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這首《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裡,藏著他與晏幾道的不同

北宋父子詞人晏殊、晏幾道,一直為後世讀者所喜愛,但要論及他們二人誰更受歡迎一些,恐怕會淪為一個比較“是非的問題”,因為這純屬“個人看法”,所以爭論起來毫無意義,且因各人性情、審美的不同導致這個問題很難有公允的答案。那麼我們就來一個折中吧,我們試圖從他們的詞作中找出一些微妙的差異,看看他們二人在抒情上各自有著怎樣的側重,從而也可以使我們能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審美,瞭解我們喜歡一個詞人到底喜歡他哪一點、鍾情他哪一句。且來細讀晏殊的一首《浣溪沙》

浣溪沙

北宋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晏殊這首《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裡,藏著他與晏幾道的不同

上闕三句表明了一件事,詞人在宴飲賓客。或許是有曾經的故人沒來,又或許是詞人一時感傷而嘆起人生離別,不管怎麼樣,我們可以將這三句理解為一種“悲觀愁緒”的表達。作為一個太平時期的富貴宰相,國家平安無事,自身榮華享之不盡,又是一個多情多才的文人,於是他常常會吐露出一些人生苦短、富貴榮華如過眼雲煙似的愁緒。瞭解了詞人的背景再來讀這首詞,就發現開篇第一句自有一種高境界。“一向年光有限身”,是說人的一生就如這一晌兒年光一樣,倏忽而逝,短暫無常。這樣的哲理似乎是每個人都能講出來的,但到了晏殊這裡不一樣,有兩點。一是,在大多數時代,身處宰相之位的人,並不是像他這樣,大多數執掌權柄的人物,要麼汲汲於永葆家族富貴,要麼為國事日夜操勞,他們並不是富貴閒人。二是晏殊能細膩地感知到生活本質的無常與感傷,但他是願意面對這些的,不僅願意面對,而且要詩意地面對,這就是最大的不同。

晏殊這首《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裡,藏著他與晏幾道的不同

既能細膩地感知,又能用詩的語言講出來,這不僅得有才,還得有情,還得是個明白人,明白這些事物最終都是要消逝的,強求不來,不如順其自然。

“等閒離別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辭頻。”化用江淹《別賦》中的名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不過相比於江淹賦中的生離死別,晏詞中的離別顯然更普世,更近於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等閒,就是普通的、平凡的。詞人說“等閒離別易消魂”,說我們生活中這種普通的、看似輕易的離別,更令人難過,這就很有“人間煙火”的意味了。我們可以將詞中的“離別”理解為一種“歡愉時光的結束”,我自己常常就有這樣一種感受,每次與同學朋友們聚會暢聊時,都是歡快的,聚會結束後就立即生出一種無比落寞的情緒,縈繞心頭無法排遣,有時甚至聚會還未結束就已開始傷感了(看來我也是古之傷心人之一呀),這或許也是“等閒離別易消魂”的一種吧。

晏殊這首《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裡,藏著他與晏幾道的不同

《宋人軼事彙編》引《避暑錄話》中記載,“晏元獻(晏殊諡元獻)喜賓客,盤饌皆不預辦,客至旋營之。每有佳客必留,客前皆設一空案。宴飲既行,酒食漸至,歌樂相佐,談笑其間。數行之後,案上已粲然矣。稍闌,即罷遣歌樂曰:‘汝曹呈藝已遍,吾當呈藝。’乃具筆札,相與賦詩,率以為常。前輩風流,未之有比。”這個典故或許可以用來解釋上闕最後一句“酒筵歌席莫辭頻”了,也說明了晏殊正是那種“認清生活的本質後仍然熱愛生活”的人。

他不是刻意地安排什麼行樂之事,而是一種既來之則安之,既安之則享之的人生態度。

晏殊這首《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裡,藏著他與晏幾道的不同

詞轉下闕,“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滿眼望去,山河壯美,激盪胸懷,卻陡然升起思念遠人的傷感;落花時節,風雨尤厲,傷逝的愁緒更令人憔悴。不如好好兒珍惜眼前陪伴著的人吧。

這三句有一個轉折,詞人從一種傷逝的愁緒中找到了一個解脫的方法,即珍惜眼前可以擁有的、能夠抓住的。因為前兩句已經很“空”很“傷”了,再往下寫就容易往頹廢的人生觀上靠攏,而晏殊顯然不會。也或者他是為自己內心細膩易感的情緒找到了一種詩意的妥協,身為一個富貴宰相,他在人生成長中必然會有積極進取的一面,而另外一方面作為一個多情文人,他又是容易感傷的,那麼怎麼辦呢,面對自己內心的這一對矛盾,詞人選擇向兩邊都妥協,而他妥協的方法,就是珍惜眼前擁有的,並歌頌她們。

晏殊這首《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裡,藏著他與晏幾道的不同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這兩句極致的傷懷抒情很容易讓你想到晏幾道,因為與他的詞風很像,但不同就不同在第三句,若是讓晏幾道來寫,就有可能寫成一種如泣如訴式的傷情,比如晏幾道詞中最常用的兩個逃避現實的字,“夢”和“醉”,“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等等。但晏殊就是往回拉,他也感傷,但最終還是會回到眼前的美好上面。

從下闕這三句的安排上,我們可以窺探出晏殊與其子晏幾道在詞風上的微妙差異,我們可以用“傷感”這個詞的兩面來解讀,即晏殊詞在抒情時更側重於“感”,他的詞無論是表達對美好時光難以常在的慨嘆,還是離別、懷念情緒的抒發,都只是將自己內心的愁緒抒發出來而已,最終還是會迴歸美好和詩意。而晏幾道則側重於“傷”,不過他也是真傷,命運的不同在這父子二人身上找到了完美的樣本,一個低開高走,一個高開低走,這也就導致了他們二人在文學藝術的詮釋上,有了一種微妙的、大類相似實則不同的區別,不過即使是有區別,也是詩意的。

晏殊這首《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裡,藏著他與晏幾道的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