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连年战乱满地苍夷,明初经济飞速发展,朱元璋如何扭转乾坤

1350年,黄河接连决堤,洪涝灾害严重影响国民生计。元朝廷财政拮据,大量印造新钞,导致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1351年,元朝廷征发汴梁、大名等13路徭役15万开整河道,兴修水利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监修官吏对民工非常苛刻,克扣粮食、鞭打河工,使民工怨恨交加。其余各地接连发生旱灾及蝗灾,百姓不能果腹,元政府不管不问。各地起义军揭竿而起,意图推翻暴元。

元末连年战乱满地苍夷,明初经济飞速发展,朱元璋如何扭转乾坤

元末起义

自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揭竿而起至1368年朱元璋率领明军攻入北京, 17年的动荡战乱才告一段落。接连的天灾加上连年的战乱,华夏大地满地苍夷,一片哀鸿。战争中,作为主战场的中原地区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徐达率兵北伐时,渡过黄河看到的“多是无人之处”。山东济南府“近城之地多荒芜”。真定府“人行终日,目无烟火”。河北顺天府“户口凋残,十室九空。”根据这些记载,可以看出中原地区百姓要么在战争中死去,要么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出逃,导致河北、山东、河南等地渺无人烟,土地荒芜。

中原地区人口骤减,东南地区也没好到哪里去。江淮等地因经济良好,物资丰富,是各势力必争之地,战乱不断。史料记载常德府和扬州府等地“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

元末连年战乱满地苍夷,明初经济飞速发展,朱元璋如何扭转乾坤

十室九空

朱元璋从元朝手中接手并不是欣欣向荣、一片繁华的国家。而是一个满地苍夷、人口骤减而不均、经济停滞的烂摊子。然而他建国以后,通过加强吏治、发展农业、移民中原、减轻徭役等一系列休养生息的动作使明朝的经济飞速发展。为后来的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盛世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吏治、休养生息

明太祖朱元璋通过自己曾经贫苦的生活感觉到百姓生活的性福与否和治理的官员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深信不疑。他说:“所谓者天,所惧者民。苟所为一有不当,上违天意,下失民心,驯致其极而天怒人员,未有不危亡者矣。”《明太祖实录》。他认为,官员的贪污腐败是导致百姓生活艰苦的主要原因,因此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反腐,建立了诸多法律条例,据统计洪武年间因贪污而死的官员多达15万人。

元末连年战乱满地苍夷,明初经济飞速发展,朱元璋如何扭转乾坤

朱元璋画像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农立国,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的重点放在农业的发展。经过元末的战争,许多官僚地主要么死亡要么四处逃亡,他们曾经霸占的土地一部分再度回到百姓手里。战乱也使百姓减少,大部分土地已经荒地。朱元璋给各级官员下令:把开垦荒地、增加户口作为第一要任。

朱元璋下令,凡是战争中荒废的田地,已经被他人开垦耕种的,就成为耕种者的产业。洪武三年,下令将北方郡县近城的荒地分给没有田地可种的百姓,并且免三年租税。后来规定陕西、河南等地允许农民自行开垦荒地,开垦的荒地三年不得征税。


元末连年战乱满地苍夷,明初经济飞速发展,朱元璋如何扭转乾坤

黄河

推行屯田

朱元璋大力推行屯田制,分为民屯、军屯河商屯。军屯制在明初时军用粮草供应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明会典》“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又有二八、四六、一九、中半等例,皆以田土肥瘠,地方冲缓为差”。每个军士由国家拨给50亩左右土地(20亩-100亩),给予耕牛和种子。前几年不必纳税,几年后所得粮食一部分自留,一部分上交国库,作为军备粮食。明初军队的粮饷供给大部分来源于军屯,因此朱元璋曾自豪地说:“吾京师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元末连年战乱满地苍夷,明初经济飞速发展,朱元璋如何扭转乾坤

商屯其实也属于民屯,是商人根据明初的部分政策自发组织的。明代的食盐由国家垄断生产经营,商人想要获得食盐的售卖权,需要运送粮食到边境的卫所中换取盐引,再凭盐引到产盐地区支取食盐。一来一回,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善于投机取巧的商人发现边境附近有大量的荒地,就在边境招募农民开垦荒地屯田,用粮食换取盐引。逐渐形成了商屯,这样不仅减少了商人运费的开支,同时也使大量的荒地得到了开发利用,可以说是利己利国利民。

大移民

自元末开始中原地区兵乱、洪涝、旱灾、蝗灾、瘟疫等接踵而至。天灾人祸的不断发生,百姓非亡即逃,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到了明初,山东、河南、河北三地人口相加和山西一地相差不多。人口是发展的硬道理,中原地区地大物博,却无人耕种。于是朱元璋下令,把没有田地或者田地少的地方的农民转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主要从山西、江西等地移民到中原地区。

元末连年战乱满地苍夷,明初经济飞速发展,朱元璋如何扭转乾坤

荒地

根据政策,需按照“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规定进行移民。据统计,洪武年间有数字可考证的移民数量达160万,有学者研究表明移民实际人口可能是可考证人口的2倍以上。移民时由官府统一管理,发放路费。到了地方拨给土地,发给耕牛、农具、种子等,并且规定三年以内不征租税。这些移民是民屯的主力。移民政策减轻了山西、江西等地人均耕地少、粮食压力大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加速了中原地区耕地的开垦,加速了农业和经济的发展。

兴水利

发展农业的道路上,旱涝灾害是最大的阻力,水利建设尤为重要。朱元璋十分重视水利工程,建立大明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洪武年间,兴修了许多投入人工数十万的大规模灌溉工程,可以灌溉田地数万顷。并且在农闲时,中央官府会督促地方官吏组织人手修建中小型灌溉工程,并且派遣国子监监生到全国各地督促管理。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

元末连年战乱满地苍夷,明初经济飞速发展,朱元璋如何扭转乾坤

旱灾

重商业

古代有士农工商四个阶级,商人是除贱籍以外最低档次。洪武初年,朱元璋曾规定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可见朱元璋对商人不喜。但他虽然不喜商人,却非常重视商业发展。

朱元璋在紧抓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在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统一江南之后下令:“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以是为差。”明朝建立以后,将这项政策推广到全国各地。为了使这条政令有效的推广执行,还派官吏在各地监督,如果不按照政策规定的种植,监督者可以对土地所有者罚款。不中桑的罚款绢一匹,不中麻和木棉的罚款麻布和棉布各一匹。后来为了鼓励大家多种植经济作物,有一段时间还下令多种棉花的可以免税。

元末连年战乱满地苍夷,明初经济飞速发展,朱元璋如何扭转乾坤

棉花

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为手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发展。

减赋役

朱元璋出身贫苦,对农民的辛苦深有体会。他知道过量的徭役会使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还会耽误农业生产。但是他也知道想要建设国家,徭役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减轻徭役的负担,他以身作则,一生简朴,很少建造楼阁亭宇,宫室的营建能减则减。大规模的民生工程也尽可能的安排在农闲时进行,避免耽误农业发展。他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多次下令减免赋役,减少了百姓的负担。

元末连年战乱满地苍夷,明初经济飞速发展,朱元璋如何扭转乾坤

徭役

通过种种政策,洪武年间的耕地面积大量增加,洪武二十六年,耕地面积达850万顷,比北宋年间增加了300多万顷。岁入3200万石,比元朝最高岁入1200万石增加了两倍。人口6690万,比元朝最高人口5984万增加了700万人。《明诗综》记载,洪武中期流传着一首民谣:山市晴,山鸟鸣,商旅行,农夫耕,老瓦盆中冽酒盈,呼嚣隋突不闻声。反应出洪武年间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百姓幸福。

朱元璋是一个粗人,他小时候没有条件读四书五经,更没有先生教导他治世之道。但是他治理的国家却比大多数皇帝治理的要好,这一切都来源于他的生活经历。小时候一贫如洗,深知百姓疾苦,长大后云游四方,深知百姓需要。读万卷书果然不如行万里路。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由濒临崩溃一步步走向复苏和发展,其中以农业、手工业发展最快,为后来的明初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