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如父如子》為例,解讀影片中父子親情及背後的教育模式

到底是血緣之情還是日久生情?親生父母和養生父母之間到底有哪些差別?教育孩子應該給予物質還是多加陪伴?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就蘊藏在《如父如子》這部影片之中。


《如父如子》這部影片是枝裕和執導的親子題材電影,於2013年9月在日本上映,豆瓣實時評分8.6分。和以往我們看到的親子題材影片不同的是,這部電影並沒有過多的拖沓之感,無論是哪一部分情節的展現都能給人一種非常真實自然的感覺。

影片講述了兩個家庭因孩子出生時被醫院報錯的故事,主人公野野宮良多原本事業有成妻兒和睦,兒子慶多從小就接受最好的教育,父子間的關係也特別的親密無間。鏡頭跳轉到另外一邊,齋木雄大一家的生活環境就要差很多,生活在農村同時養育了三個孩子,一家人過著簡單而又質樸的生活。

或許看到這裡,大家都會不自覺的認為野野宮良多一家是最幸福的,表面的幸福是可以被人們窺見的,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情況卻不是想象中那樣。良多因為經常外出應酬,所以在家裡面的時間非常少,這樣一來陪孩子的時間也就屈指可數。另一方面但是家庭環境比較差一點的雄大,他和孩子之間幾乎沒有任何距離感,整天陪伴打成一片。

《如父如子》這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通過對比幾個家庭之間的種種差異和矛盾,進而向我們展現了一位父親成長的過程。影片於平凡的敘事中,向我們展示了關於血緣和感情的艱難抉擇,感人至深的同時又留給了我們些許思考。

接下來,我將以《如父如子》為例,解讀影片中父子親情及背後的教育模式,通過對比父子之間的親情以及不同教育模式,從而窺探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與此同時,我也會結合現實生活提出一些可行性意見,找到父子親情最佳的狀態。

以《如父如子》為例,解讀影片中父子親情及背後的教育模式

01、兩個家庭兩種生活狀態,當權威型和民主型的親子關係發生衝突價值觀的差異一覽無餘

不難發現,不同的家庭教育觀念也有差異,對於親情的解讀也都有各自的理解。影片《如父如子》中兩個家庭兩種生活狀態,一方面能夠帶領我們從不同的視角窺探親情,另一方面也能夠激發我們關於血緣和情感的思考。

影片中良多一家代表著社會精英階層,家境優越不用為生活苦惱,然而由於經常在外應酬,陪孩子的時間卻很少,親子之間看似比較和睦,卻也有了些許代溝,一心想要把孩子培養成最優秀的人才,他給孩子提供了最好的學習條件。對比之下,雄大對孩子的教育就顯得更加民主,他與孩子之間沒有任何的距離感,大家一起洗澡一起吃飯。

這個階段我們不難看出,良多和雄大這兩個家庭代表兩個群體,身處在精英階層的良多有著與生俱來的優越感,正是這種優越感使得他在雄大面前十分自我。如果要說兩種教育方式哪種更好,或許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看法,一種是讓孩子沉浸在充滿愛的家庭環境之中,另一種是讓孩子能夠成為獨當一面的人才,辯證看待都有各自的優劣性。

在我看來,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嚴父教育之下未必就能培養出聽話的孩子,當權威型的父親遇到民主型的父親,這兩種價值觀就會發生碰撞。對於親情而言,孩子與大人的感知是不一樣的,無論血緣關係有多麼濃厚如果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那麼這種情緒感知能力也會更差。

以《如父如子》為例,解讀影片中父子親情及背後的教育模式

那教育孩子應該採用“民主”還是“權威”方式呢?

  • 首先,教育孩子的過程不能太過激進

正所謂:“欲速則不達”

現實生活中,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要太過激進,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過程,總是從無知到有,從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如果急於求成打破了客觀規律,那麼最終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影片中,良多一心想要把孩子教育成精英,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卻沒有重視孩子內心情感的需求,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有時候物質的滿足並不能代替情感的需求。

  • 其次,民主和權威相結合是最好的方式

很多家長奉行“孩子不打不成才”的原則,這就是典型的權威型父母,總是會用自己父母的身份去命令孩子聽自己的話,這樣做短期內確實能夠達到效果,但長此以往也會讓孩子變得壓抑。

最好的方法是民主和權威相結合,太過民主容易讓孩子養成放肆的心態,太過權威又會讓孩子變得自卑,父母在這個過程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何去執行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 最後,勞逸結合對孩子而言才是有效的

影片中,良多拒絕讓孩子陪雄大一起玩,每次接收到邀請的時候,他都以工作為由拒絕了。在他看來,他的工作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在他的認知裡面,沒有人能夠幫他完成要做的工作。他在事業上的這種狀態也被強加給了孩子,對於慶多而言,學習就成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實際上,勞逸結合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如果整天都埋進學習裡面,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厭倦的情緒,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適當的休息不會阻礙進程,反而還能促進學習的效率。

以《如父如子》為例,解讀影片中父子親情及背後的教育模式

02、良多用精英化的教育方式培養孩子,既能看出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又能反應其主觀認知

影片中良多用精英化的教育方式培養孩子,他對待孩子的態度是十分嚴格且強制的,一方面是因為他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如此,另一方面,我們也能看出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從而我們可以得知,忽略孩子想法的意志是一種不公平。

《如父如子》中關於教育方式的刻畫也特別鮮明,首先體現在自我認知方面,良多自身所受的傳統觀念影響特別嚴重。在他的認知裡面血濃於親情是最可貴的,當他得知慶多不是自己親生孩子的時候,於是把種種過錯都歸結於不是血緣親情。這種認知使得他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並且加深了這種父子間的不平等關係。

除此之外,良多憑藉著自己的主觀意識認為琉眼一定會和自己一樣優秀,畢竟在他的認知裡面,血緣關係所佔的比重是最大的,帶著這種偏見和原生家庭的束縛,良多最終還是選擇了琉眼。只不過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精英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只適用於特定的情形,如果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那麼精英教育起到的作用只會適得其反。

在我看來,良多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著很多誤區,一方面他的教育模式比較傳統,另一方面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使得他帶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偏見。凡事以自己的意志為主的,無論是親子關係還是人際交往,都會顯得不平等且有些自我。

從這個層面上來看,父子間的親密關係應該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影片在此也給了我們一些親情啟發以及關於教育的思考,接下來的篇幅會詳細講述關於這一部分的內容。

以《如父如子》為例,解讀影片中父子親情及背後的教育模式

03、通過對主角心理變化的解讀,從而向我們傳達了有關教育的反思以及對親情的思考

影片中的良多一開始堅信血濃於水,因此他想盡各種辦法要換回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事情發生了轉機,雄大的一句“其實你可以不用做和你父親一樣的人啊”徹底點醒了他。也就是從這一刻起,良多的心理也開始發生了變化。

首先,影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良多的繼母對他說,其實就算兩人沒有血緣關係,但是隻要一起生活,那麼長此以往也是會產生感情的,就和夫妻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越來越像彼此。尤其是看到影片中同樣沒有血緣關係的家庭,良多此時此刻才明白應該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親。

其次,當良多看到了相機中關於過去的回憶,不禁流下了唏噓的淚水,只是他內心明白了這是慶多對他無聲的愛意。自己的自私與孩子的包容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明知自己被拋棄卻沒有表現出一絲怨恨,慶多用一個六歲孩子的真摯情感讓良多明白了有一種愛比血緣關係更讓人難忘。

最後,明白了到底如何成為一名真正的父親之後,良多開始後悔自己當初做的決定,此時的他開始祈求慶多的原諒,父子倆走在狹長的道路上,這一場恩怨與糾葛也伴隨著兩個人的擁抱開始和解。影片被沒有過分煽情的臺詞,然而具體情節的刻畫更讓人印象深刻,婉約而又不失真摯的情感。

以《如父如子》為例,解讀影片中父子親情及背後的教育模式

從這個層面可以看出,能夠化解恩怨與誤解的只有愛和包容,無論是影片中的良多,還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當中,親子關係和教育方式也是我們不得不重視的。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雖然很難,但結局總歸是美好的。

松下幸之助說:“以溫柔、寬厚之心待人,讓彼此都能開朗愉快地生活,或許才是最重要的事吧”

成長過程當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挫折和坎坷,對於父母而言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彼此之間也需要相互磨合與包容。以責人之心責己,這樣能夠讓我們具備反思總結的能力,以寬容之心待人,能夠讓我們變得更加坦蕩和心胸開闊。

在我看來,影片中的父子親情與背後的教育模式,對我們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無論是最開始推崇精英教育的良多,還是一直崇尚民主型教育的雄大,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具備反思總結的能力。通過長時間的相處和反思,我們能夠看到良多心理的變化過程,同時也能看出他在教育觀念方面的新變化。

以《如父如子》為例,解讀影片中父子親情及背後的教育模式

結語

《如父如子》這部影片情感真摯又不過分煽情,無論是對生活細節的刻畫還是父子感情的剖析,這些都能因為我們現實意義,其中有包含父子間的血緣關係還有超越血緣關係的親情。影片從另外一個視角告訴了我們,長久的陪伴和無休止的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超越了血緣關係

好的影片不僅能夠給予我們一場視覺盛宴,同時還能給我們些許啟發和思考,看完這部影片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所謂父子一場,我們今生的緣分就是陪伴對方走一段路,最後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彼此擁抱告別過往從而踏上新徵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