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是学渣


我家孩子是学渣

我家孩子是学渣,老师您有招吗?

观察国际化教育行业的这些年,经常目睹家长们在各种平台询问上面这个问题,往往提问的父母自己还是“北清交复”的大学霸。

我家孩子是学渣

▲“学渣”话题戳中了不少学霸家长

本着客观评价孩子的标准,笔者总是投票给这样的回答:“哎呀家长您谦虚了”、“做父母要求不能太高”、“孩子还小长大就好”……可后来说这话的家长越来越多,多到笔者都开始怀疑:是不是这届孩子不太行?

比如A家庭父母都是当年从小镇考到复旦的,后来事业各方面都不错,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吧,可家里的娃儿呢,成绩一直不理想,发挥不佳时甚至都可能班里垫底。

于是,思考的齿轮开始转动:渣娃现象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妖?笔者想到了以下三种可能性。

渣娃现象的背后

可能是这3大原因

1

可能是“幸存者偏差”惹的祸

引用一个笑话,超市里两位家长在聊天,两家孩子都考托福。结果呢,高中生考了一百十几分,大学生仅考个八九十。因此家长推论:现在高中生都比大学生厉害?现在的娃儿越来越牛了。

看似有理有据,实则经不起推敲。

首先,如果你去调查一下所有高中生和大学生准备托福的时间,两者差距多半是巨大的。一般来说大学生可能仅花几个月甚至仅一个月的时间来准备托福,高中生则已经备考了3年,这两个样本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

其次,能听到的故事都有幸存者偏差。

所谓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比如“我亲戚吃这个药痊愈了”、“当初谁谁谁没好好上学照样挣大钱”等涉及该逻辑谬误的常见表达,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肯定是不会相信的。

可当幸存者偏差发生在孩子的教育上时,不少家长就不理性了。

我家孩子是学渣

高中生当中确实有托福考一百十几分的,甚至听到过最厉害的有4年级小朋友考出了117分的托福,然而,这只是被单独挑出来讨论的特例

而更多的,也是不会被拿出来讲的,则是7-9年级小朋友去考托福,仅考了3、40分的故事。

这样的学生不仅是存在的,他们才是真正的大多数。

其实人类的学习力远远没有进化到这么强,只是0.0001%的幸存者偏差被无限传播扩大了。而如果把特例当成标准,那标准就畸形了。如果现在小朋友的智商都可以在小学时托福考到100+,那为什么科研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成果呢?而且这样一来,考到100+也不算什么厉害的事了。

这里提出笔者的第一个猜测:这个时代,标准被定的太高了。

并非真的爹妈优秀、孩子不行,而是爹妈设定的要求过高,让孩子看上去不行,所以大家真不必过于焦虑。

然后可能有家长要说了,我真没和别人比,是我娃真不行。那么,笔者建议大家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

我家孩子是学渣

▲借用摩登家庭的台词:只要有信心,家长们也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2

可能是爸妈太优秀了

第二个猜测是可能真的是爸妈过分优秀,尤其是妈妈。

笔者听到过一个说法,与现今家长们面对的局面有些相似:

‘过于优秀’的妈妈常会带来一个不那么优秀的女儿,反之,‘不够优秀’的妈妈可能会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笔者有一个带着女儿在英国工作的朋友,绝对是剽悍妈妈作风,女儿16个月就跟着妈妈伦敦工作生活了。后来小朋友成长到4岁多,母女两个出门去约克郡玩,迷路了。在找路过程中,妈妈发现4岁的女儿竟已能看懂路牌上的方位了,就是字母缩写的东西南北。

尽管朋友说的轻描淡写,但站在半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这颇为了得。4岁,有些孩子甚至还抬眼看不到路牌高度,朋友的女儿已能看懂方向标识了。经过这个小片段,妈妈发现她女儿其实挺能找路的,甚至自己的方向感都没有女儿好。

在接下来对女儿的教育当中,这位妈妈只做好一件事,就是放手让她干(尤其是出门旅行上)。现在小朋友9岁了,我们一同去英国不同城市玩,都是她来做攻略,选餐厅,选景点,非常利索干练,备受同行者好评。

孩子能够被培养的这么能干,正是因为妈妈给了她机会去历练,也正因为妈妈的“不够优秀”。反过来说,如果妈妈能力很强,就不会给孩子太多机会去磨练,也便不太有机会发现孩子潜在的才能。

琢磨一下,其实家长就能力差一点就挺好的,当然,影帝家长可以装。

我家孩子是学渣

3

可能是老师的收入太低了

第三个猜测,可能是老师的人选不对。

最近有一本叫《贫穷的本质》的书很红,写书的两位老师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书里讨论过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参与孩子的教育?比如,是否爸爸带孩子比较多,小朋友长大后就会显得更聪明,或是更有担当?

我家孩子是学渣

▲《贫穷的本质》书籍封面

放眼当今社会,这些问题依旧值得深思。就拿当今的工资收入结构上来说,教育行业收入不高,自然会导致人才流失,高质量的老师变少了。这点也许德国和日本做比较好,他们对教师的补贴比较到位,教师在收入有足够的保障,所以才会有更多优质老师。

那么,高质量的人才都去哪里了呢?金融学,银行业?

假如有过这样经验的人群,有业界一定相关经验以后,回头来当老师,局面会如何?

同样讲解经济学,讲一个差异曲线,在纽约学过金融的老师会分享点啥?或在哥伦比亚大学上过学,聆听过Timothy Geithner对金融危机的思考,这样的课程,多妙啊。

也许因为收入原因,教学生的,大部分可能都不是最合适的人选。而真正的优秀的教师,也都要到一定时间从业后,因为一些个人原因才会到极个别的优秀学校去任教。

看到这里,可能有家长要问了:

我家孩子是学渣

于是,笔者总结了上中下3个策略。

3大策略

专治孩子不爱学习的老毛病

1

上策:让孩子跟强者接触,提高孩子自己的标准

俗话说“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

想打碎“学渣”惯性,首先标准得高。比如家长选择让孩子上好学校,其实是为了让他周围的人(老师、同学)变强,逐渐学习的标准变强。反之如果在一个普通学校里,平均标准也就偏低,这时候,你得想办法把小朋友的学习标准进行修正。

用来修正的方法有很多,带他出去参加比赛也好,学习竞技项目也好。但家长需要记谨记,参加此类活动不是为了拿名次,而是为了让他能看到别人在干什么,是怎么思考的。

笔者认识一位获得过数独比赛世界冠军的年轻人,他说,曾经见过一个孩子,3年级时,已经参加了数独、围棋方面的比赛近5年了。当别的孩子4、5岁还不会做加减法时,他已经会做常规高阶数独了,水平和3、4年级的大孩子们差不多。

很明显,这娃的标准就比别人高一些,一直和年纪大的孩子一起参与活动,这样能够借鉴到一点前辈的经验,知道别人的学习标准是什么,而不被周围的学习标准所禁锢,从而充分发挥他的天分。

我家孩子是学渣

2

中策:找一个让孩子分泌多巴胺的项目

人脑其实是多巴胺的奴隶,这个物质一旦分泌,就可以提起人类对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分泌多巴胺呢?

运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笔者有一个日本朋友意识到了这一点,希望给女儿培养一种体育爱好,于是让女儿体验了各种不同的项目:网球、高尔夫、壁球……然而孩子都没看上,偏偏选择卡丁车。尽管女孩子开卡丁车看起来不太安全也不太合适,但朋友也同意了。结果几年后,女儿已经可以在东日本赛车比赛中拿到名次了,同时,本来不好的成绩也提高了。

这就是一个动静结合的例子,给了孩子的脑子切换的机会,使活动时分泌的多巴胺帮助提升学习的动力。

朋友中还有陪女儿玩帆船的,这时老爸老妈就更辛苦一点了,每周都得陪她出海。我们开玩笑说,自从开始陪女儿玩帆船以后,她爸的皮肤每6个月深一个色号。

英文中SHELTER这个词很有意思,既可以表示爱好,也可以表示庇护所。为孩子找到一个可以躲进去的爱好,挺好的。

我家孩子是学渣

当然,具体运动选择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家庭条件来决定。

不过,前两个策略都要靠“天时地利人和”,家长在上面的花的精力不说,孩子能不能配合是关键,于是笔者提出了下策。

3

下策:提高孩子对学习的敬畏心

如果小朋友在学习上实在是不上心,那么就得干预他,让他提高对学习的敬畏心。所谓“严师出高徒”,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孩子学习不好,一不会挨揍,二不会挨饿,那干嘛要学习好?学习好是孩子对家长的行善,是这个孩子他慈悲、有佛性。然而,等待孩子有慈悲心,这太难了。这时就得菩萨心肠,金刚手段了。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会认为类似衡中、毛坦厂的形式,是非常不合理的、极端的。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它合理的地方。

如今,我们孩子真不是懒惰而不爱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前的电子设备的疯狂蔓延,他们的大脑变得没有办法专注到学习上,哪怕15分钟都不行。如果能有方法让孩子专注,“吃苦”、“军训”、“严师”,都是有必要的。

当然这样教育出来孩子一定好吗?不敢说,但一旦孩子没有了对学习的敬畏,对生活的紧迫感,就很大可能会出问题。

我家孩子是学渣

严苛训练是一个,还有一种过程,就是等孩子自己醒悟。

很多在高中时候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到了个不怎么样的学校里念大一,念了半个学期之后幡然醒悟、态度为之一变,说老师我想重新考托福转去个好学校待着。

为什么?当下周围的环境没法待。他们说看到有同学直接拿谷歌翻译出来的稿子一点都不改,就直接交给老师。他们觉得不能跟这种人待在一起。

这个过程对一个家庭来说,要多消耗一些钱、许多精力,好像不太划得来。但对于一生的教育而言,多花一两年在大学阶段,还是划得来的。

不过大家要记住,但凡上中策能走通,用不着下策,走不通,才搞下策。如果孩子年纪已经不小了,赶紧下策。长痛不如短痛,最多也就几个月。

往期精彩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