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五年,年薪50萬,都是裝出來的"

嗨,大家好,我是喬。

最近和朋友聊天,

說起“年輕人的嘴,騙人的鬼”

把你誇得美美的,

背後裡罵得狠狠的。

表面上慫慫的,

家裡啥都有。

畢業五年,年薪50萬,

都是“裝”出來的。

所謂人生巔峰,

都是演技爆棚。

來,今天一起學習,年輕人的演技。

01

當代夸父

在飯圈學來一個詞叫“當代夸父”原本特指那些對愛豆吹起彩虹屁完全不費力的人,但我覺得更適合用來形容一些職場人。

晉升有多狠,全憑一張嘴。”

老闆:“黑眼圈重了。”

夸父彩虹:“請停止用您的電眼釋放魅力。”

老闆:“我胖了。”

夸父彩虹:“您長的不是肉,是在我們心裡的分量。”

老闆:“留下加班吧。”

夸父彩虹:“您這個決定英明到讓我想哭。”

老闆:“這次加薪沒有你。”

夸父彩虹:“您的眼睛裡有星辰大海,看到您的那一刻,我頓悟了,什麼升職加薪都渺小到不值一提。”

總之,在夸父的世界裡,論外在:每一種髮型都正流行,每一種穿搭都最合適

論內涵:每一個觀點都值得被肯定,每一個決定都會得到支持

還有最重要的,是個人都比他強,永遠把心理優勢讓給對方。

別人看“夸父”總是帶著不屑,認為是高級馬屁,為誇而誇。

不妨告訴大家,你可能不爽,但被誇的那個人,其實非常受用。

當代夸父,憑實力演繹一場從飯圈到職場的能力遷移,隨時能擠出幾句好聽的話,讓同事和領導開心,迅速贏得好感

02

假面廢柴

不得不說,裝low是件很雞賊的事。

上週《奇葩說》辯論了一道關於“鹹魚”的題,嘉賓們都調侃,這就是為李誕準備的。

他的人設就是“躺著”“無慾無求”“想當鹹魚”“佛系代言人”……

可是你細品,能坐上奇葩說導師席的人,怎麼可能只靠躺贏。

據統計,這兩年李誕一共上了37檔綜藝,有的做嘉賓,有的管策劃,名下三家公司,工作量可想而知。

表面佛系,背後用力,人前無公害,背後比誰都積極,典型的“假面廢柴”。

這種人我們都見過,嘴上說著“沒複習”,每次成績出來都高得打臉。

他們憑藉多年的經驗,演技自然,讓人信以為真,放鬆了警惕。

隨後你會被虐得體無完膚。

請記得,有些人喊著想當鹹魚,不是沒追求。

相反,他們只是拼得太累,才有想不勞而獲的精神訴求。

03

“情緒穩定”演技派

最近在抖音上看到一個段子,感觸很深,客服的電腦旁邊放

一個用來出氣的玩偶,一邊打字,一邊暴錘。

原來,“微笑服務”的背後,也都是憤怒。

美國社會學家Hochschild一早提出:

除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外,還有一項同樣艱辛的付出,“情緒勞動”:

客戶不懂裝懂,非常外行。

情緒勞動:提高耐心,自我洗腦金主爸爸說什麼都對;

老闆的脾氣總是陰晴不定。

情緒勞動:委屈求全,主動背鍋,誰讓自己不是老闆;

豬隊友不配合工作,總是出錯。

情緒勞動:默默忍受,否則氣跑了他,只會孤立無援。

所以明明沒做什麼,就是心累。

沒有誰的崩潰不是撕心裂肺的,就看誰能裝得更好。

裝到最後,大家都妥協了,畢竟生活中的“小確憋”隨處可見,崩潰已成常態:


起碼在職場上受的,還能換來錢。

只要想到這一點,還能再忍三十年。

04

隱形窮人

把月薪三千的生活過出月薪三萬的逼格,我一直把這種做法歸為網絡上的“年輕人迷惑行為大賞”,不相信會有人:買上千元的衣服不眨眼,捨不得充會員的十塊錢。

直到認識了一個“隱形窮人”。

95後的姑娘,剛剛畢業來北京工作,月薪只有幾千塊,卻吃著高級餐廳,奢飾品傍身,東三環租了個一室一廳,每月家裡得幫付一些。

開始想勸一勸,卻因為她的一句話,沒有開口:

“只有生活過得不差,別人才願意與她共事。”

實力不夠,排面來湊。

看過這樣一句話,“當你沒有初始光環的時候,不裝一下,連機會的毛都沒人給你。”

年輕人有時候願意為一身體面的行頭花錢,未必是真虛榮,而是需要,用以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中,表達出“我在乎”。

隱形窮人也不是註定“廢掉”,就像這個姑娘跟我說,“放在三四線,我家不缺錢。”

來北京就是見世面,實在不行,可以走。

但在大城市的每一天,盡情體驗,才不虧本

05

速成偽專家

如果要我總結大城市職場的殘酷,那一定是“快到沒人等你成長”

看過一個職場小故事:

剛跳槽到新公司的員工,帶著三個應屆畢業生接一個案子。

人手不夠,文案自己改,設計自己修。

預算也不夠,請不起專業攝影,於是,找遠在異地的好友緊急培訓,臨時學攝影學了一晚上

但活動結束後,甲方直接甩給他一個大單。

原本是個大坑,卻填出了一條新路。

這屆職場人的技能,偶爾靠現學,可只要不去故意賣弄,沒有比這更厲害的能力。

很多人都給職場新人這樣的忠告:

時代變了,什麼都指著別人手把手教,未必被當成是虛心,更可能被解讀成積極性不足,學習能力差。

互聯網時代,信息共享,知識服務崛起,很難有查不到的知識,和缺教程的技能

必要的時候,讓子彈多飛一會。

有一種上進,是從來不跟老闆說:“我不行。”

06

自閉交際花

當然,“我不行”這三個字,職場青年們也不會輕易跟自己說。

看過一個話題:為了假裝合群,你都做過哪些傻事?

“尬聊”、“假笑”、“裝熟”、“積極站隊”都榜上有名。

生活裡,年輕人連電梯裡遇到鄰居都恨不能先躲回家,卻能跟一個剛認識的同事,沒話找話,尬聊半小時

就算被蓋戳“話題終結者”,也算是一個記憶點,能被人記住就好。

還有一些“自閉少年”,平時最喜歡的事就是一個人待著,但只要是同事攢局,說去就去,應酬起來一點不怵,推杯換盞的時候還一直在心裡打著算盤:

“見面三分情”,不一定哪天用得上。

所有事情在“工作濾鏡”之下都變得可以嘗試,能被挑戰

這可能就是工作的魅力,也進一步驗證了人的多面性。

年輕人就是這樣“可塑性極強”

07

所以說,年輕人為工作到底有多拼,不妨看看這些職場戲精。

理查德·耶茨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一個人想要做一件真正忠於自己內心的事情,那麼往往只能一個人獨自去做。

但他們明白,職場不是一個“做自己”的場合。

夸人是想讓別人開心,也希望被人喜歡;

偽裝廢柴,是怕被嫉妒,以免無故受傷;

裝熱情,工作看起來就沒那麼面目可憎;

裝堅強,眼前的麻煩就沒那麼不可跨越。

年輕人的假,有些無奈,卻不失為一種自我保護,而且這種能力我們玩“過家家”的時候就有。

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曾提出,孩子可以分清現實和想象,而且從“心智理論”的角度,假裝需要感知別人的情緒,判斷人的心理狀態。

他有什麼意圖,他有什麼慾望,他是真的還是假裝,他的信仰是什麼……是個技術活。

以前我也堅信:

“裝出來的遲早要露餡。”

不過這兩年越發覺得成年人的世界,“裝”是基本生存法則,並且需要智慧

因為面具有很多,能迅速地選出當下最適合戴哪一種,才能讓對方最舒服,並不容易。

所以,職場上,別再孩子氣地抱怨“這個同事好假”。

假面之下,藏著的是一顆洞明世事的心。


作者簡介:Jenny喬,北大學霸,常春藤海歸,美國紐約州執業律師,職場10萬+爆文製造者,多平臺簽約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