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要被淘汰,还是被自己人淘汰更好。”这样想的人,活成怎样

-情景难题-

“我想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good idea!”

你一定有过这样兴奋的时刻,对不对?

那么结果呢?

网络上曾有这么一个段子:

当你想到一个idea,可能有1000人已经想到,有100人准备实施,有10人开始做了,有1人已经做出来了。

所以说,尽管你富有先见性,抓住了机会,但如果不能以最快的和最佳的方法让机会变为现实,也就是说在所预见到的未来蓝图上构思出新的事业并付诸行动,那么结果也是:

“反正要被淘汰,还是被自己人淘汰更好。”这样想的人,活成怎样

当然,问题也就来了:如何培养构思能力呢?


-书中的答案-

《专业主义》这本书告诉我们:为了使预见到的机会和事业不至于变为空想,我们必须有自我否认的勇气。

“反正要被淘汰,还是被自己人淘汰更好。”这样想的人,活成怎样

◎勇于自我否定

我们都会这样的通病:

不擅长抛弃自己固有的想法和经验,喜欢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中,这可危险着呢。

此时,强迫性的“逆向思维”可以让我们跳出这个“框子",你可以尝试去否定自己的构想,并以此为出发点重新构思事业。来,看2个例子:

例子1,有请韦尔奇先生

他断定“不能进行自我否定的企业终将破产”,他让员工通过猜测竞争对手的做法,为自己的公司赢得利润,即通过思考“竞争对手是怎么进攻通用电气的”来促进公司的发展。

例子2,有请日本纸质媒体冠军公司——利库路特公司

它对自己更“狠”,它在自己公司内部创办并发展竞争对手的事业,以自己的事业吞并自己的事业,并把它作为发展的动力,他们的观点是:

“反正要被淘汰,还是被自己的人淘汰更好。”

这是一种否定自我而求发展的气魄!


◎追求“深度经济”

如果企图搞多样化来扩大事业的规模,那么便会丧失至关重要的机动灵活性。

为了避免被市场向你发出逐客令,我们更需要把事业的核心限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然后向纵深发展,以使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玩的就是“深度经济”。


◎视成功为“过去时”

当遇到自己不了解的现象时,不要用“成功时”的知识和价值观来做出判断,相反地应该放弃判断,冷静地观察这种现象。

可以尝试“Why×5”——问5次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可能会不得不放弃自己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一些东西,但却能

让自己的思维从作茧自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今天,也是以大前研一的一句话结束:

“反正要被淘汰,还是被自己人淘汰更好。”这样想的人,活成怎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