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煤、褐煤、煙煤:稱為工業“糧食”煤炭與我們祖先的相識與相知

中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用煤炭雕刻成圓環和動物形狀的美術品。至遲在西漢(公元前200年左右),已知用煤炭做燃料來治鐵。煤炭,今常單叫做煤。現在讓我們先來談談關於煤炭的一些知識。

泥煤、褐煤、煙煤:稱為工業“糧食”煤炭與我們祖先的相識與相知

煤炭,中國古代有石炭、烏薪、黑金、樵石、燃石和礦炭等異名,而其中以石炭這一名稱用得最廣。煤炭是植物埋沒在地下,受了細菌、壓力等等的作用,經過極長的歲月,逐漸變化而成的。因為變化程度的不同,就有不同性質的煤炭。變化最少,也就是埋沒歲月最短的,為“泥煤”,它多被髮見於沼澤地區。埋沒時間更長些的為“褐煤”。變化更進一步的為“煙煤”和“自煤”(又名“無煙煤”)。這是煤炭的發展過程,也是它們的一種分類方法。

一、祖先與煤炭的相識

關於中國最早在什麼時候知道利用煤炭的問題,是一個有趣味而又重要的問題。我們知道,煤炭和冶金有著密切的聯繫。在商朝,青銅工藝已高度發展了,但在今河南省安陽和鄭州發現的那時的鍊銅遺址,都只發現木炭。在戰國時代,治鐵業相當發達,在許多治鐵遺址也都未曾找到煤炭。

泥煤、褐煤、煙煤:稱為工業“糧食”煤炭與我們祖先的相識與相知

雖然有人認為,大約是戰國時代的著作《山海經》上的“石溼”,就是今之煤炭,但從目前擁有的文獻資料來看,似乎還不能肯定說秦朝(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國已知道應用煤炭。漢初司馬遷的《史記》上記載一個漢朝貴族叫竇廣國的,在宜陽地方“入山作炭”,明末清初的學者順炎武認為,這就是進山去採煤炭。這是公元前2世紀的事。考古發掘證明,那時治鐵有大的進展,煤炭是治鐵的原料,而宜陽到現在還是產煤地區,因此近代學者也大都同意顧氏的看法。

近代在山東省平陵發掘漢初治鐵遺址,發現了煤炭,又在河南現縣鐵生溝西漢末年的治鐵遺址,也發現了未燒完的煤炭和用煤粉、黏土、石英(石英可能是黏土中的夾雜物)所制的煤餅。這無疑是那時治鐵所用的原料。因此,漢朝已用煤炭來治鐵,更得到了有力的證明。

泥煤、褐煤、煙煤:稱為工業“糧食”煤炭與我們祖先的相識與相知

古代礦工圖

二,關於煤炭冶鐵的記載

但是說到煤炭的文字記載,還要晩一些。漢魏間人所著的《豫章記》說:建城縣葛鄉地方有“石炭”兩百畝,可以用來燒飯。這是“石炭”這個名詞,在中國文獻上第一次出現。同時也知道,至晚在東漢末年,已用煤炭來燒飯了。

後魏學者酈(音力)道元的《水經注》,屢次提到煤炭。其中引了《釋氏西域記》的話:

“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則火光,晝日但煙,人取此山石炭治此山鐵,恆充三十六國用”。


泥煤、褐煤、煙煤:稱為工業“糧食”煤炭與我們祖先的相識與相知

古代冶金圖

屈潑就是龜茲,在今新疆自治區庫車縣。這是中國文獻上首次說到治鐵用煤炭的記錄。我們知道,在西漢,新疆各地都還沒有掌握冶鐵的技術,而當時能夠生產足夠供36國用的鐵,這治鐵技術有可能是當地的創造發明,但最可能是在東漢時代由中原傳播過去的。在南北朝時代,北方家庭燃料已盛用煤炭。在唐朝許多詩人的詩句中,不時見到有“石炭”字樣。在南方,也見到有煤礦的記載。可知唐朝時煤炭已是人民常見的東西了。在北宋時代,京師汴梁(在今河南開封)的家用燃料,煤炭已代替價貴的木炭,成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東西。

那時在今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河北等省,大量開採煤炭,作為冶鐵原料和家庭燃料,而封建統治階級以為有利可圖,曾作為政府專賣事業。1078年,有名的文學家蘇軾(蘇東坡)在彭城(今江蘇徐州),那時當地無煤炭,他派人探得煤礦一區,非常高興,曾做了一首“石炭行”詩。這首詩很有意義,因為它記明:“彭城舊無石炭,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十二月始遣人訪獲於州之西南白土鎮之北。治鐵作兵(即兵器),犀利勝常雲。”詩的全文如下:

“若不見前年雨雪行人斷,城中居民風裂骭,溫薪半束抱衾稠,日暮敲門無處換。豈籵山中有遺寶,磊落如㗨萬車炭。流膏迸液無人知,陣陣腥風自吹散。根苗一發浩無際,萬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潑水愈光明,爍玉流金見精悍,南山慄林漸可息,北山頑礦何勞鍛。為君鑄作百鍊刀,要斬長鯨為萬段。”


泥煤、褐煤、煙煤:稱為工業“糧食”煤炭與我們祖先的相識與相知

古代鍊鐵圖

詩中前四句說的是天冷時百姓無燃料取暖之苦,中段說找到了大煤礦。大家高興地前來觀看。見煤炭燒得很好。後四句說不必再用木材,而可以用炭來治煉了,可冶出好鐵,再製作好刀。現在徐州一帶已成了我國重要產煤區之一,對照一下,不免令人驚異。

三、祖先與煤炭的相知

元、明以後,煤炭簡直是人人知道,已成為“很不值錢”的東西。明朝著名學者李時珍(1522-1596年)的《本草綱目》卷九上說:

“石炭南北諸山產處亦多。昔人不用,故識之者少,今則人以代薪炊爨,鍛鍊鐵石,大為民利。土人皆鑿山為穴,橫入十餘丈取之……。”

他並且引記了許多前人的記述。明末有名學者宋應星,在他的著作《天工開物》“冶鐵”條下說:那時全國冶鐵,用煤炭的約7/10,用木炭的約3/10。可見在明末,煤炭已是冶鐵的主要原料了。

泥煤、褐煤、煙煤:稱為工業“糧食”煤炭與我們祖先的相識與相知

《天工開物》又說到“鐵炭”“鐵炭用以冶鍛,入爐先以水沃溼,……以次增添而用。“即用煤,亦別有鐵炭種,取其火性內攻,焰不虛騰者…”這裡所說的“鐵炭”,應是今天的焦炭(又名“焦煤”),但也有人認為鐵炭是今天的無煙煤。真正說得明確的是同時期的方以智,他在他的《物理小識》卷七上,喚焦炭為“燋”(音焦),並說它極其經燒。明末清初孫廷銓的《顏山雜記》上,也說“石炭其用以鍛金冶陶,或謂之煤,或謂之炭,……散無力也,煉而堅之。謂之焦”。這裡則明確地提出“焦”字。孫廷銓所記的,是今山東省內的事。

其實用焦炭來治鐵,遠在明朝以前就已開始了。1961年,發掘大約公元1270年前後廣東新會南宋末年的鍊鐵遺址,除找到爐渣,石灰石,礦石外,還找到焦炭,這說明那時已用焦炭來治鐵了。目前所知,這是世界上治鐵用焦炭的最早實例。

泥煤、褐煤、煙煤:稱為工業“糧食”煤炭與我們祖先的相識與相知

四、明清時期的煤礦現狀

明朝煤炭,以山西省生產為多。在北京多用煤炭以代柴薪,其來源則是西山。萬曆31年(1603年),因為濫收煤稅,曾引起西山煤礦工人罷工和請願的記載。在明朝許多筆記小說上,也出現不少用煤炭的故事。不難看出,在那時煤炭生產比較多而價又便宜。

在清初(17世紀中期),對於採煤,採取限制政策,非皇帝允許就不得開採。但實際上這種政策並沒有起什麼作用,因為那時煤炭已是社會經濟生活上所不可缺少的東西了,禁止不得。到了雍正十年(1732年),鑑於禁止採煤政策之無效,只好予以開放,因而出現了更多的煤礦。如以山東一省而論,就有章丘、淄川、泰安、新泰、萊蕪等數十座煤礦。其它各省,也大都有類似情況。

泥煤、褐煤、煙煤:稱為工業“糧食”煤炭與我們祖先的相識與相知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在屈辱的不平等條約的束縛之下,工商交通等等方面,可說都得不到發展。但是為了生存,也不得不竭力掙扎。事實上,我國新的工業企業,也就在鴉片戰爭以後,即在清朝同治初年開始建立起來。那時在上海設了制炮局,這是中國用機器辦廠的開始。因為不論軍事工業,還是鐵路、輪船和一切工廠設備,都需要鋼鐵,故同時就需要煤炭。據《清史稿食貨志》載,光緒初年(1850年左右),全國許多省份都在採煤,其中著名的煤礦有唐山、本溪、萍鄉等等,但其中凡是較大的礦。都是和外國人合辦,受外國人控制的。

泥煤、褐煤、煙煤:稱為工業“糧食”煤炭與我們祖先的相識與相知

五、我國古代應用煤炭與歐洲的比較

以上所談是中國煤炭史的一個輪廓。可以說,中國人認識煤炭,應用煤炭,在明朝以前是先進的。在元朝初年,意大利人馬可・孛羅( Marco Polo,1254-1324年)於1275年從陸路來到中國,他初次見到煤炭,非常驚異。

​回國後,寫了一部《遊記》,介紹了中國這種可耐久燃而又便宜的黑色礦石。此時歐洲人才知道了煤炭,並把它作為奇聞,加以傳頌。馬可・孛羅是第一個看到煤炭的歐洲人,已比中國人所知遲一千多年了。歐洲煉焦,從1771年才開始。比中國至少晚一、二百年。而煉焦所用的方法,中國在宋明之間已發明半密閉的方箱式煉焦爐,歐洲國家最初煉焦是露天燒煉,到19世紀初葉才出現方箱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