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牛顿三大定律论证H2+O2变成H2O的全过程?

沈大夫谈健康与孕育


虽然牛顿三定律是很基础、应用很广的物理定律,但是很遗憾,在现代科学中,牛顿三定律,是无法直接推导出氢气和氧气的化合反应的。

主要有两个原因:

牛顿运动定律适用范围有限

牛顿力学体系属于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物体和低速运动情况。

相对论是比牛顿力学更完备的理论,不仅适用于高速运动的情况,也能处理低速运动的情况。在低速运动下,牛顿力学的计算结果,和相对论的计算结果十分接近。但是对于告诉运动的情况,必须使用相对论来计算。

但相对论仅仅适合于宏观物体。

对于微观世界的物质运动,比如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夸克、中微子、介子等等的运动规律,必须用量子力学来描述。也就是说,量子力学是处理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理论。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自然界有四种基本力,引力用相对论来描述,电磁力、强力、弱力用量子力学来描述,但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一直没办法统一。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无数科学家,为了寻找能统一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万有理论”,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一直没有成功。

目前,弦理论的加强版,也就是有11个维度的M理论,是最有可能成为万有理论的。但是M理论只是一种数学框架,在实证研究方面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寻找万有理论,是物理学的最高目标,一旦实现这一目标,人类就能一窥宇宙的终极。

还原论有局限性

那一旦建立了这种终极的万有理论,是不是就能推导出所有的科学规律了呢?比如,是不是可以直接从M理论出发,直接推导出氢气和氧气能够化合生成水?


依然并不能。

现代自然科学受还原论的影响很深。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普遍的规律,宏观物质可以被还原为分子,分子可以被还原为原子,本来以为原子已经是最基本的粒子了,结果发现原子可以还原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还可以被还原成中子和质子。甚至,质子和中子还可以被还原成夸克。

类似的,研究一种生物,比如人,也可以逐渐被还原。人体由八大系统组成,每一个系统又是由不同器官组成,器官又是由细胞组成,细胞又由各种亚细胞结构,比如线粒体、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等等组成,亚细胞可以继续被还原成有机大分子和无机物,比如蛋白质、核酸、水、无机盐,等等。

可以发现,生物学可以被还原为物理学和化学,化学可以被还原为物理学。

类似的,社会是由家庭和各种实体组成的(比如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家庭和社会实体又是由人组成的。那这样一来,社会学最后被还原为了生物生。

遗憾的是,还原论虽然给人类思想带来了巨大的成就,但并不是万能的。

宇宙万物有无数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有各自的规律,这些规律中的大部分,并不能由更低层级的规律直接推到出来。

这也就是现代科学包含无数个学科的原因,这些学科无法相互替代。

所以,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就是一条化学规律而已。这条规律是由法学家发现的,不能从物理学定律简单推导出来。


老胡聊科学


你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试着来回答一下。我们先了解一下牛顿三定律:

  • 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通过牛顿三定律,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

  • 牛顿第一定律这是告诉了我们世界原本的样子。世界原本的样子是啥样的?所有的物体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 牛顿第三定律到底说了啥?它揭示了力的本质。力的本质是啥?力的本质就是相互作用。因为力就是相互作用,才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说。
  • 既然世界是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样子,为啥我们现实世界看不到?因为我们现实世界充满了各种力,这些力改变了世界原本的样子。我们不禁好奇力到底对物体做了什么?物体的这种改变有什么规律?牛顿第二定律给你答案。事物在一直做着各种状态之间的改变,它的动力就是外力。外力克服了物体的惯性,物体的运动状态就改变了。

我们已经对牛顿三定律有了一个很好的认识,接下来让我们试着用牛顿三定律来论证一下H2+O2变成H2O的全过程。

  • 首先,我们借用牛顿第一定律,知道物体在受到外力之前会保持自己本来的样子。所以H2就是H2,O2就是O2。
  • 其次,为什么H2+O2变成了H2O?因为它受到外力,这个外力是啥?就是H2和O2的反应条件——点燃。并不是H2和O2放在一起就会变成H2O,只有点燃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 然后,我们会好奇这个反应过程。H2和O2其实都是共价键化合物,什么意思呢?那相当于我们生活中的合租,而且是同性合作。化学反应后形成的H2O,相当于原来合租的男女分别结婚了,而且它们还有了一个宝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