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寫近體詩,是否應該受到平頭、四平頭、上尾和三仄尾的約束?

孤舟釣翁1234


問題:現代人寫近體詩,是否應該受到平頭、四平頭、上尾和三仄尾的約束?

寫近體詩必須遵守近體詩的格律,避免犯失律,失粘對,孤平,落韻,撞韻,踩腳,三連平等毛病,但如果受限於象平頭,四平頭,上尾,三仄尾等約制,是否會損害詩的意境?

因為題主將“失律,失粘對,孤平,落韻,撞韻,踩腳,三連平”和“平頭,四平頭,上尾,三仄尾等約制”做了區分,原意應該是區分大忌和不是大忌的近體詩病吧?不過這種區分不大準確。

何謂“失律”?是指詩詞中有不符合平仄關係的句子,這不就是“失粘對”?所以應該是“失替”,指一個句子本身的平仄出現問題。這和“失黏”、“失對”、“孤平”、“落韻”、“踩腳”一樣都是絕對不能出現的。

舉例子說明這些現象吧,相對理解起來簡單些。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失替

指近體詩中單句中重要位置的平仄失去了兩兩替換的順序。我們知道,正常的格律詩的平仄,在單句中的“二四六”位置是交替出現的。比如“隨風直到夜郎西”,“風、到、郎”三字為“平、仄、平”,所以這就是個律句。咱們改個字,“隨風直飛夜郎西”,意思上還是說得通,但是關鍵位置上變成了“平、平、仄”,這就是失替了。

失對

我們看李白這首詩的前兩句。首句“楊花落儘子規啼”,關鍵位置字為“花、盡、規”,平仄為“平、仄、平”,那麼第二句就必須和首句平仄相對,才合律。所以我們看到“聞道龍標過五溪”,關鍵位置“道、標、五”平仄為“仄、平、仄”,所以這兩句是沒問題的。我們改成,“忽聞老友過長溪”,關鍵位置為“聞、友、長”平仄為“平、仄、平”,雖然句內沒有失替,卻和首句平仄一樣,這就失對了。

同時,這也就是犯了題主提出的平頭之病,這種音律上的平頭就是失對,即出律了,所以一定不能犯。

失黏

格律詩的第三句和第二句的平仄關係是相同的。“聞道龍標過五溪”,“仄、平、仄”,第三句“我寄愁心與明月”,平仄為“仄仄平平仄平仄”,但是這裡“與”字和“明”字的平仄對調,是一種變格,是格律詩所允許的,叫做“鯉魚翻波”。這句詩的平仄正格為“仄仄平平平仄仄”,關鍵位置是“仄、平、仄”,實際上是相同的,這就是格律規則中的“黏”。假如我們把這句詩改成“我將愁意交明月”,關鍵平仄變為“平、仄、平”,這樣與第二句變成了相對關係,即是失黏。

而如果第四句和第三句又相對,整首詩只是失黏,並沒有失對和失替的現象的話,我們稱之為“折腰體”。就是腰斷了的格律詩,形象吧。

孤平

是指一句詩中除了韻腳,也就是最後一個字之外,其他字只有一個發平聲,這也是格律詩大忌。比如“聞道龍標過五溪”咱們把“龍標”換成“老友”,“聞道老友過五溪”,好像也能念得通,實際上平仄已經變成了“平仄仄仄仄仄平”,這就是孤平。也是出律的。

落韻

就是不押韻。這個好理解,就不舉例了。

撞韻

何為撞韻?我們把“我寄愁心與明月”,的“明月”改成“彭蠡”,“我寄愁心與彭蠡”,這個“彭蠡”是個湖的名字,蠡字發第三聲,上聲 (lǐ),是仄音,但是和整首詩的韻腳字同屬平水韻“八齊”部,這個就叫做撞韻了。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但是撞韻並不是格律詩的規則之外,只是念起來不順暢罷了,屬於格律詩的小毛病,咱們儘量避免就行了。

踩腳

踩腳是指第三句尾字用了平聲。因為第三句或者首句不押韻的首句尾字都應該是仄聲結尾,這些不押韻的字稱為“白腳”,一旦白腳用了平聲字,就叫做“踩腳”。如果將“我寄愁心與明月”改成“我寄愁心與冰輪”,雖然“冰輪”也是指月亮,但是“踩腳”了。這是格律詩絕對不能出現的現象。

我們再來看問題補充裡面提到的幾種現象。

平頭

剛剛講過了,格律平頭實際上就是失對,是大忌。

四平頭

四平頭是指律詩中有四句或六句用詞意思重複,擠佔發揮空間,是律詩文法的不當,但是並非大忌,比如陸游的《雪中二首其二》:

春晝雪如篩,清羸病起時。

跡深驚虎過,煙絕閔僧飢。

地凍萱芽短,林寒鳥哢遲。

西窗斜日晚,呵手斂殘棋。

其中頜聯、頸聯的起頭兩字“跡深”、“煙絕”、“地凍”、“林寒”就是“四平頭”。這個並非什麼不得了的毛病,只是在寫法上重複,變相地侷限了內容的豐富表達,所以“礙格”。

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礙格”並不出律。也就是說還是格律詩,只是寫得不盡如人意。

上尾

上尾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出句和對句不能為同聲字,即上下句必然是“仄收、平收”或者“平收、仄收”,但是在仄起押韻格式中,首聯出句、對句就是“平收、平收”的,而在其他聯中,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肯定是出律。


另一種說法就是一首詩所有的出句雖然是仄收,但都是同聲字,這個問題不大,並不違背格律,只是念起來怪怪的,大家儘量避免就好了。其實這種上尾的說法就是鶴膝。比如:“撥棹金陵渚,遵流背城闕。浪蹙飛船影,山掛垂輪月。”“渚”和“影”都是上聲(第三聲),如果有一個換成入聲字或者去聲字(第四聲),就避開了這種問題。

但是在我們如今統一用仄聲來代替三四聲字的情況下,這種問題並不怎麼嚴重。

三仄尾

至於三仄尾,本人在前幾天專門寫了一篇回答“三平尾”和“三仄尾”的問答,個人的結論是三仄尾不是問題,具體分析就不在這裡重複了。有興趣的可以去看我前面那篇文章。

以上算是對題主問題比較詳盡的回答了。


匆忙打字,難免錯漏,

歡迎指正,拒絕鄙視。


梧桐樹邊羽


我認為,寫詩還是主題,內容優先,世界上只有失敗的藝術,沒有藝術的失敗。這就是說如果嚴格遵守格律規則,寫出來的詩未必有可讀性,連李白這樣的大師也不一定嚴格遵守規則。比如:舉頭邀明月,

低頭思故鄉。這裡頭字連續用了兩遍,不妥吧!

寫詩是個技術活,用事實說話吧,今天有這麼場景,水面上有一葉扁舟捕魚,兩邊是青山,要求寫詩記之,我這樣寫到:

一汪碧水漣漪生,

雙漿划船飄渺行。

青山樹繁兩岸鳥,

玉手網盡一河春。

阿哥豪放唱白雲,

小妹嬌羞理紅裙。

世外桃源風景好,

青山綠水愛情深!

我寫的雖不和符規則,但是意境還是有的。如那位大俠意見相佐,就嚴格按照格律要求就此題目親自示範一首指教。


老張35536



黃宇芬


問題:現代人寫近體詩,是否應該受到平頭、四平頭、上尾和三仄尾的約束?

寫近體詩必須遵守近體詩的格律,避免犯失律,失粘對,孤平,落韻,撞韻,踩腳,三連平等毛病,但如果受限於象平頭,四平頭,上尾,三仄尾等約制,是否會損害詩的意境?


前言

題主問的這個問題與現代人古代人沒有什麼關係,其中有一些是要避免的,有一些在古人的格律詩中也是常見現象,完全不需要避免。

下面就用唐詩來作例子,說一說以上的這些“問題”

一、必須要避免的

1、孤平

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一個字是仄聲,就是孤平。

這首《牧童》(唐·棲蟾)的第六句犯孤平,月明撫掌歸,仄平仄仄平。

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青山青草裡,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

孤平補救的方式是五言第三字和七言第五字改平聲。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顯然“月明撫掌歸”中的“撫“是仄聲,沒有救孤平。

救孤平的方式是,仄平【平】仄平。第三個字改平聲,例如“月明攜酒歸”。

關於孤平,還有其他說法,“沒有兩個連續的平聲叫做孤平”,例如:仄平仄平仄一類。總之,格律詩的孤平是大忌。

2、平頭

平頭和四平頭不一樣,出現“平頭”就不是格律詩了。最早介紹平頭的文獻是空海的《文鏡秘府論》,平頭是永明體詩人總結的“八病”之一。

平頭詩者,五言詩第一字不得與第六字同聲,第二字不得與第七字同聲。同聲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聲,犯者名為犯平頭。平頭詩曰:“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如此之類,是其病也。)

空海解釋到:第一句詩前兩個字是平聲“芳時”,第二句詩前兩個字不能也用平聲“提壺”,這就是平頭之病。空海也說了另一種說法,平頭第一個字無所謂,第二個字是“巨病”

我們看格律詩的四種詩體頭兩句: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第一句的第2個字和第二句的第2個字,平仄永遠不一樣,格律詩的形成就是基於避免“平頭”的理論。所以格律詩不能出現平頭。

3、唐朝人的上尾

上尾也是空海記錄的南北朝永明體“八病”之一,唐朝人的“上尾”和後來王力在《漢語詩律學》中的上尾不一樣。

先看看唐朝人的上尾:

上尾詩者,五言詩中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 名為上尾。詩曰:“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文鏡秘府論》

理解了平頭,就不難理解上尾。近體詩四聯除了首句用韻的詩體外,上句是仄收,下句是平收。齊梁以後的古體詩也多是如此,上句是平收的話,下句是仄收,不懂這個道理的文人會被瞧不起,“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

唯連韻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是也。《文鏡秘府論》

空海說的聯韻就是這詩的首句押韻,所以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押韻,因此前兩句當然是同聲,例如近體詩首句押韻的詩體: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唐朝人說的“上尾”也是“巨病”,出現上尾就不是格律詩了。

二、不是大毛病,但是儘量避免

1、四平頭

四平頭不是大毛病,是指句法結構儘量要富於變化的意思。例如:

跡深驚虎過,煙絕憫僧飢。 地凍萱芽短,林深鳥哢遲。 —陸游《雪中二首之一》

開頭兩個字都是主謂結構:跡深、煙絕、地凍,林深。名詞+動詞(形容詞)。還有:

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終夕,邊烽不過秦。

開頭兩個字都是偏正結構的名詞:怪禽、落日、初月、邊烽。

2、王力《漢語詩律學》中的上尾

王力記錄的上尾引用了仇少熬清朝的仇兆鰲(1638年-1717年)的兩種說法,其中一種引用了文鏡秘府論中的上尾。上面講過,是巨病。

另一種其實是《文鏡秘府論》八病中的“鶴膝”,避免鶴膝的意思就是,句腳(出句的最後一個字)不可同聲,那麼看看唐朝詩人是否做到了這一點:

1)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翠、外、日、醉,分別是去、去、入、去,王維的這一首沒有特意避免鶴膝。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2》杜甫《春日憶李白》:敵、府、樹、酒,分別是入、上、去、上,很明顯,杜甫這首詩非常注意避開了鶴膝。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關於鶴膝,文鏡秘府論中引用了沈約的一段話,說沈約自己也搞不清“前人”關於鶴膝與蜂腰的定義。可見八病也是沈約等人總結前人的理論。

總之,四平頭和王力記錄的第二種“上尾”不是巨病,但是因為缺少變化,所以還是要避免為好。

三、不需要避免

1、三仄尾

三仄尾(平平仄仄仄)和鯉魚翻波(平平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的常用變格,在唐朝的格律詩中比比皆是,幾乎被當作正格使用,所以不需要避免。

三仄尾在初盛中晚唐都很普遍。

  • 盛唐王維《登裴秀才迪小臺》第一句三仄尾:端居不出戶

端居不出戶,滿目望雲山。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閒。遙知遠林際,不見此簷間。好客多乘月,應門莫上關。

  • 中唐大詩人劉禹錫的《歲夜詠懷》

彌年不得意,新歲又如何。念昔同遊者,而今有幾多。以閒為自在,將壽補蹉跎。春色無情故,幽居亦見過。

第一句,彌年不得意,得,是入聲字,這句是三仄尾。

  • 晚唐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哭水聲中。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第七句惆悵無因見范蠡, 中仄平平仄仄仄。

結束語

關於四聲八病可以看看老街詩詞閒話,第137-142五篇文章都是說四聲八病。

《老街詩詞閒話137-詩詞創作不可不知四聲八病 10分鐘搞懂平頭上尾2018-10-05 00:22》

《老街詩詞閒話142-四聲八病 您知道哪些要避免哪些不必太在意嗎?》

關於三仄尾可以看看我的這篇文章:《喜歡詩詞創作的你 知道唐詩中有這麼多的三仄尾嗎?2018-09-15 13:04》

在重複一遍,題主說的這些問題與是否現代人沒有什麼關係。當然,現代人可以用新韻作詩,不過近體詩的規矩還是要遵守的沒有什麼變化。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寫格律詩您基本按格律寫就行了。

至於起承轉合、意境、三仄尾、四平頭、孤平、合掌、撞韻、修辭手法、謀篇佈局……規矩很多,您不可能一下子都精通。因此有初學者、老手和高手等之分。

好詩不厭百回改。

多修改詩詞,多推敲,多聽詩友意見,多聽老師教誨,多鑑賞詩詞,多寫,日積月累,您的詩詞水平會不斷提升的。

其中多積累素材,多寫是關鍵。這樣你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入。不寫,寫的少,一切是枉談。

要刻苦學習,要虛心。即便別人砸詩不合您的口味,你也要警惕一下,問自己,詩是否真的有問題。要好好研究一番。

這樣,您提出的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


花草健身


格律詩四平頭或平頭的說法,沒有任何人為之下定義,只能說是隻可意會,判斷格律詩四平頭(五律、七律)病,僅限於中間兩聯(頷聯和頸聯),廣義地說,只要四句中每句頭部的詞性結構雷同,就算犯四平頭病。

但不是犯四平頭病就一定不是好詩,畢竟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有真情、有詩意、有生活、有深度的詩,即使出律也不失為優秀作品,我對詩歌不大懂,充其量就是打油,寫出自己的意思,從不受什麼格律約束。

謝謝伱、新年快樂!


謙卑不醉


我認為通暢上口就好什麼平仄我真不會


劉來興104


應該是當代人!


寇方春


既然叫近體詩,不管現代人還是古人,就必須受格律約束!不懂可以學,水平會慢慢提高。否則,你可以寫,但請別標註為律或冠上詞牌!畢竟有些詩的要求是沒那麼嚴格的。


平安阿敏


我50後初小文化。近期常和明友詞句來往,什麼四平頭,二婚頭,什麼都不懂。連字經常寫錯。前期他們抬舉我,我這樣寫道,你乃詩仙和詩怪,我本打油和買菜。你們抬舉,你們所愛,受之有愧,慢慢再來。.打油啊,打油。買菜啊,買菜。我看這也過是地溝油,但我們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