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驻山沟的英魂

讲述砺剑故事,弘扬砺剑精神。小“火”伴们,大家好!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故事是《 永驻山沟的英魂》。

某地深山的褶皱里,一条曲曲折折的山路通向幽静,路的尽头散落着几栋不起眼的房子,这是通信分队的一个重要点位。满眼苍翠中,溪流涓涓清澈灵动,飞鸟盘旋声声入梦,伴随着一个永驻山沟的英魂,共同讲述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感人至深的故事。

砺剑春秋 | 永驻山沟的英魂

1970年,董有义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通信兵。因为工作需要,他来到了这座深山,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当时正值部队创业之初,野外实装操作训练全面展开,董有义所在单位出色完成通信保障任务,他也因表现优异顺利提干。

上级准备调他到机关工作,前程似锦的军旅人生已向他绽放新的机遇。然而董有义表示:如果可以,自己还是想到原来的岗位上工作。于是,他如愿留在了通信分队,重回那片熟悉的深山。

对部队建设极端负责,使董有义对工作要求严苛到了极限。架设天线时,他和战友们冒雨穿越稻田、沼泽,踩着又粘又滑的黄泥路上山。

每一条线路他都要再三确认,从不放过任何可能出现的纰漏。任何一个“差不多”的敷衍了事都在他的严厉监督下灰飞烟灭,任何一个“过得去”的含糊应付都在他的再三检查后无影无踪。

这种高标准严要求,让身边所有战友都打心眼里敬他服他。

有一年冬天大雪封山,指挥通信线路中断,作为副中队长的董有义主动请缨带队巡线。

清晨一出门便是没膝盖的大雪,他一手拿砍刀一手拿设备,硬是在深山雪野走了20余里,终于发现了被树干压断的通信电缆。

检修完毕回到连队已是深夜,他不顾脸上手上的划伤,立即进行线路调试,早已忘记周身疲惫和饥肠辘辘,直到通信恢复畅通,脸上才绽露出一丝笑容。

砺剑春秋 | 永驻山沟的英魂

深山无言见证了一个个脚印,步履匆匆完成着一次次冲锋。董有义把自己化作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电缆医生”,可是谁又能想到,此时此刻的他其实早已是病入膏肓。

1984年深秋,董有义时常感到腹痛,四肢无力,战友们在巡山查线时都察觉到他力不从心,与以往的敏捷干练判若两人。

大家纷纷劝他赶紧去医院检查,他却连连摆手:“实装操作训练正在节骨眼上,我再等等,没事的!”

他一次又一次放弃出山看病的机会,强忍疼痛振作精神奔走在山涧溪水,每一步都在书写着导弹通信兵的忠诚与敬业。

这天他和战友们像往常一样给新区域架设天线,因为高空作业难度系数高,他决定亲自操作。

不料他刚接过保险带和脚扣,却突然一头栽倒在电线杆下。医院的诊断结果令战友们瞠目结舌似五雷击顶——肝癌晚期。

大家根本不相信,如此残忍的现实居然发生在那样一个忘我冲锋的人身上。瘦得脱了形、下肢水肿的董有义已经无法移动身躯,然而他既不抱怨命运的不公,也不悲叹自己的不幸,只是默默地在最后的时间里与死神顽强抗争。

砺剑春秋 | 永驻山沟的英魂

冥冥之中,他似乎感觉自己可能要离开了,心中的不舍让他作出了人生中最后一个决定。他用微弱的声音对领导和妻子说:“死后能不能把我的骨灰洒在这片山头,我想留在这里……”

听到这样的要求,所有在场人的眼泪都控制不住夺眶而出。

这个在山沟里痴心筑梦的勇士,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依然如此执著。董有义饱含深情地与战友们诀别,他说:“我生活战斗在这大山里,就让我永远守护它吧。我在阵地看着大家,一定要把工作干好!”

当时4岁的小女儿还不曾意识到父亲将要与自己永别,但她至今记得父亲叮嘱自己,将来一定要去看一看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董有义,一位恪尽职守到生命最后一刻的钢铁战士,在强撑着病体用颤抖的手写下7封信把工作安置好之后,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砺剑春秋 | 永驻山沟的英魂

16年军旅生涯,16年坚守深山,16年爱岗敬业,16年忘我奉献。董有义的躯体虽然早已化作骨灰融入他深爱的土地,但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赤子之心,却教育激励着一代代英雄的传人。

物质不灭,宇宙不灭,火箭军官兵用生命和热血托举大国长剑腾飞的信念追求永远不灭。

撰稿:李猛、夏明月、郭城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