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所有地名的由來

偃師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東征伐紂在此“息偃戎師”而得名。歷史上先後有夏、商、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是國內已知建都朝代最多的縣級市。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0處。境內有被史學家命名為“二里頭文化”的夏都斟尋阝遺址,該遺址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宮殿基址群、禮器群、鑄銅作坊遺址、綠松石器作坊遺址和中國最早的宮城(即紫禁城),是迄今為止可以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是史學界公認的“華夏第一王都”;有被夏商周斷代工程確定為夏商斷代界標的商城遺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偃師是唐朝高僧玄奘和北宋名相呂蒙正的故鄉,市內有全國聞名的東漢太學遺址和靈臺遺址,以及商湯王冢、伯夷、叔齊墓、呂不韋墓、齊田橫墓、王鐸墓、顏真卿墓、唐太子李弘冢、杜甫墓等;張衡、蔡倫、班固、王充等歷史人物都在這裡成就了偉業英名。

   《讀史方輿紀要》:“周武王伐紂,回師息戎,因名偃師。”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攻取朝歌,滅掉商朝。武王回師鎬時,認為天下已經太平,決定偃師息戎。於是“放馬華陽”,兵車入庫,表示不再打仗。   

   偃師特產

   偃師地處伊洛河沖積平原,氣候溫和、水量適中,是銀條的原產地域。據《偃師縣誌》記載,明朝弘治年間偃師銀條曾為宮廷貢品。目前,偃師銀條產量佔全國銀條產量的95%以上。產品遠銷泰國、越南、蒙古、俄羅斯等8個國家和地區, 深受客商歡迎,被稱為“世界奇菜”。並被出席2001年上海APEC會議的各國元首稱為“世界奇菜”。2005年6月1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佈公告,偃師銀條正式獲得原產地域保護。銀條是偃師特有的綠色健康食品。

   偃師銀條種植歷史悠久,潔白光亮,質地緻密,色白鮮嫩,清脆爽口,具有解酒清神、消膩利口、增進食慾等功能。是各種宴席上的著名涼拌菜。相傳大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天竺取經歸來帶回無名蔬菜,拜謁太宗皇帝李世民,皇上大加讚賞,賜名“銀條”。清乾隆皇帝同百官品讚譽為膳食一寶。並作為宮廷菜餚,在唐玄奘家鄉——偃師種植。

   據現代科學測定:銀條富含糖類、酚類、維生素C、粗蛋白、氨基酸、有機酸等物質,對軟化血管、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環具有獨特的療效。銀條喜光照、耐潮溼,沙質土壤栽培尤為適宜。春分前後播種,穀雨前後苗齊,6、7月份進入旺盛生長期。銀條生肓期約300天,一般畝產1800-2500公斤。

   武王伐紂,姜子牙打到這一片終於打完

   所有部隊全部偃旗息鼓

   此地從次改名偃(偃旗息鼓)師(部隊)

   槐廟為什麼叫槐廟?

   老輩人說過好像以前是個槐蔭寺,很大的,有個山門的地方,就是槐蔭寺的山門;槐蔭寺裡有棵老槐樹,東寺莊和西寺莊是兩個大門所在,當時槐蔭寺相當大,隨著時代的變遷,居住的人多了,就有了槐廟的簡稱,因此而得名。後莊在槐蔭寺的後邊以前叫寺後莊現在叫後莊...

   諸葛有道湛村,有司馬街

   道湛實為倒盞也,皇帝過此地,酒杯倒置,所以也。

   司馬街為司馬光著書於此地。

   諸葛乃諸葛亮後人駐兵於此也。營房口:宮底皆與武皇巡行至此有關。

   高莊,為4000多年前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嚳高辛氏建都之處。《舊志》雲:“高辛氏故都在治(指老城)西五里,今高莊其遺址。”

   高辛氏,為黃帝之玄囂之孫。又說商族始祖契,周族始祖棄與堯,摯都是帝嚳之子。

   傳說,帝嚳生而靈,15歲即為顓頊官員。30歲繼位,以才幹贏得人民信任,取代顓頊子。執政期間,又設立了“以人紀事官”以及“迎日推策”的歷法官司。這就要求有更大的都城,因而遷到中原腹地,在地勢廣闊,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上,建造更加宏偉的新都。

   《帝王世紀》雲:“帝嚳,都亳。”《集解》皇莆謐曰:“亳,今河南偃師也。”-大冢頭村乃呂不韋葬地也。

   首陽山的寺裡碑因為出土過北魏石碑而得名

   宋代名相韓琦後人聚居地-首陽山韓旗

   大冢頭:首陽山鎮的一個村子,一高的所在地。當年呂不韋想要逃,秦始皇就追著殺,走到首陽山,沒有辦法,就自殺了,葬於此地。修一大冢,後來,該村就叫大冢頭。

   前後紙莊因蔡倫發明造紙術後首先在此造紙而得名

   嶽灘餵羊莊:李密駐兵於此地,洛河水草豐美,餵羊得名。

   前後馬郡實為馬圈也。

   東西谷原為大小谷堆頭,大禹治水過此地,鞋子掉落此地,後堆積成丘,曰谷堆頭。扒頭村:當年豬八戒路過,摟了兩筢子,耙子頭掉到現在的扒頭村的地方,因此叫扒頭。兩筢子摟了兩大土丘,一個叫崗坡嶺,一個叫祖師廟嶺。登上祖師廟嶺一看就可確認此事。

   家是高龍的,傳說唐代安史之亂時安碌山有個部將在洛陽無惡不做一白衣女子放火燒了他的大營百姓奉之為火神所以才有了火神凹這地名也因此建了火星宮嗯嘿嘿獻醜了

   小時候看見家附近溝連溝很是疑惑村裡老人解釋說當年唐僧取經歸來後走到白馬寺豬八戒不想走了用鼻子拱到了緱氏有些傳奇色彩了

   據清《乾隆偃師縣誌》:顧縣系緱氏古城。取諧音即今顧縣。

   安灘,原名安駕灘,唐王李世民路過此村安駕休息,因此村在伊河之濱而得名,後簡稱安灘。

   塔莊,原來村裡有一彌光塔,西漢末年,王莽篡朝,逼死漢平帝,皇后和太子被迫出走。母子二人在此失散,王子後來長大為懷念母親,在塔頂鑄一嬰孩,似盼母歸,取名覓兒塔,故名覓兒塔莊,簡稱塔莊。

   山化,據傳此村古廟後有一大沙丘,故名山疙瘩,又因村委會位於山疙瘩與化村之間,故取名山化。

   東蔡莊,相傳:春秋時,蔡國公主嫁到晉國,公主回蔡國省親時常在此地歇鑾駕,故取名省(XING)蔡莊。因有西蔡莊、南蔡莊,故改名東蔡莊。

   龍虎灘,隋時,李密在此見閱兵臺,叫龍虎臺,此村叫龍虎臺村,後洛河改道,衝臺成灘,故名龍虎灘。

   佃莊,相傳:古時該村居住洛陽城內財主的佃戶,故名佃莊。

   四角樓,很早,為防止盜寇侵襲,在村四角豎瞭望哨樓四座,故取名四角樓。

   嶽灘,據傳:該村位於伊洛河匯流處,過去常遭水災,為避免水患曾名“雙龍鎮”,後取“山”上有“丘”即“嶽”,以難淹此灘之意,故嶽灘。

   緱氏,相傳:春秋時,周靈王皇后生於此處,姓緱,故名緱氏。

   府店,據明《弘治偃師縣誌》記載:府店在縣東南,周滑王食邑,春秋時,鄭滅滑國,廢府為店,故名府店。

   佛光,因該村有一佛光寺,故取村名佛光。

   大口,該村南邊為一大山谷,因村居山谷之口,故名大口。

   曹寨,以曹氏居民較多,村子南北各有天然土寨,故取名曹寨。

   高龍,據傳:該村地勢好,遠看,周圍高中間低,從村中看,中間高、周圍低,是藏龍臥虎之地,故名高龍。

   寇店,相傳:該村原名鄢陵鎮,說寇菜公(寇準)在此住過,後更名寇店。

   東龐村,據傳:晉時有一位龐德公在此居住,現有龐德公釣魚臺遺址,因該村位於釣魚臺東故名。

   李村,據傳:明朝時該村有一人,姓董名洪字李村,曾官居吏部天官之職,為炫耀自己的權勢,以字號名村。故名李村。

   諸葛,據傳:諸葛亮的孫子在此住過,故名諸葛村。

   寺裡碑,據《洛陽縣誌》載:望景門外御道北,有孝敬裡,有平等寺,北齊武平年間豎碑四,因而封名:寺裡碑。

   潘屯,據傳:周武王伐紂時,曾在此屯過兵,因該村居民多為潘姓,故取名潘軍屯,後簡稱潘屯。

   牙莊,據傳:武王伐紂時,姜子牙曾領兵在此駐紮,故名牙莊。

   馬窪,據傳:明太祖朱元璋曾在該村牧過馬,因該村地勢較四周為窪,故名馬窪。

   古路溝,該村北原為“古路”。周朝八百諸侯會盟津,曾路經此處,故稱“古路”,村莊座落路旁溝裡,故名。

   羊兒莊,因該村原關帝廟前有石羊二隻,故名羊兒莊。

   相公莊,據傳:該村原名五柳村,後因呂蒙正遷此,官居宰相,稱相公,故名相公莊。

   大爐莊,據傳:該村為隋唐洛陽故城南關,是生產各種兵器的煉爐場。故取名大爐莊。

   喂南,相傳: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李密佔據金鏞城,在此蓄養羊群,後成村落,取名餵羊莊。村委會居南,故名喂南。

   廟前村現坐落於緱山南,相傳古時該山廟宇頗多,煙火旺盛,樹木茂密,是登山望月,瞭望嵩嶽訖子好地方, 緱山民稱廟坡,故此村叫廟前,是受到清朝皇帝乾隆表揚的風水寶地。

   東寺莊,據傳:該村村西有一佛寺,因村居寺東,故取名東寺莊。1958年,周恩來總理曾到該村視察過水利設施。現建有總理視察紀念館

   高莊,該村在四千年前,為帝嚳高辛氏建都之地,故名高莊。據《乾隆偃師縣誌》載:高辛故里在治西5裡,今高莊就是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