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说匈奴是夏朝遗民?

前度再见


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开篇就写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司马迁)

就是说,匈奴是夏朝王室的后代子孙。夏朝之前,是山戎、猃狁、荤粥这些少数民族居住在那个北部蛮荒之地。夏朝的时候,这里被夏朝王室的后代取代,也就是淳维,后来就发展成了匈奴。

司马迁说匈奴是夏朝的后裔,但是并没有说为什么匈奴是夏朝后裔,也没有说夏朝后裔是怎么取代山戎、猃狁、荤粥这些民族,住到北疆的。其间经历过哪些事情?北疆原来的居民山戎、猃狁、荤粥到哪里去了?是被同化了,还是举族搬迁了?

司马迁只做出这个结论,并没有提供相关的证据。司马迁不提供证据,有两种可能:一是找不到证据,二是不需要证据。

找不到证据,原因很简单,因为从夏朝灭亡,到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少说也有1500年的历史。如果是当下资讯发达的时代,就算有1500年的历史,历史记录也是能找到的。但是那时候资料却十分有限,有可能文字都还没有成型(虽然传说仓颉在黄帝时期就已经造字,但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文字资料,还只是出现了商朝的甲骨文。因此,究竟文字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并不清楚),司马迁不太可能得到文字资料,他能得到的,只是民间传说。就算得到的是文字资料,那些文字资料也未必可靠。

因为找不到证据,因此司马迁干脆不去证明。

为什么又说司马迁不需要证明呢?因此在司马迁看来,如果要去找证据证明,那么他所讲的,别人反而会怀疑。不去证明,别人反而无话可说。说了就说了,说了就是结论,司马迁想要达到的是这样的效果。

那么,司马迁说匈奴是夏朝皇室的后裔,这个话说得对不对呢?

司马迁找不到结论,我们当然也找不到结论。不过,我们可以来考虑另一个问题,假如司马迁本人对事情的真相也不确定的话,他为什么却言之凿凿地说匈奴是夏朝的后裔呢?

我认为司马迁之所以这样说,更多的是一种“微言大义”的表达。

司马迁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好几段历史进行了特别的强调:一是尧舜禹的禅让,二是武王伐纣,三是周公辅政,四是孔子以匹夫担责天下。

司马迁强调的这几点,所要表明的是“德政”的重要性。君王应该以“德”安天下,天下应该“有德者居之”。因为舜有“德”,所以尧自觉地把帝位让给他。周武王因为“有德”,所以他能够取代商纣,获得“天下之主”的位置,受到天下拥戴。周公虽然独掌朝政,但是他“有德”,因而获得天下人认可。孔子虽然只是一个知识分子,但是积极地向诸侯们推荐“仁政”,也就是“德政”,这就是担责天下的表现。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司马迁写历史书,他想表达的也就是对于当下问题的看法。他写匈奴,所要表达的,也就是他对匈奴的看法。

(油画中的李陵)

司马迁怎么看匈奴呢?我们可以从他对待李陵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

不错,司马迁和李陵确实是好友。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掺杂着个人情感。但是,这其实也是司马迁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呈现。司马迁认为,四海是一统的,就算是匈奴,和中原人都是从一个老根上发芽产生的,两个民族属于同宗同源。对于匈奴,作为上邦大国的汉朝,应该满怀德政。并不是说不能打匈奴,打是必要的。但是打不是目的,目的是和平,是老百姓的安康幸福。

为了追求这个安康幸福,就应该想办法实施“德政”,以德服人。李陵虽然投降了,但是李陵在匈奴,是可以用“德政”感化匈奴单于,实现汉匈两国的和平安宁的。杀李陵全家,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虽然司马迁其实并不肯定匈奴是不是夏朝的后裔,但他却能那么确定地把这件事写出来。


张生全精彩历史


“说匈奴是夏朝遗民”这事其实还是真有一定根据的!


美国著名汉学家、蒙古学家拉铁摩尔(Lattimore )曾有观点:“在中国文献中出现的北方民族的“新名字”反映出非中原民族经济专门化方面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的产生是由于中原人之外的民族被扩张的中原人强行驱逐到大草原中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就转变成了游牧的生活方式。因为一些考古证据显示,在一个长时期内,中国北疆发生了从半定居的农耕—畜牧生活向游牧生活的转变。‘’

他所说的“中国文献中出现的北方民族的“新名字””是指《战国策·赵策二·武灵王平昼间居》记载的“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这是指在公元前457年,中原晋国的大贵族赵襄子(战国七雄之赵国的创始人),派兵征服了一个名叫代的小国(现山西大同与河北蔚县一代),以便更好的抵御胡人。而胡人就是中原人对于匈奴人先祖的统称。

根据美国学者狄宇宙(Nicola Di Cosmo)在《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的考证,这是中原人与匈奴人的第一次接触。

根据这些学者的考证与考古发现,我们可以还原出这样一个大致的情况:公元前1000年左右(西周前期),亚欧大草原的农牧混合人群曾普遍向游牧生活过渡。

具体在西辽河流域和鄂尔多斯高地,龙山时代遗留下来的中原农业群落逐渐消亡或南迁,残存的居民生活也走向游牧化。


因此《史记》以及乐产的《括地谱》会这样记载:“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

也就是说,在上古时代,确实有华夏人融入游牧人。不过这些游牧化的华夏人并不等于匈奴人。因为匈奴人本身就是一个部落融合体。

而根据考古发现,正牌的匈奴人,原本生活在今蒙古国中部偏北杭爱山一带,属于石板墓文化的一部分。他们于春秋战国之交南下,抵达阴山地带。之后,匈奴人征服了已经被秦赵击败的林胡和娄烦人,继承了这两者的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并吸纳了当地的胡人及北逃的戎狄,还有游牧化的华夏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

另外,根据人种学的研究,南匈奴有较多的东亚蒙古人种成分,而北匈奴以北亚蒙古人种为主。(这类相关研究正随着人类分子学的日新月异而被不断更新)

总之,司马迁确实是个很伟大的史学家。他根据上古的相关记载与传说,记录下了上古华夏人融入游牧生活的历史。但同时,司马迁也受限于自己的历史局限,他不可能理清楚匈奴人以及其他游牧民族的具体区别,所以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具体情况应该是:

匈奴部落联盟里的部分人是华夏人的后裔,而真正的匈奴人则不是,最起码北匈奴人不是。


冷兵器研究所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确实记载匈奴是夏朝遗民,但个人认为,从考古学和人类学来分析,这种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西汉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搜集史书重整历史时,已经距离夏朝灭亡有1500多年了。打个比方,让现代人去考证唐朝的民族和血统传承关系,可信度有多大呢?这还是在资料完备,手段科学的情况下。

其次,夏朝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万国”的状态,到处都是诸侯小国。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夏朝同时期还存在着山东东夷文化,内蒙古夏家店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等众多区域文化。其中,内蒙古草原的夏家店文化,彩陶制造水平很高,并没有大幅度落后于夏朝。也就是说,夏朝时期的北方草原就存在强大部族。

最后,夏朝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其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农耕和渔猎为主。即使夏朝的后裔迁徙到北方草原,在语言文字和生活习俗方面都应该保留一部分中原信息。但很明显,匈奴是游牧民族,并没有自己的文字。

其实,北方草原地区从原始社会开始,就一直存在着人类族群和文化发展迹象。可能夏朝灭亡后,夏桀的儿子薰粥确实逃到了北方草原,和原本生活在此地的其它部族融合,成为匈奴的先祖,但并不能因此说匈奴人是夏朝的后裔。


琅琊神话


司马迁的原话是:“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意思是: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后代子孙,叫淳维。淳维是夏桀的儿子。

众所周知,大禹之后,夏启“家天下”建立了夏朝,当然也有一说是大禹建立了夏朝传了13世17个王,夏桀是最后一个王。夏桀文武双全、力大无穷,当时能把铁钩拉直了。但是,夏桀修行不好,武力伤害百姓,人们不堪忍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夏桀兵败后被放逐在鸣条山而死。夏朝的后人有的南下,成为南蛮诸侯,有的人夏桀儿子淳维的带领下北上,以游牧为生。

淳维就是匈奴的祖先,因此,匈奴人是夏朝遗民,也是华夏民族。

当然,在淳维北上之前,肯定也有不少人已经在那逐水草而居,只不过淳维去了之后,才更有社会组织,才发展起来罢了。



家庭主妇考律师


匈奴的族属、文化、语言是一个大大的国际悬案,至今没有多少可靠的研究成果。匈奴被中国早期史料认为是夏人后裔,也并非孤证,其他史料也有零星旁证,但总体上没有可靠的证据。如下:


一、史记所载匈奴

《史记·匈奴列传》第一句就交代了“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而所谓“夏后氏”,则首次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当指夏朝而言。至于详细说到匈奴为夏桀后裔的史料,已经晚至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了。司马贞可能看到过一本名为《括地谱》的西汉谶纬书,其中写到“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注意,这里已经不是淳维,而是獯粥。到了南宋,又有专门研究上古史的罗泌在《路史》中引用一本名为《括地图》的书,再次提到匈奴为獯鬻之后。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駞、驴、驘、駃騠、騊駼、驒騱。《史记索隐》:乐产《括地谱》“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路史·后纪十四》注引《括地图》云:“桀放三年死,子獯鬻妻桀之众妾,居北野,谓之匈奴”。

《括地谱》和《括地图》到底是不是同一本书?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就算真有这本书,它也是汉代书,说明汉代人可能普遍认为与他们作战的匈奴人,是夏人同宗,大范围上属于同一个族群,这可能反映了汉匈战争在当时人的感受,是一种特别复杂交织的情势。后来晚清近代的学者,据此也认为匈奴为夏人后裔,不论。


二、先秦史料中的匈奴

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实际上,除了上面说的《史记》及其索隐,还有其他先秦史料提到了匈奴,主要是《逸周书》、《山海经》。


《山海经》普遍认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期间,其部分记载可能存在一定史料价值。例如,关于匈奴二字,该书也明确提到了:《山海经·海内南经》“匈奴、开题之国、列人之国并在西北”。更有甚者,该书还提到犬戎是黄帝后裔。令人联想到,匈奴作为黄帝-夏人后裔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因为史记五帝本纪的世系是完整的,夏人属于黄帝的直系后裔。

《山海经·海内南经》:匈奴、开题之国、列人之国并在西北。

《山海经·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


《逸周书》早先被认为是伪书,但古文字研究者却经常发现该书的行文措辞风格与甲骨文、金文高度一致,其句式、字词都给文字考释带来巨大帮助,其部分篇章的真实性接近西周时代的一手资料。《逸周书·王会解》明确提到了“匈奴”二字。那就等于说,匈奴是西周时就已经正式命名的了。

《逸周书·王会解》:北方台正东,高夷嗛羊,……犬戎文马,文马赤鬛缟身,目若黄金,名古黄之乘。数楚每牛,每牛者,牛之小者也。匈奴狡犬,狡犬者,巨身四足果。皆北向。……伊尹朝,献商书,……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楼烦、月氏、〈女韯〉犁、其龙、东胡,请令以橐驼、白玉、野马、騊駼、駃騠、良弓为献。


以上两则是先秦时代关于匈奴的明确记载,可以模糊推断:西周时期,匈奴就已经命名,位于北方,其特产是駃騠、狡犬;到了战国时期,中原人也知道西北方存在一个匈奴之国。到了汉初,匈奴忽然强大起来,中原人普遍认为他们是黄帝-夏人后裔。


三、其他线索

上面的《史记·匈奴列传》和《逸周书·王会解》提到了匈奴与一种动物有关,即駃騠。这个词的发音及其他一些匈奴相关语言词汇的汉文记载,被近代的历史语言学家密切关注,蒲立本《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一书附录了一篇《匈奴语》研究综述,广泛讨论了匈奴文化的一批重点词汇的音韵特征,如“駃騠”、“龙”、“(革索)(革睪)”、“孤涂”、“石/羯”、“单于”、“酪”、“屠耆”、“阏氏”等,表明匈奴语与上古汉语存在深层的交流。


其中最有深远影响的当属于“駃騠”与西伯利亚叶尼塞语的对比,蒲立本认为叶尼塞语早期可能存在的“*kuti”形式能够与“駃騠”很好对应。同样的,汉文献中有大量的叶尼塞语“-t”或“-s”韵尾对应的匈奴词汇,如“单于姓虚连题”、“落尸逐鞮”、“乌珠留若鞮”、“库提”、“鸢鞮”、“开题”等等。这就引发了后来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人们将匈奴起源地转移到西伯利亚地区。而西伯利亚的叶尼塞语,被少数语言学家认为与上古汉语有着非常近的亲属关系。


其他还有一些隐约的文化特征,表明匈奴人和上古汉人是存在深层联系的,例如冒顿单于围困刘邦于白登山时,其兵马按照“五方色”布局,等等。这些都说明,司马迁断言匈奴为黄帝-夏人之后裔,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历史咖啡


这个问题,其实已不可考,只能推测了。

一是司马迁想确立一个观点,即天下人,都是炎黄子孙。

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当时出现个匈奴,而匈奴自己没有什么记载,那么总得给他们按个祖先吧?否则,难道说匈奴人凭空冒出来的吗?

再说了,春秋以前,在周王朝的统治下,诸侯林立,那时候的北方,就有一些小规模的游牧人口。

所以说,司马迁断定匈奴为夏朝的后裔,无非是想表示,咱们双方同根同源,于是等我以后征服你,不能算是侵略,只是合二为一。

其二,源于一些历史记载。

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总会有一部分人,不会承认周朝,那么等待他们的命运,只能跑到个没人的地方,继续生活,比如商朝灭亡后,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就逃到了朝鲜,作威作福。

夏朝的一部分后裔,向北迁徙,于是从这个角度上讲,匈奴是夏朝的后裔,也说得过去。

但是,这并不全面。

匈奴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夏朝后裔也只占一部分,随着人口的融合,匈奴才慢慢兴起。

所以说,匈奴不完全是夏朝遗民。


昨夜梦回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匈奴是夏朝的后裔,这是从何说起呢?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的奴隶制王朝,夏朝的第一代王是大禹的儿子启,古代的圣王尧年老了就把王位禅让给了舜,舜年老以后就把王位禅让给了大禹。

大禹治水有功,在当时是很有威望的人,大禹之后就开始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了,开始了一个新的王朝——夏朝。

商族当时生活在现在河南省东部地区的商丘一代,商族人的祖先是黄帝的曾孙,帝喾高辛氏,商人姓子,他们的始祖叫契,是帝喾的妃子有娀氏简狄所生,据说是简狄吞噬玄鸟蛋之后怀孕生下的契,所以商族的图腾是玄鸟。

契就居住在商丘,契是和大禹同时代的人,而且参与治水,经过商族五代首领的经营,商族的活动区域,从豫东扩展到了豫北,第五代首领叫冥,冥是商族的一个水官,在治水的时候死去了。

所以他的儿子王亥继承了首领的职位,王亥担任首领期间商族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王亥已经驯服了野牛,开始饲养牛,并且制造了牛车,利用牛车运输货物,发展商业,这极大的促进了商族经济的发展,他们还会用牛耕地,这也促进了商族农业的发展。

当时商族进行一次祭祀就杀死50头牛,这在当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奴隶制社会里,是非常大的一笔财富,这说明当时的商族的畜牧业是很发达的,放牧的牲畜数量很大,否则一次祭祀是杀不了这么多牛的。

当时的王亥由于牛羊太多,现有的草场承载不了,于是就把其中的一部分,寄养在另外两个部落河伯氏和有易氏,这个有易氏部落的首领叫绵臣,他竟然要求王亥交出全部的牛羊,王亥当然不同意,于是绵臣就杀死了王亥夺走了牛羊。

后来王亥的弟弟王恒夺回了牛羊,王恒的儿子上甲微联合河伯氏打败了有易氏,杀死了绵臣,这个时候商族的实力逐渐强大起来,周围的部落则呈现了衰落之势,商族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地,同时进一步联合周边部落,逐渐把自己的实力范围,向夏后氏的领地扩大。

商汤成为首领以后,注意网罗人才,发展生产,扩大贸易,对内实行比较宽松和缓的政策,使商族的内部压迫和矛盾比较缓和,促进了商族内部的团结统一。

此时的夏朝已经进入了夏桀时代,这个王很残暴,对老百姓的生命很轻视,就像砍伐草木一样随意斩杀百姓,百姓对这个王十分不满。

商族的活动引起了夏桀的注意,但是商族的实力还不足以对抗夏桀,于是商汤就臣服于夏桀,夏桀把商汤召到夏台囚禁起来,商汤刻意的表示对夏桀的臣服,后来夏桀把商汤放了。

商汤回去以后就试探性的停止了上贡,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兵伐商汤,商汤赶快表示臣服并且纳贡,第二年又不纳贡了,这时候夏桀照样很生气,但是九夷之兵却不听他指挥了。

于是商汤起兵伐夏桀,最后夏桀死在南巢,夏朝灭亡以后,夏桀的儿子带着一批人逃到了中国西部地区,甚至更远的中亚地区,在西迁的过程中融合了鬼方、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白种人,最后形成了匈奴。


小小嬴政


完全是扯蛋!

因为古人并不能了解种族繁衍问题。就跟“老子西行化胡”一样,扯蛋成佛教是老子过去点化的一样!往自己脸上贴金!

首先,繁衍问题,血缘。

当初大草原上就没有几个人?夏人北去了超级多的人?然后之前大草原的人都是不孕不育,北去的夏人像老鼠特别能生?

其次,文化问题。夏文化。

历史考古中有发现过草原上有夏文化的遗留吗?好像根本没什么发现吧?

一个民族的传承主要是以血缘为纽带,文化为共识。夏是中原文化,后面的商周都有继承和发展。然后后面的匈奴人,他们身上能找出一点中原文化相似的东西吗?

不可否认,夏人往北边迁徙是很正常的,但是人口基础小然后自己的文化根基弱,反倒是被草原民族给同化了,这样后面的匈奴根本不能算中原遗民。就跟蒙古一样,蒙古当年多能打?一路打到欧洲,在这么多年战争中,一路到欧洲多少留下了蒙古东亚人的血脉,你现在跳出来跟我说德国人波兰人俄罗斯人和阿拉伯人都是蒙古遗民?属于东亚文化圈?明显扯蛋吧?

就跟当年有根据的箕子朝鲜,这是一个正统封国,现在的朝鲜韩国人会认为他们是商遗民吗?少部分商人跑朝鲜半岛去统治又如何,朝鲜韩国发展成自己的文化,只能说当年的箕子商人被融合到后面的朝鲜里头了!

所以,匈奴为夏遗民根本就是扯淡。就跟你姓刘就喊着祖先一定是刘邦,姓朱就喊着祖先一定是朱元璋的贴金扯淡行为!好像别的姓刘姓朱的都不育不孕了一样,就皇族人特能生,留下来的都是皇族血脉!


爱看影视2号


不知道,我猜的话,在那时候这种问题应该是直接问匈奴人吧!汉朝又不是没匈奴人,匈奴里有汉人,汉人里有匈奴人,只不过夏朝那时候的资料的确难找,只能确定有这个朝代,但夏朝的事就算是我也没仔细去了解,太久远了,不好辨认真假,夏朝的历史我也只是当传说看,史书的还是需要进行认证,然后重新编撰,毕竟那个时代有其局限性,交通极不发达,有些东西需要考证,看史书要看离那个时代最近的第一手史书看,如果是那个时代人编撰的史书最好,如果是后世人编撰的,除非有确凿的证据,不然真实性都要打一个折扣,毕竟那时候资料不好收集,这时候就要自己思考一下了,如果不是那个时代人编撰的,就要自己找找现在的考古资料进行对证,只不过太费时间了,而且我觉得现在的人们对于史书有点过于狂热了,虽然很多问题的确能在史书里找到答案,但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也不能太沉迷于过去,而不去展望未来。


迷茫的迷路者


二个问题,一个是汉匈战争是否属于同族刀戈,一个是匈奴是否是夏的后裔。

先回答后一个,匈奴肯定不是夏的后裔,但可能和夏是兄弟。

夏,可以认同的是属于古羌人建立的国家,周大概率是夏的后裔建立的,也就是游牧民族的古羌。周不属于商-东夷血系。所以在这里插一句,夏很可能就不是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国家,怎么可能在河南找到遗迹?我一直建议是在四川西藏青海,内蒙等高原地带寻找遗迹。而匈奴源于古羌人,属于东胡体系中的古羌人部落,这一点匈奴自己承认,而在图腾和血统非常守旧的时代,匈奴不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变化自己的图腾,那样在认知里属于被灭族。而夏为什么不太可能(虽然不排除)是匈奴的先祖。史书记载匈奴曾经是夏王朝中古羌人的贵族和王室后裔,夏灭亡后投靠的东胡。此说法的不足在于,东胡几乎和商一样古老,而且东胡是商的北方游牧民族。假如夏曾经是中原王朝,被北方的敌人击败以后更可能向南方迁徙而不是跨过敌人的更北方。东胡不是一个地理统称,初始是音译,其实是满族,蒙古族,契丹族及朝鲜日本人的血统。东夷也是这个血统。只是游牧的部分被称为东胡了,而和商融合的部分称为东夷。所以据此推断,夏更可能是一个游牧民族联盟,而不是中原民族。同样,越和楚都自承是黄帝的后裔,但没有说是夏的后裔,可能也是属于古羌人。周穆王西行,可能是寻找自己失联的同族。在我们国内历史研究,总是说没有夏的直接证据,真的是历史久远没有遗留吗?不是,东胡在商初的墓地都能明明白白的挖掘和考证,夏的墓地居然没有发现?无数代人编了无数的谎言来掩盖周编的谎言。司马迁一样是春秋笔法,不用把他神话。他只是在按照史家的传统记录他考证的历史,没毛病,一个人再伟大,也比不了周初以种族灭绝为基础的欺世谎言。比焚书坑儒强大多了。按照我的推断,那么匈奴不会自己编造自己的血统谎言,要编也编个更高大上的商的后裔啊。说谎的肯定是周。匈奴和周属于血亲,所以周和匈奴没有你死我活的竞争,尤其在那个奴隶制的时代。

而汉匈则不一样。汉王朝属于楚后裔,属于古羌人远亲,(匈奴则属于近亲)而且血缘彼此都在和外族混血,古羌人的血脉已经很稀薄了。是的,如果按照血缘的远近,匈奴离黄帝可能更近一点,毕竟属于王室后裔。而且刘邦属于东南沿海,体内很可能含有东夷人的血脉高于古羌人的血脉。这个就是匈奴想灭掉汉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