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真实实力对比,演义原来都是骗人的,看完才知道孔明有多难

公元220年到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也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说起三国,诸葛亮、刘关张兄弟、曹操,以及官渡、赤壁、夷陵大战等等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人物和故事。那么历史上三国时期三大主要阵营各自的真实实力又如何呢,是不是和《三国演义》写的一样呢?让我们以上帝视角来看看这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却又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历史时期。

三国真实实力对比,演义原来都是骗人的,看完才知道孔明有多难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魏蜀吴三方阵营综合国力的对比。在三国时期曹魏定都洛阳,主要控制长江以北的9个州,势力最大,国土面积约为291万平方公里。蜀汉定都成都,主要控制蜀地益州,势力最为弱小,国土面积约为106万平方公里。孙吴势力,定都建邺,主要控制扬州,胶州,荆州等江东地区,国力居中,国土面积约为14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广西这些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东吴绝对是三国中的大佬。但是在古代由于长江流域还没有完全开发,遍地沼泽气候不顺,在比三国更早期的时候,南方甚至是一片蛮荒之地。当时吴国虽然地盘不小,但人口只有不到250万人。直到南宋之后,南方的经济文化实力和人口数量才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当时北方才是当之无愧的经济文化中心。

三国真实实力对比,演义原来都是骗人的,看完才知道孔明有多难

封建时代的国力比拼,主要是人口比拼,这方面魏国要强得多。综合多方史料记载,魏国在260年前后大约有66万户,443万人。相比之下蜀国就比较惨了,不仅地盘非常局限,人口也少得可怜。据史料记载蜀国在亡国时仅有大约28万户,94万人,在古代封建时期,人口几乎是决定生产力的唯一因素。虽然史料记载与真实数据可能会有偏差,再加上战争时期人口统计难以实现,但是互相对比时还是有很多参考价值的。因此从这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出三足鼎立,吴蜀联合抗魏也是一种必然。

三国真实实力对比,演义原来都是骗人的,看完才知道孔明有多难

另外从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角度看,魏国名义上是延续了正统的王朝,把自己的地盘当成一个国家看待,所以他实行的是正统王朝的经济制度,包括轻摇赋税,实行屯田等等,使北方的社会转向稳定,经济也得以快速的增长。吴国虽然称不上是正统王朝,但也绝不是草寇之流,更多的是类似于诸侯王的家族式管理,加上北方由于连年打仗,北方的人口向南逃,就给江南地区带来了生产技术与文化,再加上江南土地肥沃,所以经济还是可以的。到了三国后期吴国的航海业更是发达,给吴国带来了很多的经济增长。

三国真实实力对比,演义原来都是骗人的,看完才知道孔明有多难

如果说魏国是三国时期中国地区的"村长",那么吴国就像是村里的富农,相比之下,蜀国就比较惨了,基本上就相当于村口的一个地痞。由于其立国背后的历史成因,蜀国采用的是典型的军阀殖民做法,军事永远高于一切,从建国到亡国都没有把属地当成一个国家好好的治理,虽然诸葛亮想了很多办法来恢复经济,但也随着蜀国连年的北伐而消失殆尽。蜀国就像是攒几年钱出去打一架回来,再攒几年钱再出去打一架,就像是村里的地痞流氓。

三国真实实力对比,演义原来都是骗人的,看完才知道孔明有多难

综合魏蜀吴的综合国力对比,吴蜀先后灭亡于魏国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潮,当然这股大潮什么时候来,怎么个来法还要看三个政权的军事实力。根据古代的征兵政策,一个脱产的全副武装,受过完整训练的职业兵士,至少需要10名百姓供养,稍微低于这个数字都能接受,但也接近极限,基本上这样就可以说是个高度军事化的社会了。

再结合史料记载,三国时期魏国的军力最强,大概有四五十万的总兵力,但是要驻守的地方也很多,西线雍凉为6~7万,南线荆豫10万,东线徐扬10万,洛阳及各据点10~15万。因此可供调动的军队数量其实相对有限,吴国那边的兵力受人口制约相对较少,总兵力在20~25万左右。主要部署在儒须口,南郡等长江沿线据点。而蜀国在军人数量上可就又惨了,那时蜀国管辖的区域内本来就没有多少人,所以军队大概就是10~13万左右,北线汉中5万,东线永安2~3万,成都各据点3~5万。当然这些明面上的数字并不是十分能说明问题,而刚刚提到的魏国举国兵力中实际可供调度的部队数量其实是要打折扣的。弄清楚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在曹魏时代特别是曹操时代,由于其著名的屯田政策,使得大量的军队沦为不能调动的国家农奴,根本就不是军队,更谈不上有什么战斗力。

三国真实实力对比,演义原来都是骗人的,看完才知道孔明有多难

举个例子,253年的第五次战役,寿春司马孚,曾与吴国诸葛恪围绕合肥进行一次较量,该战司马孚出动了20万军队,但这20万军队只敢尾随,却不敢交战,到最后吴国军队疲惫,自己撤退,整个过程更是徐徐目送。结合之后寿春属于囤粮要地,所以这所谓的20万军队可能是20万屯田农奴,如果和吴国军队硬碰硬搞不好是要吃大亏的。所以说常年参与屯田的军农,首先不能算在魏国可调动军力之中。其次对于曹魏来说,它的地理环境其实并不是特别好,作为一个中原王朝,西部南部同时要抵御蜀国吴国两个割据政权,北方还有刚刚崛起的许多游牧民族,比如匈奴、鲜卑,西方有从东汉年间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的百年羌扰,东北有公孙瓒虎视眈眈,因此在这4个方位都需要有大量的军队,长时间保持机动,所以大量可动军队应该都维持在这4个地区的边关,尤其是针对蜀国。

三国真实实力对比,演义原来都是骗人的,看完才知道孔明有多难

对蜀国,曹魏一向是严防死守,尤其是诸葛亮还活着的时候,针对于诸葛亮的多次北伐,曹魏是每一次都几乎倾尽全国之兵,没有一次疏忽大意的。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时候,被诸葛亮搞烦的大臣司马孚上奏说:每次诸葛亮跑过来的时候,过境的五六万常备军队根本挡不住,应该再加两万五千人。因此除去吴魏边境的2万人,蜀魏边境的七八万人,这10万人是固定的绝对的战斗军队,再除去大量位于中央和东南方的屯田部队,最后曹魏一共可调动的军队数量应该在10万左右,也就是说魏国一方在做足防守的工作后,还能留出10万人左右的部队拉到前线,配合边境常驻军队出征,攻打蜀国或是吴国。

三国真实实力对比,演义原来都是骗人的,看完才知道孔明有多难

再看看吴蜀两国,尤其是蜀国那点可怜的军队,魏国不先灭了你,简直对不起天地良心。幸亏有了诸葛亮,姜维,魏延等大将的存在,才给后人们在刘关张,五虎上将死后的三国时期留下了精彩的北伐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