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眼里的上海人

我是北方人,前几天发表了一篇涉及上海电视台的文章,本来无足轻重,结果看到了许多上海人的留言,那是一个犀利,说就是因为普通话的推广,上海方言或有关地方戏没落了。那叫一个伤心,那叫一个不满,上海方言真的那么重要吗?今日我总结了一下我心中的上海人,再说上海话。

最先开始了解上海的男人,是从周润发版《上海滩》上看到的。感觉上海人都穿长衣长裤,即使穿着西装,也是大大咧咧。手上拿把斧子,到处都是老大帮会,天天打打杀杀。有租界,有洋人,有买办,有民族资本家,也有汉奸走狗。形形色色的人,有了英雄,就对比出了狗熊。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特殊的上海人,努力奋斗,向洋人学习一切,小部分人对外献媚,对内高傲自大,大部分都还是有骨气的。那时的上海就是英雄奋斗的平台,有事没事闯一闯上海滩。上海男人们自然也是英雄或英雄的后代。

北方人眼里的上海人

最先开始了解上海的女人是在张爱玲的小说里,《半生缘》、《沉香屑》、《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等等,是日本占据时的上海,那时的女人摩登,美丽,坚强,高傲,精明,自私,无奈等等,在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上海为生活奋斗着。半年之内看完了她的所有小说,满脑子都是她小说中的人物,作者的一张照片满足了我对所有上海女人的幻想。旗袍与傲慢必不可少。

北方人眼里的上海人

长大后,我才慢慢知道,前面的那些印象都是在描写旧上海的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男人女人,都发生了变化。现在通过一些电视电影和亲身经历来说说我心中的现在的上海人。

上海的女人,可能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得不可开交,也仅限于“文斗”、“动口不动手”。不像东北人,即使女人,也都是能都动手不动口。最后一定要分出胜负,阿拉上海人,最为有名,一般女子专用。说不上褒贬。但我总以为他们搞地域歧视,骨子里充满优越感,自信,不服气。在她们脑中,中国除了上海,其他地方都是乡下。所以她们说这样一句话,外地人大多都默不作声了。最有名的电视剧是《双面胶》。

北方人眼里的上海人

上海的男人,发型要帅,整天梳头打摩丝,精明算计,有礼貌,小心眼,没志气,怕老婆,适合做律师。有事躲得远远的,没事也不来唠嗑。最有名的是《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阿译,《功夫》中的裁缝。还有当代的周立波和郭敬明。

北方人眼里的上海人

也许是上海阿译长官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上海男人,给我的印象有点柔,不像东北大汉土匪习气,一句你瞅啥瞅你咋的,风靡全国,人见人怕。还有很多其他影视描写上海的男人,那就是霸道总裁的形象,感觉没什么地域特色,不能算是上海男人专有。

这些都是从影视上看到的,不管对错,都是一家之言,欢迎留言探讨。对了,文明用语,不说脏话也是上海男人的特色。记得有一次我在上海等公交,那公交车该停时没停,这要是在某地,绝对追着指着公交车骂爹骂娘,但我听到一妇女说:“怎么回事?怎么回事?难道我看错了,还是车上有特殊情况!”即使再着急,也不爆粗口。

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导演们也这样看上海人。人就这样了,再说说方言。我以为,上个世纪,整整一百年,上海在中国的地位,或者在世界上的地位都是一流的,但近十几年了,户籍开放了,上海接纳了许许多多的外地人,老上海人的比例越来越少,普通话我推广了,说上海话越来越少,经济特区设立了,上海的经济比例越来越少,还有文化要面向全世界了,地方戏越来越少。一百年的所有优势,都渐渐消失了。即使有骄傲的一面,谁又能知道我是上海人呢?只有上海话。上海话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百年荣誉的象征。

北方人眼里的上海人

当然,上海人的姚明,韩寒,陆毅等等一直在我心中有着很高的位置。上海人喜欢上海话没有错。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上海人听听外地人的看法也许才是不错的。当然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欢迎上海的朋友说说他们对北方人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