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是學渣


我家孩子是學渣

我家孩子是學渣,老師您有招嗎?

觀察國際化教育行業的這些年,經常目睹家長們在各種平臺詢問上面這個問題,往往提問的父母自己還是“北清交復”的大學霸。

我家孩子是學渣

▲“學渣”話題戳中了不少學霸家長

本著客觀評價孩子的標準,筆者總是投票給這樣的回答:“哎呀家長您謙虛了”、“做父母要求不能太高”、“孩子還小長大就好”……可後來說這話的家長越來越多,多到筆者都開始懷疑:是不是這屆孩子不太行?

比如A家庭父母都是當年從小鎮考到復旦的,後來事業各方面都不錯,算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吧,可家裡的娃兒呢,成績一直不理想,發揮不佳時甚至都可能班裡墊底。

於是,思考的齒輪開始轉動:渣娃現象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在作妖?筆者想到了以下三種可能性。

渣娃現象的背後

可能是這3大原因

1

可能是“倖存者偏差”惹的禍

引用一個笑話,超市裡兩位家長在聊天,兩家孩子都考託福。結果呢,高中生考了一百十幾分,大學生僅考個八九十。因此家長推論:現在高中生都比大學生厲害?現在的娃兒越來越牛了。

看似有理有據,實則經不起推敲。

首先,如果你去調查一下所有高中生和大學生準備託福的時間,兩者差距多半是巨大的。一般來說大學生可能僅花幾個月甚至僅一個月的時間來準備託福,高中生則已經備考了3年,這兩個樣本根本沒有什麼可比性。

其次,能聽到的故事都有幸存者偏差。

所謂倖存者偏差,指的是隻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比如“我親戚吃這個藥痊癒了”、“當初誰誰誰沒好好上學照樣掙大錢”等涉及該邏輯謬誤的常見表達,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肯定是不會相信的。

可當倖存者偏差發生在孩子的教育上時,不少家長就不理性了。

我家孩子是學渣

高中生當中確實有托福考一百十幾分的,甚至聽到過最厲害的有4年級小朋友考出了117分的託福,然而,這只是被單獨挑出來討論的特例

而更多的,也是不會被拿出來講的,則是7-9年級小朋友去考託福,僅考了3、40分的故事。

這樣的學生不僅是存在的,他們才是真正的大多數。

其實人類的學習力遠遠沒有進化到這麼強,只是0.0001%的倖存者偏差被無限傳播擴大了。而如果把特例當成標準,那標準就畸形了。如果現在小朋友的智商都可以在小學時托福考到100+,那為什麼科研還有很多事情沒有成果呢?而且這樣一來,考到100+也不算什麼厲害的事了。

這裡提出筆者的第一個猜測:這個時代,標準被定的太高了。

並非真的爹媽優秀、孩子不行,而是爹媽設定的要求過高,讓孩子看上去不行,所以大家真不必過於焦慮。

然後可能有家長要說了,我真沒和別人比,是我娃真不行。那麼,筆者建議大家從自己身上去找原因。

我家孩子是學渣

▲借用摩登家庭的臺詞:只要有信心,家長們也會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2

可能是爸媽太優秀了

第二個猜測是可能真的是爸媽過分優秀,尤其是媽媽。

筆者聽到過一個說法,與現今家長們面對的局面有些相似:

‘過於優秀’的媽媽常會帶來一個不那麼優秀的女兒,反之,‘不夠優秀’的媽媽可能會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筆者有一個帶著女兒在英國工作的朋友,絕對是剽悍媽媽作風,女兒16個月就跟著媽媽倫敦工作生活了。後來小朋友成長到4歲多,母女兩個出門去約克郡玩,迷路了。在找路過程中,媽媽發現4歲的女兒竟已能看懂路牌上的方位了,就是字母縮寫的東西南北。

儘管朋友說的輕描淡寫,但站在半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來說,筆者認為這頗為了得。4歲,有些孩子甚至還抬眼看不到路牌高度,朋友的女兒已能看懂方向標識了。經過這個小片段,媽媽發現她女兒其實挺能找路的,甚至自己的方向感都沒有女兒好。

在接下來對女兒的教育當中,這位媽媽只做好一件事,就是放手讓她幹(尤其是出門旅行上)。現在小朋友9歲了,我們一同去英國不同城市玩,都是她來做攻略,選餐廳,選景點,非常利索幹練,備受同行者好評。

孩子能夠被培養的這麼能幹,正是因為媽媽給了她機會去歷練,也正因為媽媽的“不夠優秀”。反過來說,如果媽媽能力很強,就不會給孩子太多機會去磨練,也便不太有機會發現孩子潛在的才能。

琢磨一下,其實家長就能力差一點就挺好的,當然,影帝家長可以裝。

我家孩子是學渣

3

可能是老師的收入太低了

第三個猜測,可能是老師的人選不對。

最近有一本叫《貧窮的本質》的書很紅,寫書的兩位老師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書裡討論過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參與孩子的教育?比如,是否爸爸帶孩子比較多,小朋友長大後就會顯得更聰明,或是更有擔當?

我家孩子是學渣

▲《貧窮的本質》書籍封面

放眼當今社會,這些問題依舊值得深思。就拿當今的工資收入結構上來說,教育行業收入不高,自然會導致人才流失,高質量的老師變少了。這點也許德國和日本做比較好,他們對教師的補貼比較到位,教師在收入有足夠的保障,所以才會有更多優質老師。

那麼,高質量的人才都去哪裡了呢?金融學,銀行業?

假如有過這樣經驗的人群,有業界一定相關經驗以後,回頭來當老師,局面會如何?

同樣講解經濟學,講一個差異曲線,在紐約學過金融的老師會分享點啥?或在哥倫比亞大學上過學,聆聽過Timothy Geithner對金融危機的思考,這樣的課程,多妙啊。

也許因為收入原因,教學生的,大部分可能都不是最合適的人選。而真正的優秀的教師,也都要到一定時間從業後,因為一些個人原因才會到極個別的優秀學校去任教。

看到這裡,可能有家長要問了:

我家孩子是學渣

於是,筆者總結了上中下3個策略。

3大策略

專治孩子不愛學習的老毛病

1

上策:讓孩子跟強者接觸,提高孩子自己的標準

俗話說“遇強則強,遇弱則弱”,孩子的學習也是如此。

想打碎“學渣”慣性,首先標準得高。比如家長選擇讓孩子上好學校,其實是為了讓他周圍的人(老師、同學)變強,逐漸學習的標準變強。反之如果在一個普通學校裡,平均標準也就偏低,這時候,你得想辦法把小朋友的學習標準進行修正。

用來修正的方法有很多,帶他出去參加比賽也好,學習競技項目也好。但家長需要記謹記,參加此類活動不是為了拿名次,而是為了讓他能看到別人在幹什麼,是怎麼思考的。

筆者認識一位獲得過數獨比賽世界冠軍的年輕人,他說,曾經見過一個孩子,3年級時,已經參加了數獨、圍棋方面的比賽近5年了。當別的孩子4、5歲還不會做加減法時,他已經會做常規高階數獨了,水平和3、4年級的大孩子們差不多。

很明顯,這娃的標準就比別人高一些,一直和年紀大的孩子一起參與活動,這樣能夠借鑑到一點前輩的經驗,知道別人的學習標準是什麼,而不被周圍的學習標準所禁錮,從而充分發揮他的天分。

我家孩子是學渣

2

中策:找一個讓孩子分泌多巴胺的項目

人腦其實是多巴胺的奴隸,這個物質一旦分泌,就可以提起人類對學習的興趣。那麼,如何才能促進分泌多巴胺呢?

運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筆者有一個日本朋友意識到了這一點,希望給女兒培養一種體育愛好,於是讓女兒體驗了各種不同的項目:網球、高爾夫、壁球……然而孩子都沒看上,偏偏選擇卡丁車。儘管女孩子開卡丁車看起來不太安全也不太合適,但朋友也同意了。結果幾年後,女兒已經可以在東日本賽車比賽中拿到名次了,同時,本來不好的成績也提高了。

這就是一個動靜結合的例子,給了孩子的腦子切換的機會,使活動時分泌的多巴胺幫助提升學習的動力。

朋友中還有陪女兒玩帆船的,這時老爸老媽就更辛苦一點了,每週都得陪她出海。我們開玩笑說,自從開始陪女兒玩帆船以後,她爸的皮膚每6個月深一個色號。

英文中SHELTER這個詞很有意思,既可以表示愛好,也可以表示庇護所。為孩子找到一個可以躲進去的愛好,挺好的。

我家孩子是學渣

當然,具體運動選擇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家庭條件來決定。

不過,前兩個策略都要靠“天時地利人和”,家長在上面的花的精力不說,孩子能不能配合是關鍵,於是筆者提出了下策。

3

下策:提高孩子對學習的敬畏心

如果小朋友在學習上實在是不上心,那麼就得干預他,讓他提高對學習的敬畏心。所謂“嚴師出高徒”,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現在孩子學習不好,一不會捱揍,二不會捱餓,那幹嘛要學習好?學習好是孩子對家長的行善,是這個孩子他慈悲、有佛性。然而,等待孩子有慈悲心,這太難了。這時就得菩薩心腸,金剛手段了。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會認為類似衡中、毛坦廠的形式,是非常不合理的、極端的。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有它合理的地方。

如今,我們孩子真不是懶惰而不愛學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目前的電子設備的瘋狂蔓延,他們的大腦變得沒有辦法專注到學習上,哪怕15分鐘都不行。如果能有方法讓孩子專注,“吃苦”、“軍訓”、“嚴師”,都是有必要的。

當然這樣教育出來孩子一定好嗎?不敢說,但一旦孩子沒有了對學習的敬畏,對生活的緊迫感,就很大可能會出問題。

我家孩子是學渣

嚴苛訓練是一個,還有一種過程,就是等孩子自己醒悟。

很多在高中時候不願意學習的孩子,到了個不怎麼樣的學校裡念大一,唸了半個學期之後幡然醒悟、態度為之一變,說老師我想重新考託福轉去個好學校待著。

為什麼?當下周圍的環境沒法待。他們說看到有同學直接拿谷歌翻譯出來的稿子一點都不改,就直接交給老師。他們覺得不能跟這種人待在一起。

這個過程對一個家庭來說,要多消耗一些錢、許多精力,好像不太划得來。但對於一生的教育而言,多花一兩年在大學階段,還是划得來的。

不過大家要記住,但凡上中策能走通,用不著下策,走不通,才搞下策。如果孩子年紀已經不小了,趕緊下策。長痛不如短痛,最多也就幾個月。

往期精彩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