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祜故里眾說紛紜,作家韓蘇蔚解密:平邑


羊祜故里眾說紛紜,作家韓蘇蔚解密:平邑

摘要:晉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羊祜堪稱歷史鉅子,關於他的故里“泰山南城”雖然歷史早有定論,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旅遊開發的興起,一些地方為了名人效應,競爭激烈。

  唐朝房玄齡主編的《晉書·羊祜傳》載:“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並以清德聞。”指出了羊祜的故里“泰山南城”。本文試就羊祜的故里作一考析。

  一、羊祜的顯赫身世,卓越的功績

  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人,魏晉時期著名戰略家、政治家和文學家。

  羊祜出身於漢魏名門士族之家、書香門第。從他起上溯九世,羊氏各代皆有人出仕二千石以上的官職,並且都以清廉有德著稱。羊祜祖父羊續漢末曾任南陽太守,父親羊道為曹魏時期的上黨太守,母親蔡貞姬(濟陽君)是漢左中郎將蔡邕的女兒,姨母蔡文姬以詩文音律聞名於世,前母孔氏是孔融之女,姐姐嫁與司馬懿之子司馬師為妻。

  羊祜聰慧過人,相貌英俊,12歲喪父,孝行哀思超過常禮。奉事叔父羊耽也十分恭謹。他曾在汶水邊上游玩,遇見一位老人,說他“孺子有好相,年未六十,必建大功於天下”(《晉書·羊祜傳》)。老人說完就走了,不知所在。

  羊祜長大後,博學多才、善於寫文、長於論辯。而且儀度瀟灑,身長七尺三寸,鬚眉秀美。郡將夏侯威認為他不同常人,把兄長夏侯霸的女兒嫁給他。

  羊祜性情高潔,不媚流俗,曾拒絕曹爽和司馬昭的多次徴闢,後為朝廷公車徵拜。司馬昭建五等爵制時,以功封為鉅平子,與荀勖共掌機密

  據《晉書.羊祜傳》記載:魏末,羊祜歷任中書侍郎、秘書監、相國從事中郎等職。269年,司馬炎(晉武帝)稱帝后,欲重振國威,任命羊祜為尚書左僕射、衛將軍,出任都督荊州諸軍事。羊祜率軍鎮守荊州,開辦學校,安撫教化遠近的百姓,深得江漢一帶百姓的愛戴;鎮守襄陽時,與吳人開誠佈公,互相信任,投降的人想離開的,都聽任各自的心願。東吳石頭城的守軍距襄陽地界700餘里,常騷擾邊地,羊祜認為是一大邊患,最終用巧妙的計策使吳國撤去守軍。於是晉國戍邊巡邏的士兵減少了一半,所減士兵用來墾荒800餘頃,大獲其利。

  羊祜剛到荊州時,軍中沒有百日的存糧,到後期,有可供10年的糧草的積蓄。羊祜鑑於春秋時魯國的孟獻子在武牢築城而鄭國懼怕,齊國的晏弱在東陽築城而萊子畏服,就佔據險要地勢,築5座城池,控制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奪取了吳國人大量的資源,吳國石頭城以西,都成為了晉國的地方。從此吳國人前後來歸降的人絡繹不絕,羊祜於是就修德講信,來安撫初降的吳人,有吞併東吳的慷慨大志。每次和吳國人交戰,總是先約定日期,不搞突然襲擊。有人俘虜了吳國人的兩個小孩,羊祜便把他們遣送回家。吳國將軍陳尚、潘景來侵犯邊境,羊祜派兵追擊並殺了他們。潘景、陳尚的家人迎喪時,羊祜以禮發送。羊祜行軍每到吳國境內,在田裡割谷作軍糧,都要算出所割穀子的價值,送一些絹來補償人家。每次在江漢一帶會眾打獵,總是限在晉國範圍(不進吳國境內)。打獵時如有被吳人射傷的禽獸卻又被晉兵得到了的,都原樣送還吳人。於是吳國人都心悅誠服,稱羊祜為羊公,不呼其名。羊祜德聲大振,連當時與羊祜邊境對峙的吳國陸抗也為之悅服,稱“祜之德量,雖樂毅、諸葛孔明不能過也”。陸抗害病,羊祜派人去送良藥,陸抗服之不疑。部下怕中毒,勸不要吃。他說:“羊祜能害我嗎?”又說:“彼專為德,我專為暴,是不戰而自服也。各保邊界而已,無求細利。” 於是,邊境得到暫時的安寧。

  後來,晉武帝下詔以泰山郡的南武陽(今平邑境仲村鎮境)、牟(今萊蕪一帶)、南城(今平邑縣南武城)、梁父(今新泰)、平陽(今新泰境)五縣為南城郡,封羊祜為南城侯,設置相的官職,與郡公同級。羊祜堅辭不受。

  羊祜抓住休戰時機,整頓軍旅,積極備戰,同時對吳國軍民廣施恩德,使之歸附。待一切滅吳準備就緒後,羊祜上《請伐吳疏》,建議滅吳統一全國。晉武帝同意羊祜的意見,準備出兵,不料晉北邊境突起事端,平吳之事被迫推遲。不久,羊祜病重臥床,回到洛陽,請求進京。等到陪皇上坐談時,當面陳奏伐吳的計謀。病情漸漸加重,就舉薦杜預來代替自己。羊祜死後2年,吳國被平定,群臣向武帝稱賀,武帝端著酒杯流淚說:“這都是羊太傅的功勞啊!”

  羊祜雖出身士族,但力行節儉,常將祿俸散給族人、軍士,家無餘財。襄陽百姓感其恩德,在他鎮守襄陽時經常逗留的峴山立祠建碑紀念羊祜。道途相望,相率流涕,杜預因稱為“墮淚碑”。

  羊祜位至三公,無子嗣。武帝使羊祜哥哥的兒子羊暨過繼給羊祜,羊暨以父親已死為理由拒絕了。武帝又令羊暨弟弟羊伊為羊祜後嗣,羊伊又不服從。武帝大怒,將二人關押起來免了職。太康二年(281)封羊伊弟弟羊篇為鉅平侯,作羊祜後嗣。羊篇為官清廉謹慎,有一頭私人的牛在官舍裡產了牛犢,羊篇升遷搬家時就把牛犢留在官舍。頗有羊祜清廉遺風,後升散騎常侍,早歿。

  二、泰山郡南武城縣就是羊祜的故里

  《辭海》載:“羊祜(221-278)西晉大臣。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東費縣西南)人。司馬師妻弟。魏末任相國從事中郎,拿司馬昭機密。晉武帝是(司馬炎)代魏後,與他籌劃滅吳。泰始五年(公元269年)以尚書左僕射都管荊州諸軍事,出鎮襄陽,開屯田,儲軍糧,作滅吳準備;平日則與吳將陸抗互通使節,各保分界。屢請出兵,未能實現。臨終,舉杜預自代。滅吳時,武帝流涕念其功,為官清儉,自謂‘拜爵公朝,謝恩私門,吾所不取’。著有《老子傳》已佚”(見1979年上海辭書出版社《詞海》)。

  《詞源》載:“羊祜(221-278)西晉大臣,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東費縣西南)人,魏末任相國從事中郎,參與司馬昭的機密。晉武帝(司馬炎)代魏後,與他籌劃滅吳。泰始五年(公元269年)以尚書左僕射都督荊州諸軍事,出鎮襄陽。在鎮十年,開屯田,儲軍糧,籌劃滅吳,平日輕裘緩帶,身不披甲,與吳將陸抗互通使節,綏懷遠近,以收江漢及吳人之心。屢請出兵滅吳,未能實現。臨終,舉杜預自代息。死後,南州人為之罷市巷哭。其部屬於硯山祜平生遊之所,建碑立廟。杜預命名為‘墮淚碑’”[200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詞源》(修訂本)]。

  《辭海》《詞源》兩部最權威的辭書都明確羊祜是“泰山南城(費縣西南)人”。“費縣西南”,其方位即指今天平邑縣(1946年4月19日,魯南行政公署頒佈訓令,將費縣改稱平邑縣,溫河縣改稱費縣)鄭城鎮南武城村。平邑縣東、東南與費縣接壤,西與泗水縣、西北與新泰市,北與蒙陰險毗鄰,南與棗莊市相連。

  南武城是中國古代地名,主要分別在山東、廣東、上海、江蘇等地。其中以山東南武城最知名。2013年5月臨沂市平邑縣“南武城故城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東共有兩處南武城,《史記》、魏王肅、《括地誌》、清《一統》志、《讀史方輿紀要》均記載魯有兩武城即費之南武城與嘉祥武城。現存南武城故城遺址位於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鄭城鎮境內,城遺址西北、南兩面有蒼山、南城山、開明山為屏障,東、北兩面有用黃土夯築的城牆,構成半圓形城郭,遺址東邊有曾點墓、曾子墓和澹臺滅明墓。

  遺址在今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南武城故城,亦稱武城、南城、南成 。其遺址北距平邑縣城35公里,城址內現有南武城、北武城兩個自然村。該遺址西北、南兩面有蒼山、南城山、開明山為屏障,東、北兩面有用黃土夯築的城牆,構成半圓形城郭。其殘牆高低不一,低的已不可見,最高處有9米。南武城根據《左傳》等史料記載及現藏於平邑縣博物館的南武城故城出土的巨型青銅弩機和大批青銅劍、戈、箭簇等兵器,說明此武城就是春秋魯襄公十九年築的武城。

  南武城故城遺址於1979年8月被平邑縣革命委員會定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核定並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核定公佈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計1943處)以及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的項目(共計47處)。臨沂市平邑縣南武城故城遺址等文物點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光緒《費縣誌》載:“爾時,顓臾為魯附庸,自成一國。太皞有濟之裔,其由來遠矣。又武城、臺、東陽、邱輿、防、祊各邑,俱當在今縣境。……戰國時,費為小國,蓋即季氏之後。武城入齊,號曰南城(《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使檀子守南城”,《元和志》以為即漢南城縣,而《漢志》則作“成”。《春秋.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杜注:泰山南武城縣,即南城也)。”“至漢,費縣、南成縣屬徐州東海郡,南武城縣、華縣隸兗州泰山郡,皆今縣境也。 後漢,費縣、南城縣(《後漢郡國志》復作“城”)、南武陽縣均隸兗州泰山郡。 晉以費縣、華縣隸徐州琅琊郡,南武陽縣、南武城縣隸兗州泰山郡。”

  地方誌書是對當地山川、地理、人文、風物最真實的記錄。上文中“顓臾”“東陽”“南武城”“武陽”“邱輿”故此遺址均在今平邑縣境內。 而其他各地的“武城”或者稱“阿城”“孤城”,為孤證,皆無其它地名相證。“華縣”在清光緒《泗水鉤沉》(王廷贊著)中也有記載:“華胥氏之國 今治東北五十里有華胥山,其西麓有華村,為漢華縣故治。”南武城縣與華縣毗鄰(今平邑縣毗鄰泗水縣),與《費縣誌》所述“南武城縣、華縣隸兗州泰山郡”相互佐證。

  據考證,羊祜外祖父蔡邕(字伯喈,東漢文學家、書法家)(132-192),漢獻帝時,拜為中郎將。他為人正直無私,熹平中,受到宦官迫害,為避災禍,流寓泰山南城(今平邑縣鄭城鎮南武城村)依靠外孫羊祜隱居12年。獻帝初平三年(192年),他死於獄中,羊祜將其藏於蒙山前懷的今平邑縣柏林鎮楊謝村東北坡。墓為方石砌磊,上世紀五十年末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時,砌石被用,封土被夷。當年,羊氏家族是泰山郡南城縣的大族。羊祜的祖父羊續時任南陽太守,與蔡邕性情相投,往來密切,對蔡邕關照有加。後來,蔡邕的二女兒蔡貞姬(蔡文姬之妹)嫁給了羊續之子羊道(羊祜父親),生下了羊祜,成就了這段千古佳話。現在,蒙山之陽大峨峪對松山下,有當年蔡邕藏身著書的“伯喈洞”。該洞地處隱秘,洞口向陽,為天然溶洞,洞深丈餘,闊大有方,冬暖夏涼,周圍景色絕佳,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武城的羊氏家族還出現過一名與王獻之齊名的書法家羊欣。

  《詞源》羊欣詞條:“羊欣(公元370-442年)晉宋間泰山南城人,字敬元。善書。十二歲為吳興太守王獻之所愛重,書法更為精進,書學獻之,尤工隸。入宋,任新安太守,稱病歸。兼善醫術,撰《藥方》十卷(一作三十卷)”(200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詞源》(修訂本))。

  梁朝沈括認為,他書學子敬(王獻之)“可以獨步”,故有“買王得羊,不使所望”的諺語流傳。《三月六日帖》又稱《暮春帖》為羊欣傳世書帖。

  南武城羊氏家族名人輩出,西晉名將羊繡(晉武帝景獻皇后羊徽瑜的叔兄弟)、晉朝名臣羊玄之(晉惠帝皇后羊獻容後父)、晉陵太守羊曼(羊祜侄孫)等都是佼佼者。

  三、新泰市羊流鎮的“羊祜故里羊流說”歷史無考

羊祜故里眾說紛紜,作家韓蘇蔚解密:平邑


  百度搜索等有“羊祜故里羊流”的說法,這與歷史記載不符。

  1986年《新泰縣誌》記載:新泰的古墓葬有“羊烈墓位於羊流鎮程家莊村東南200米。羊烈,為泰山羊氏一族,《北史》《北齊書》有傳,歷官北齊光祿少卿、義州刺史。卒於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終年74歲。”“天寶顏前羊氏墓地 位於天寶鎮顏前村東350米, 西距‘09’公路330米,北距鄒淄話線248架150米,南距機耕路130米,墓地南北280米,東西(兩石羊之間)250米。 在六十年代農田基本建設時,曾先後出土羊祉墓誌、羊祉妻墓誌和羊深妻墓誌,當時墓葬被嚴重破壞,形制不詳。據調查瞭解,此處為北朝時期羊氏祖塋,原有石馬、石羊、石翕仲等。墓地現有五花石石羊1對,頭殘,其中1只被村民運至家中。羊祉夫婦墓誌現存泰安岱廟中,羊深妻墓誌現存新泰市博物館。”

  新泰志古代人物篇載:“羊祉(458~516)字靈祜,泰山樑父(今新泰市)人,北魏名臣。其父羊規之,曾任南齊任城(今濟寧)令,後仕於北朝。羊祉在父卒後,襲爵鉅平子,曾任輔國長史、梁州軍司等職。

  魏宣武帝正始元年(公元504年) ,南梁夏侯道遷以梁州(今陝西漢中)降魏。次年,魏大舉伐梁,南梁之梁州14郡皆入北魏之版圖。在這次伐梁中,魏廷以羊祉假借龍驤將軍、益州刺史。魏軍班師回朝,羊祉又以龍驤將軍的身份任梁、秦二州刺史,加徵虜將軍,坐鎮漢中,統治新佔領的地區。

  羊祉後因‘坐掠人為奴婢’,為御史中丞王顯彈劾而去職。建昌三年(514年),魏司徒高肇攻梁益州,又起用羊祉為光祿大夫假平南將軍,復因擅殺士卒而免。

  孝明帝繼位後,準備再拜羊祉為平北將軍,未授而卒。追贈為安東將軍、兗州刺史,諡曰‘景’。”

  《北史·羊祉傳》載:“羊祉(458—516),字靈祐。祉,泰山郡鉅平(據1989年版《辭源》解釋,鉅平屬今山東寧陽縣東北)人。”

  《新泰縣誌》載:“羊侃(494~548)字祖忻,羊續9世孫,其父羊祉為北魏名臣。他身材魁悟,相貌英俊,自幼喜好文史,博涉史籍,尤好《左氏春秋》及孫吳兵法,20歲即隨父在梁州立功,被授尚書令。”

  《辭海》載:“【羊侃】(495-549)南朝泰山樑父(今山東泰安東南)人,字祖忻。祖提仕宋,降於北魏。父祉為魏侍中。幼好文史,兼有武力。魏孝明帝末,為泰山太守。後反魏降梁。大通三年(公元529年),至建鄴,歷官徐州刺史,侍中,都官尚書。侯景之亂時,他固守京城,景不能破,苦戰中病死,善音律,能造麴。”

  從上面文字記載中可以看出,即便羊侃是羊續的九世孫,也是羊續後人從南武城遷徙此地(羊流)。平邑縣南武城西北距離新泰市羊流鎮大約80公里。因而,羊流鎮不能說是羊祜的祖籍地。而且,《詞源》解釋羊祉、羊侃是泰山郡鉅平(今山東寧陽縣東北)人,更與羊流為羊祜故里說,南轅北轍。

  搜索百度“羊流鎮”有如下記載: “秦末,故晉國公族羊舌氏之後為避世亂,徙居泰山,著籍東平陽之西北,即今新泰市羊流鎮一帶,史稱為‘泰山羊氏’家族。時今羊流一帶即已建村,因村北有一荒嶺“禿丘”,故以嶺名村。因羊氏居留此地,始改稱‘羊留’;後又因地傳有羊氏之流風,遂演變為‘羊流’。東漢光和二年(179年),著名文學家、宮廷樂官蔡邕因事流亡,往來依附泰山羊氏長達12年。以女貞姬(文姬之姊)嫁羊道,即羊祜之生母。據載,羊續卒後歸葬於羊流,其後羊道、羊曼亦葬於此,史稱‘三羊墓’”。

  上文描述與《新泰縣誌》牴牾,與史無考,不足為據。再者,東漢光和二年(公元179年)羊祜已經42歲。此處說“蔡邕因事流亡,……嫁女,為羊祜生母”,違背常理,牽強附會明顯。

  四、羊祜歷史地位卓越,受到後人推崇景仰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64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徵南大將軍南城侯羊祜”。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72位名將中亦包括羊祜。

  孟浩然賦詩讚曰: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文章大家范仲淹對羊祜一作了極高的評價,詩云:

  “休哉羊叔子,輔晉功勳大。

  化行江漢間,恩被疆場外。

  中國倚而安,治為天下最。

  開府多英僚,置酒每高會。

  徘徊臨峴首,興言何慷慨。

  此山自古有,遊者千萬輩。

  堙滅皆無聞,空悲歲月邁。

  公乎仁澤深,風采獨不昧。

  於今墮淚碑,觀之益欽戴。

  卓有王源步,文學偉當代。

  借麾來襄陽,高懷極恬退。

  山姿列雲端,江響拂天籟。

  行樂何逍遙,覽古忽感概。

  不見叔子祠,蕪沒民疇內。

  ……源叔政可歌,又留千載愛。”

  宋代著名詩人陸游讚揚他:“叔子獨千載,名與漢江流”。

  羊祜不僅以軍事才能名垂青史,其文才也蜚聲遐邇,他著作的《老子傳》《雁賦》《讓開府表》《請伐吳疏》《再請伐吳表》堪為文學佳作,可惜《老子傳》《雁賦》散佚不存。

  羊祜作為魏末晉初時期的賢臣,曾任職兩朝,執掌機要大權,大凡朝廷重大事宜,均要徵詢他的意見,但他從不謀求權勢利祿,所推舉選拔的人才,都不知是他薦舉的。為國盡忠,何謀私利?他舉薦賢才而焚燒薦稿的故事影響深遠。他說:“拜爵公朝,謝恩私門,吾所不取。”

  毛澤東在晚年也曾多次調閱《晉書·羊祜傳》,並在書封寫下題記,對羊祜薦才不謀私恩給予高度評價。

  結論:泰山郡南武城縣即今平邑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才輩出。這裡是顓臾古國遺址所在地,是舜、曾子、曾點、澹臺滅明、仲子、原憲、羊祜、羊欣、左寶貴等歷史文化名人的故里,是老萊子(老子)、蔡邕、鄭玄等文化巨擘的寓居地,留下了許多歷史文化遺蹟,成為一筆寶貴的文化精神財富。羊祜為官清廉、仁和愛民、薦不謀私、踐行統一的精神,堪為後代楷模。隨著當地對文化、旅遊事業的開發建設,進一步挖掘這一豐富歷史文化資源,弘揚傳統文化,使之融入時代大潮,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