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卡基村之战过程是怎么样的?

战历浩


波卡基村,是法国北部的一个小农庄,距离卡昂大概30千米。在1944年6月6日,盟军开始了诺曼底登陆行动,德军在东线战场,已经陷入了困境,这样一来,就陷入了雪上加霜的局面。当时,英军近3个连的兵力已经进入了波卡基村,目的就是绕开德军装甲教导师侧后方,然后达到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时机。德军当时知道后,为了弥补己方左侧防线的巨大缺口,拯救装甲教导师,命令机动的SS第101重装甲营驰援。于是,在6月13日的波卡基村之战,英军共损失27辆坦克和其它战斗车辆,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些都是由德军魏特曼上尉完成的。此人号称是德军最优秀的坦克指挥官,一生战绩辉煌,可惜只活了30岁。在二战时期,名将辈出的国家,非德意志不可。

盟国当时的战略方针主要由以下部队构成:战线左侧为英第3师,中央为加拿大第3师,右侧是英第51师和第50师;另有英第7装甲师担当迂回任务,从右侧经175号公路向卡昂包抄。针对盟军的行为,德军为了弥补己方左侧防线的巨大缺口,拯救装甲教导师,命令机动的SS第101重装甲营驰援。该营编制为45辆“虎式坦克”,6辆“豹式坦克救援车”及124辆其它车辆,满员1037名官兵。他们6月7日即从营地出发。虎式坦克是德国很优秀的一款武器,但是他的缺点是缺乏机动性。

接着,对双方总结一下,具体如下方:

从英军的角度分析

1、魏特曼单车入村时,由于刚进村时造成的混乱和放松了警惕英军并非毫不知觉。当时其团部侦察车距“虎”式仅15米,即使慑于该型坦克的威力,也应立即派步兵跟踪其去向。退一步说,还可以迅速用无线电通知B连,以便阻击;

2、亚当斯上尉驾驶团部第4辆“克伦威尔”脱逃后,虽没有抓住“虎”式第一次通过的机会而攻击其侧装甲,也应在“虎”式刚刚开过后迅速冲出路面攻击其同样薄弱的后部。以“克伦威尔”的灵敏机动性,从这种位置取胜笨重的“虎”式并非难事。可他却再次贻误战机,等到魏特曼转身后才驶出隐蔽处,与“虎”式打对头战,岂不自寻晦气;

3、英B连发现“虎”式后,即使因不明敌情或避免巷战而不进行追击,也应迅速通知A连掉头,以成夹击之势。当时A、B两连已成分隔之势,互相通告威胁是战场上最基本的常识。

4.虽然战术层面上英军遭遇了小挫折,但是战略上,蒙哥马利的这一招右勾拳却相当的有威慑力,几乎要向左转包抄装甲教导师时,戏剧性地遭遇了魏特曼的装甲连(后加入了装甲教导师的IV型坦克),并与之展开战斗。假如在下午德军的反扑时英军再多撑一会,那么因缺乏步兵掩护而损失不轻的德军装甲部队未必就会继续进攻。在这一点上,旅长负有这次攻势失败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德军的角度看

1、魏特曼被击中前的表现很出色,判断也很合理。但他被击中后,已可确定英军在村中设下了埋伏,却未提醒同伴规避或迂回进攻。有些人认为,若把所有“虎”式坦克拉到213高地上,凭借其强大的远程火力和厚重的正面装甲,完全可以无损失地阻滞英军于波村,何必冒险巷战呢?英军坦克中队在213 高地上已经尝试做过类似的事情,英国人当时也和德军一样缺乏步兵,可结果呢?在这样一个视野有限且活动空间狭小的高地上,英军坦克非但没有守住高地,反倒很快被德军围困,最后还落了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2.下午的攻势中,德军缺乏步兵掩护,致使多辆虎式坦克和IV号坦克被击毁。尽管这不是魏特曼等决策者的错误(他本人没有调配步兵的权力),而趁胜利之余威,强攻立足未稳的英军这一决定也合情合理。毕竟,在下午的时间里,几乎没有步兵可以掩护坦克行动,而如果等待步兵的就会贻误战机。因此,这一决定尽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也还算合情合理。

总之,这场战役即使到现在,也是非常出色的装甲作战案例之一。由于这场战役,波卡基村,也渐渐被人所知。




华夏第一军人


1944年6月6日,希特勒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盟军开始在诺曼底登陆,本来己在东线手忙脚乱的德军更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窘境。几天后,盟军在滩头建立了稳固的登陆场,开始逐步向内陆纵深发展。盟军首要目标是卡昂一一一个不大但却是诺曼底地区交通枢纽的小城,承但攻击卡昂的盟军主要由以下部队构成:战线左侧为英第3师,中央为加拿大第3师,右侧是英第51师和第50师;另有英第7装甲师担当迂回任务,从右侧经175号公路向卡昂包抄。至6月13日英先遣部队第22装甲旅己进入波卡基村,绕到了德军装甲教导师侧后方。

德军为了弥补己方左侧防线的巨大缺口,拯救装甲教导师,命令机动的SS第101重装甲营驰援。该营编制为45辆“虎”式坦克,6辆“豹”式抢救车及124辆其它车辆,满员1037名官兵。他们6月7日即从营地出发,但因铁路系统遭盟军空袭毁坏,故200千米的路程全靠自己行军。然而,盟军的“暴风”式对地攻击机并未因此放弃对这支队伍的“眷顾”,该营一路遭受狂轰滥炸,抵达前线时己有半数车辆被毁。

13日清晨,一名德国尖兵慌张地跑回来报告:“英国人已经到达了前面的村子,距离这里不到2000米!”

德军米歇尔·魏特曼中尉(第101营先遣连指挥官)正在坦克旁睡觉。听到这个消息,他有点惊异:“英国动作真快呀!”说着,他已站起来,“霍夫林格,把你的231号坦克借我用一下。博比,给我当炮手。我们去确认一下情况。”

231号坦克是先遣连中状况最好的“虎”式坦克,而魏特曼自己的座车由于空气滤清器被弹片打坏,还在修理之中。

出发!”魏特曼一声号令,“虎”式坦克轰隆隆地驶出了林间小路。前面就是波卡基村,英军近3个连的兵力已经进入村子,平时,没有人注意过这个离卡昂30千米的小小农庄,可从这天起,平凡的波卡基村声名大噪,成为装甲作战经典战例的代名词。


研究生小谭


这批部队是属于英国名将蒙哥马利手底下的,我们看看蒙哥马利本人是对这场战争是怎么评价的,我的脸都让你们给丢尽了!怎么样?从蒙哥马利本人的话语上面,我们就可以分析出这场战争德国人打的多大的战果。

波卡基村之战前期巨大的战果都可以归结成为魏特曼的单车灭团,没错,魏特曼可以说将虎式坦克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一个人歼灭了英国一个坦克装甲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英国方面缺乏坦克作战的经验,以及在面对敌人进攻的时候,作战形式过于呆板,所以被委托慢这一辆虎式坦克钻了空子。

其实这一场战争刚开始的时候,魏特曼的这一辆虎式坦克是有问题的,由于发动机的问题,委托慢的这一辆虎式坦克行动速度太慢,包括魏特曼本人在日记里面也曾经记载过这件事情,所以,虎式坦克刚刚遭遇英国部队的时候,魏特曼本人是表示迟疑的,他在东线战场上面和苏联方面做了这么多次你死我活的战争以后,对于装甲作战已经颇有心得。

不然我们这里要插个题外话,为什么属于东线战场的威特曼会加入到西线战场,由于盟军布鲁诺曼底开辟第二战线,德国在西线战场上面屡战屡败,让希特勒大为恼火,所以紧急从东线抽了一批精兵强将用来支援西线的防线,魏特曼就是其中之一。

在看到英国的装甲部队出现在波卡基村以后,魏特曼选择直接突进村庄,消灭掉村庄里面为数不多的英国的留守部队,而剩余一半儿的英国部队位于村庄的公路上面,(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直接到了自己村庄被人突袭的消息以后,英国的装甲部队由于惧怕德国的军队太多,贸然的进村会遭到德国人的伏击,所以就把装甲部队给一字列的,排在了装外面的公路上面用来防御敌人,结果威特曼没有直接从公路上面走出村庄,而是选择在村庄里面打开一个缺口,由麦田走出村庄。由于虎式坦克行动速度太慢,所以虎式坦克在路过村庄外围的麦田的时候,竟然没有被英国的部队给发现。反而是排在村庄公路上面的英国装甲部队,成了一个又一个把子威特曼的虎式坦克,直接当个拔点,一个接一个地将这些英国的装甲部队直接给干掉。

在这之后,英国人据守213高地,已经杀红了眼的威特曼,选择直冲213高地,当然最终由一辆反坦克炮命中了这辆虎式坦克的履带,魏特曼他的进攻受阻,本人携车组成员逃离虎式坦克。在这之后,前来增援的德军虎式坦克部队也遭到了英国人的伏击,损失了几辆虎式坦克和四号坦克。

在这场战争里面,威特曼本人大胆的决策是让英国人没有办法想到的事情,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一辆虎式坦克敢这么猖狂,直接单车灭团,当然这场战争也打出了虎式坦克的威名。虎一型号的坦克在盟军内部可以说让所有的盟军士兵谈虎色变。

于是当时的英国不对,是有能够击毁虎式坦克的武器的,就是著名的萤火虫坦克,但是这一辆萤火虫坦克在村子里面的基站里面,曾经有一发炮弹命中虎式坦克,但发生了跳蛋,所以虎式坦克在面对,对她进攻不疼不痒的克伦威尔坦克,以及要么打不通,要么跳蛋的萤火虫坦克,当然显示出了一副所向无敌的气势。


漩涡鸣人yy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1944年6月6日,盟军发起诺曼底登陆,在经过一番战斗后,英美盟军顺利的站稳了脚跟,而后续部队则源源不断的从英国运往诺曼底地区。几天内,负责右翼主攻的英军前锋就到达了诺曼底重镇卡昂西南方大约24千米的波卡基村。

这支英国部队为有“沙漠之鼠”美誉的英军第7装甲师第22装甲旅第4伦敦义勇团与步兵旅第1营直属连合编的特遣队。该部队拥有1辆“斯图亚特”轻型坦克、14辆“克伦威尔”坦克、4辆侦察车、20辆M21半履带卡车以及1门35毫米反坦克炮。

一路颠簸疲惫的英国军队,在抵达波卡基村打算休整一下,好为接下来的战斗养精蓄锐。此时,英军又将部队一分为二,一部穿越村庄到达213高地,另一部停在村西的公路上。

结果英军的踪迹被附近的德军侦察兵发现,并将情报通报给了在波卡基村东南方的森林里埋伏的德国武装党卫军独立第101重坦克营第2连(拥有6辆“虎”式坦克)。

第2连连长就是大名鼎鼎的米歇尔・魏特曼,德国最出色的坦克车长之一,在东线战场击毁苏军坦克超过100辆。在接到侦察兵传递来的情报后,魏特曼决定乘坐231号“虎”式坦克去确认一下情况。结果当魏特曼的“虎”式坦克驶出林间小路,驶上公路时,魏特曼惊讶的发现他的坦克正好楔入英军团部的车队中。

短暂的惊讶后,战斗经验丰富的魏特曼迅速做出判断,放弃毫无威胁的侦察车,先将最有威胁的几辆坦克打掉。没想到这里还有德国坦克的英军,瞬间被打蒙了,数量坦克先后被击毁。而且由于仓促交战,英军坦克车组之前又大都下车休息,导致当魏特曼来袭后,很多英军坦克车组人员并不齐备,哪怕魏特曼的坦克将薄弱的侧后装甲暴露出来,英军坦克也没有抓住,因为坦克的炮手不知道死哪里去了。

一击得手后,魏特曼也没有恋战,指挥坦克迅速撤退,因为没有步兵掩护,坦克在巷战中面对步兵捞不到便宜。同时,魏特曼也打算返回驻地后,招来其他坦克与英军再战。而缓过神来的英军也迅速组织反击。

不过魏特曼还是冲了出去。同时由于担心身后可能的追兵,魏特曼指挥坦克从一个村庄缺口开出公路,准备从北面绕到东面再折回营地,以避开危险。

此时,英军坦克并没有展开追击,因为他们认为村子里也许还有多辆德军坦克,害怕陷入巷战陷阱,不敢贸然进村,而是组织兵力原地布防。但英军将注意力集中在公路上,没想到魏特曼会从路边麦田绕至侧面。

原来,魏特曼的小迂回却绕出了大战果。英军停在路边的车辆就像一排固定靶暴露在其右侧,他转动炮塔连连射击。英军的侦察车、反坦克炮、半履带车纷纷爆炸起火。

魏特曼干掉了公路上的英军后,又发现了位于213高地上的英军,魏特曼决定一不做二不休,继续经麦田向东开,于是213高地上的英军也被魏特曼一顿胖揍。

已经杀红了眼的魏特曼,好似长坂坡的赵云,杀了个七进七出。与此同时,德军有派来了4辆“虎”式和2辆四号坦克支援魏特曼。不过正当魏特曼志得意满的时候,一发英军的反坦克炮弹打在了他座车的前部,虽然这一击并不致命,却打断了魏特曼坦克的履带,魏特曼的战车就此瘫痪。 魏特曼只得和其他车组成员伺机逃回后方。

此时,英军已在村内严阵以待,贸然进村的德军坦克先后遭到伏击被击毁,却没有取得什么战果。战斗持续到傍晚,双方残存的坦克逐步退出战场,只剩下步兵和失去战车的坦克兵在村庄的街头巷尾你争我夺。最后,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机赶来,双方就此罢兵。

波卡基村之战后,德方宣称魏特曼的战绩是摧毁英军27辆坦克及若干其他车辆;英军方面,受到这次挫折的影响,他们的攻势在卡昂郊外停顿两周之久。波卡基村之战也成为装甲作战经典战例的代名词。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东斯坦因


位于卡昂城西北大约15公里的维莱.博卡日(Villers Vocage)坐落在一片山丘的西侧,在后来被称为213高地的蒙布洛克荒原和瑟尔河之间,这是个人口只有几千人的小村庄,是通往贝桑,巴约的门户

在维莱-博卡日镇上,有一条主干道,175国道,和两条较窄的街道,以东西向横穿其中,分别名为圣日耳曼路以及圣马丁路。在诺曼底登陆作战期间,由于第12SS装甲掷弹兵师“希特勒青少年师”在此的顽强防守,导致蒙哥马利麾下的英国和加拿大军迟迟无法拿下卡昂,而在这里,德军“阿道夫.希特勒”青少年师和装甲教导师之间存在一个缺口,于是蒙哥马利立刻下令,由刚刚登陆,齐装满员士气正旺,曾在阿拉曼立下赫赫战功的“沙漠之鼠”装甲第七师从这个缺口贯穿过去,然后向东与第51高地步兵师汇合,包围卡昂。

第七师下属第22装甲旅,包括三个坦克团:第四伦敦郡义勇骑兵团,第一皇家坦克团以及第五皇家坦克团,然后步兵部队为第131步兵旅,另外还拥有临时配给的皇家来复枪旅第一营。

第七师指挥官乔治.厄金斯少将挑选了以大胆著称的威廉.R.N.欣德准将以及其麾下的第22装甲旅作为先头部队,并将来复枪旅第一营以及131步兵旅作为其掩护力量调配至七麾下,进攻最初一路顺利,沿途没有遇到任何德军的有效抵抗,6月13日凌晨,他们进入了维莱.博卡日,兴奋的法国当地居民对英国坦克夹道欢迎,抛掷鲜花,并送上了苹果白兰地,面包和黄油,为了更加有效控制村子,欣德准将派出了第四伦敦郡义勇骑兵团A中队前往村庄东面,位于175号公里卡昂方向的科迪朗德山丘旁的213高地,他们的“克伦威尔”MKVII巡洋坦克和美制M5A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散落地停靠在绿草莺莺的田野中,而来复枪旅的反坦克炮半履带牵引车,以及几辆布伦机枪轻型输送车则紧靠公路排成一线,由于少数德军已经在先前的打击中慌忙撤离了该镇,十分放松的英军士兵们遂开始下车休息。

然而,就在不远处,危险正在悄无声息地逼近,已经连夜行军200公里,自法国北部古尔奈赶来的武装党卫军第101重装甲营已经抵达,德军大名鼎鼎的“坦克杀手”米歇尔.魏特曼( Michael Wittmann)当时担任第二连连长,在经过望远镜观察后,他迅速判断出,英军部队的队形和位置都相当有利于突袭,于是他驾驶212号“虎”和另外两辆僚车从田野附近的农舍旁冲出,然后沿着175号公里东西散开,将A中队和来复枪旅切成两半,魏特曼


屠瀛01


波卡基村,是一个距法国的交通枢纽卡昂有大概40英里的小村庄。在二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有“装甲老虎”之称的党卫军坦克中尉米歇尔·魏特曼驾驶着一辆代号“231”的虎式坦克,在这个平凡的小小村庄里,以自己坦克履带损伤的代价,击毁了英军27辆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从此,波卡基村名声大噪,成为了一个传奇的代名词。我们今天的人在回顾这一传奇战例时,不由得会问:“凭什么德军一辆坦克能击毁英军27辆坦克呢?尤其是在盟军还掌握着制空权的前提下。”

德军第101重装甲营装备的“虎式重型坦克”的优异性能,是波卡基村传奇得以诞生的基本条件。这种令人生畏的装甲怪兽拥有100mm厚的主装甲,一门无坚不摧的88mm火炮,还有当时德国先进的瞄准系统。据战后统计,每击毁1辆“虎式坦克”,美军就要付出5辆“谢尔曼”主战坦克的代价。

但是固然这种坦克较当时盟军装备的主战坦克显得要先进不少,但它并不是无敌的。尤其是在被击毁的英军27辆坦克中,有数辆“萤火虫”式坦克,这种坦克装备的先进主炮就可以在较远距离击穿“虎式坦克”的主装甲。

“装甲老虎”魏特曼以击毁120多辆坦克的战绩位列世界坦克击毁榜头名。据曾经和他一起战斗过的前德军第101营的老兵回忆说,魏特曼似乎拥有第六感,能够在战斗中快速找到敌军坦克的位置。不管魏特曼究竟是否拥有神奇的“第六感”,但他个人的确拥有顶尖的坦克战斗天赋,是一位极富实力的坦克指挥官。

在波卡基村之战中,魏特曼的“231”号坦克多次遭遇险境,最惊险的一次是一辆英军“萤火虫”式坦克与他正面相遇,距离不超过150米,在这个距离上,英军坦克可以轻易击毁他和他的虎式坦克,但不知为何,对方没有开炮,魏特曼和他的车组才得以死里逃生,这种运气不得不说是上帝保佑了。

但是上帝不会永远保佑一个人的,在1944年的法莱斯保卫战中,魏特曼和他的虎式坦克被一辆英军“萤火虫”式坦克正面击中,坦克当即起火爆炸,所有车组人员无一幸存,一个传奇也自此画上了句号。


呆萌聊剧


1944年6月6日,希特勒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盟军开始在诺曼底登陆,本来己在东线手忙脚乱的德军更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窘境。

几天后,盟军在滩头建立了稳固的登陆场,开始逐步向内陆纵深发展。盟军首要目标是卡昂一一一个不大但却是诺曼底地区交通枢纽的小城,承担攻击卡昂的盟军主要由以下部队构成:战线左侧为英第3师,中央为加拿大第3师,右侧是英第51师和第50师;另有英第7装甲师担当迂回任务,从右侧经175号公路向卡昂包抄。至6月13日英先遣部队第22装甲旅己进入波卡基村,绕到了德军装甲教导师侧后方。

德军为了弥补己方左侧防线的巨大缺口,拯救装甲教导师,命令机动的SS第101重装甲营驰援。该营编制为45辆“虎式坦克”,6辆“豹式坦克救援车”及124辆其它车辆,满员1037名官兵。他们6月7日即从营地出发,但因铁路系统遭盟军空袭毁坏,故200千米的路程全部依仗自己动力行进。然而,盟军的“暴风”式对地攻击机并未因此放弃对这支队伍的“眷顾”,该营一路遭受狂轰滥炸,抵达前线时己有半数车辆被毁。

13日清晨,一名德国尖兵慌张地跑回来报告:“英国人已经到达了前面的村子,距离这里不到2000米!”

德军米歇尔·魏特曼中尉(第101营先遣连指挥官)正在坦克旁睡觉。听到这个消息,他有点惊异:“英国动作真快呀!”说着,他已站起来,“霍夫林格,把你的231号坦克借我用一下。博比,给我当炮手。我们去确认一下情况。”

米歇尔·魏特曼

231号坦克是先遣连中状况最好的“虎”式坦克,而魏特曼自己的座车由于空气滤清器被弹片打坏,还在修理之中。

“出发!”魏特曼一声号令,“虎”式坦克轰隆隆地驶出了林间小路。前面就是波卡基村,英军近3个连的兵力已经进入村子,平时,没有人注意过这个离卡昂30千米的小小农庄,可从这天起,平凡的波卡基村声名大噪,成为装甲作战经典战例的代名词。

英军第22装甲旅的A连此时已穿越波村到达东侧的小山包——213高地,B连则停在村子西头的道路上集结,而团部的1辆M5A1轻型坦克和14辆“克伦威尔”正在村中,另外还有4辆侦察车和20辆M21半履带卡车以及1门35毫米反坦克炮(即英军的6磅炮,6磅炮的口径是57mm!!!))。

魏特曼可不了解这些情况,他通过村边的麦田直插入175号公路,正好楔入英军团部的车队中。进入公路后,他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可也被吓了一跳。原来离他最近的英军侦察车就在其右侧15米的地方(刚才由于灌木丛的遮掩,谁都没有发现对方),而左侧200米,几辆坦克的炮口正对着他的坦克。英军同样大吃一惊,他们也没想到这附近竟有德军装甲部队。而且是令人恐惧的“虎”式坦克。

大家还在发愣的时候,魏特曼首先反应过来:侦察车不足为惧,首先要干掉左边对其构成威胁的几辆坦克。于是,“虎”式迅速左转,炮塔则转得更快,博比没有瞄准,凭感觉就打出了第1发88毫米炮弹。转眼间,英军当头的M5A1被打得粉碎,而“克伦威尔”坦克似乎还没有装弹,只是静静地用炮口瞪着冲过来的“虎”式。88炮“咚——咚——咚”连续几炮,3辆“克伦威尔”的“眼睛”都闭上了。英军团部参谋亚当斯上尉坐在最后1辆“克伦威尔”上,他令坦克急速后退,躲入路旁的废墟中。

魏特曼发现有一辆英军坦克逃逸,但却不知道它就藏匿在附近,他继续前冲,正好路过亚当斯上尉的坦克面前,亚当斯没有反应过来,眼睁睁看着“虎”式薄弱的侧装甲从自己身旁掠过,失去了最佳的反击机会,当然也就成全了魏特曼继续创下惊人的战绩。

魏特曼加速向西开,他怕那些英国侦察车上的步兵追过来,因为在巷战中,坦克从步兵身上捞不到便宜。可当他行驶到街道拐弯处时,突然发现一队英军坦克正在前方150米处的路旁停*,其中还有“长鼻子”的“萤火虫”坦克。“虎”式的前装甲可以不在乎“克伦威尔”的75毫米短身管主炮,但“萤火虫”的76毫米长身管主炮在如此距离上击穿他的战车却是轻而易举。

“掉头!掉头!”魏特曼声嘶力竭地大喊着,“虎”式拖动着56吨的笨重身躯掉头而去。就在这时,一发“荧火虫”的76毫米炮弹打在其炮塔左侧,幸好射入角太小而被弹飞了。魏特曼一身冷汗,他知道在此多耽误1秒钟,都会有致命的危险,因为对方可以很容易地追上他,自己的“虎”式根本跑不过“荧火虫”。

冤家路窄,魏特曼的坦克刚刚转过身来,亚当斯驾驶的“克伦威尔”也从藏身处钻了出来,双方一打照面。都是手疾眼快,几乎同时开火。但亚当斯很不幸,他的炮弹只在“虎”式的防盾上打了一个浅坑,可自己的坦克却被打出了一个大洞,亚当斯虽然没有死,却被震得手足发麻,他踉跄地跳出“座骑”,跑向路边。

魏特曼继续东撤,他考虑身后有英军多辆坦克,而前面可能有大量步兵埋伏,说不定还有反坦克炮。当务之急是赶快返回驻地,把其它坦克招呼过来。于是他让“虎”式从一个缺口开出了公路,准备从北面绕到东面,再折回营地,以避开所有危险。

其实情况并不如魏特曼想像的可怕,英军B连的坦克并没有追击他,因为他们认为村子里也许还有多辆德军坦克,所


南辕北辙1201


1944年6月6日,希特勒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盟军开始在诺曼底登陆,本来己在东线手忙脚乱的德军更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窘境。

几天后,盟军在滩头建立了稳固的登陆场,开始逐步向内陆纵深发展。盟军首要目标是卡昂一一一个不大但却是诺曼底地区交通枢纽的小城,承担攻击卡昂的盟军主要由以下部队构成:战线左侧为英第3师,中央为加拿大第3师,右侧是英第51师和第50师;另有英第7装甲师担当迂回任务,从右侧经175号公路向卡昂包抄。至6月13日英先遣部队第22装甲旅己进入波卡基村,绕到了德军装甲教导师侧后方。

德军为了弥补己方左侧防线的巨大缺口,拯救装甲教导师,命令机动的SS第101重装甲营驰援。该营编制为45辆“虎”式坦克,6辆“豹”式抢救车及124辆其它车辆,满员1037名官兵。他们6月7日即从营地出发,但因铁路系统遭盟军空袭毁坏,故200千米的路程全部依仗自己动力行进。然而,盟军的“暴风”式对地攻击机并未因此放弃对这支队伍的“眷顾”,该营一路遭受狂轰滥炸,抵达前线时己有半数车辆被毁。

13日清晨,一名德国尖兵慌张地跑回来报告:“英国人已经到达了前面的村子,距离这里不到2000米!”

德军米歇尔·魏特曼中尉(第101营先遣连指挥官)正在坦克旁睡觉。听到这个消息,他有点惊异:“英国动作真快呀!”说着,他已站起来,“霍夫林格,把你的231号坦克借我用一下。博比,给我当炮手。我们去确认一下情况。”

231号坦克是先遣连中状况最好的“虎”式坦克,而魏特曼自己的座车由于空气滤清器被弹片打坏,还在修理之中。

“出发!”魏特曼一声号令,“虎”式坦克轰隆隆地驶出了林间小路。前面就是波卡基村,英军近3个连的兵力已经进入村子,平时,没有人注意过这个离卡昂30千米的小小农庄,可从这天起,平凡的波卡基村声名大噪,成为装甲作战经典战例的代名词。

英军第22装甲旅的A连此时已穿越波村到达东侧的小山包——213高地,B连则停在村子西头的道路上集结,而团部的1辆M5A1轻型坦克和14辆“克伦威尔”正在村中,另外还有4辆侦察车和20辆M21半履带卡车以及1门35毫米反坦克炮(即英军的6磅炮,6磅炮的口径是57mm!!!))。

魏特曼可不了解这些情况,他通过村边的麦田直插入175号公路,正好楔入英军团部的车队中。进入公路后,他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可也被吓了一跳。原来离他最近的英军侦察车就在其右侧15米的地方(刚才由于灌木丛的遮掩,谁都没有发现对方),而左侧200米,几辆坦克的炮口正对着他的坦克。英军同样大吃一惊,他们也没想到这附近竟有德军装甲部队。而且是令人恐惧的“虎”式坦克。

大家还在发愣的时候,魏特曼首先反应过来:侦察车不足为惧,首先要干掉左边对其构成威胁的几辆坦克。于是,“虎”式迅速左转,炮塔则转得更快,博比没有瞄准,凭感觉就打出了第1发88毫米炮弹。转眼间,英军当头的M5A1被打得粉粹,而“克伦威尔”坦克似乎还没有装弹,只是静静地用炮口瞪着冲过来的“虎”式。88炮“咚——咚——咚”连续几炮,3辆“克伦威尔”的“眼睛”都闭上了。英军团部参谋亚当斯上尉坐在最后1辆“克伦威尔”上,他令坦克急速后退,躲入路旁的废墟中。

魏特曼发现有一辆英军坦克逃逸,但却不知道它就藏匿在附近,他继续前冲,正好路过亚当斯上尉的坦克面前,亚当斯没有反应过来,眼睁睁看着“虎”式薄弱的侧装甲从自己身旁掠过,失去了最佳的反击机会,当然也就成全了魏特曼继续创下惊人的战绩。

魏特曼加速向西开,他怕那些英国侦察车上的步兵追过来,因为在巷战中,坦克从步兵身上捞不到便宜。可当他行驶到街道拐弯处时,突然发现一队英军坦克正在前方150米处的路旁停*,其中还有“长鼻子”的“萤火虫”坦克。“虎”式的前装甲可以不在乎“克伦威尔”的75毫米短身管主炮,但“萤火虫”的76毫米长身管主炮在如此距离上击穿他的战车却是轻而易举。

“掉头!掉头!”魏特曼声嘶力竭地大喊着,“虎”式拖动着56吨的笨重身躯掉头而去。就在这时,一发“荧火虫”的76毫米炮弹打在其炮塔左侧,幸好射入角太小而被弹飞了。魏特曼一身冷汗,他知道在此多耽误1秒钟,都会有致命的危险,因为对方可以很容易地追上他,自己的“虎”式根本跑不过“荧火虫”。

冤家路窄,魏特曼的坦克刚刚转过身来,亚当斯驾驶的“克伦威尔”也从藏身处钻了出来,双方一打照面。都是手疾眼快,几乎同时开火。但亚当斯很不幸,他的炮弹只在“虎”式的防盾上打了一个浅坑,可自己的坦克却被打出了一个大洞,亚当斯虽然没有死,却被震得手足发麻,他踉跄地跳出“座骑”,跑向路边。

魏特曼继续东撤,他考虑身后有英军多辆坦克,而前面可能有大量步兵埋伏,说不定还有反坦克炮。当务之急是赶快返回驻地,把其它坦克招呼过来。于是他让“虎”式从一个缺口开出了公路,准备从北面绕到东面,再折回营地,以避开所有危险。

其实情况并不如魏特曼想像的可怕,英军B连的坦克并没有追击他,因为他们认为村子里也许还有多辆德军坦克,所以不敢冒然进行巷战;英军团部的37毫米反坦克炮架好了,步兵也下车进入了阵位,但他们的注意力也只集中在公路上,根本没有想到魏特曼会从路边麦田绕到其侧面。

魏特曼也没想到,他的小迂回却绕出大战果。英军停在路边的车辆就像一排标靶暴露在其右侧,他将炮塔转向3点钟方向,88炮开始了精确的点射。英军的侦察车、反坦克炮、半履带车在路旁倾刻化成了灰烬,175号公路成为令人恐惧的战车墓地。

魏特曼清除了公路上的英军之后,又发现了位于213高地上的英军A连。A连当然也发现了公路上的情况不妙,可就是不知道敌人的炮火从何而来。他们只是将炮口对向公路,继续犯着与牺牲的战友们相同的错误。

魏特曼则一不做二不休,他继续经麦田向东开,A连的所有坦克的侧面又清晰地暴露在他的炮口之下,“荧火虫”、“谢尔曼”以及“克伦威尔”的正面装甲本来就不足以抵抗“虎”式的88毫米炮(即使在1500米远的距离),现在的距离却不到250米,而且A连在明处(开阔高地),魏特曼在暗处(灌木丛后的麦田里)。下面的一幕不必描述了,结果是总计23辆上述坦克在此遭到摧毁。

此时,波卡基村以东已无英军有效抵抗力量。魏特曼决定不回驻地了,他要杀个回马枪——到村中继续攻击英军B连。他沿着175号公路往回走,沿途都是他刚刚制造的钢铁残骸,不过此时,他无暇回味这一切,因为前面的村庄里正潜伏着杀机。

果然,当魏特曼在213高地逞威之时,亚当斯已经徒步跑回B连,战友们一见到他,还和他开玩笑:“上尉,你刚才是不是教训了‘虎’式坦克?”“白痴!团部已经被打光了,快通知A连,要小心。”

通讯兵赶紧用无线电呼叫A连,但沓无音讯。英军这才意识到事态严重,马上开始部署。

为了不与“虎”式发生正面冲突,它们在公路旁的楼房间隙中架起了反坦克炮,同时“萤火虫”和“克伦威尔”也都开进了断墙残壁之中以便隐蔽,这样也有利于攻击德国坦克的侧面。

魏特曼行驶不到200米,营部呼叫他:“231车,我们已进入村庄支援你,请加入编队。”德军第1连的4辆“虎”式、2辆四号坦克G型沿着与魏特曼原路平行的一条街道驶入了175号公路,另外2辆“虎”式从岔道向村内迂回。此时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逆转,胜负天平开始向德军倾斜。但魏特曼眼前一闪,一发反坦克炮弹打在了车首,虽然这一击并不致命,但“虎”式却偏向路边,紧接着又是“轰”地一声,另一发炮弹打断了它的履带,魏特曼的战车嘎然而止。从此时起,他由主角退居为观众。

几辆德军坦克仍向前疾驰,而几辆英军坦克却躲在墙角暗喜,因为他们报仇的机会降临了。

132号“虎”式刚刚开入射界,2辆“荧火虫”和1辆“克伦威尔”的火炮同时冒出了火光,3发炮弹将这辆“虎”式打瘫,131号“虎”式又从伙伴身旁冲了过去,其车组成员认为132号车虽被炸毁,可它的驱壳正好封住了敌人的射界,但他们没有想到,前面还有几门反坦克炮呢。结果,131号的炮塔被打飞了十几米远,紧踞其后的“虎”式和四号坦克也都被击毁在波村中央。

战斗僵持到傍晚,双方残存的坦克逐步退出战场,只剩下步兵和失去战车的坦克兵在街头巷尾你争我夺。此时,英国的12架“暴风”式战斗机赶来,将这个小村庄夷为平地。

1944年6月13日上午党卫军第101重装甲营第2连参加维莱博卡日战斗的“虎”式坦克名单

212号:车长魏特曼,战绩:1 辆“萤火虫”,7 辆“克伦威尔”,2 辆“斯图亚特”,1 辆“谢尔曼”炮兵观察坦克,若干半履带车,若干输送车。212 号从战斗打响那一刻起便在多辆“虎”式坦克的支援下沿175 国道攻入维莱博卡日,在市政厅广场附近遭到1辆“萤火虫”的拦截,左侧车体中弹导致坦克在急转弯后履带卡死抛锚,车组弃车徒步逃离。

231号:车长不明,战绩:若干半履带车,若干输送车,可能有1 辆“斯图亚特”。该车原本并不属于第2连在12日抵达维莱博卡日附近的6 辆“虎”式,它是在13日上午才赶到战场匆忙参战的。231号最早出现在175国道的北侧,是唯一一辆跟随魏特曼进攻维莱博卡日的“虎”式坦克。和魏特曼一样,231 号进入小镇没多久就遭到一辆“萤火虫”的拦截,观察窗中弹,所幸未造成穿透,只留下一处明显的凹坑,该车随即退出小镇返回175 国道,在受难地转角附近被一门幸存的6磅炮伏击击毁,驾驶员欧根·施米特阵亡。

221号:车长汉图施,战绩:不明。该车从175 国道南侧为魏特曼提供了火力掩护,没有进入维莱博卡日参战。

223 号:车长勃兰特,战绩:个人宣称战果为3辆“谢尔曼”,但175国道沿途并没有这种坦克,所谓的“谢尔曼”其实可能只是一些“斯图亚特”。该车从175国道南侧为魏特曼提供了火力掩护,没有进入维莱博卡日参战。

233 号:车长勒奇,战绩:无。该车因抛锚无法参加战斗,13 日上午一直在卡昂古道上观战。211 号:车长斯蒂夫,战绩:不明。魏特曼进攻维莱博卡日时,211号曾与234号一起向213 号高地发动过试探性攻击。

234 号:车长佐瓦,战绩:2 辆“克伦威尔”。该车的2个战果全是在进攻213号高地时获得,之后因引擎突发故障撤出了战斗。

1944 年6 月13 日下午党卫军第101 重装甲营第1 连参加反击作战时战损的“虎”式坦克名单

111 号:车长菲利普森,战绩不明,被英军坦克击毁于市政厅广场附近,车长本人生还。

113 号:车长恩斯特,战绩不明,被英军坦克击毁于市政厅广场附近,恩斯特阵亡。

121 号:车长卢卡修斯,战绩不明,被英军反坦克炮击毁在埃夫勒西道路上,车长本人重伤。

122 号:车长扎拉门,战绩不明,被英军反坦克炮击毁在小镇南面的街道上,车长本人负伤。

123 号:车长斯沃博达,战绩不明,被英军反坦克炮击毁在小镇南面的街道上,斯沃博达阵亡。

131 号:车长哈恩,战绩不明,在小镇南面的街道上被英军反坦克炮击伤,后修复。


风亦寒lt


1944年6月6日盟军登陆诺曼底,几天后,盟军在滩头建立了稳固的登陆场,盟军首要目标是卡昂。波卡基村是一个离卡昂30千米的小小农庄,英军近3个连的兵力已经进入村子,绕到了德军装甲教导师侧后方。德军为了弥补己方左侧防线的巨大缺口,拯救装甲教导师,命令机动的SS第101重装甲营驰援。6月13日的波卡基村之战,英军共损失27辆坦克和其它战斗车辆,这些全是魏特曼一人包办的,此后魏特曼的坦克也被击中,德军其余坦克被悉数击毁。从这天起,平凡的波卡基村声名大噪,成为装甲作战经典战例的代名词。


财税有道123


换个战役,小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