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地球上随时都可能有新的物种出现?

大海122377986


地球上突然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是否意味着可能诞生新的物种?

实际上,人类看似无所不能,但实际上也跟其他宇宙万物一样,很多时候都不得不屈服于自然规律。而且,新的病毒随时都有可能在我们的身边爆发,从古至今亘古不变,区别只在于我们是否识别出它是一种新的病毒。而人类起到的作用,只可能是加快其爆发的节奏,而并非阻断新病毒类型的产生。

简单来说,病毒和物种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连生物都算不上,而后者往往大规模出现于上一次生物大灭绝之后,我想没有人会期待这一天到来。首先,我们可以来了解一下为什么说病毒并不是生物。当我们定义一种事物为生物的时候,它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性状特征,即:

拥有严整的生物构造;

具备新陈代谢的基本功能;

自身具备应激性;

可进行生长、生殖和发育;

能较好的适应周围环境的影响;

保持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特性。

然而,体积特别小的病毒,它们在结构上也表现得特别简单,仅由DNA或者RNA核酸构成。并且,病毒还不具备新陈代谢的能力,其生长和繁殖都完全依托于宿主身体中的活细胞。

对于生物体而言,细胞就是其功能和结构的基本单位,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离不开构建生命系统层次结构的基石-细胞。

而真核细胞(真核生物)和原核细胞(原核生物),便是根据组成生命体的细胞是否存在核膜包来进行区分的。前者的DNA不会跟蛋白质发生结合,而后者则能在成型细胞核的基础上发生有丝分裂。

对于病毒来说,其新个体是通过自我复制实现,而这个复制的过程只能借助宿主细胞中的营养物质(氨基酸和核苷酸)来进行。

病毒的结构简单到只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体积小到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可能观察得到。而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本质上就是病毒的复制和新生,它们的目的并不是杀死宿主。

而物种是什么?科学家将其称为生物分类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单元,交配和繁衍后代是这个群体中每个生物体都具备的基本功能。

而一个物种区别于其他物种最简单的体现,就在于它与其他物种生物个体发生交配行为之后并不能孕育后代,又或是孕育出的后代不具备繁衍的能力,这也就是不同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表现。简而言之,像新型冠状病毒这样的病毒根本没有酶系统,一旦它们离开人类的身体便无法繁殖新个体。

事实上,新型冠状病毒也如同其他普通病毒一样,只是一种非细胞的生命形态,不仅算不上是生物,更不能将其称为一个物种。而该病毒的爆发是否意味着地球上将有新的物种产生,这完全是两个不相关的问题。虽然,新病毒和新物种的产生都主要依托于环境的变化,但前者更为普遍的发生,而后者更多的是某个物种从现有生态系统中消失。


悟空科学


顾名思义,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发现的冠状病毒,与此前已知的其他病毒都不一样。冠状病毒的种类很多,它们是RNA病毒,能够在人类和动物之间进行传播。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测,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形态属于冠状病毒,但是新型的。除了这种病毒之外,还有包括SARS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病毒)等6种冠状病毒会感染人类,并引起相关并发症。

新冠病毒的出现,这是否意味着地球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新物种呢?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结果,病毒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非常漫长,可能达到四十多亿年,它们在生命起源时,可能就随之诞生了。病毒与其他生命共存了很久,它们可以入侵细胞,并在其中进行繁殖。

不过,对于病毒究竟是不是生物,目前还没有定论。按照传统的生命定义,病毒的行为并不符合,它们的生存依赖于寄生,无法独立自我复制。一般认为,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存在。

病毒的结构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们的DNA或者RNA由蛋白衣壳包裹,结构十分简单。当病毒入侵细胞时,可以利用宿主的物质进行自我复制,从而延续它们的遗传密码。

虽然病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命,但它们也在不断进化,不断会有新的病毒出现。那么,新型病毒是如何出现的呢?

新病毒的诞生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繁殖过程中,它们会通过遗传变异产生新型病毒。研究表明,病毒的基因在复制过程中会发生重排。另外,病毒基因的碱基也有可能发生突变。这些过程都会导致新病毒的出现。

举个例子,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人类流感病毒可以通过基因重排或者抗原漂移的方式产生新的病毒,也就是高致病性人类流感病毒。通过遗传变异,病毒有可能会变得更加危险。

根据2013年美国微生物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刊载的一项研究[1],能够感染哺乳动物的病毒至少有32万种,将近七成有可能会感染人类,很多病毒还没有被识别出来。研究人员对狐蝠(一种翼展可达90厘米的蝙蝠)进行研究,发现它们携带了60种病毒,其中大多数都是新型病毒,此前尚未发现。

另据《英国皇家学会哲学学报B》(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在2012年刊载的一项研究[2],已知能够感染人类的病毒有219种,每年还会新发现3到4种。第一种被发现能够感染人类的病毒是黄热病病毒,发现时间是在1901年。

至于传统意义上的生物,诞生新物种并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因为新物种的形成需要漫长时间的隔离。不过,地球上还有数百万个物种是未知的(估计占到地球上物种总数的80%),所以每年都会发现新物种。

参考文献

[1] Simon J. Anthony, Jonathan H. Epstein, Kris A. Murray, et al., A Strategy To Estimate Unknown Viral Diversity in Mammals, mBio, 2013, 4, e00598-e00513.

[2] Mark Woolhouse, Fiona Scott, Zoe Hudson, Richard Howey, et al., Human viruses: discovery and emergenc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012, 367, 2864-2871.


火星一号


先来解释一下“冠状病毒”,其实大多数人都应该被冠状病毒感染过,因为大约五分之一的普通感冒都是由4种较为温和的冠状病毒引发的,甚至还有一些冠状病毒会在某些的动物中传染。

不过以前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冠状病毒都比较温和,因此科学家对这类病毒并没有太多的研究。

新冠状病毒其实也是病毒家族中的一员,由于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一种冠状形态,于是命名这种新的冠状病毒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再加上以前也没有在人体中发现过。

什么是病毒呢?

病毒是一种比较奇怪的生物,分类为两种,一种为DNA病毒;另一种为RNA病毒。了解生物学的人都知道,DNA或者RNA其实就是一种核酸的英文简称而已,不过前者比较稳定,后者比较活泼。


病毒的本身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它可以与一些生物共存,而且又可以跨界感染其他生物造成发病甚至导致其死亡。而且病毒必须进入宿主细胞才能生长和繁殖,它可以感染植物、动物甚至细菌。

新冠病毒不是新物种

冠状病毒为RNA病毒,一般都具有大型的RNA基因组,因为RNA病毒会在基因复制过程中缺少修复错误的机制,所以复制过程极容易出错,而由于冠状病毒的基因组非常大,出错的几率也就更大,所以冠状病毒极易变异,频繁的变异可以使冠状病毒获得新特性。根据基因组测序表明,新冠状病毒与之前所发现的病毒并不相同的,于是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新病毒。


星球上的科学


这貌似是两个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话题。

2019年12月中旬我国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集中出现了几例肺炎病例,从肺部CT来看是医生没有碰见过的情况,医生对这类情况还是比较敏感的,因此就上报给相关防疫组织。最后确认这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并且存在人传人的情况。

在生物学上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进化关系有着具体的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例如老虎就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猫科-豹亚科-豹属下的成员,共包含了九个亚种,如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等等。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讲病毒并不能算作生命,可以把它看成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类生命体。



病毒也可以按照这样的规律进行分类,一般所说的冠状病毒指的是冠状病毒科下的一大类病毒包含很多种,而新型冠状病毒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下的成员。科学家研究发现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和在蝙蝠体内发现的冠状病毒有着87.1%的相似性,与2003年出现的SARS有着79.5的相似性,并且与在云南的一个蝙蝠样本中发现的冠状病毒相似度达到了
96%。因此说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属于近亲,但是并不同种,并且这个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很大可能是蝙蝠,潜在的中间宿主是穿山甲。



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很多种冠状病毒,但只有7种可以传播到人类的身上,它们分别是:非典型肺炎SARS-CoV、2012年在沙特发现的MERS-CoV、以及现在的新冠病毒2019-nCoV,以上三种危害较大。而剩下的四种为HCoV-229E、HCoV-OC43、HCoV-NL63和HCoV-HKU1型,这四种会导致一些流行性感冒等。


不严格来讲,病毒也可以被看作是生物,并且它们的变异速度还是很快的,有的时候会随着宿主的不同而进化变异。尤其是RNA病毒,单链遗传基因表达复制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错误,而这些错误导致的结果就是变异。病毒相对于其他生物来说变异进化的过程会更加简单一些。

一个新的物种出现标志就是“生殖隔离”,而对于病毒来说自然无法用此来判断,病毒对于生物的多样性影响也不大。目前科学家在地球上已经发现了180多万个物种,而科学家推测没有发现的至少也有数百万种,因此说即使不考虑病毒,在地球上也时刻会有新物种被发现,当然也时刻有物种被灭绝。



大家阅读完文章之后要了解一点,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是近亲,亲缘关系较近,刚刚网上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属于SARS病毒”新闻,完全是专家的口误。



科学黑洞


从两个角度考虑,新型冠状病毒是不是新物种?真正意义上的新物种会不会出现?

①新型冠状病毒本来就存在,

只是没发现过,也没传染过人,所以不是新物种,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就像外来物种入侵。

②新物种角度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新物种:基因突变,人工的杂交,转基因都属于新物种。

狭义新物种:真正意义上新物种,没有出现过,可预期的未来也不会出现,除非人类科技发生巨大进步,能人工造出来。

对某一个地域来讲:外来物种入侵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物种。对他们来说就是全新的,也没有天敌。亚洲鲤鱼,亚洲鲢鱼,亚洲鲶鱼,这些我们的美食,美国人不吃,造成严重泛滥,我们逮到的鲤鱼肯定不是这个表情。

最失败的物种入侵:小龙虾,引入我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疯狂繁殖,现在被我们吃得身价暴涨。

地球有太多未知生物,以后还会出现


开窍有点晚


我一直以为假花,结果放家里快二十天,居然开花了,是不是新物种?






空即是满


病毒如果不是认为制造的话,它的产生也许是一种大自然进化过程,其目的是淘汰那些“老弱病残”之物种,推动生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时间历史长河中一些物种灭绝了,一些新的种类又诞生了或改变了形态,总的来说,地球上的物种正以惊人得速度在消失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不光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更多得是大自然本身进化机制。人类的诞生不光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幸运的事,也许是宇宙中一件最重要的事,宇宙把一切都交给了我们,精神文明和道德水准就要靠我们自己了,我相信拥有几百万年历史文明及未来拥有上亿年好光景的人类决不会辜负厚爱他的宇宙。


义无反顾62


按照现有科学诠释,新物种的出现是进化的力量导致的,不过进化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动辄需要上千万甚至上亿年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才能进化出新的物种,这里指单一方向物种的进化。

进化就像一颗大树上会长出很多分叉一样,而每个分叉就是不同的进化方向,意味着新的物种产生。而由于地球有上千万物种,意味着“这颗大树”有上千万个分叉,所以新的物种出现并不需要上千万年时间。

理论上将,地球上确实可能随时由新物种诞生,毕竟上千万物种都不断在进化中。但这与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并没有什么关系。

不管是新型冠状病毒还是其他病毒,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严格来讲,病毒并不能称之为“物种”,甚至不能称为生命。因为病毒并不具备新陈代谢的能力,只能通过寄宿在宿主细胞里进行繁殖。如果把病毒单独放置在空中,病毒与灰尘石头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病毒可以认为是处于生命与非生命的特殊存在形式。

病毒的变异能力很强,因为它需要不断地适应各种环境,不同的宿主,通过非常快速的传播进行繁衍,而每个宿主的环境又是不同的,所以病毒必须快速完成复制,而复制的过程其实必然发生变异。

无论如何变异,病毒的本质是不变的,必须依附于具有完整生命结构的细胞才能生存,必须找到合适的宿主,最终达到与宿主共生的关系。


宇宙探索


病毒寄生在生物细胞中,不断自我复制,是介于生命与非生命的奇怪物质。病毒繁殖的速度和数量规模非常大,在这样增殖的过程中基因存在突变的机会。而且病毒寄生在细胞内增殖,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以上原因使得病毒的遗传具有很大的变异性,一些原本和人类无关的病毒,在变异后可能感染人群。

病毒繁殖就是遗传物质的复制,在复制过程中就有可能出错,这就是突变,特别是RNA复制错误率比DNA复制要高很多。病毒结构简单,有大的存在数量和高速的繁殖,这些都使得病毒在复制时有很多自然突变的机会。

另外,病毒在外界环境的变化下,也会诱发突变,例如病毒受到紫外线灯物理刺激,或者化学试剂的处理。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也使人类可以在实验室,通过对特定部位的核苷酸剪切和替换来诱变病毒。

病毒针对环境的一些变异会使病毒对环境的适应性提高,例如从较低温度下繁殖,进化到在较高温度也能繁殖,或者是提高耐药性。同时,病毒的变异会明显影响其致病性,一旦发生变异,不同代的病毒可能感染的宿主,引起的症状和致死程度不同。

例如澳大利亚引入的黏菌病毒消灭泛滥的兔子,第一年对感染兔子的致死率在90%,第二年就跌到20%。对病毒来说,降低宿主的快速死亡,明显对其繁殖和传播是有益的。


量子实验室


病毒作为介于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生物,严格意义上来说既是生命,也不是生命,虽然它具备生命体复制自身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的能力,但依赖性很强,完全依靠的是侵入宿主细胞来获取复制过程中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而且离开宿主之后,就完全没有自主活动能力,和非生命体并无二异。因此,病毒和体现生命特征的物种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新型病毒的出现,并不能代表新物种的产生。

目前,科学界对生物的分类是采取层级的方法,从上到下分为7个层级,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最低级别的种是最基本的单元,同种的生物是亲缘关系最近的,然后随着亲缘关系逐渐拉大,越来越多的物种被归类为属、科等等。而“界”的分类,是属于地球所有物种最顶层的分类系统,它决定着生物最根本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界”也是根据各种不同的生物,在进化的选择路径上的绝对差异性进行的分类。目前,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共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个大类,在此基础上再分为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四大分类,从每个“界”的分类特征上看,病毒不属于任何一类。

据研究,病毒从地球产生最简单的生命形式之时,就已经形成,它是由一种核酸物质和蛋白质外壳包裹的一类有机大分子,但是却没有细胞结构。与它同时形成的,还有一类有细胞结构的简单生命形式。后者逐渐演化为了原核生物,也就是曾经在地球上唯一存在的生命,以原核生物为基础,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慢慢形成了其它“界”的生物类别。因此,病毒是在地球生命形态形成之初,走了一条与原核生物完全不同的进化路径,从目前地球的生命系统来看,病毒与其它生命体的生存形式完全“格格不入”。

从生命个体繁衍和进化的途径来看,病毒与其它生命体虽然都是通过基因的复制来实现的,但病毒是完全借助于外力来实现,在适应宿主免疫系统和外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通过短期内的快速变异来提高生存效率,在此过程中产生适应和传染能力更强的新型病毒。而其它生物也在适应的环境中发生基因变异,但变异的过程极其缓慢,形成新型物种的时间可能得需要几十万年上百万年,形成新物种的标志就是与原来的亲缘物种之间产生“生死隔离”。可见,病毒与生物物种在个体繁衍和进化的途径上也完全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