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連年戰亂滿地蒼夷,明初經濟飛速發展,朱元璋如何扭轉乾坤

1350年,黃河接連決堤,洪澇災害嚴重影響國民生計。元朝廷財政拮据,大量印造新鈔,導致物價飛漲,百姓苦不堪言。1351年,元朝廷徵發汴梁、大名等13路徭役15萬開整河道,興修水利本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是監修官吏對民工非常苛刻,剋扣糧食、鞭打河工,使民工怨恨交加。其餘各地接連發生旱災及蝗災,百姓不能果腹,元政府不管不問。各地起義軍揭竿而起,意圖推翻暴元。

元末連年戰亂滿地蒼夷,明初經濟飛速發展,朱元璋如何扭轉乾坤

元末起義

自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揭竿而起至1368年朱元璋率領明軍攻入北京, 17年的動盪戰亂才告一段落。接連的天災加上連年的戰亂,華夏大地滿地蒼夷,一片哀鴻。戰爭中,作為主戰場的中原地區受到的破壞最為嚴重。徐達率兵北伐時,渡過黃河看到的“多是無人之處”。山東濟南府“近城之地多荒蕪”。真定府“人行終日,目無煙火”。河北順天府“戶口凋殘,十室九空。”根據這些記載,可以看出中原地區百姓要麼在戰爭中死去,要麼為了躲避戰亂紛紛出逃,導致河北、山東、河南等地渺無人煙,土地荒蕪。

中原地區人口驟減,東南地區也沒好到哪裡去。江淮等地因經濟良好,物資豐富,是各勢力必爭之地,戰亂不斷。史料記載常德府和揚州府等地“土曠人稀,耕種者少,荒蕪者多”。

元末連年戰亂滿地蒼夷,明初經濟飛速發展,朱元璋如何扭轉乾坤

十室九空

朱元璋從元朝手中接手並不是欣欣向榮、一片繁華的國家。而是一個滿地蒼夷、人口驟減而不均、經濟停滯的爛攤子。然而他建國以後,通過加強吏治、發展農業、移民中原、減輕徭役等一系列休養生息的動作使明朝的經濟飛速發展。為後來的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盛世建立了堅實的基礎。

加強吏治、休養生息

明太祖朱元璋通過自己曾經貧苦的生活感覺到百姓生活的性福與否和治理的官員有著直接的關係。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深信不疑。他說:“所謂者天,所懼者民。苟所為一有不當,上違天意,下失民心,馴致其極而天怒人員,未有不危亡者矣。”《明太祖實錄》。他認為,官員的貪汙腐敗是導致百姓生活艱苦的主要原因,因此他的一生都致力於反腐,建立了諸多法律條例,據統計洪武年間因貪汙而死的官員多達15萬人。

元末連年戰亂滿地蒼夷,明初經濟飛速發展,朱元璋如何扭轉乾坤

朱元璋畫像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農立國,朱元璋的休養生息政策的重點放在農業的發展。經過元末的戰爭,許多官僚地主要麼死亡要麼四處逃亡,他們曾經霸佔的土地一部分再度回到百姓手裡。戰亂也使百姓減少,大部分土地已經荒地。朱元璋給各級官員下令:把開墾荒地、增加戶口作為第一要任。

朱元璋下令,凡是戰爭中荒廢的田地,已經被他人開墾耕種的,就成為耕種者的產業。洪武三年,下令將北方郡縣近城的荒地分給沒有田地可種的百姓,並且免三年租稅。後來規定陝西、河南等地允許農民自行開墾荒地,開墾的荒地三年不得徵稅。


元末連年戰亂滿地蒼夷,明初經濟飛速發展,朱元璋如何扭轉乾坤

黃河

推行屯田

朱元璋大力推行屯田制,分為民屯、軍屯河商屯。軍屯制在明初時軍用糧草供應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大明會典》“軍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又有二八、四六、一九、中半等例,皆以田土肥瘠,地方衝緩為差”。每個軍士由國家撥給50畝左右土地(20畝-100畝),給予耕牛和種子。前幾年不必納稅,幾年後所得糧食一部分自留,一部分上交國庫,作為軍備糧食。明初軍隊的糧餉供給大部分來源於軍屯,因此朱元璋曾自豪地說:“吾京師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元末連年戰亂滿地蒼夷,明初經濟飛速發展,朱元璋如何扭轉乾坤

商屯其實也屬於民屯,是商人根據明初的部分政策自發組織的。明代的食鹽由國家壟斷生產經營,商人想要獲得食鹽的售賣權,需要運送糧食到邊境的衛所中換取鹽引,再憑鹽引到產鹽地區支取食鹽。一來一回,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善於投機取巧的商人發現邊境附近有大量的荒地,就在邊境招募農民開墾荒地屯田,用糧食換取鹽引。逐漸形成了商屯,這樣不僅減少了商人運費的開支,同時也使大量的荒地得到了開發利用,可以說是利己利國利民。

大移民

自元末開始中原地區兵亂、洪澇、旱災、蝗災、瘟疫等接踵而至。天災人禍的不斷髮生,百姓非亡即逃,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到了明初,山東、河南、河北三地人口相加和山西一地相差不多。人口是發展的硬道理,中原地區地大物博,卻無人耕種。於是朱元璋下令,把沒有田地或者田地少的地方的農民轉移到地廣人稀的地方,主要從山西、江西等地移民到中原地區。

元末連年戰亂滿地蒼夷,明初經濟飛速發展,朱元璋如何扭轉乾坤

荒地

根據政策,需按照“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規定進行移民。據統計,洪武年間有數字可考證的移民數量達160萬,有學者研究表明移民實際人口可能是可考證人口的2倍以上。移民時由官府統一管理,發放路費。到了地方撥給土地,發給耕牛、農具、種子等,並且規定三年以內不徵租稅。這些移民是民屯的主力。移民政策減輕了山西、江西等地人均耕地少、糧食壓力大的問題,更主要的是加速了中原地區耕地的開墾,加速了農業和經濟的發展。

興水利

發展農業的道路上,旱澇災害是最大的阻力,水利建設尤為重要。朱元璋十分重視水利工程,建立大明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關水利的建議,地方官吏須及時奏報,否則加以處罰。洪武年間,興修了許多投入人工數十萬的大規模灌溉工程,可以灌溉田地數萬頃。並且在農閒時,中央官府會督促地方官吏組織人手修建中小型灌溉工程,並且派遣國子監監生到全國各地督促管理。到1395年,全國共開塘堰大約40987處,疏通河流大約4162道。

元末連年戰亂滿地蒼夷,明初經濟飛速發展,朱元璋如何扭轉乾坤

旱災

重商業

古代有士農工商四個階級,商人是除賤籍以外最低檔次。洪武初年,朱元璋曾規定商人不得穿絲綢衣服,可見朱元璋對商人不喜。但他雖然不喜商人,卻非常重視商業發展。

朱元璋在緊抓種植糧食作物的同時也非常重視經濟作物的種植。在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張士誠,統一江南之後下令:“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以是為差。”明朝建立以後,將這項政策推廣到全國各地。為了使這條政令有效的推廣執行,還派官吏在各地監督,如果不按照政策規定的種植,監督者可以對土地所有者罰款。不中桑的罰款絹一匹,不中麻和木棉的罰款麻布和棉布各一匹。後來為了鼓勵大家多種植經濟作物,有一段時間還下令多種棉花的可以免稅。

元末連年戰亂滿地蒼夷,明初經濟飛速發展,朱元璋如何扭轉乾坤

棉花

經濟作物的大量種植,為手工業提供了大量的原料,促進了商業的繁榮發展。

減賦役

朱元璋出身貧苦,對農民的辛苦深有體會。他知道過量的徭役會使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還會耽誤農業生產。但是他也知道想要建設國家,徭役是必不可少的。為了減輕徭役的負擔,他以身作則,一生簡樸,很少建造樓閣亭宇,宮室的營建能減則減。大規模的民生工程也儘可能的安排在農閒時進行,避免耽誤農業發展。他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多次下令減免賦役,減少了百姓的負擔。

元末連年戰亂滿地蒼夷,明初經濟飛速發展,朱元璋如何扭轉乾坤

徭役

通過種種政策,洪武年間的耕地面積大量增加,洪武二十六年,耕地面積達850萬頃,比北宋年間增加了300多萬頃。歲入3200萬石,比元朝最高歲入1200萬石增加了兩倍。人口6690萬,比元朝最高人口5984萬增加了700萬人。《明詩綜》記載,洪武中期流傳著一首民謠:山市晴,山鳥鳴,商旅行,農夫耕,老瓦盆中冽酒盈,呼囂隋突不聞聲。反應出洪武年間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百姓幸福。

朱元璋是一個粗人,他小時候沒有條件讀四書五經,更沒有先生教導他治世之道。但是他治理的國家卻比大多數皇帝治理的要好,這一切都來源於他的生活經歷。小時候一貧如洗,深知百姓疾苦,長大後雲遊四方,深知百姓需要。讀萬卷書果然不如行萬里路。朱元璋的休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由瀕臨崩潰一步步走向復甦和發展,其中以農業、手工業發展最快,為後來的明初盛世打下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