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梓康熙年間就發明了28連發的“機關槍”,為何反被流放寧古塔?

王昆立


對,戴梓是康熙時期的火器專家,可惜並未受重用,只在宮廷的火器局待了四五年就被排擠,一個小小的讒言佞語就被流放到遼東,最後病死在鐵嶺,戴梓的悲劇,歸根究底與清統治者文化專制主義有直接關係,就算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也有橫暴、兇殘的劣跡。

《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火槍、火炮的使用。

先說一下戴梓28發機關槍的事兒,戴梓是杭州人,出生書香門第,父親戴蒼是個畫家,從小跟著父親讀書作畫,但他又對火器製造有濃厚的興趣,並且有了自己的發明,長大後本是要參加科舉的,誰知爆發了三藩之亂,1673年康親王傑書率軍南征時,路過杭州,戴梓以獻上連珠火銃參軍並立功,跟著康親王回到北京後,授翰林院侍講,負責編書,後來康熙把火器局搬到了養心殿,準備搗鼓槍炮,才把戴梓調過來,所以戴梓就在這裡當值。

戴梓研發的子母炮,康熙賜名為“威遠將軍炮”。

據張廷玉編的《清文獻通考》記載,戴梓回朝後給康熙獻上了連珠火銃,在光緒年編的《國朝耆獻類證初編》一書也引用此說法,所以民國時編《清史稿》時,把這段也記錄進去,但連珠火銃是不是28發的機關槍無法考證,剛好紀曉嵐在自己的《閱微草堂筆記》裡,詳細的記錄了相關的事情,該書記載,紀曉嵐和戴梓的孫子戴遂堂是好友,兩人在交談中,戴遂堂講過自己祖父曾製作了一支可以連續28發的鳥銃,所以不管戴梓是否給康熙進獻過28發的連珠火銃,他肯定是能製造出連續發射的火器的。

南懷仁,康熙時的來華傳教士,會搗鼓一些新鮮玩意兒,受康熙寵愛,他向康熙進讒言詆譭戴梓。

可是好景不長,戴梓在火器局只待了短短几年時間就被流放了,雖然此間研發出了子母炮、蟠腸鳥槍,但同時研發的還有歐洲傳教士南懷仁等人,戴梓的精良技藝搶奪了南懷仁等人的功勞,受到排擠,當時的南懷仁是康熙身邊的紅人,在天文歷算方面貢獻很大,誰知在火器方面不如一個山村野夫的閉門造車,於是向康熙讒言,戴梓私通東洋人,而戴梓是否真私通東洋人無法查證,可能僅為朋友見過面或探討過技藝之類,但被當成把柄,康熙信以為真,將其流放遼東。

圖為康熙御製火槍,自來火二號槍。

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怎會如此草率的將火器天才予以嚴懲,是糊塗了嗎?不是,康熙不會調查嗎,當然會,但尋根究底的原因,還是無法逾越禁錮思想的專制主義。一說起滿清統治者禁錮思想,就想到文字獄,但文字獄只是一方面,其它還有很多,比如火器,因為火器是大殺傷性武器,滿清統治者絕不會讓民間普通百姓掌握這項技術,當時的槍炮局可是設在養心殿的,在康熙的眼皮底下,控制的非常嚴格,製造出的火器僅供八旗和皇室使用,綠營兵使用的是質量最差的破銅爛鐵的火器,數量還極有限。

戴梓有四子,其中第三子戴亨最出名,是遼東三老之一,留有《慶芝堂詩集》。

當年山西總兵上奏康熙,說自己的火器實在無法使用,請求更換,被康熙嚴厲拒絕。再回到戴梓身上,民間的一介布衣,沒有任何背景,就能自行研製出如此精良、大殺傷性的火器,康熙作何感想?今天是給朝廷獻炮,改明兒如果給敵人獻炮那就是巨大的隱患,有了一個戴梓,就有第二個、第三個戴梓,所以一定要將此長扼殺搖籃之中,所以從康熙開始,全國包括火器在內的兵器書籍全部銷燬,像《武經》、《武備志》等書全列為禁書,這也是為什麼火器到了清朝時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也是康熙為什麼要扼殺戴梓的原因。


圖文繪歷史


首先,戴梓的28連發機槍,沒有任何的實戰能力。稍微想一下就知道,所謂28連發機槍,就是28個裝好彈藥的子銃,安裝在琵琶型槍身內部,使用一個槍管對外射擊。由於這是單兵武器,因此採用的子銃都非常小,可以裝填的彈藥非常有限,而且槍管很短。

這種武器的射程威力都非常有限,從身管和子銃長度來看,真正射程不會達到鳥槍的三分之一。也不具備重新裝填能力。畢竟在戰場上,為28個子銃重新安裝火藥和鐵子,需要的時間起碼在20分鐘。

同時,這還是一支火繩槍擊武器,這種武器實際戰鬥能力,還不如清軍從準噶爾獲得的土耳其技術贊巴拉火繩槍,裝藥多,身管長,可以在遠距離打穿鐵甲,直接導致了鐵甲在我國大面積被淘汰。在火繩槍,抬槍排槍射擊下,這種所謂的28連發機槍,根本就是自殺武器。

如果是火炮,所謂的28連發機槍,又威力太小,在紅夷大炮和子母炮面前,無論射程,還是威力,都相差不是幾十個檔次的問題。

到了1870年在高性能炸藥,金屬子彈,全新冶金技術和機械技術出現以後。法國才出現了37管機槍,但是都是使用定裝金屬子彈,使用搖動手柄轉動。完全不是戴梓那種,28個小火銃綁在一起,使用一根槍管的多管火繩槍可以比較的。

但是就是這樣這種蒙蒂格尼式機槍,也因為不適合實戰而被淘汰。至於,戴梓那種多管火繩槍,其實在明朝就有,各種10管火繩槍,早就證明在實戰當中沒有任何用處,就連射程只有16米的騎射都可以輕鬆碾壓。

比戴梓那種武器還要神奇的各種火繩武器,在明朝數不勝數。一個比一個神奇,就是都沒有實戰能力。什麼28連發機槍,沒有上彈,閉鎖,擊針擊發,退彈等等能力,也沒有金屬子彈。就是把一堆小火銃綁在一起而已,明朝把100支火箭綁在一起的一窩蜂都有,就更不要說這個28管小手銃了。


深度軍事


這個問題可笑的要死。

戴梓這個自來火槍,根本不是他自己發明的,而是仿製昂立亞國進貢的琵琶鞘燧發槍,就是下面這貨。

這是故宮收藏的琵琶鞘燧發槍,昂立亞國其實就是英格蘭,所以說這種火槍的專利是屬於英國的。當然,這種槍的特點就是在槍托開兩個空間,一個空間作為貯存彈丸的彈倉,一個是貯存發射藥的藥倉。彈倉和藥倉由機輪和槍膛連接,由擴機將彈丸和發射藥推入槍膛,再扣動扳機燧發發火。
彈倉和藥倉



機輪
再補一張圖,連珠火銃內部結構


這種槍的優點很明顯,只要一次性將彈倉和藥倉貯滿,就可以省卻裝填時間,提高了射擊效率。這是因為當時的火繩槍和燧發槍都要將發射藥從槍口倒入槍膛,再用通條搗實,然後將彈丸從槍口送入,再瞄準射擊。但是缺點也十分明顯:第一,發射藥無法搗實,導致火藥不能充分燃燒;第二,氣密性存在問題,容易漏氣。這就導致彈丸的射程和殺傷力打了折扣,而且這種火槍製造工藝複雜,不適合大規模裝備,所以雖然東西方都在同一時間接觸了這種火槍,但是都在同一時間拋棄了這種雞肋,繼續將前裝槍使用了兩百多年。所以,這種東西只能作為君主、貴族獵奇的玩具而不會成為制式裝備。戴梓的紡織品相比於原廠貨並沒有什麼創新,只是把槍托拉長讓其能夠貯存28發彈丸罷了。


至於這貨是機關槍嗎?當然不是,這貨嚴格來說就是一種後裝燧發槍,其發火原理和現代機步槍大相徑庭,而且彈藥也是分裝的,根本不是現代的定裝彈。

《中國大百科全書》定義機槍是帶有兩腳架、搶架或是槍座,能實施連發射擊的自動槍械。《蘇聯軍事百科全書》定義是步兵射擊用自動武器。日本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的定義是一種扣引扳機不放時能夠連發,同時又可進行單發的口徑11毫米以下的自動武器。可見各國對於機槍的定義有一個共同點,即機槍是自動武器。自動武器是指靠發射時形成的火藥氣體的能量自行退殼裝彈和連發射擊的武器,即只要扣住槍械的扳機不放,就可連續射擊,直至彈倉的彈藥全部耗盡為止。

另外再附上英文槍支分類

火繩槍:Arquebus;滑膛步槍:Musket;線膛步槍、來復槍:rifle ;連珠步槍:repeating-rifle;半自動步槍:a semi-automatic rifle;、a self-loading rifle;自動步槍:automatic rifle;突擊步槍: Assault rifle;衝鋒槍:submachine gun;機槍:machine gun

這個琵琶鞘自來火槍以及戴梓的紡織品頂多屬於repeating-rifle,不可能是machine gun,甚至連步槍都算不上。


至於戴梓為何被流放,是這樣的,根據《清史稿》記載:

梓通天文算法,預纂修律呂正義,與南懷仁及諸西洋人論不合,鹹忌之。陳弘勳者,張獻忠養子,投誠得官,向梓索詐,互毆構訟。忌者中以蜚語,褫職,徙關東。後赦還家,留於鐵嶺,遂隸籍。

所以可以得出結論,戴梓情商不高,和康熙的大紅人南懷仁結了樑子;同時又命犯小人,導致被南懷仁給擺了一道,才被流放關東,最後成為鐵嶺人。呵呵,根本不是某些二傻說的康熙防漢,而且康熙對火器的興趣遠高於明朝,清朝也逐漸成為全火器軍隊。

最後說一下,拜託各位二傻無知就要點臉,少張嘴放屁。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戴梓康熙年間就發明了28連發的“機關槍”,為何反被流放寧古塔?(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小編首先分析一下標題再回答問題,首先戴梓不是流放寧古塔,而是盛京,就是現在的瀋陽,其次,標題顯示戴梓是因為發明“機關槍”才被流放,其實不是這樣的,背後的隱情小編為你一一道來。

戴梓其人和他的機槍

戴梓是浙江杭州人,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戴蒼,是清早期著名的畫家,代表作《看竹圖》,在父親的影響下,戴梓從小就喜愛讀書,簡直是無所不讀,戴梓的一生多才多藝,他懂天文、通兵法、擅詩畫、會治水,最厲害的是擅長機械、兵器製造,最不喜歡的是爭權奪利,用現在的話說,是一個典型的技術男。

那一年,吳三桂造反,耿精忠起兵響應,進犯浙江,康親王傑書奉旨討伐,戴梓棄筆從戎,隨軍出征,由於他長期以來對軍事很有研究,很快嶄露頭角,受到康親王重視,兩個人的計謀經常不謀而合。

平叛勝利後,康親王把他推薦給康熙,康熙親自召見,給了他一個翰林院侍講的職務,到南書房編史書去了。

專業不對口呀,戴梓老鬱悶了,於是就在家裡搗鼓,最終他發明了一種叫做“連珠火銃”的武器,這種武器的儲藏了28發火藥鉛丸,有兩個銃機,實現了連續射擊,這可不得了,簡直就是機關槍的前身,具體實物見下圖。

這是電視劇中倪大紅扮演戴梓發明的“連珠火銃”,太雷人了,你以為觀眾都瞎呀,這明明就是丹麥生產的麥德森機槍。真正的“連珠火銃”已經不復存在了,不過和下面這個故宮收藏的17世紀末荷蘭的燧發槍倒是有幾分相似,可以參考一下。

有點像現代的獵槍,還是沒有機槍的形態,但是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它比麥德森機槍早了200多年。

網友會想,如果清朝軍隊全部配發這種武器,是不是可以橫掃全球了,最起碼不至於被列強圍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戴梓並沒有將這種大殺器交給部隊,而是“藏器於家”,據說是被一個夢給嚇到了,有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人責備他“上天有好生之德,你要是把這件武器流落人間,你就會斷子絕孫”,於是“連珠火銃”成了戴梓的私人收藏品了。

戴梓和南懷仁,要命的火炮

“連珠火銃”雖然比較牛,但是在戴梓一生的軍工創造力,這只是一個小玩意。

1686年,荷蘭使者送給康熙一杆“蟠腸鳥槍”,康熙送給戴梓研究,戴梓很快就給山寨了,造出來10枝贈送給荷蘭使者,把對方嚇了一大跳。

後來康熙讓他仿造西班牙、葡萄牙造的“佛郎機”,戴梓5天時間就給造出來了,威力更猛,康熙對他在火器方面的才能深感詫異。

其實,戴梓最厲害的大殺器是“沖天炮”,來自比利時的傳教士南懷仁向康熙炫耀他們國家的“沖天炮”多麼多麼厲害,康熙就命令南懷仁負責建造,他折騰了一年也沒有結果,康熙非常失望,就命令戴梓負責建造,從下命令到拉出來試炮,只用了8天時間。

這門火炮長二尺一寸重三百斤左右,能在三里的射程內發射空心爆炸鐵彈,對快速移動的目標造成極大的殺傷,還能調整射角,來改變射程。

經過實射,此炮火力威猛,彈無虛發,康熙非常高興,大加讚賞,賜名“威遠大將軍”炮,還把戴梓的名字刻在炮上,並用來對付準噶爾叛亂,成為清軍的一個秘密武器,立下了大功勞。

戴梓成也“沖天炮”,死也“沖天炮”,造炮本來是康熙的科學啟蒙老師南懷仁的任務,結果讓戴梓給摘下頭籌,南懷仁丟了臉,伺機暗中報復。

戴梓冤案

戴梓這個技術男,不善於當官,他剛正不阿,敢講敢說,在朝廷得罪了一些人,造“沖天炮”更是讓康熙的紅人南懷仁丟臉,這都給他埋下了禍根。

張獻忠的養子陳宏勳投降清朝後,封了一個官職,他向戴梓索賄,戴梓根本不吃這一套,南懷仁知道此事後,立即找到陳宏勳,讓他出面,誣告戴梓“私通東洋”,康熙不辨真假,立即逮捕戴梓,最終判流放,舉家流放到盛京。

到盛京後,天寒地凍,敗絮冷炕,一家人過得非常艱辛,只能到山裡撿榛子充飢,幸虧除了造武器,戴梓還有一個看家本事——畫畫,他的畫在當地還是比較受歡迎的,雖然不能大富貴,溫飽是解決了。

讓一個技術男不玩技術玩書畫,戴梓在盛京過得非常鬱悶,閒暇之餘寫詩抒發心情,由於他經常和老百姓在一起,所以他的是滿滿都是抒發農民的苦難生活。

戴梓在盛京和鐵嶺流放了35年,沒有一天不盼望著皇恩浩蕩,赦免回京,但是他始終沒有盼到康熙的赦免令,最終於雍正四年(1726年)在鐵嶺抑鬱而死,終年78歲。而排擠他的南懷仁於1688年去世,終年65歲。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戴梓28連發連珠銃的說法存疑,據其家人說,戴梓因害怕禍及子孫,沒敢將這項發明獻出來。所以,到底是真是假,沒有實際驗證。不過,戴梓確實是一位傑出的火器專家,他發明的“子母炮”,被康熙賜名“威遠大將軍”,並在徵噶爾丹的戰役中發揮了巨大威力。

戴梓的流放地不是寧古塔,而是盛京(瀋陽),原因就是他被比利時人南懷仁,及張獻忠的養子陳弘勳誣告為勾結東洋人。康熙帝因此褫奪了戴梓的所有職務,將其全家流放遼東。十三年後,戴梓遇上大赦,獲准歸鄉,但他選擇了終了鐵嶺,在鐵嶺度過了人生中的最後二十二年。

戴梓的“連珠火銃”和“子母炮”

戴梓在科舉出仕的社會,顯得很另類,他並不是科舉出身,而是因為擅長兵法和火器發明,受到康親王傑書的賞識,並推薦給康熙帝。因為在追隨傑書平定耿精忠的戰役中有功,又精通詩書繪畫,戴梓被康熙授予翰林院侍講。


這個任命其實就很有意思,戴梓最擅長的火器發明,在大清國沒有對應的專職機構,可以供他發揮專長,他只能被生搬硬套,按舊體制被安置於翰林院。

戴梓在平三藩之亂的戰役中,就向傑書獻上了他的連珠火銃。不過,沒有文字記載他這款連珠火銃的使用效果,真正發揮威力的是,被命名為“威遠大將軍”的“子母炮”。

“威遠大將軍”是戴梓在西班牙“弗朗機”大炮的基礎上改進的,炮長0.672m,重量180kg,炮彈10-15kg。戴梓製造這門大炮,僅僅用了八天時間,由此可見,這是一門改良炮。

康熙在二徵噶爾丹時,這門大炮發揮了巨大威力。在昭莫多戰役中,“威遠大將軍”連發三彈,炸得噶爾丹大營血肉橫飛,“子在母腹,母送子出,從天而降,片片碎裂,銳不可當。”噶爾丹大軍慌忙敗逃。

此外,戴梓還仿製過荷蘭人的“蟠腸鳥槍”,並被康熙作為回贈禮品,送給荷蘭人,讓荷蘭人驚訝不已。

戴梓與南懷仁的是是非非

大概就是由於戴梓超強的仿製和改進能力,他受到列強的忌憚。南懷仁,比利時人,一位在中國生活了三十年的傳教士。南懷仁在大清掌管欽天監,官居二品工部侍郎,對東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南懷仁和戴梓一樣,也是一名傑出的機械工程師,擅長火器設計。戴梓大量仿製和改進槍炮,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不管什麼樣式的西方槍炮,到戴梓手上,幾天就能仿製出來。

史料說,戴梓的才能讓南懷仁非常嫉妒,這就是他陷害戴梓的緣由。我覺得這恐怕只是其中之一,戴梓的仿製和改進能力,最不願意看到的是西方列強。

那時候,雖然沒有知識產權保護,但誰也不願意自己的東西,被別人剽竊仿製。更何況,這種涉及國家武裝安全的技術,都是各國獨門秘籍,戴梓肯定觸動了相關武器製造商,和某些西方國家的利益,這才是最主要的,南懷仁恐怕只是那個利益集團的代表而已。

戴梓身上還有一個致命傷,他為人過於剛直,不善處理人際關係,因而同僚之間多齟齬。這也是技術型人才的通病,他與南懷仁的交惡,跟他的性格特點有很大關係。同時,也因為這個性格,使戴梓缺少堅強的後盾,受到排擠打擊也是必然的事。

28連發“機關槍”的真偽

關於戴梓的28連發“機關槍”的記載,出於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記載:

“(戴遂堂)言少時見先人造一鳥鏡,形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於銑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若牝牡,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銑發矣。計二十八發,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擬獻于軍營,夜夢一人訶責曰:上帝好生,汝如獻此器使流佈人間,汝子孫無類矣。乃懼而不獻。”

戴遂堂是戴梓的後人,他向紀曉嵐透露了先祖戴梓,曾經制造了28連發,並具體描述了該槍械的結構。本來戴梓是準備將這項發明獻出來的,但卻因為一個夢,打消了念頭。夢中有人責備戴梓:你這個發明違背了上天好德的天道,如果流傳於世,你的子孫就會滅絕!

一個夢,嚇住了戴梓,他沒敢將28連珠火銃公諸於世,而是“藏器於家”。從戴遂堂的描述來看,他還是小時候見過。

不過,這段記載很可疑,首先戴遂堂的一面之詞不足為證,誰也沒見過實物,連戴遂堂自己也只是在小時候見過。其二,記錄這件事的《閱微草堂筆記》也不是歷史資料,而是志怪小說。也就是說,紀曉嵐自己都沒把這件事當歷史!

世界上第一挺機關槍,誕生於十九世紀中後期的比利時,手搖式25連發。不過,這挺機槍因故障太多,並不能真正發揮作用。直到十九世紀末,才由美國人馬克沁發明了火藥燃氣驅動的機關槍,並在英國對南非的殖民戰爭中首次運用。

如果戴梓的“機關槍”是真,足足早了西方世界兩三百年,可惜沒有任何實物證據。個人認為,以大清的技術水平和製造條件,不大可能造出“機關槍”,以訛傳訛的可能性較大。

戴梓就是歷史的悲劇

即便戴梓沒有發明28連發“機關槍”,他也算是那個社會,傑出的機械製造專家。他發明“子母炮”和仿製連珠火銃時候,不過四十歲。在他一生中,他有三十五年的時間,被流放東北,並在鐵嶺苦度餘生,白白浪費了他的才華。

可惜的是,大清王朝對科技的認知,還停留在“奇巧淫技”的層次,導致科技人才得不到重視。像戴梓這樣的發明創造,被西方人視為至寶,在大清國,只能算作消遣的玩具,從來沒有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即便戴梓的“子母炮”已經發揮除了巨大價值,雄才大略的康熙帝,也沒有擺脫認知的侷限性。

這不光是戴梓個人的悲劇,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一個民族的悲劇!


尋根拜祖


首先需要糾正一下,提問裡康熙年間戴梓發明的“28連發機關槍”,嚴格來說,根本不是機關槍。而且晚年淒涼的戴梓,也沒有“流放寧古塔”。

它的學名叫“連珠銃”,是一種琵琶形狀的新型火槍,其槍脊上儲存火藥彈丸,以機輪來操縱裝填,開火時一口氣能連發28發。這種當時的新穎火器,屬於一款升級版的燧發槍。與今天故宮博物院收藏的17世紀末荷蘭燧發槍性能相似。雖然屬於當時領先全球的槍械,但與近代機關槍真心不搭。研發成功後也沒裝備軍隊,只成了戴梓的私人藏品。

但雖然如此,這構思精密的“連珠銃”,依然是清初軍工強人戴梓的實力見證。而且放在戴梓一生的奇特軍工創造裡,“連珠銃”也只是個小意思。

戴梓,浙江官吏家庭出身的讀書人,年輕時就不愛四書五經,卻偏愛讀書人鄙薄的火器軍工技術。三藩之亂時,一腔熱血的他放棄安逸生活從軍,親手開發的火器,從此在戰場上初露鋒芒。後來一路官升康熙皇帝的南書房翰林院侍講,其爐火純青的研發能力,這時起更是大爆發。要論貢獻最大的,卻是他的一項獨家成果:沖天炮。

沖天炮,又名“威遠大將軍”炮,這種戴梓研發的野戰炮,長二尺一寸重三百斤左右,能在三里的射程內發射空心爆炸鐵彈,對快速移動的敵人形成覆蓋殺傷,且能夠通過調整火炮的射擊角度,來操縱射程的遠近。即使對面是高速兇悍的騎兵,也保證能以洶湧火力大殺一片。後來清王朝平定準噶爾叛亂的戰爭裡,戴梓的沖天炮更成了清軍戰場的神奇,多次把擁有沙俄火器的準噶爾騎兵瞄準了暴錘,殺出清王朝赫赫武功。

不誇張的說,在康熙年間半個世紀的征戰裡,以其奇特創意不停升級火器裝備的戴梓,幾乎是親手把清軍火器水平拽到世界先進位置。而且這位康熙年間的幕後英雄,還寫出了著名的《治河十冊》,是近代中國黃河治理工作的絕對寶典。對四書五經無感的他,詩文卻寫的獨具一格,其針砭時弊的詩歌,堪稱清代中前期裡的獨一號。想要了解清初的世態民情?體會康熙年間的苦難民生?讀戴梓的詩,經常就是秒懂。

可以說,放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如戴梓這般多才多藝的強人,也是相當罕見。能夠如此人物,能夠主動請纓,半生為國家嘔心瀝血,真堪稱“天賜大清”。

但無奈的是,當時的康熙皇帝,還是特別寵信外國傳教士南懷仁之流,多次以強大軍工發明搶了南懷仁風頭的戴梓,當然也就招了恨,終於給戴梓編造了“私通東洋”的罪名,也就不出意外,慘遭康熙帝流放。雖然不是流放到酷寒的寧古塔,卻也被趕到了盛京(今瀋陽),度過了三十五年流放生涯,直到雍正帝登基後才得到赦免,卻也已年老體衰。雍正四年(1726),這位不世出的軍工強人,黯然病故在鐵嶺。

而在戴梓病故一百一十四年後,鴉片戰爭戰場上,面對武裝到牙齒的英國侵略者,清軍的火器裝備,竟破爛到連康熙年間都不如的地步。猴急著要造火炮的清王朝,連當年的造炮圖紙都找不到。這恥辱的景象,真辜負了當年戴梓,那一腔報國的熱血。

參考資料:《清朝文獻通考》、《皇朝禮器圖式》


我們愛歷史


戴梓(1649-1727)字開文,錢塘人,多才多藝,除了卓越的火器製造才能,在詩書繪畫,天文曆法方面也有造詣,康熙12年,三藩叛亂,次年6年,康親王傑書率軍南征,路過杭州時,25歲的戴梓以布衣身份從軍,獻上“連珠火銃”製造之法,班師回朝後,經康親王傑書推薦,戴梓受到了康熙的召見,授翰林院侍講之職。

戴梓所該改良的“連珠火銃”,在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也有記載,由於此敘述來自其後人戴遂堂,所以描述應該相對可信。根據紀曉嵐的記載,此銃“狀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於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牡牝,扳一機則火藥彈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矣,計28發。”。根據描述可知,這是一種連扳連射的燧發槍,簡化了裝填手續,每裝填一次,可連續發射28發子彈。

今天,不少歷史研究者,誤認為這是一種類似近代機關槍的槍支,但機槍的原理是利用擊針後裝式槍機,第一發槍彈射出後,利用火藥燃氣的反衝力,推動槍管後座一段距離,並利用後座的衝力,完成打開槍機,退出彈殼和裝彈重新發射這個程序循環,與單發燧發槍的工作原理完全不同。

根據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舶來火器顯示,有一支二等自來火二十出琵琶鞘槍,來自“昂里亞國”,其彈藥裝填方式與技術都與戴梓的“連珠火銃”十分相似,所以說,戴梓的“連珠火銃”應該就是基於這支燧發滑膛後裝槍進行的改良。

除此之外,戴梓還成功放置過西洋進口的“蟠腸鳥槍”和沖天炮,康熙親自命名後者為“威遠將軍”炮,是後世臼炮的早期雛形,適合於曲射,仰攻山間城寨工事,沖天炮在康熙35年遠征噶爾丹之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那麼為什麼戴梓會被流放?根據清史稿的記載,康熙三十年(1691),由於和“南懷仁及諸西洋人論不合,忌之。陳弘勳者,張獻忠養子,投誠得官,向梓索詐,互毆構訟。忌者中以蜚語,褫職,徙關東。後赦還家,留於鐵嶺,遂隸籍”雍正四年(1726),戴梓卒於遼東,年七十八。戴梓在遼東流放長達三十五年,有《耕菸草堂詩鈔》四卷。

順便說一句,康熙一朝對火器的製造進行了非常嚴厲的規定。為了維護八旗軍對綠營的武器裝備優勢,以及阻止各地人民武裝起義的可能,康熙規定,造炮之處分為三,最精良的在紫禁城內的養心殿造辦處,產品稱“御製”,供京營八旗使用,第二處在景山,產品稱“廠制”,質量稍次,而清軍主力綠營所用火炮,在鐵匠營製造,質量最低,技術最為落後。各地方只能製造單兵輕火器鳥槍和輕型火炮,以及火藥,各省督撫必須先向兵部工部申請,批准後才能開始製造。

至於單兵火槍,根據《皇朝禮器圖式火器》,共有58種,其中御製御用槍16種,而燧發槍有3種,這種技術先進的利器,全部只能“御製御用”,嚴禁外傳,另外,清代中後期後,根據《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嚴格規定了所有重型火器的樣式,成本,固然有利於監督管理,但也不利於改良創新。另外,由於中國缺乏歐洲的自然科學研究基礎,使得本土火器只能採取對西來產品進行仿造和局部改良之路,所以即使戴梓沒有遭遇貶斥,中國本土軍工技術的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


用戶69792950182


戴梓沒有被重用原因有幾個大家可以參考:

一、康熙皇帝不信任戴梓,導致最終的結果:

康熙皇帝其實並不像是電視劇或者是電影上面描繪的那麼偉大,他是一個擁有著狹隘民族主義情緒的領導者,這一點從康熙對待滿漢大臣就能夠看出一個大概!另外康熙皇帝對於漢人十分不信任,他興起了文字獄,當時造成了很多漢人被無辜牽連。戴梓雖然為康熙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戴梓畢竟是一個漢人,他越是聰明能幹,那麼就會越受到康熙的猜忌,其實戴梓的悲劇,就是康熙滿漢有別的一個深層次原因。

二、保護自己統治地位的一個手段:

戴梓在武器研究方面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所以他研究的二十八連發的槍支,在當時來說絕對是無敵的角色。可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戴梓的這個發明,無異於很可能會對康熙的統治帶來威脅,滿族人基本上是齊射為主的民族,康熙擔心這些技術一旦普及的話,那麼滿族人將會沒有任何的優勢,所以這也是戴梓悲劇的一個原因。

三、康熙和戴梓有一定的政治分歧:

康熙皇帝表面上似乎有容人之量,其實內在來看他是一個疑心很重的人。戴梓作為一個官員,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可是康熙和他有很多對立的地方,因此戴梓悲劇就被埋下了伏筆,最終被髮放到寧古塔!


奉史為師


戴梓算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了,他懂兵法,還知天文,書畫也畫的比較好。除此之外呢?他還是火器專家,這就十分厲害了。


在康熙年間,由於耿精忠和吳三桂叛亂,這才給了戴梓在歷史上出場的機會,他在戰爭初期應徵入伍,後來因為有功,被授予道員。後來戰亂平定了之後呢?康熙也是一個慧眼識英雄的皇帝,知道他能文善武,就任命他為翰林侍講。

後來到了康熙二十六年,他又發明了沖天炮,這個大炮後來被皇帝稱之為威遠大將軍,他算是又立功一件。

據說在昭莫多戰役中,這個威遠大將軍炮可算是大顯神威,這一次是康熙第二次親征,他們當時面對著葛爾丹的強兵,康熙這邊擺好了威遠大將軍,好不威風,在戰爭開始之後,僅僅三炮,就將葛爾丹嚇得轉身就逃。也為康熙掙足了面子。

當然,除了威遠大將軍,戴梓還發明瞭一種連珠火統,而且還可以連發二十八珠鉛彈,這個也是對火統的一大改進。但是這個武器卻沒有敬獻給皇帝,所以並沒有得到推廣。

戴梓才能出眾,尤其是在武器方面,所以他也算是得到了皇帝的寵信吧。但是大清朝嘛,還有那些封建官員,大家都知道,他們是最看不得別人居功了,尤其這個戴梓還是一個漢人。而且戴梓也是敢言人過,自然也是得罪了不少人。所以有人暗中去中傷他也是不足為奇。

南懷仁就是其中一個,南懷仁是比利時人,他也是研究大炮的。當年在威武大將軍炮上,戴梓算是給了南懷仁一個難堪,於是他也是一直都在憋著報復。後來就誣陷他,說他私通東洋,沒想到康熙就這麼信了,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所以戴梓就被流放了。

戴梓被流放之後,日子也是十分的難過,只得以賣字畫為生,不過他倒是活得挺長,一直到雍正四年才因病去世,享年78歲。


眾森淼


戴梓是康熙年間著名的火器製造家,他製造的火器既是清軍戰場上強悍的武器,也幫助清王朝維護國家臉面。

康熙十三年,戴梓決定棄筆從戎,跟隨康親王平定耿精忠等人的叛亂。根據《清史稿》的記載,

戴梓發明了火器,可以貯存28發火藥子彈,能夠連續射擊28次,這武器被稱為“連珠火銃”,戴梓曾經將這武器進獻給康親王。

後來,戴梓在極短的時間內先後仿造了荷蘭政府的10枝“蟠腸鳥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佛郎機”和比利時的“沖天炮”,其中,比利時的傳教士曾經認為清王朝是沒有能力將“沖天炮”製造出來的,但是沒有想到戴梓只用了八天就造出了火力威猛的“沖天炮”,康熙更是將此炮命名為“威遠大將軍”。康熙利用戴梓仿造的武器向外國使者證明了清王朝的科技實力。

戴梓冤案

戴梓製造火器的才能十分出眾,樹大招風,加上他本人性格剛正不阿,敢言人過,不知道成為了朝堂上多少人的眼中釘。因為戴梓僅在八天時間內就仿造出了比利時的“沖天炮”,而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當時誇下清朝無人能造沖天炮的海口,戴梓的行為讓南懷仁臉面盡失。

南懷仁一直懷恨在心,於是他和張獻忠的養子一起上書康熙,誣陷戴梓“暗通東洋(日本)”。

“陳弘勳者,張獻忠養子,投誠得官,向(戴)梓索詐,互毆構訟。忌者中以蜚語,褫職,徙關東。”

康熙居然相信了南懷仁的鬼話,將戴梓流放到盛京。戴梓在盛京過著“常冬夜擁敗絮臥冷炕,凌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療飢”的生活,一過就是三十年,最後在鐵嶺過世,再也沒能回到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