方陣易如反掌,免去了士兵持短刃的肉搏戰,埋伏一支強弩軍,等方陣進入埋伏圈,萬弩齊發,方陣士兵再不逃跑身上就成了馬蜂窩。

事實上,當弓箭出現後,威力無比的“馬其頓方陣”就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秉燭讀春秋



馬其頓方陣被證明是古代最好的防禦編隊之一,這要歸功於它細長的長矛(從亞歷山大統治時期的5米長到公元前274年的7.5米長),而且它的隊形非常緊湊。長矛可以讓方陣將敵人擋在攻擊範圍之外,不知疲倦毫不費力地擊退對方部隊的衝鋒,以無與倫比的效率打破騎兵和步兵的每次正面進攻,同時幾乎沒有傷亡。方陣可以用他們長矛的青銅尖來阻擋最強大的敵人衝鋒(大部分是騎兵的,但有時戰車和大象),而且馬其頓方陣以正面攻擊幾乎不可戰勝而聞名。



馬其頓方陣是堅守陣地的理想部隊,因為只要他們保持良好的凝聚力,他們就能把對手擊退,讓他們在幾乎無限長的時間內保持在攻擊範圍之外。在公元前198年羅馬軍團的塞薩利圍攻戰中,馬其頓方陣被證明在衝鋒時幾乎是不可滲透的,即使是由訓練有素的羅馬士兵也是如此。羅馬人在突破城牆後設法闖入了這座城市,但隨後面臨著馬其頓徵方陣的密集隊形。羅馬人試圖進入長矛中間,但最終被前排士兵牽制住了,他們用短劍與闖入方陣的古羅馬軍隊短兵相接。



馬其頓方陣從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到希臘、現代土耳其、埃及、敘利亞和波斯,一直到西印度邊境,統治了歐洲、北非和亞洲戰場大約兩個世紀,從公元前358年創建到公元前2000年,馬其頓方陣一直保持著完全不被任何非馬其頓軍隊打敗的地位。


但是馬其頓方陣的形成也有它的缺點。雖然馬其頓方陣從正面衝鋒時幾乎是不可戰勝的,但其後方和側翼非常薄弱,主要是因為它們的裝甲和盾牌非常輕,在近戰戰鬥中提供的保護非常低。像這樣的輕裝部隊保護方陣的側翼,不太可能防止危險的敵人包圍行動。 在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和他的帝國的崩潰後,導致了第一次相同訓練和武裝方陣之間的戰鬥。

兩個馬其頓方陣之間的交戰只取決於交戰部隊的數量和質量,而且被證明是非常漫長、猶豫不決和致命的。作戰往往會延長,以獲得相對方陣的優勢,從而引發軍備競賽,這隻會限制方陣的耐力和武器本身的抵抗力。亞歷山大死後的五十年裡,長矛的長度增加了一半,在公元前274年的埃德塞圍攻戰達到了7.5米。步兵的盔甲和盾牌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重,因為他們的敵人不再是重裝步兵或波斯輕步兵,而是其他馬其頓方陣,他們可以用同樣長的長矛攻擊他們。這種新裝備在戰鬥中非常不舒服。但是由於當時對機動性和靈活性的需求不再是一個問題,因為整個已知的世界都在使用越來越重的馬其頓式步兵,所以方陣放棄了機動性和對抗更靈活部隊的效能,以提高方陣作戰的效率。

馬其頓方陣成為問題的時間越長,士兵的機動性現在由於武器過長而受到極大限制。後來的方陣不得不在非常理想的條件下戰鬥,因為它不能像過去那樣反應迅速。與早期馬其頓方陣不同,馬其頓方陣在東部惡劣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下作戰,人數遠遠超過對手,但總是獲勝,而後來的方陣現在凝聚力非常脆弱。較重的方陣面臨著亞歷山大方陣從未經歷過的問題,這隻能用他們的裝備太重而無法正常戰鬥來解釋。經過長時間的訓練,5米長的沙裡沙看起來輕巧,但是7.5米長的長矛,不管士兵們準備得多充分,都不能輕易使用。


方陣不能像過去那樣自由機動,他們的速度大大降低,為了保持整齊的隊形,他們必須在完全平坦的戰場上戰鬥。如果戰鬥的地形不平坦,方陣的隊形非常容易崩潰。在羅馬軍團中向後撤退之後,方陣不得不在羅馬軍隊後面泥濘的山坡上追擊撤退的羅馬步兵。方陣被他們過長的長矛弄得雜亂無章,組織變得混亂,最後被他們更靈活的對手屠殺了。這樣的問題似乎從未在亞歷山大的方陣中發生過(格蘭尼克斯戰役,海因斯佩斯河之戰)在戰鬥中保持良好的秩序,例如在梯隊中採用危險的隊形(高加米拉戰役),後來的方陣被證明幾乎無法掉頭。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太簡單了破這種陣,首先馬奇諾方陣是步兵方陣最厲害的一種,全是以長槍組成方陣,當敵兵部隊接近馬奇諾方陣時,會進行一輪短暫的長槍投射消耗敵人,之後再以長槍組成方陣穩步推進可以說敵人還沒近身就被刺死了。

破這種陣很簡單,在我們中國就有一個天之驕子發明了一種戰術,這個人就是成吉思汗,這種戰術叫“放風箏”

首先部隊必須每人配馬,每人配一把遠射程弓箭

齊全後就開始作戰,當馬奇諾方陣進入射程後進行齊射打完就跑,按照這個方式不斷的進行遠程消耗,敵進我跑,敵退我打,消耗的差不多了當敵人身心俱憊時再用鑿穿戰術+箭頭戰術(就是前面全是死士最兇猛的騎兵進行破陣)然後來回鑿穿 方陣必破 敗兵勿殺驅趕其去下一個方陣 必然兵敗如山倒


視頻之眼


馬其頓方陣的優點在於防護能力強,可以相互配合。就像是一個巨型坦克,走的是正面碾壓的路子。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機動性、靈活性差。

古希臘時代的戰爭就是士兵一窩蜂地往前衝,近身之後進行單兵格鬥,基本沒有什麼步兵方陣相互配合的概念。說起來和小流氓打架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只是規模大點而已。後來皮質、金屬質地的護甲應用性越來越廣,但又面臨著機動性差的缺點。

公元四世紀時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和他的繼承者亞歷山大乾脆放棄機動性,在早期零散方陣的基礎上改進完成了馬其頓方陣。因為面對的還是一窩蜂亂衝的早期步兵,馬其頓方陣在戰場上大顯神威。但就像之前所說,馬其頓方陣弱點在於機動性、靈活性差。因此如果要我破陣,我會用其他方法:

一是採取迂迴包抄的辦法,攻擊其輔助部隊和側後方。一旦某一方向被攻破,陣型一散,基本就算破陣了。因為,馬其頓方陣中的士兵武器太長(有四米左右),靈活性差,短兵相接下,馬其頓方陣中士兵的武器並不適合單兵作戰。

二是用弓箭密集射擊。馬其頓方陣使用的是直徑約60公分的圓盾,在對密集箭陣的防護上有所不足,如果能保持一定距離,用弓箭手或輕騎兵密集射擊,那馬其頓方陣基本沒有還手之力。

三是火攻。火攻幾乎是對付靈活性差的敵人通用辦法,利用重盾士兵接近馬其頓方陣,把點燃的燃料扔到其方陣中,即使燒不死人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打亂其陣型。然後直接用輕裝步兵配合重裝步兵衝擊其陣型。

四是用騎兵。馬其頓方陣再厲害終究還是步兵,可利用輕騎兵在一定距離上連續射擊,直到其陣型被完全破壞。然後騎兵直接衝鋒就可以了,要知道如果沒有固定方陣保護,步兵在騎兵強大的衝擊力面前幾乎只能被殺。

以上就是筆者的想法,不過書生談兵終究只是在紙上,具體操作還是需要求教於方家的。


孔夫劍


這種大型的步兵方陣在中國推出魏舒方陣以後,就被淘汰了。馬其諾方陣是使用超長兵器的密集步兵方陣,它的橫排和縱排都是16個人,數個這種方陣一字排開向前推進。
馬其諾方陣是一種古老而笨重的方陣。
這種笨重的步兵方陣首先就會被對方的拋射兵器沉重打擊。

這種方陣一個是十分行動十分呆板,轉動不變,這樣是在地形稍微複雜一點的地方行動起來就十分困難,而且這個方陣由於只有一線配置,進攻的韌性不足,同時沒有預備隊,一旦出現意外很難補救,亞歷山大是利用自己掌握的騎兵作為預備隊,但是當時的騎兵還沒有馬鐙,甚至在馬其頓連馬鞍都沒有,這種情況下,騎兵的衝擊能力很差。

而其實,亞歷山大在東征打到了波斯帝國是採取了一種叫做飛行縱隊的空心大方陣,這樣的方陣機動性比較好,對於任何方向的攻擊都能做出反應。

對於馬其諾方陣來說,首先是對於遠程拋射兵器缺乏足夠的防護,馬其諾方陣使用超長兵器必須要雙手握持,這樣一來對於飛過來的箭雨就缺乏防護能力,同時由於轉動不方便,一旦遭到對方的側翼攻擊,陣營就亂了。

在西方國家,馬其諾方陣最終是被羅馬軍團所淘汰,更加靈活


、變化更豐富的羅馬軍團戰術最終取代了馬其頓方陣。

在西方國家,馬其諾方陣後來是被羅馬的軍團取代,其中就是用小型方陣取代了大型方陣,而且增加了戰鬥隊形的縱深,增加了戰鬥的韌性。不過這個時候,東方已經開始玩騎兵了,利用騎兵快速機動的特性,在步兵方陣還沒有布好的時候就把你幹掉了。


紅色手電筒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馬其頓方陣是亞歷山大東征時期戰無不勝的殺手鐧,在當時的世界來說,馬其頓方陣是最為優秀的重步兵方陣。

馬其頓方陣的特點

馬其頓方陣是古代最好的重步兵方陣,特點就是攻防能力極強,弱點就是移動速度非常慢。

馬其頓方陣的士兵手上都有6米多的長矛,前排士兵配有堅硬的盾牌,基本是在對方衝過來的時候,前排的士兵用盾牌擋住對方,然後後面的士兵用長矛刺殺敵人,從而造成敵人的大量殺傷。

當然,雖然這是一種攻擊和防禦完美結合的陣型,但是很多時候也要看指揮官的水平,好的戰術只有在優秀的指揮官手裡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這個陣型在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發揮到了極致,當然,馬其頓方陣只是亞歷山大獲勝的一個方面,亞歷山大能夠贏下一場又一場的戰役,還在於他完美地運用了騎兵,在他的部隊當中,往往配有大量的騎兵,他的戰術就在於,把馬其頓方陣放在中間,騎兵在兩翼,有的時候也會大部分騎兵安排在一側,敵人的正面進攻由馬其頓方陣擋住,然後他充分利用騎兵的機動性在對方露出間隙的時候親自帶領他的精銳騎兵殺向對方的主將,或是殺到對方背後,打亂對方的佈局,實現正面馬其頓方陣,後面騎兵衝殺的效果。

所以馬其頓方陣能夠獲勝,其實只是一半,另一半的原因就在於騎兵的運用。

我們看一個戰例

如高價米拉戰役戰役,是亞歷山大東征波斯帝國時候和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一場主力對決。

圖中這個形狀代表步兵,粗線條為重步兵,細線條為輕步兵。

圖中這個形狀代表騎兵。

紅色為亞歷山大方,紫色為波斯帝國軍隊。帶星號的是國王親自帶領的軍隊。

這是戰役開始的情況,亞歷山大把騎兵佈置在兩側,中間是馬其頓重步兵。剛開始的時候,是由亞歷山大親自帶領的夥友騎兵在右翼對戰波斯帝國的左翼騎兵。

然後波斯帝國發動了全面的進攻,亞歷山大在面對對方優勢兵力的情況下,主要靠馬其頓方陣穩住了陣線,防住了對方的進攻,在這個過程中,波斯帝國的陣線出現了空檔,亞歷山大親率精銳的夥友騎兵殺向了波斯國王大流士。

大流士三世在好幾次和亞歷山大對戰中,都丟下了部隊獨自逃跑,這次面對亞歷山大親自向他衝來也認了慫,逃跑了,戰場局勢也就是瞬間發生了變化,波斯帝國軍隊從戰場潰退,亞歷山大獲得了勝利。

所以,很多人認為是馬其頓方陣厲害,其實是亞歷山大的戰術厲害,馬其頓方陣並不能獨自獲得戰爭的勝利,只是其中一半的因素,另一半因素是在於騎兵。

對付馬其頓方陣的最有效方法——輕騎兵

對付馬其頓方陣的方法有很多,網上也說了很多情況,那麼我只說我認為最有效的辦法,那就是輕騎兵,當然是能夠騎射的輕騎兵。

在冷兵器時代,不論是對付重裝步兵還是重裝騎兵,輕騎兵從來都是最有效的應對手段,當然這也需要指揮官有足夠的能力指揮作戰。

具體作戰戰術就是輕騎兵衝到馬其頓方陣面前就放箭,放完了就跑,這樣馬其頓方陣根本追不上。然後再折回來再放箭,然後再跑,如此反覆,馬其頓方陣雖然防禦力強,但是也經不住不斷的弓箭襲擊,打的時間長了就會精疲力盡,而且傷病滿營,在精疲力盡的時候再發動進攻,就基本職能被屠殺了。

這樣的戰例是有的,如公元前53年的卡萊戰役。

當時是羅馬帝國對戰安息帝國,羅馬帝國主要是重步兵,有50000人,安息帝國觸動了10000人,都是騎兵,其中重騎兵1000人,弓騎兵(輕騎兵)9000人。

安息帝國的戰術就如上我所說的,接近了就放箭,然後就跑,如果反覆下來,羅馬帝國的重步兵基本都被打殘,而羅馬帝國的軍隊也追不到安息帝國的騎兵部隊,就這樣等到羅馬帝國的軍隊都精疲力盡的時候安息帝國軍隊發動突擊,一舉殲滅了羅馬帝國軍隊,此戰羅馬帝國死亡45000人,被俘5000人,全軍覆沒,而安息帝國僅僅傷亡3800人。

這種戰術就等於是一場不對稱戰爭,只有輕騎兵打到重步兵,重步兵打不到輕騎兵,所以戰爭的結局一開始就註定了,只可能是輕騎兵獲勝,而重步兵沒有獲勝的可能。


老威觀史


馬其頓方陣是個什麼樣,我也就不細說了,基本組成是中央的數個長矛方陣,用的是可拆卸的7米長的長矛。每一個方陣由單獨的指揮官指揮,之後再由幾個亞歷山大的親信指揮這幾個指揮官,亞歷山大再掌控全局。

不過馬其頓方陣並非就是長矛方陣,它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各個兵種的密切配合。

在方陣的後方,有持多律長槍、西福斯短刀和阿斯庇斯圓盾的重步兵。還有色雷斯的阿格瑞安標槍部隊,以及各種投石兵和弓箭手,都是協同長矛方陣運作的。

除了步兵,馬其頓方陣的一個關鍵要素就是機動性極強、具有衝擊騎兵能力的夥伴騎兵。這些騎兵都是馬其頓的精銳部隊,近戰能力極強。

因為夥伴騎兵的存在,馬其頓方陣往往能扭轉敗勢。比如在高加米拉之戰中,波斯人憑藉人數優勢已經幾乎攻破了亞歷山大的右翼,但是在夥伴騎兵的衝擊下,波斯王倉皇逃走,導致全盤皆輸。



不過傳奇的方陣表那個不是沒有攻克的辦法,放在同時期的世界,還是有不少辦法可以擊敗馬其頓方陣的。

世界同時期的中國,正處於戰國中期,由於長期的攻伐交戰,中國的軍事水準進步飛快,此時正是齊楚強盛之際,秦國也正好在進行改革。

當時的中國軍隊同樣盛行超級長矛的打方陣,根據兵馬俑的出土情況來看,秦長矛也是6米多的大傢伙。作戰時,中國還有弩方陣在行伍間運動。憑藉當時最先進的弩箭,中國軍隊確實有望遠程對馬其頓方陣進行一波削弱。



之後同波斯人一樣,中國有著更大更堅固的戰車,可以比波斯人對馬其頓方陣的衝擊更為嚴重。

除了騎兵是弱項,中國方面的方陣戰術同馬其頓方陣勢均力敵。

再就是印度河流域,當年亞歷山大在印度地區也是吃了一次敗仗,原因就是士兵長途跋涉,鬥志衰退,又遇到了大象這種龐然大物,還是叢林戰。綜合起來方陣展不開,大象到處衝撞,也就破了馬其頓方陣了。

再就是像當初的波斯人一樣,憑人數優勢硬剛,畢竟當時要不是波斯王跑了,波斯人可能就改寫歷史了。

歸納一下:更有優勢的遠程部隊,不利於方陣的環境,拖垮敵人,人海戰術,就是當時能擊敗馬其頓方陣的方法了。


火器工坊


不得不說,從互聯網在中國普及以來,代表著西方古典軍事頂峰的馬其頓方陣和羅馬軍團與咱們中國的大秦、大漢的軍隊在虛空中已經無數次的交鋒,戰況之“慘烈”,至今相互仍然難以征服對方。估計早已作古的亞歷山大和嬴政等人都沒有想到吧。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打遍歐亞大陸,差點就殺進華夏的馬其頓軍隊吧。

正面戰場的無敵“坦克”

亞歷山大大帝繼承了腓力二世通過軍事改革後遺留的強大軍隊,一路東征,幾年之內就擊敗了龐大的波斯帝國,領土從本部馬其頓橫跨到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內。亞歷山大大帝在東征中主要依靠的就是馬其頓軍團,即著名的“馬其頓方陣”與“夥伴騎兵”,通常採取步兵方陣線性排列在正面戰場,騎兵為側翼的佈陣方式。其以希臘重步兵構建的馬其頓方陣在正面戰場中無往不利,幾乎沒有一合之敵,堪稱古典戰場中的“坦克”。



馬其頓方陣一般是64個人組成一個排,128個人分為一個連,256個人為一個營,1024人為一個團,4096人為一個師,還包括2048名輕裝盾兵,1024名輔助兵和一個1024人的騎兵團,總計8192人。每個聯合方陣由四個初級方陣組成,相當於現代一個小型的軍或野戰軍,約32,000人。其中每個重步兵身著重甲,手持6米左右的長矛,在樂手打出的樂曲下,有節奏的緩步向進,給予敵人巨大的殺傷。不得不說在兩千年前的古戰場,這樣一隻軍隊對任何敵人來說都是一場噩夢。


如何破解馬其頓方陣

我們必須要承認馬其頓軍團是一隻世界範圍內的強軍。那麼,要破解馬其頓方陣,我們必須用同一個時代範圍內的軍隊去試著設立戰術,縱觀世界,特別是亞歷山大宏大的東征之役之後,能有與之一戰的,也只剩下我們中華諸夏了。那麼,我們就依然試著用巔峰始皇帝時期的秦國軍隊來阻擊亞歷山大吧(實際亞歷山大東征在秦始皇以前一百餘年)

首先,兩支東西方的軍隊交戰前,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殘酷的現實,我們的兵器比亞歷山大落後了一個時代。是的,亞歷山大的軍隊的冷兵器已經鐵器化,而秦軍軍團則是青銅兵器,雖然秦軍的兵器以達到了青銅冶煉的高峰,其硬度已達80左右,但對比鐵器依然有先天的劣勢。但無論如何,畢竟是冷兵器時代,此種差距可以忽略不計。

馬其頓軍團的作戰力量全部由職業軍人和軍事貴族組成,有良好的戰鬥素養和軍事紀律。這也是其輕鬆戰勝由奴隸和農民組成的波斯大軍的原因之一。同時的秦軍雖然也主要由農民組成,但秦以軍功封爵,秦人聞戰而喜,而在春秋戰國連綿不斷的戰火中,也淬鍊出了秦軍過硬的軍事素質,同樣,秦軍也有嚴峻的軍法制度保障了嚴格的軍事紀律。

兩軍對壘,就戰術而言,馬其頓軍團作戰方式相對單一,主要依靠馬其頓方陣的正面碾壓和側翼騎兵的牽制與尋找空擋突擊為主。對於秦軍來講,中原幾百年的風雨,產生了無數的軍事天才,各種計謀層出不窮,如果打持久戰,那麼可以說馬其頓軍團是應付不了的。但我們這裡只對正面硬剛做假設,所以什麼放火、決水、斷糧、虛實等計謀就派不上用場。

秦軍正面擊敗馬其頓軍團的方法,就只能以擊破馬其頓重步兵方陣為基礎,但很遺憾,正面的步兵硬剛,同樣的人數下,我並不認為秦軍有擊潰馬其頓方陣的能力。但是,秦軍可以預先在現場設置陷坑、壕溝等,遲滯其方陣的機動能力,同時以騎兵對騎兵,牽制馬其頓側翼騎兵,估計可以和對方鬥得難解難分,但如何徹底擊破其步兵方陣,這裡必須要用到此時秦兵的獨有兵種——弩兵。

今天很多人對秦弩兵的作用有懷疑的態度,有很多人還復原了秦國的弓弩,認為其射程只有50多米,只能做騷擾之用。我不知道這些專家怎麼還原的秦國弓弩,你看看出土的秦國弓弩的器件,標準化的配件就不說了,每一件都配有“望山”,這是可以在不同射程調節瞄準的器具,除非是秦國富得不知道怎麼花錢,才能在物資緊缺的時代為每一架有效射程只有50米的弓弩配一個“望山”。曾經在網上看到一篇比較嚴謹的文章,秦弩的拉力應該在45公斤左右,也就是100磅左右,上面也列出了幾個數據:30磅弓,10米穿武警防爆盾; 40磅層壓傳統弓,15米穿1毫米鐵板,箭支透入20多釐米。秦弩為100磅左右,射程應該在兩百米以上,破亞歷山大早期的鐵甲應該在70到100米。

其實想想也知道,弩的威力非弓箭所能及,這也是為什麼西方中世紀時期,十字弩被運用於戰場後,被視為“魔鬼的武器”,一度被教會禁用。幸運的是,亞歷山大的時代,弩為華夏特有的武器,而秦國的弩兵就是馬其頓方陣的天然剋星,可以想象,當一個個整齊的方陣,踏著緩慢的步伐向秦軍襲來時,在秦軍的弩陣下,只

配有小圓盾的馬其頓士兵會作何感想,而弩箭過後,秦軍同樣也有重步兵的長矛方陣,還有陣前的輕裝“銳士”,步兵兩翼,亞歷山大的“夥伴騎兵”也會驚訝的發現,秦國的騎兵背上都有一副可怕的秦弩,正對他們虎視眈眈……硝煙過後,有史書記載“有金毛夷至西來犯,其勢壯,王遣將擊之,盡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