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式的愛情——明英宗與錢皇后


歷史上有位皇帝的人生可謂大起大落。做過皇帝,當過俘虜,又被囚禁,最後又重新做了皇帝。人生像過山車一樣刺激。

在他大起大落的人生當中,他的皇后始終不離不棄,跟隨他的人生起起伏伏。他們的愛情,後世有人評價為“教科書式的愛情”。

教科書式的愛情——明英宗與錢皇后

讓我們走進他們的生活,共同來感受一下古代皇帝與皇后之間同甘共苦,不離不棄的感人事蹟吧。

明英宗能娶到錢氏,我們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他的奶奶張太皇太后。

張氏是河南永城人,她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原配夫人,先是被封為燕王世子妃,後又晉升為太子妃,朱高熾登基後便冊封張氏為皇后,宣宗繼位後張氏就成了太后。

根據很多史料記載,張皇后這個人識大體,遵守孝道,在皇宮的那些日子也一直謹言慎行。

在當時朱棣還是燕王時,張氏作為燕王世子妃,對燕王夫婦盡心盡力,體貼入微,由此也贏得燕王夫婦的好感。

一次,燕王夫婦在府中舉辦宴會,張氏則親自下廚操辦。朱棣非常喜歡這個兒媳婦。眾所周知朱棣登基以後,迫於明朝法制的壓力,才將朱高熾冊立為太子,其實他始終不喜歡這個兒子。但是他喜歡他的孫子朱瞻基,還有他對這個兒媳張氏非常的賞識。朱高熾的皇位還有他妻子張氏的一點功勞。

都說“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其實男人也很害怕娶錯老婆,一個皇帝娶什麼樣的夫人不僅跟他個人的婚姻幸福有關,還跟整個國家的前途命運發展有關。對此張太皇太后的感觸最深。她不僅見證了自己的,也見證了後輩們的經歷,因此張太后在為孫兒選擇妻子時,不得不格外謹慎。

隆重盛大的婚禮

太皇太后相中了來自海州(今遼寧海寧)的少女,錢氏年方16,比英宗大一歲,她是朱祁鎮的原配夫人。

明朝有史以來皇帝的第一次婚禮儀式就是錢氏的冊後儀式。之前的皇帝們,早在登基之前早就已經把終身大事完成了,或者說他們在結婚數年之後才做的皇帝,因此祖輩們冊封皇后,只不過是登基以後走走過場和儀式而已,而錢氏卻是在丈夫已經登基的前提下才結合的。立後自然隆重許多。

這場婚姻也算是張氏此生為老朱家做的最後一件大事,因此在張太皇太后的精心、用心、苦心的操持下,把婚禮的過程辦得非常隆重,張太后在5個月之後便離開了人世。

舉行婚禮的這天,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山人海,16歲的錢氏,鳳冠霞帔,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也成為紫禁城的女主人,從此兩個少年彼此依靠,而中國古代宮廷一段纏綿淒涼的愛情就這樣拉開序幕。

這段婚姻雖然是長輩之命,也就是包辦婚姻,然而這並沒有妨礙朱祁鎮對錢氏一見鍾情。結婚後,小兩口相濡以沫,感情出乎意料的好,這最大的功勞無疑是張皇太后。

教科書式的愛情——明英宗與錢皇后


賢惠的皇后

錢皇后的品行倒真是很像張太皇太后。當上皇后以後,錢氏謹言慎行。讓英宗對她又加了一份敬重。

在官場中來說,錢氏出身顯得寒微。

她的祖父,任燕山護衛副千戶,是燕王朱棣的老部下,一直對主子忠心耿耿。他的祖父錢通是金吾右衛指揮。繼承了祖傳武職的父親錢貴,多次跟隨成祖、宣宗北征,憑藉戰功升至都指揮僉事。

所謂“愛屋及烏”,英宗當然想把自己的老丈人孝敬好,打算把老丈人晉封為侯爵,在如此體貼的老公前,錢皇后知道後非常感激,但是她卻把英宗的好意謝絕了。她並不願意家族是靠自己的身份而無功受祿以及有損丈夫“明君”的名譽,英宗剛開始以為錢皇后只是謙遜,因此晉升老丈人的建議被他再三提出,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不管自己如何提,都被錢氏一律推辭掉,明英宗才真正明白過來,從此再也沒有提此事。

這事讓英宗對自己的皇后多了幾分欣賞和敬重。

教科書式的愛情——明英宗與錢皇后


寬容大度的錢後

英宗雖然很愛錢氏,但是後宮三千佳麗,身邊總免不了美女如雲。

錢氏當然明白,子嗣對皇帝的重要。她從不干預英宗寵幸任何一位嬪妃。

因為她相信自己的丈夫對她是有愛的,這足以讓她很滿足。讓人很遺憾的是,不斷的有嬪妃傳來產訊,可身為六宮之主的錢皇后在在後宮了六、七年,別說是王子,就算是公主她都沒生一個。

跟她相比,一個來自北京昌平的妃子,周氏表現最突出,雖說周氏是民家之女,在宮內地位也沒有她高,但最令她引以為豪的是,她先為18歲的英宗生下一個公主,兩年後又生下了庶長子,也就是後來改名為朱見深的朱見浚。

就是這個周妃,後來掀起風浪,讓這對恩愛夫妻“死不同穴”,這個後面會提到。

然而英宗卻並不著急,深愛皇后的他,堅信皇后一定可以給自己生一個非常優秀的龍種,並把皇位繼承給這個孩子,為此他願意等,眼看著庶長子朱見浚長到兩歲了,但皇后依然沒有什麼動靜,土木堡之戰也就在這個時候意外發生了,朱祁鎮竟然變成了俘虜。

每天跪地祈禱,竟然哭瞎了眼睛

錢皇后聽到這個消息後差點暈倒在地,沒有孩子沒關係,可是如果深愛自己的老公都沒有了,卻是天大的關係了,再加上哥哥錢欽與弟弟錢鍾也在土木堡之變中獻身了,一時間,錢氏的頂樑柱塌了,左臂右膀也失去了。

誰料屋漏偏逢連夜雨,丈夫的弟弟朱祁鈺登基,讓本就無依無靠的她更加傷心欲絕。在當時的封建社會與皇室背景的禁錮下,一個女人很難憑藉自己的力量去戰勝面前的悲痛,只好終日以淚洗面,日夜期盼夫君的到來。

當夜深人靜時,無人知道在清冷的宮殿中,還有一個夜不能寐的女人,她不斷地磕頭祈求上蒼,能夠保佑自己的丈夫平安歸來。日復一日,她就這麼不知疲倦地禱告,導致自己的身體和青春被悲痛、勞累過度以及惡劣的生活環境所侵蝕,她的一條腿也因此受了重傷,再也無法治好;她的一隻眼睛因流淚過多而失明,面對種種巨大的悲痛,她仍然不停地祈禱。你要知道這一年她才23歲,對一個如此年輕的女人來說,能做到這一點是有多麼地不容易。

教科書式的愛情——明英宗與錢皇后


皇天不負有心人,或許是上蒼被錢皇后的祈禱感化了,也或許是蒙古首領不忍心看著這麼年輕的她一直苦等下去,她的丈夫終於能回家與她團聚了。然而,當22歲的朱祁鎮回到家時,眼前發生了翻天腹地的變化,迎接他的又是一場殘酷的現實。回來的第一時間,弟弟朱祁鈺便把他囚禁在冷清的南宮。

相互扶持,相互取暖,度過了漫長的8年囚禁歲月

英宗的命運也足夠悲催了,剛做了一年的俘虜,回到了自己的國土又成了一位囚徒。讓他心裡比較寬慰的是,他深愛的那個錢皇后一直都在。他苦苦思念中的那個風姿與美貌並存的妻子已經不存在了。

他原以為為自己被俘的這些年是過得最苦的,親信大臣拋棄了他,弟弟囚禁了他,失去了所有的權勢和榮華富貴,從一個君臨天下的皇帝變成了被禁錮的囚徒。卻沒有想到妻子過得比自己更悽慘,面對這樣一個體殘病弱的女人,在事業與親情兩方面都倍受沉重打擊的朱祁鎮,才感受到妻子濃濃的愛意,才真正理解所謂的結髮情深,從此小兩口在南宮中過上了相依為命的生活。

教科書式的愛情——明英宗與錢皇后


他始終相信,有金錢和權勢換不來的東西,“此情可流轉,千載永不渝”

為了皇位,兄弟反目成仇,錦衣衛接受朱祁鈺的命令,把南宮內外嚴密包圍,他不允許百官朝拜明英宗,不許任何人進去看望他,任何必需品,由外界定期定時進入。

被困在南宮中的朱祁鎮,整日飢寒交迫,愁悶焦躁,鬱鬱寡歡,度日如年,錢皇后對於現在的生活跟之前相比,還算是比較知足的,畢竟有所依靠了,她可以不心疼自己,但看到丈夫因現在的處境而日漸憔悴,錢皇后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而她並沒有亂了分寸,反而表現的十分鎮定,她清楚的知道,丈夫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她的支持,假如自己先亂了套,那麼朱祁鎮就會更加消沉下去,從此再也沒有重見天日的機會了。因此懂大局、識大體的她,一方面寬慰丈夫,一方面強撐病弱的身體,自己親自動手做手工。

“錢後日以針線出貿,以供御食”。

並帶領南宮中的嬪妃宮娥趕製繡品,以此換些基本的生活用品,就是這樣夫妻二人相依為命,相互扶持,相互取暖,度過了漫長的8年歲月。

再次被立為皇后

當代宗朱祁鈺病重的時候,等待已久的英宗看到了希望,他抓住這個良機,成功復辟。公元1457年,英宗重回帝位,當然要重新立後。他毫不猶豫的想到了和自己共度患難的錢氏。於是錢氏也再一次被立為皇后。

教科書式的愛情——明英宗與錢皇后

這次,她卻遭遇了一些不幸。

怎麼了?因為錢皇后始終沒有孩子,讓一直覬覦皇后位置的周貴妃找到了把柄。

這時候,錢皇后身體的殘疾長期沒有治療好,她不僅身體上的殘疾很嚴重,最要命是她的生育能力完全喪失了,再也無法生孩子了。朱祁鎮想要給自己深愛的老婆生一個小孩的夢再也無法實現。

朱見深的生母周氏當然不會輕易善罷甘休,錢皇后再怎麼得寵,可是卻沒有生個一兒半女,所謂“母憑子貴”,周氏的婆婆,孫太后也就是如此晉升為皇后的,她當然也希望自己能借此機會更上一層樓,作為皇帝的老婆,誰不想自己能當上皇后的位置。

周貴妃開始謀劃,她也知道皇帝深愛著錢氏。她先從婆婆孫太后這邊入手,她花重金買通一個叫蔣冕的太監,跟孫太后進諫:

“既然錢皇后沒有孩子,以後也生不了孩子,身體又是殘廢,不適合當皇后,為了不損大明王朝的面子,可以考慮讓年輕貌美的周貴妃,她不僅體貌優美,而且還有一個小王子,讓她升為皇后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孫太后也點頭同意這個建議。

到了英宗這裡,聽到這個消息,他怒不可遏。他直接貶了蔣冕,周貴妃的計劃就這樣以失敗告終。後宮的位置再也沒有誰敢有非分之想。

錢後雖然腿瘸了,眼瞎了,但是在患難中英宗與她的感情比金堅。

在古代的皇帝中,能夠這樣一直善待自己殘廢的妻子,真的是屈指可數。嚴格說好像還沒有,因為作為皇帝,作為皇后的替代品太多了。可偏偏英宗做到了。

為了她,取消嬪妃殉葬的祖制

這樣的恩愛的日子又過了8年,也就是公元1464年,明英宗患病情迅速惡化,生命走到了盡頭。

油盡燈枯的朱祁鎮對於王朝沒有什麼牽掛的,唯一讓他放心不下的便是自己深愛的妻子錢皇后。他擔心周貴妃仍不死心,還會借兒子欺負錢皇后,以此廢除她的皇后名位,甚至有可能逼錢皇后殉葬。為了以防萬一,英宗千叮嚀萬囑咐的對皇太子朱見深說:

“誰也不準動也不準更改皇后的名位,只要錢皇后還在,你就應當一直盡孝心。”

儘管如此,可是痴情的英宗仍然有些不放心,怕兒子會抵不住生母周氏的威壓,而屈服於他的生母,於是他又反覆叮囑顧命大臣李賢:

“皇后千秋後,與朕同葬。”

李賢也忍不住流著眼淚默默地退出英宗的寢功,把這句話也寫在了遺詔上。

除此之外,英宗還留下了“罷宮妃殉葬”的遺言。

據《稗事彙編》記載:明英宗臨崩時說:

“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以自我止,後世勿復為。”

明初以來一直實行的嬪妃殉葬制度也因此被廢除。

為了保障錢皇后的安全,明英宗也確實是拼了。不管有意還是無意,明英宗也因此成就了他的一樁德政,成為他一生中最耀眼的光芒。

死不同穴的遺憾

為了錢皇后的安全,英宗可謂做足了功夫。遺詔寫了,兒子也叮囑了,宮妃殉葬也廢除了。可是他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兒子朱見深繼承皇位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尊禮皇太后。

按常理來說,當然應該被尊的皇太后是嫡母錢氏,而後才是生母周氏。憲宗的生母周貴妃心裡極其不平衡,從來沒有當過皇后的她,這次她想扳回一局。她拿出皇帝親生母親的身份要求把錢皇后廢除並取而代之。

朝廷上下吵得不開開交。以大臣李賢為代表的朝臣一致反對。憲宗忠實的執行了父親的遺囑,幫理不幫親。在英宗去世兩個月後,錢皇后被尊為“慈懿皇太后”,周貴妃只被尊為“皇太后”。

教科書式的愛情——明英宗與錢皇后


經過這次和周太后的交戰,大臣們都清楚,周太后不是個省心的主,不會就此輕易罷休的,總有一天,她還會在英宗和錢皇后合葬的事上再起紛爭。

於是,在為英宗興建陵墓的時候,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紛爭,李賢等大臣預先提議,要在地宮中同時營建三間墓室。

果不其然,周太后在太后稱號和待遇上吃了虧後並沒有善罷甘休,雖然錢太后保持與世無爭的態度,但周太后卻並不買賬,一定要贏回面子,心裡才舒服。

最深愛的夫君去世以後,錢太后沒有任何的依靠,出境很艱難,沒過多久,思夫成疾、抑鬱寡歡的錢太后追隨英宗而去,可以說得到解脫。

按照英宗的遺囑,唯一能夠和他合葬的女人應該只有錢太后,然而錢太后剛過世,周太后就開始堅決反對,要求兒子為錢太后另選陵墓。

有遺囑在,再加上群臣一致支持錢太后與英宗合葬,憲宗無奈地答應了群臣的要求。

這周太后她不搗亂,她死也不會瞑目。她在建英勇墓穴的時候,她暗地裡命令管事的太監,把錢太后墓穴的那條隧道挖錯,不但和英宗墓室的方向錯開足足數丈之遠,而且還在中途把隧道堵住。而留給她自己的石穴則恰恰相反,有一道寬敞且直通英宗墓室的隧道。

此外,在皇宮內供奉歷代帝后神位的奉先殿內,周太后也不允許在英宗身邊擺放錢太后的牌位畫像。

終於,周太后也耐不住歲月的蹉跎,也過世了,而此時的皇帝已經是他的孫子明孝宗朱祐樘。周太后和孫子的關係非常好,孝宗為了感激祖母,為周太皇太后舉行了非常隆重的葬禮,將其與英宗合葬在裕陵。

周太后被埋葬時,這裕陵一地下的隧道隱情不小心被孝宗發現了。於是他打算為錢太后把隧道打通。因為會影響風水,這件事就此作罷。孝宗把他的祖母的牌位畫像與自己母親紀太后的牌位畫像一起另外祀奉在奉慈殿,而並不是英宗所在的太廟。

爭了一輩子的周貴妃最終也沒能在身後和丈夫共享子孫香火,這大概是她機關算盡,也沒有算到會得到如此的結果吧。

如此模範的夫妻生同衾死同穴的愛情理想最終敗在一段權力慾望中,雖然他們的這個願望並沒有如願,可是他們生前恩愛了一輩子。可是算計了一輩子的周太后,最後得到了什麼呢?她是和丈夫長相廝守了,但是她死後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