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所有地名的由来

偃师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息偃戎师”而得名。历史上先后有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是国内已知建都朝代最多的县级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0处。境内有被史学家命名为“二里头文化”的夏都斟寻阝遗址,该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殿基址群、礼器群、铸铜作坊遗址、绿松石器作坊遗址和中国最早的宫城(即紫禁城),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是史学界公认的“华夏第一王都”;有被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为夏商断代界标的商城遗址,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偃师是唐朝高僧玄奘和北宋名相吕蒙正的故乡,市内有全国闻名的东汉太学遗址和灵台遗址,以及商汤王冢、伯夷、叔齐墓、吕不韦墓、齐田横墓、王铎墓、颜真卿墓、唐太子李弘冢、杜甫墓等;张衡、蔡伦、班固、王充等历史人物都在这里成就了伟业英名。

   《读史方舆纪要》:“周武王伐纣,回师息戎,因名偃师。”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攻取朝歌,灭掉商朝。武王回师镐时,认为天下已经太平,决定偃师息戎。于是“放马华阳”,兵车入库,表示不再打仗。   

   偃师特产

   偃师地处伊洛河冲积平原,气候温和、水量适中,是银条的原产地域。据《偃师县志》记载,明朝弘治年间偃师银条曾为宫廷贡品。目前,偃师银条产量占全国银条产量的95%以上。产品远销泰国、越南、蒙古、俄罗斯等8个国家和地区, 深受客商欢迎,被称为“世界奇菜”。并被出席2001年上海APEC会议的各国元首称为“世界奇菜”。2005年6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公告,偃师银条正式获得原产地域保护。银条是偃师特有的绿色健康食品。

   偃师银条种植历史悠久,洁白光亮,质地致密,色白鲜嫩,清脆爽口,具有解酒清神、消腻利口、增进食欲等功能。是各种宴席上的著名凉拌菜。相传大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天竺取经归来带回无名蔬菜,拜谒太宗皇帝李世民,皇上大加赞赏,赐名“银条”。清乾隆皇帝同百官品赞誉为膳食一宝。并作为宫廷菜肴,在唐玄奘家乡——偃师种植。

   据现代科学测定:银条富含糖类、酚类、维生素C、粗蛋白、氨基酸、有机酸等物质,对软化血管、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具有独特的疗效。银条喜光照、耐潮湿,沙质土壤栽培尤为适宜。春分前后播种,谷雨前后苗齐,6、7月份进入旺盛生长期。银条生肓期约300天,一般亩产1800-2500公斤。

   武王伐纣,姜子牙打到这一片终于打完

   所有部队全部偃旗息鼓

   此地从次改名偃(偃旗息鼓)师(部队)

   槐庙为什么叫槐庙?

   老辈人说过好像以前是个槐荫寺,很大的,有个山门的地方,就是槐荫寺的山门;槐荫寺里有棵老槐树,东寺庄和西寺庄是两个大门所在,当时槐荫寺相当大,随着时代的变迁,居住的人多了,就有了槐庙的简称,因此而得名。后庄在槐荫寺的后边以前叫寺后庄现在叫后庄...

   诸葛有道湛村,有司马街

   道湛实为倒盏也,皇帝过此地,酒杯倒置,所以也。

   司马街为司马光著书于此地。

   诸葛乃诸葛亮后人驻兵于此也。营房口:宫底皆与武皇巡行至此有关。

   高庄,为4000多年前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建都之处。《旧志》云:“高辛氏故都在治(指老城)西五里,今高庄其遗址。”

   高辛氏,为黄帝之玄嚣之孙。又说商族始祖契,周族始祖弃与尧,挚都是帝喾之子。

   传说,帝喾生而灵,15岁即为颛顼官员。30岁继位,以才干赢得人民信任,取代颛顼子。执政期间,又设立了“以人纪事官”以及“迎日推策”的历法官司。这就要求有更大的都城,因而迁到中原腹地,在地势广阔,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上,建造更加宏伟的新都。

   《帝王世纪》云:“帝喾,都亳。”《集解》皇莆谧曰:“亳,今河南偃师也。”-大冢头村乃吕不韦葬地也。

   首阳山的寺里碑因为出土过北魏石碑而得名

   宋代名相韩琦后人聚居地-首阳山韩旗

   大冢头:首阳山镇的一个村子,一高的所在地。当年吕不韦想要逃,秦始皇就追着杀,走到首阳山,没有办法,就自杀了,葬于此地。修一大冢,后来,该村就叫大冢头。

   前后纸庄因蔡伦发明造纸术后首先在此造纸而得名

   岳滩喂羊庄:李密驻兵于此地,洛河水草丰美,喂羊得名。

   前后马郡实为马圈也。

   东西谷原为大小谷堆头,大禹治水过此地,鞋子掉落此地,后堆积成丘,曰谷堆头。扒头村:当年猪八戒路过,搂了两筢子,耙子头掉到现在的扒头村的地方,因此叫扒头。两筢子搂了两大土丘,一个叫岗坡岭,一个叫祖师庙岭。登上祖师庙岭一看就可确认此事。

   家是高龙的,传说唐代安史之乱时安碌山有个部将在洛阳无恶不做一白衣女子放火烧了他的大营百姓奉之为火神所以才有了火神凹这地名也因此建了火星宫嗯嘿嘿献丑了

   小时候看见家附近沟连沟很是疑惑村里老人解释说当年唐僧取经归来后走到白马寺猪八戒不想走了用鼻子拱到了缑氏有些传奇色彩了

   据清《乾隆偃师县志》:顾县系缑氏古城。取谐音即今顾县。

   安滩,原名安驾滩,唐王李世民路过此村安驾休息,因此村在伊河之滨而得名,后简称安滩。

   塔庄,原来村里有一弥光塔,西汉末年,王莽篡朝,逼死汉平帝,皇后和太子被迫出走。母子二人在此失散,王子后来长大为怀念母亲,在塔顶铸一婴孩,似盼母归,取名觅儿塔,故名觅儿塔庄,简称塔庄。

   山化,据传此村古庙后有一大沙丘,故名山疙瘩,又因村委会位于山疙瘩与化村之间,故取名山化。

   东蔡庄,相传:春秋时,蔡国公主嫁到晋国,公主回蔡国省亲时常在此地歇銮驾,故取名省(XING)蔡庄。因有西蔡庄、南蔡庄,故改名东蔡庄。

   龙虎滩,隋时,李密在此见阅兵台,叫龙虎台,此村叫龙虎台村,后洛河改道,冲台成滩,故名龙虎滩。

   佃庄,相传:古时该村居住洛阳城内财主的佃户,故名佃庄。

   四角楼,很早,为防止盗寇侵袭,在村四角竖了望哨楼四座,故取名四角楼。

   岳滩,据传:该村位于伊洛河汇流处,过去常遭水灾,为避免水患曾名“双龙镇”,后取“山”上有“丘”即“岳”,以难淹此滩之意,故岳滩。

   缑氏,相传:春秋时,周灵王皇后生于此处,姓缑,故名缑氏。

   府店,据明《弘治偃师县志》记载:府店在县东南,周滑王食邑,春秋时,郑灭滑国,废府为店,故名府店。

   佛光,因该村有一佛光寺,故取村名佛光。

   大口,该村南边为一大山谷,因村居山谷之口,故名大口。

   曹寨,以曹氏居民较多,村子南北各有天然土寨,故取名曹寨。

   高龙,据传:该村地势好,远看,周围高中间低,从村中看,中间高、周围低,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名高龙。

   寇店,相传:该村原名鄢陵镇,说寇菜公(寇准)在此住过,后更名寇店。

   东庞村,据传:晋时有一位庞德公在此居住,现有庞德公钓鱼台遗址,因该村位于钓鱼台东故名。

   李村,据传:明朝时该村有一人,姓董名洪字李村,曾官居吏部天官之职,为炫耀自己的权势,以字号名村。故名李村。

   诸葛,据传:诸葛亮的孙子在此住过,故名诸葛村。

   寺里碑,据《洛阳县志》载:望景门外御道北,有孝敬里,有平等寺,北齐武平年间竖碑四,因而封名:寺里碑。

   潘屯,据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屯过兵,因该村居民多为潘姓,故取名潘军屯,后简称潘屯。

   牙庄,据传:武王伐纣时,姜子牙曾领兵在此驻扎,故名牙庄。

   马洼,据传:明太祖朱元璋曾在该村牧过马,因该村地势较四周为洼,故名马洼。

   古路沟,该村北原为“古路”。周朝八百诸侯会盟津,曾路经此处,故称“古路”,村庄座落路旁沟里,故名。

   羊儿庄,因该村原关帝庙前有石羊二只,故名羊儿庄。

   相公庄,据传:该村原名五柳村,后因吕蒙正迁此,官居宰相,称相公,故名相公庄。

   大炉庄,据传:该村为隋唐洛阳故城南关,是生产各种兵器的炼炉场。故取名大炉庄。

   喂南,相传: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占据金镛城,在此蓄养羊群,后成村落,取名喂羊庄。村委会居南,故名喂南。

   庙前村现坐落于缑山南,相传古时该山庙宇颇多,烟火旺盛,树木茂密,是登山望月,了望嵩岳讫子好地方, 缑山民称庙坡,故此村叫庙前,是受到清朝皇帝乾隆表扬的风水宝地。

   东寺庄,据传:该村村西有一佛寺,因村居寺东,故取名东寺庄。1958年,周恩来总理曾到该村视察过水利设施。现建有总理视察纪念馆

   高庄,该村在四千年前,为帝喾高辛氏建都之地,故名高庄。据《乾隆偃师县志》载:高辛故里在治西5里,今高庄就是遗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