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閱讀理解複習資料,五千塊也不換

在即將來臨的期末測驗中,很多家長朋友不是怕孩子的基礎題不會,而是擔心孩子在課外閱讀理解當中“馬失前蹄”。這種擔心讓我們無所適從,像無頭蒼蠅一樣,於是買了五花八門的課外閱讀理解練習讓孩子來做。我總會看到很多學生在做了無窮無盡的閱讀理解題後還是考得不盡人意,家長的情緒也瀕臨崩潰。其實我們要抓孩子閱讀理解中的“漏洞”,還是應該要有針對性,要注重方式,最重要的要保持平和的心態。

這些閱讀理解複習資料,五千塊也不換

在試卷中,課外閱讀理解都是在基於孩子對課文的理解上產生的,所以幫助孩子找一些“類文閱讀”(意思就是和課文相似的文章)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許多網上、練習書中好的“類文閱讀”題目有兩種不足,一,對學生的學情分析得不夠透徹,導致題目要麼偏難,要麼偏簡單。二,大問題的設計不夠明確或者乾脆就把它“砍”掉了,我們知道開放性的問題佔分還是比較大的。首先我們先來看一看五年級上的一篇和《白鷺》相似的文章。

這些閱讀理解複習資料,五千塊也不換

這些閱讀理解複習資料,五千塊也不換

勾選文中正確的字。考的是平時孩子們的知識積累,前面的三個詞“婉轉”、“極致”、“一幅“都是在教材中出現過的,只有最後”清麗“這個詞沒有。所以我們在幫助孩子鞏固字詞的時候,一定不要僅限於課後必默的詞,還要幫助他們找一找形近詞,另外,注重孩子的課外閱讀,培養他們的語感和對陌生詞語的理解能力。

知識遷移有必要。“兩個黃鸝鳴翠柳”對於學生來說不難,但是有的學生可能對於作者名字一下想不起來。所以我們在幫助孩子複習的時候,適時地可以根據《白鷺》講的“對象”這個信息蒐集一些關於其它不同鳥類的古詩,讓孩子背一背。

關聯詞的活學活用。五年的孩子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關聯詞已經掌握得很好了,其實恰恰相反,通常會出現這麼兩種情況,第一,當學生僅知的那幾種關聯詞套不上去的時候,他就會造關聯詞。第二,有的學生將所有的關聯詞背得滾瓜爛熟,但是一上“戰場”的時候,就不知所措,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不理解,不會根據前後的語境來填。解決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平時加強閱讀,多多練習。

選段的概括“老生常談”。這個題目經常出現。那麼解題的方式也有這麼幾種,一是找中心句,二就是根據“誰+幹了什麼+結果怎樣”的句式,可以適當第加點時間、地點在裡面。這篇文章第二自然段就是圍繞黃鸝的“聽”來說的。

但是如果題目只出到這裡的話,其實就是浪費了這篇好文章,期末測試也不會這麼簡單,那麼還可以出哪些題目呢?

這些閱讀理解複習資料,五千塊也不換

1.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黃鸝的?(視覺、聽覺)考查的是五年級學生對於文章結構的理解。

2.文章中藏著一副美麗的畫,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嗎?(答案在第三小節)考查的是五年學生課內知識的遷移,在《白鷺》這一篇課文中其實也有三幅畫。

3.詩人和黃鸝之間是怎樣一種關係?考查的是五年級學生對於詩的背景理解,其實文章的第三小節就告訴了我們,詩聖想借“黃鸝”暫時逃避自己的心煩意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