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双重压力下,步履蹒跚的汽车行业资源整合势在必行

在过去的2019年,随着整个汽车市场的下滑,汽车行业尤其是零部件制造商的日子也不好过,再加上疫情的打击,更是雪上加霜,为了求生存,很多汽车制造商都已经开始行动了!刚进入2020年,行业内的整和和重组就开始上演了,有的甚至令人感到震惊,下面就让我们逐一盘点已经发生的事件。


第一,博格华纳并购德尔福科技。

2020年1月28号,美国著名汽车电驱动系统与发动机零部件制造厂商博格华纳(BorgWarner)宣布以3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德尔福科技,这笔交易将于2020年下半年完成,到时候大名鼎鼎的德尔福科技就将消失了,而曾经见证过无数辉煌的“德尔福(Delphi)”这个名字也将消逝于历史长河之中,不过于2017年拆分出来的汽车电器系统公司---安波福并不在此列,某种意义上讲,也算给德尔福保留了一丝火种吧。


这次并购以后,原博格华纳的股东将占据84%的股权,而德尔福则占据剩余的16%股份。其实从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德尔福一直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1999年从通用独立出来以后,更是在汽车零部件业内打响了知名度,牢牢占据市场前几名,更是在2004年度,以287亿美元的年收入击败博世称霸汽车零部件行业。不过从2005年开始,开始走下坡路,不断剥离自身业务单元,2015年将空调业务卖给了马勒(Mahle), 2017更是拆分为二,把汽车电器分配系统(汽车线束)改名为安波福,主攻无人驾驶和车联网。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到了2019年,德尔福仍凭借业务老家底实现了44亿美元的销售额,证明其在市场上仍然有一定的竞争实力,这也是博格华纳为什么会收购它的原因之一了, 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势互补,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更能直观体现出来。

大家都知道汽车行业寒冬已至,这个过程将会持续一段时间,这也将是全球汽车行业特别是零部件行业洗牌的最佳时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面对残酷的优胜劣汰,适者才能生存,这也算是2020年汽车行业第一个重大新闻吧。


2020年,在双重压力下,步履蹒跚的汽车行业资源整合势在必行

第二,华域汽车收购延锋内饰100%股权

2月3号,华域汽车发布公告,其旗下全资子公司"延锋汽车饰件有限公司"出资3.79亿美元,收购"安道拓香港"(Adient Interior Hong Kong) 手上持有的延锋内饰30%的股权,收购完成后,华域汽车将100%控股延锋内饰。


为什么华域要做出这个收购的决定呢?先来看看延锋内饰在国内的地位和价值。延锋内饰总部在上海,其拥有独立完整的全球汽车内饰业务的运营和管理体系,服务于戴姆勒/大众/宝马/福特/通用/丰田/现代等国际知名整车大厂客户,国内市场主要客户是为上汽/江淮/吉利/北汽和比亚迪等提供配套服务,所以,在内饰这个平台领域,延锋的价值不可谓不大。


再看看华域汽车,其主营的业务包括汽车内外饰件/金属成型和模具/功能件/电子电器和热加工等几大板块,其中内外饰件和功能件是其业绩的主要支柱,重中之重,分别占据其总营收的67.5%和21.2%,加起来将近90%。


大家可以看到,华域汽车的重点业务仍然是放在了内外饰件上面,所以,通过这次收购,华域汽车可以更加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内饰平台的全球运营和资源管理,使得自己的优势项目更加明显和突出,不但补了短板,更是加强了"长处"。不过这里还有另一层意思,华域汽车最大的股东就是上汽集团,上汽持有华域58.32%的股份,是第一大股东,而华域的董事长是由上汽董事长陈虹兼任的,可以说是血脉相连啊,这次收购也让上汽受益匪浅,不但做到了资源整合,还可以进一步控制其整车的成本,使其在汽车市场残酷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和活力!


2020年,在双重压力下,步履蹒跚的汽车行业资源整合势在必行

第三,丰田牵手松下成立锂电池合资公司

一直以来,丰田在新能源领域推行的主要还是"氢能源汽车",比如著名的Mirai,不过随着电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看看特斯拉在中国获得的支持,为了在中国电动化这个大市场分一杯羹,丰田也出手了。


2月3号,丰田与松下合资成立" 泰星能源解决方案有限公司",注资比例为51%:49%,丰田占先,该公司定于2020年4月1号成立,主要业务是研发和生产销售车载高容量/高功率的锂离子电池。合资公司"泰星能源"所生产的电池不仅供货丰田和松下,还面向市面上所有汽车整车厂,可以充分利用规模效应降低制造和采购成本,尤其对于丰田本身来说,通过设立电池合资公司,可以从车辆的初期企划和构想阶段就开始整合资源,加速对大容量锂电池的研发进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新公司规模预计是5100人左右,其中近一半的员工会在中国子公司工作,可见丰田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和关注

。实际上在这次成立新公司之前,丰田已经和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多家公司签署了合作计划,这一次自己来成立新公司,更是坚定了其在中国推行电动化的信心,丰田预计在2020年推出三款纯电动车,分别是一起丰田的奕泽IZOA EV和广汽丰田的C-HR EV以及雷克萨斯 UXEV。


2020年,在双重压力下,步履蹒跚的汽车行业资源整合势在必行

第四,丰田增持斯巴鲁20%股份

最近丰田汽车完成了对斯巴鲁股份的增持,从之前的16.8%增加到20%,继续稳坐斯巴鲁第一大外部股东,完成增持后,斯巴鲁公司的盈亏业绩将被纳入丰田汽车年度的财报中,这样的话,以后斯巴鲁的销量也将被纳入丰田的销量中,未来会对大众汽车集团造成威胁,有望夺得2020年度的全球汽车销量冠军。


本次增持,丰田汽车大概花费700亿日元(44.7亿人民币),与此同时,斯巴鲁公司也将出资相同的资金收购丰田不足1%的股份。根据协议,双方将再次充分利用斯巴鲁的四轮驱动技术+丰田的电动化技术,联合开发新的车型,包括基于EV专用平台的电动车,同时,双方在无人驾驶和车联网方面也会开展合作。


2020年,在双重压力下,步履蹒跚的汽车行业资源整合势在必行

第五,吉利计划将于沃尔沃合并重组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HK.0175) 近日发布公告称,其正在与沃尔沃汽车探讨业务合并重组,从而成为一家强大的全球性汽车集团,实现成本与技术的协同效应,应对汽车行业的变革和挑战。


整合后的新集团公司将会保留吉利/沃尔沃/领克/极星等品牌的独立性,通过香港吉利汽车(HK.0175)与全球资本市场对接,下一步计划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正好是吉利收购沃尔沃乘用车业务的第十年,在这十年间,吉利和沃尔沃都得到发展和实惠,是真正的双赢! 据了解,吉利汽车2019年销量136.2万辆的销售业绩,是中国汽车品牌的销量冠军,市场占有率稳中有升。沃尔沃汽车2019年销量也突破了70万辆,营业额达2741亿瑞典克朗,较2018年增长8.5%。


看看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经过10年稳扎稳打,目前沃尔沃汽车在中国拥有3家整车厂和1家发动机工厂,1个研发中心和1个设计中心;员工数量从188人增长至8000余人;供应商超过了1700家,本地采购占全球采购总量超过30%;截止2019年底,共有经销商259家,覆盖全部一、二线城市,2019年新开业的经销商有30家。


其实当年沃尔沃乘用车业务是一直在亏损的,先是卖给了福特,无奈福特也救不活,才转手寻求其他门路,没想到吉利这一收购,不但壮大了自身实力,连带也盘活了沃尔沃乘用车的业务,堪称合作共赢的典范,不过沃尔沃一直引以为傲的还是工程机械车和卡车,这个才是它技术领先的区域以及盈利的大头,这部分在之前的收购可没有卖给吉利一点半点的,如果通过这次直接合并重组,把大型车辆这块的技术也能学以致用的话就真的是赚了。


2020年,在双重压力下,步履蹒跚的汽车行业资源整合势在必行

第六,大众决定100%控股奥迪

大众汽车将买断其高端品牌奥迪少数股东所持股份,完全100%控股奥迪,目的是提升奥迪在集团中的地位。


目前,大众汽车已经持有奥迪公司99.64%的股份。大众汽车表示:“在拥有重组能力和担负责任的背景下,大众汽车计划根据德国股票公司法进行挤出式操作,以收购奥迪0.36%的股份。”此外,奥迪公司将在年度股东大会上通过一项有关“挤出式收购”的决议,该决议符合德国股票公司法。奥迪年度股东大会已经推迟到7月或8月举行。


此举有助于提升奥迪在集团中的地位。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 Herbert Diess)表示,“我们正在集中力量提升奥迪的竞争力。未来,由杜斯曼(Markus Duesmann)担任新CEO的奥迪品牌将引领大众集团的研发工作”。


数据显示,大众集团在2019年全球销量达到1097.46万辆,同比增长1.3%;其中奥迪品牌销售184.56万辆,同比增长1.8%。在2019年,奥迪前三季度营收为413亿欧元,同比下降6.8%;营业利润为32.39亿欧元,则同比增长12.8%。


此前,奥迪已宣布在2025年前裁员95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0%。此次裁员将为奥迪累计节省60亿欧元的成本,有助于推动公司向电气化时代转型。奥迪并计划在2025年前推出30多款电气化车型。


2020年,在双重压力下,步履蹒跚的汽车行业资源整合势在必行


小结:

2020年,汽车行业注定难捱,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定是适者生存,弱者被淘汰,强者只会恒强!虽说是一个低潮期,不过这也是行业正常的表现,哪里会有一个行业持续增长和保持鼎盛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连续增长了20多年了,也该是到调整期了,外行人只能看到萧条和冷落,而内行人才会看到这也是一个行业洗牌和重建的绝好机会!从上面的几个案例就可以看出,汽车整车厂和各大零部件公司纷纷抓住机会,资源整合,壮大自身,为的就是在未来的汽车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只有顺应大势的人才能活得更长久,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