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社会为何出现了通货膨胀?——开支过大、货币供大于求

宋朝经济贸易发达是史学家公认的事实,商业贸易的发展致使货币需求量大大增加,而五代十国时期遗留下来的货币种类繁多、铸币质量不一等诸多问题给北宋带来极大的挑战。同时,

铜钱奇缺、劣币泛滥、纸币失信的问题也横亘在宋朝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

到了北宋中期,政府用货币发行来应对财政开支,以缓解钱荒、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然而,货币政策制定不利引起的通货膨胀,纸币严重贬值,导致财政混乱,陷入恶性循环,终将失信于百姓。通货膨胀无从克服,宋朝国势贫弱成为定局。研究北宋中期由过度消费引发的通货膨胀,在今天无疑具有历史借鉴的作用。

一、北宋中期引起过度消费的原因

1、财政开支浩大

宋代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农民钱少,基本上用于纳税,所谓"过度消费",主要表现为统治阶级奢侈浪费,恣意挥霍钱财,农民的消费对形成通货膨胀影响不大。冗兵、冗官、冗费占了政府开支的极大部分。早在崇宁年间 , 仅徨州戍兵即费钱一干二十四万九干多络。北宋时期军队人数之多,导致除禁军、厢军之外,还有民兵费用开支巨大。在军士给养之外,还有武器盔甲装备、马匹供应、后勤物资运输、筑城守城等开支。

北宋时期社会为何出现了通货膨胀?——开支过大、货币供大于求

宋代官员

同时,官僚机构臃肿。宋朝入官太滥现象从宋太宗时就已经开始,至仁宗时冗官人数急剧膨胀。冗官的俸禄仅次于冗兵给养。

大观三年御史中垂张克公说:"今官较之元佑,已多十倍。国用安得不乏。咐此外, 宋徽宗又在蔡京"丰亨豫大"之说的诱惑下,大兴上木,设立应奉局,兴办花石纲,举行"干道会",费用以亿万计。官员冗滥不仅耗费了大量国家资财,更导致了官员素质的下降和政治的腐败,虐民害物的贪官污吏无处不在。

2、奢侈消费膨胀

徽宋时期统治阶级生活十分奢侈。如宰相蔡京请客,仅蟹黄馒头一味即用钱一干三百多络。 住房建筑必须 "度前规而侈后观"。皇室、贵族、官僚日常享用之物无不价格昂贵。宋朝皇帝搞祭祀活动的名目繁多,主要有祭祖先、祀南郊、飨明堂以及东封泰山、祀汾阴等。这种祭祀活动,费用极大。

另外宫室生活奢华,宫廷开支巨大。又如崇宁年间,河北都转运使梁子美以绪钱三百万从辽国买来女真所产北珠上贡,各路转运使纷纷效尤。此外,贵族、地 主们的服饰经常翻新,"有一领之细,至有千钱之值者"。

北宋时期社会为何出现了通货膨胀?——开支过大、货币供大于求

宋代交子

二、通货膨胀的具体表现

1、货币供大于求

仁宗时,交子原只限在四川流通,规定三年为一界( 指首尾三年,实为四年两界) ,每界限印行125.634万缗为额。徽宗时开始扩大交子流通区域。由于发行太多,致使交子大幅度贬值,形成了严重的货币膨胀。

由于金属货币减重等变相贬值以及纸币的超量发行。严格地说 ,金属货币确实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 ,除非是作为币材的金属供大于求时才会发生。人们就急欲把手中的大钱换成有用之物,因此社会上出现了抢购物资的狂潮。尤其在朝廷将下令改当十钱为当五、当三行用的时候,消息灵通的当权大官就事先抢购物资。平民地主也跟着抢购,抢购物资使大量虚值货币投入市场,从而推动了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升级和货币的供大于求。

2、战争军需过大

从南北朝出现的"府兵制"到盛唐时期达到成熟。"府兵制"下的军队,亦兵亦农,大体上自给自足,央政府所承担的供给压力不算太大。但是自唐玄宗天宝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历经五代至两宋,"府兵制"彻底被"募兵制"所取代。

北宋时期社会为何出现了通货膨胀?——开支过大、货币供大于求

宋朝"募兵制"下的军队,从各级将领到士兵,均需要中央政府支付薪水,而各种后勤物质,也由中央政府利用各种经济手段调动商人来汇集和运输,军费彻底货币化。所以整个两宋王朝,军费开支都是国家财政开支中的重中之重。

如果说宋朝灭亡的原因是积贫积弱,"弱"是指对外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那么其中的"贫"必然与财政危机有关,战事繁多导致的军费需求大是拖垮财政的重要原因。军人多,战争多,所需武器装备必然也多。崇宁初,宋廷命造 50 将( 每将约 5 000 人) 兵器,且制兵车万乘。大观二年八月,御前军器所竟奏请下诸路买牛角 40 万只、牛筋 10 万斤,这就须杀 20万头牛,对农业生产力的破坏巨大。军队还需大量马匹。崇宁元年,继续实行给地牧马法,给地3007.33顷,只养马1829匹,得不偿失。

3、天灾人祸盛行

北宋中期,天灾频繁。大江南北,黄河两岸, 南逾两广,西至关中,无处无灾。频繁的自然灾害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徽宗统治的 26 年中,天灾几乎连年不断,共发生大水灾 14 次,大旱灾 6 次,大规模蝗灾 3次,大火灾 5 次,大地震和较大地震共 4 次,受灾地区遍布全国,后果是民穷财尽在各种史书中。

北宋时期社会为何出现了通货膨胀?——开支过大、货币供大于求

古代饥荒

苛重的剥削和频繁的天灾,使人民生活艰苦,被迫起来反抗。据统计在徽宗、钦宗统治的 28 年中,有相当规模的人民起义共有 40 多起,最著名的是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仅方腊起义群众被牺牲上百万。劳动力大量死亡、农田荒芜,耕织停止,物质生产严重萎缩。

这是北宋时期通货膨胀最主要的表现当"耕稼失时,至自相食"。更重要的是的封建剥削破坏了生产,使"农不得之田,牛不得耕垦"。此后,为了应付宋夏战争和"三冗"开支,所需经费更多。

尽管官府竭力向民间搜刮,庆历八年财政有所积余,但次年即所出无余。

三、通货膨胀引发的严重恶果

北宋中期,为了抑制这种情况,北宋政府投放大钱、劣钱、纸币等数量过多,超过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违背了货币流通规律。而这些大钱、劣钱和纸币又缺乏贮藏职能,因而引起恶性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

1、私钱泛滥

私钱盛行,这是北宋政府推行通货膨胀政策引发的。大量私铸大钱涌入流通领域,更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发展

。私钱既锲薄,且制作粗恶、沙。这就不能不影响钱币在流通中的信用。因盗铸者多毁小平钱改铸当十大铜钱,这又使社会上小平钱几乎绝迹,增加了做零售生意的困难。

北宋时期社会为何出现了通货膨胀?——开支过大、货币供大于求

私钱数量极多,流散各地,不利于商品交流,影响极坏。同时,据大观四年统计, 因造私钱而被投入监狱者十多万人,不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而且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

2、物价暴涨

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具体表现。宋徽宗时物价暴涨的程度超过了北宋其他任何时期,所以我们称其为恶性通货膨胀。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当社会商品总量和货币流速不变时,货币流通量与商品价格成正比。徽宗时期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便是物价暴涨。

由于官私当十大钱的大量投入流通领域,于是 "滥钱为多,百物增价"。又因物价上涨,又使从事投机买卖的"官倒"乘机哄抬粮价 ,严重乱了市场。周行已说:"自行当十以来,钱之利一倍,物之贵两倍。夹锡钱未有一分之利,而物已三倍之贵"。钱币贬值使告身、度喋、交子、钱引之类,率皆亏损价值,遂使富商坐邀厚利,乞粮踊贵。

3、社会动荡

私钱泛滥,通货膨胀,受害的首先是普通百姓。政和元年,徽宗在五月七日的诏书中曾有透露: "物价腾踊,细民艰食,嗷嗷几至失业。"

果然,宣和二年,因米贵如珠,浙东爆发了方腊起义。不仅农民起义,城市商民也起来闹事。政和初,"长安万物腾跃,众货益轻",。这使全国弥漫着一种恐怖气氛,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北宋时期社会为何出现了通货膨胀?——开支过大、货币供大于求

通货膨胀激化了阶级矛盾,正如监察御史沈畸所说:"钱轻故物重,物重则贫下之民益困,而饥寒之患,此盗贼之所由起也!

又因陕西夹锡钱的贬值,使边境军民十分 贫困,士气低落,国防削弱。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时有发生。它多半出现在政治腐败、财政开支激增、社会生产萎缩之时。历史上曾经给我们留下了多次通货膨胀的经验教训,其中北宋中期的通货膨胀便是最典型的事例。无论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趋势看,或从货币流通的微观机制来看,其间都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循。研究和探讨这些客观规律,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用来作为当前或今后我们进行货币金融决策时的借鉴,无疑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俞兆鹏,俞晖. 北宋中期由过度消费引发的通货膨胀

2、石俊志. 蔡京与当十钱——北宋王朝灭亡前夕的通货膨胀

3、俞晖,俞兆鹏. 北宋前期对通货膨胀的防止及其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