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防聯控 灞橋在行動——“他們讓我們感到很溫暖,在這裡像在家一樣……”


聯防聯控 灞橋在行動——“他們讓我們感到很溫暖,在這裡像在家一樣……”

隔離觀察不隔絕交流

隔絕疫情不隔斷真情

聯防聯控 灞橋在行動——“他們讓我們感到很溫暖,在這裡像在家一樣……”

灞橋區一線工作人員

用他們紮實的工作和

溫暖的情誼

為留觀點裡的群眾

送去冬日的暖流

聯防聯控 灞橋在行動——“他們讓我們感到很溫暖,在這裡像在家一樣……”

這些故事

每一個都很溫暖



暖心鏡頭一

“我們每天都會對隔離人員進行3次體溫監測,一旦出現發熱會立即與疾控部門聯繫。”來自灞橋區紅旗街道衛生院的梁小芳說。她每天身穿隔離服、佩戴護目鏡、醫用口罩,和同事們時刻關注著隔離人員的身體動態,守護著他們的安全。“他們不是病人,除了醫療幫助,我們要給予更多愛和關心。”

聯防聯控 灞橋在行動——“他們讓我們感到很溫暖,在這裡像在家一樣……”

乾淨整潔、秩序井然,工作人員每天消殺噴霧、醫護人員定時統計留觀人員身體狀況、後勤人員認真對垃圾進行專業處理……這是灞橋區一處隔離留觀點的真實場景。


暖心

鏡頭二

除了醫療保障人員,來自全區各街道的基層工作人員更是肩負著保障隔離人員生活起居的重要任務,這項工作既細緻又不易。“他們通過電話、微信和我們聯繫,列表告知需要什麼,我們都會盡量滿足。”留觀點工作人員鄭永建拎著水果走進來,準備給留觀人員送過去。

聯防聯控 灞橋在行動——“他們讓我們感到很溫暖,在這裡像在家一樣……”


聯防聯控 灞橋在行動——“他們讓我們感到很溫暖,在這裡像在家一樣……”

暖心

鏡頭三

只有11個月大的小鈺是隔離留觀點裡年齡最小的,怎麼服務好這個小寶寶,工作人員們花了不少心思。奶粉、尿不溼這些消耗品不間斷供應,特意買的小玩具,孩子更是喜歡得不得了。

“他們讓我們一家感到很溫暖,在這裡像在家裡一樣。”小鈺的媽媽通過電話表達了對服務人員的感激。


聯防聯控 灞橋在行動——“他們讓我們感到很溫暖,在這裡像在家一樣……”


暖心

鏡頭四

“眼看著快開學了,孩子的學習可不敢落下啊,這可怎麼辦?”王女士18歲的兒子正在上高二,眼看隔離耽誤了學習心裡很是著急,便在群裡發來了消息。工作人員張濤二話沒說,立馬帶來了自己的筆記本電腦,給孩子送進了房間。

聯防聯控 灞橋在行動——“他們讓我們感到很溫暖,在這裡像在家一樣……”

暖心

鏡頭五

哈先生一家是回族,這幾天餐館都沒開門,可讓隔離點的服務人員犯了難。“不行了咱把微波爐搬來吧!”這個提議一出,大夥立馬行動。從家帶微波爐的,去超市購買牛肉和餅的,不一會,幾個熱騰騰的牛肉夾饃就被送進了房間……從進駐隔離留觀點以來,微信群裡每天都會有新情況新問題,而這些都一一被工作人員迅速克服。

聯防聯控 灞橋在行動——“他們讓我們感到很溫暖,在這裡像在家一樣……”

暖心

鏡頭六

與其他隔離留觀點不同,灞橋區唯一一個醫學集中留觀點的任務顯得更加艱鉅。為了儘量減少接觸人員避免交叉感染,6名醫護人員在這裡堅守,為與確診或疑似病人密切接觸者做好醫療保障工作。

聯防聯控 灞橋在行動——“他們讓我們感到很溫暖,在這裡像在家一樣……”


在迅速制定了留觀人員轉送流程、消毒人員工作流程、醫務人員觀察流程、醫療廢棄物處置規範等規章制度後,他們立即投入工作中。從接收市指揮部指令開始,他們就進入了戰鬥狀態。消毒房間、從轉運組手中核實接收留觀人員、進行日常監測管理、接收市指揮部解除指令,這些流程每一個都不能出差錯。


聯防聯控 灞橋在行動——“他們讓我們感到很溫暖,在這裡像在家一樣……”


因與疑似感染者有過接觸,司機任先生住進了這裡,“我不吃香菜、不吃蔥,只吃剛出鍋的饅頭。”情緒一度十分急躁的他不斷給醫護人員出難題。“您好,請您耐心配合,希望您早日解除隔離。”伴隨著醫護人員的不斷開導,30日解除隔離的他給醫護人員專門發來了信息:“你們這幾天把我照顧的太周到了,真的是非常感謝!”

聯防聯控 灞橋在行動——“他們讓我們感到很溫暖,在這裡像在家一樣……”


醫護人員、公安幹警、後勤保障人員

……

在灞橋區隔離留觀點和

醫學集中留觀點裡

他們各司其職

卻有著同一個目標


正如他們所說:“我們的目標就是盡一切努力,保障隔離群眾的生活和健康,讓他們滿意,讓大家放心!”


聯防聯控 灞橋在行動——“他們讓我們感到很溫暖,在這裡像在家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