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梓康熙年间就发明了28连发的“机关枪”,为何反被流放宁古塔?

王昆立


对,戴梓是康熙时期的火器专家,可惜并未受重用,只在宫廷的火器局待了四五年就被排挤,一个小小的谗言佞语就被流放到辽东,最后病死在铁岭,戴梓的悲剧,归根究底与清统治者文化专制主义有直接关系,就算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也有横暴、凶残的劣迹。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火枪、火炮的使用。

先说一下戴梓28发机关枪的事儿,戴梓是杭州人,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戴苍是个画家,从小跟着父亲读书作画,但他又对火器制造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有了自己的发明,长大后本是要参加科举的,谁知爆发了三藩之乱,1673年康亲王杰书率军南征时,路过杭州,戴梓以献上连珠火铳参军并立功,跟着康亲王回到北京后,授翰林院侍讲,负责编书,后来康熙把火器局搬到了养心殿,准备捣鼓枪炮,才把戴梓调过来,所以戴梓就在这里当值。

戴梓研发的子母炮,康熙赐名为“威远将军炮”。

据张廷玉编的《清文献通考》记载,戴梓回朝后给康熙献上了连珠火铳,在光绪年编的《国朝耆献类证初编》一书也引用此说法,所以民国时编《清史稿》时,把这段也记录进去,但连珠火铳是不是28发的机关枪无法考证,刚好纪晓岚在自己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详细的记录了相关的事情,该书记载,纪晓岚和戴梓的孙子戴遂堂是好友,两人在交谈中,戴遂堂讲过自己祖父曾制作了一支可以连续28发的鸟铳,所以不管戴梓是否给康熙进献过28发的连珠火铳,他肯定是能制造出连续发射的火器的。

南怀仁,康熙时的来华传教士,会捣鼓一些新鲜玩意儿,受康熙宠爱,他向康熙进谗言诋毁戴梓。

可是好景不长,戴梓在火器局只待了短短几年时间就被流放了,虽然此间研发出了子母炮、蟠肠鸟枪,但同时研发的还有欧洲传教士南怀仁等人,戴梓的精良技艺抢夺了南怀仁等人的功劳,受到排挤,当时的南怀仁是康熙身边的红人,在天文历算方面贡献很大,谁知在火器方面不如一个山村野夫的闭门造车,于是向康熙谗言,戴梓私通东洋人,而戴梓是否真私通东洋人无法查证,可能仅为朋友见过面或探讨过技艺之类,但被当成把柄,康熙信以为真,将其流放辽东。

图为康熙御制火枪,自来火二号枪。

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怎会如此草率的将火器天才予以严惩,是糊涂了吗?不是,康熙不会调查吗,当然会,但寻根究底的原因,还是无法逾越禁锢思想的专制主义。一说起满清统治者禁锢思想,就想到文字狱,但文字狱只是一方面,其它还有很多,比如火器,因为火器是大杀伤性武器,满清统治者绝不会让民间普通百姓掌握这项技术,当时的枪炮局可是设在养心殿的,在康熙的眼皮底下,控制的非常严格,制造出的火器仅供八旗和皇室使用,绿营兵使用的是质量最差的破铜烂铁的火器,数量还极有限。

戴梓有四子,其中第三子戴亨最出名,是辽东三老之一,留有《庆芝堂诗集》。

当年山西总兵上奏康熙,说自己的火器实在无法使用,请求更换,被康熙严厉拒绝。再回到戴梓身上,民间的一介布衣,没有任何背景,就能自行研制出如此精良、大杀伤性的火器,康熙作何感想?今天是给朝廷献炮,改明儿如果给敌人献炮那就是巨大的隐患,有了一个戴梓,就有第二个、第三个戴梓,所以一定要将此长扼杀摇篮之中,所以从康熙开始,全国包括火器在内的兵器书籍全部销毁,像《武经》、《武备志》等书全列为禁书,这也是为什么火器到了清朝时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也是康熙为什么要扼杀戴梓的原因。


图文绘历史


首先,戴梓的28连发机枪,没有任何的实战能力。稍微想一下就知道,所谓28连发机枪,就是28个装好弹药的子铳,安装在琵琶型枪身内部,使用一个枪管对外射击。由于这是单兵武器,因此采用的子铳都非常小,可以装填的弹药非常有限,而且枪管很短。

这种武器的射程威力都非常有限,从身管和子铳长度来看,真正射程不会达到鸟枪的三分之一。也不具备重新装填能力。毕竟在战场上,为28个子铳重新安装火药和铁子,需要的时间起码在20分钟。

同时,这还是一支火绳枪击武器,这种武器实际战斗能力,还不如清军从准噶尔获得的土耳其技术赞巴拉火绳枪,装药多,身管长,可以在远距离打穿铁甲,直接导致了铁甲在我国大面积被淘汰。在火绳枪,抬枪排枪射击下,这种所谓的28连发机枪,根本就是自杀武器。

如果是火炮,所谓的28连发机枪,又威力太小,在红夷大炮和子母炮面前,无论射程,还是威力,都相差不是几十个档次的问题。

到了1870年在高性能炸药,金属子弹,全新冶金技术和机械技术出现以后。法国才出现了37管机枪,但是都是使用定装金属子弹,使用摇动手柄转动。完全不是戴梓那种,28个小火铳绑在一起,使用一根枪管的多管火绳枪可以比较的。

但是就是这样这种蒙蒂格尼式机枪,也因为不适合实战而被淘汰。至于,戴梓那种多管火绳枪,其实在明朝就有,各种10管火绳枪,早就证明在实战当中没有任何用处,就连射程只有16米的骑射都可以轻松碾压。

比戴梓那种武器还要神奇的各种火绳武器,在明朝数不胜数。一个比一个神奇,就是都没有实战能力。什么28连发机枪,没有上弹,闭锁,击针击发,退弹等等能力,也没有金属子弹。就是把一堆小火铳绑在一起而已,明朝把100支火箭绑在一起的一窝蜂都有,就更不要说这个28管小手铳了。


深度军事


这个问题可笑的要死。

戴梓这个自来火枪,根本不是他自己发明的,而是仿制昂立亚国进贡的琵琶鞘燧发枪,就是下面这货。

这是故宫收藏的琵琶鞘燧发枪,昂立亚国其实就是英格兰,所以说这种火枪的专利是属于英国的。当然,这种枪的特点就是在枪托开两个空间,一个空间作为贮存弹丸的弹仓,一个是贮存发射药的药仓。弹仓和药仓由机轮和枪膛连接,由扩机将弹丸和发射药推入枪膛,再扣动扳机燧发发火。
弹仓和药仓



机轮
再补一张图,连珠火铳内部结构


这种枪的优点很明显,只要一次性将弹仓和药仓贮满,就可以省却装填时间,提高了射击效率。这是因为当时的火绳枪和燧发枪都要将发射药从枪口倒入枪膛,再用通条捣实,然后将弹丸从枪口送入,再瞄准射击。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第一,发射药无法捣实,导致火药不能充分燃烧;第二,气密性存在问题,容易漏气。这就导致弹丸的射程和杀伤力打了折扣,而且这种火枪制造工艺复杂,不适合大规模装备,所以虽然东西方都在同一时间接触了这种火枪,但是都在同一时间抛弃了这种鸡肋,继续将前装枪使用了两百多年。所以,这种东西只能作为君主、贵族猎奇的玩具而不会成为制式装备。戴梓的纺织品相比于原厂货并没有什么创新,只是把枪托拉长让其能够贮存28发弹丸罢了。


至于这货是机关枪吗?当然不是,这货严格来说就是一种后装燧发枪,其发火原理和现代机步枪大相径庭,而且弹药也是分装的,根本不是现代的定装弹。

《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机枪是带有两脚架、抢架或是枪座,能实施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定义是步兵射击用自动武器。日本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的定义是一种扣引扳机不放时能够连发,同时又可进行单发的口径11毫米以下的自动武器。可见各国对于机枪的定义有一个共同点,即机枪是自动武器。自动武器是指靠发射时形成的火药气体的能量自行退壳装弹和连发射击的武器,即只要扣住枪械的扳机不放,就可连续射击,直至弹仓的弹药全部耗尽为止。

另外再附上英文枪支分类

火绳枪:Arquebus;滑膛步枪:Musket;线膛步枪、来复枪:rifle ;连珠步枪:repeating-rifle;半自动步枪:a semi-automatic rifle;、a self-loading rifle;自动步枪:automatic rifle;突击步枪: Assault rifle;冲锋枪:submachine gun;机枪:machine gun

这个琵琶鞘自来火枪以及戴梓的纺织品顶多属于repeating-rifle,不可能是machine gun,甚至连步枪都算不上。


至于戴梓为何被流放,是这样的,根据《清史稿》记载:

梓通天文算法,预纂修律吕正义,与南怀仁及诸西洋人论不合,咸忌之。陈弘勋者,张献忠养子,投诚得官,向梓索诈,互殴构讼。忌者中以蜚语,褫职,徙关东。后赦还家,留於铁岭,遂隶籍。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戴梓情商不高,和康熙的大红人南怀仁结了梁子;同时又命犯小人,导致被南怀仁给摆了一道,才被流放关东,最后成为铁岭人。呵呵,根本不是某些二傻说的康熙防汉,而且康熙对火器的兴趣远高于明朝,清朝也逐渐成为全火器军队。

最后说一下,拜托各位二傻无知就要点脸,少张嘴放屁。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戴梓康熙年间就发明了28连发的“机关枪”,为何反被流放宁古塔?(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小编首先分析一下标题再回答问题,首先戴梓不是流放宁古塔,而是盛京,就是现在的沈阳,其次,标题显示戴梓是因为发明“机关枪”才被流放,其实不是这样的,背后的隐情小编为你一一道来。

戴梓其人和他的机枪

戴梓是浙江杭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戴苍,是清早期著名的画家,代表作《看竹图》,在父亲的影响下,戴梓从小就喜爱读书,简直是无所不读,戴梓的一生多才多艺,他懂天文、通兵法、擅诗画、会治水,最厉害的是擅长机械、兵器制造,最不喜欢的是争权夺利,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男。

那一年,吴三桂造反,耿精忠起兵响应,进犯浙江,康亲王杰书奉旨讨伐,戴梓弃笔从戎,随军出征,由于他长期以来对军事很有研究,很快崭露头角,受到康亲王重视,两个人的计谋经常不谋而合。

平叛胜利后,康亲王把他推荐给康熙,康熙亲自召见,给了他一个翰林院侍讲的职务,到南书房编史书去了。

专业不对口呀,戴梓老郁闷了,于是就在家里捣鼓,最终他发明了一种叫做“连珠火铳”的武器,这种武器的储藏了28发火药铅丸,有两个铳机,实现了连续射击,这可不得了,简直就是机关枪的前身,具体实物见下图。

这是电视剧中倪大红扮演戴梓发明的“连珠火铳”,太雷人了,你以为观众都瞎呀,这明明就是丹麦生产的麦德森机枪。真正的“连珠火铳”已经不复存在了,不过和下面这个故宫收藏的17世纪末荷兰的燧发枪倒是有几分相似,可以参考一下。

有点像现代的猎枪,还是没有机枪的形态,但是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它比麦德森机枪早了200多年。

网友会想,如果清朝军队全部配发这种武器,是不是可以横扫全球了,最起码不至于被列强围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戴梓并没有将这种大杀器交给部队,而是“藏器于家”,据说是被一个梦给吓到了,有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人责备他“上天有好生之德,你要是把这件武器流落人间,你就会断子绝孙”,于是“连珠火铳”成了戴梓的私人收藏品了。

戴梓和南怀仁,要命的火炮

“连珠火铳”虽然比较牛,但是在戴梓一生的军工创造力,这只是一个小玩意。

1686年,荷兰使者送给康熙一杆“蟠肠鸟枪”,康熙送给戴梓研究,戴梓很快就给山寨了,造出来10枝赠送给荷兰使者,把对方吓了一大跳。

后来康熙让他仿造西班牙、葡萄牙造的“佛郎机”,戴梓5天时间就给造出来了,威力更猛,康熙对他在火器方面的才能深感诧异。

其实,戴梓最厉害的大杀器是“冲天炮”,来自比利时的传教士南怀仁向康熙炫耀他们国家的“冲天炮”多么多么厉害,康熙就命令南怀仁负责建造,他折腾了一年也没有结果,康熙非常失望,就命令戴梓负责建造,从下命令到拉出来试炮,只用了8天时间。

这门火炮长二尺一寸重三百斤左右,能在三里的射程内发射空心爆炸铁弹,对快速移动的目标造成极大的杀伤,还能调整射角,来改变射程。

经过实射,此炮火力威猛,弹无虚发,康熙非常高兴,大加赞赏,赐名“威远大将军”炮,还把戴梓的名字刻在炮上,并用来对付准噶尔叛乱,成为清军的一个秘密武器,立下了大功劳。

戴梓成也“冲天炮”,死也“冲天炮”,造炮本来是康熙的科学启蒙老师南怀仁的任务,结果让戴梓给摘下头筹,南怀仁丢了脸,伺机暗中报复。

戴梓冤案

戴梓这个技术男,不善于当官,他刚正不阿,敢讲敢说,在朝廷得罪了一些人,造“冲天炮”更是让康熙的红人南怀仁丢脸,这都给他埋下了祸根。

张献忠的养子陈宏勋投降清朝后,封了一个官职,他向戴梓索贿,戴梓根本不吃这一套,南怀仁知道此事后,立即找到陈宏勋,让他出面,诬告戴梓“私通东洋”,康熙不辨真假,立即逮捕戴梓,最终判流放,举家流放到盛京。

到盛京后,天寒地冻,败絮冷炕,一家人过得非常艰辛,只能到山里捡榛子充饥,幸亏除了造武器,戴梓还有一个看家本事——画画,他的画在当地还是比较受欢迎的,虽然不能大富贵,温饱是解决了。

让一个技术男不玩技术玩书画,戴梓在盛京过得非常郁闷,闲暇之余写诗抒发心情,由于他经常和老百姓在一起,所以他的是满满都是抒发农民的苦难生活。

戴梓在盛京和铁岭流放了35年,没有一天不盼望着皇恩浩荡,赦免回京,但是他始终没有盼到康熙的赦免令,最终于雍正四年(1726年)在铁岭抑郁而死,终年78岁。而排挤他的南怀仁于1688年去世,终年65岁。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戴梓28连发连珠铳的说法存疑,据其家人说,戴梓因害怕祸及子孙,没敢将这项发明献出来。所以,到底是真是假,没有实际验证。不过,戴梓确实是一位杰出的火器专家,他发明的“子母炮”,被康熙赐名“威远大将军”,并在征噶尔丹的战役中发挥了巨大威力。

戴梓的流放地不是宁古塔,而是盛京(沈阳),原因就是他被比利时人南怀仁,及张献忠的养子陈弘勋诬告为勾结东洋人。康熙帝因此褫夺了戴梓的所有职务,将其全家流放辽东。十三年后,戴梓遇上大赦,获准归乡,但他选择了终了铁岭,在铁岭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二十二年。

戴梓的“连珠火铳”和“子母炮”

戴梓在科举出仕的社会,显得很另类,他并不是科举出身,而是因为擅长兵法和火器发明,受到康亲王杰书的赏识,并推荐给康熙帝。因为在追随杰书平定耿精忠的战役中有功,又精通诗书绘画,戴梓被康熙授予翰林院侍讲。


这个任命其实就很有意思,戴梓最擅长的火器发明,在大清国没有对应的专职机构,可以供他发挥专长,他只能被生搬硬套,按旧体制被安置于翰林院。

戴梓在平三藩之乱的战役中,就向杰书献上了他的连珠火铳。不过,没有文字记载他这款连珠火铳的使用效果,真正发挥威力的是,被命名为“威远大将军”的“子母炮”。

“威远大将军”是戴梓在西班牙“弗朗机”大炮的基础上改进的,炮长0.672m,重量180kg,炮弹10-15kg。戴梓制造这门大炮,仅仅用了八天时间,由此可见,这是一门改良炮。

康熙在二征噶尔丹时,这门大炮发挥了巨大威力。在昭莫多战役中,“威远大将军”连发三弹,炸得噶尔丹大营血肉横飞,“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降,片片碎裂,锐不可当。”噶尔丹大军慌忙败逃。

此外,戴梓还仿制过荷兰人的“蟠肠鸟枪”,并被康熙作为回赠礼品,送给荷兰人,让荷兰人惊讶不已。

戴梓与南怀仁的是是非非

大概就是由于戴梓超强的仿制和改进能力,他受到列强的忌惮。南怀仁,比利时人,一位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年的传教士。南怀仁在大清掌管钦天监,官居二品工部侍郎,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南怀仁和戴梓一样,也是一名杰出的机械工程师,擅长火器设计。戴梓大量仿制和改进枪炮,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不管什么样式的西方枪炮,到戴梓手上,几天就能仿制出来。

史料说,戴梓的才能让南怀仁非常嫉妒,这就是他陷害戴梓的缘由。我觉得这恐怕只是其中之一,戴梓的仿制和改进能力,最不愿意看到的是西方列强。

那时候,虽然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但谁也不愿意自己的东西,被别人剽窃仿制。更何况,这种涉及国家武装安全的技术,都是各国独门秘籍,戴梓肯定触动了相关武器制造商,和某些西方国家的利益,这才是最主要的,南怀仁恐怕只是那个利益集团的代表而已。

戴梓身上还有一个致命伤,他为人过于刚直,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因而同僚之间多龃龉。这也是技术型人才的通病,他与南怀仁的交恶,跟他的性格特点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因为这个性格,使戴梓缺少坚强的后盾,受到排挤打击也是必然的事。

28连发“机关枪”的真伪

关于戴梓的28连发“机关枪”的记载,出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记载:

“(戴遂堂)言少时见先人造一鸟镜,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铣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若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铣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拟献于军营,夜梦一人诃责曰:上帝好生,汝如献此器使流布人间,汝子孙无类矣。乃惧而不献。”

戴遂堂是戴梓的后人,他向纪晓岚透露了先祖戴梓,曾经制造了28连发,并具体描述了该枪械的结构。本来戴梓是准备将这项发明献出来的,但却因为一个梦,打消了念头。梦中有人责备戴梓:你这个发明违背了上天好德的天道,如果流传于世,你的子孙就会灭绝!

一个梦,吓住了戴梓,他没敢将28连珠火铳公诸于世,而是“藏器于家”。从戴遂堂的描述来看,他还是小时候见过。

不过,这段记载很可疑,首先戴遂堂的一面之词不足为证,谁也没见过实物,连戴遂堂自己也只是在小时候见过。其二,记录这件事的《阅微草堂笔记》也不是历史资料,而是志怪小说。也就是说,纪晓岚自己都没把这件事当历史!

世界上第一挺机关枪,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后期的比利时,手摇式25连发。不过,这挺机枪因故障太多,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直到十九世纪末,才由美国人马克沁发明了火药燃气驱动的机关枪,并在英国对南非的殖民战争中首次运用。

如果戴梓的“机关枪”是真,足足早了西方世界两三百年,可惜没有任何实物证据。个人认为,以大清的技术水平和制造条件,不大可能造出“机关枪”,以讹传讹的可能性较大。

戴梓就是历史的悲剧

即便戴梓没有发明28连发“机关枪”,他也算是那个社会,杰出的机械制造专家。他发明“子母炮”和仿制连珠火铳时候,不过四十岁。在他一生中,他有三十五年的时间,被流放东北,并在铁岭苦度余生,白白浪费了他的才华。

可惜的是,大清王朝对科技的认知,还停留在“奇巧淫技”的层次,导致科技人才得不到重视。像戴梓这样的发明创造,被西方人视为至宝,在大清国,只能算作消遣的玩具,从来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即便戴梓的“子母炮”已经发挥除了巨大价值,雄才大略的康熙帝,也没有摆脱认知的局限性。

这不光是戴梓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民族的悲剧!


寻根拜祖


首先需要纠正一下,提问里康熙年间戴梓发明的“28连发机关枪”,严格来说,根本不是机关枪。而且晚年凄凉的戴梓,也没有“流放宁古塔”。

它的学名叫“连珠铳”,是一种琵琶形状的新型火枪,其枪脊上储存火药弹丸,以机轮来操纵装填,开火时一口气能连发28发。这种当时的新颖火器,属于一款升级版的燧发枪。与今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7世纪末荷兰燧发枪性能相似。虽然属于当时领先全球的枪械,但与近代机关枪真心不搭。研发成功后也没装备军队,只成了戴梓的私人藏品。

但虽然如此,这构思精密的“连珠铳”,依然是清初军工强人戴梓的实力见证。而且放在戴梓一生的奇特军工创造里,“连珠铳”也只是个小意思。

戴梓,浙江官吏家庭出身的读书人,年轻时就不爱四书五经,却偏爱读书人鄙薄的火器军工技术。三藩之乱时,一腔热血的他放弃安逸生活从军,亲手开发的火器,从此在战场上初露锋芒。后来一路官升康熙皇帝的南书房翰林院侍讲,其炉火纯青的研发能力,这时起更是大爆发。要论贡献最大的,却是他的一项独家成果:冲天炮。

冲天炮,又名“威远大将军”炮,这种戴梓研发的野战炮,长二尺一寸重三百斤左右,能在三里的射程内发射空心爆炸铁弹,对快速移动的敌人形成覆盖杀伤,且能够通过调整火炮的射击角度,来操纵射程的远近。即使对面是高速凶悍的骑兵,也保证能以汹涌火力大杀一片。后来清王朝平定准噶尔叛乱的战争里,戴梓的冲天炮更成了清军战场的神奇,多次把拥有沙俄火器的准噶尔骑兵瞄准了暴锤,杀出清王朝赫赫武功。

不夸张的说,在康熙年间半个世纪的征战里,以其奇特创意不停升级火器装备的戴梓,几乎是亲手把清军火器水平拽到世界先进位置。而且这位康熙年间的幕后英雄,还写出了著名的《治河十册》,是近代中国黄河治理工作的绝对宝典。对四书五经无感的他,诗文却写的独具一格,其针砭时弊的诗歌,堪称清代中前期里的独一号。想要了解清初的世态民情?体会康熙年间的苦难民生?读戴梓的诗,经常就是秒懂。

可以说,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如戴梓这般多才多艺的强人,也是相当罕见。能够如此人物,能够主动请缨,半生为国家呕心沥血,真堪称“天赐大清”。

但无奈的是,当时的康熙皇帝,还是特别宠信外国传教士南怀仁之流,多次以强大军工发明抢了南怀仁风头的戴梓,当然也就招了恨,终于给戴梓编造了“私通东洋”的罪名,也就不出意外,惨遭康熙帝流放。虽然不是流放到酷寒的宁古塔,却也被赶到了盛京(今沈阳),度过了三十五年流放生涯,直到雍正帝登基后才得到赦免,却也已年老体衰。雍正四年(1726),这位不世出的军工强人,黯然病故在铁岭。

而在戴梓病故一百一十四年后,鸦片战争战场上,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英国侵略者,清军的火器装备,竟破烂到连康熙年间都不如的地步。猴急着要造火炮的清王朝,连当年的造炮图纸都找不到。这耻辱的景象,真辜负了当年戴梓,那一腔报国的热血。

参考资料:《清朝文献通考》、《皇朝礼器图式》


我们爱历史


戴梓(1649-1727)字开文,钱塘人,多才多艺,除了卓越的火器制造才能,在诗书绘画,天文历法方面也有造诣,康熙12年,三藩叛乱,次年6年,康亲王杰书率军南征,路过杭州时,25岁的戴梓以布衣身份从军,献上“连珠火铳”制造之法,班师回朝后,经康亲王杰书推荐,戴梓受到了康熙的召见,授翰林院侍讲之职。

戴梓所该改良的“连珠火铳”,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也有记载,由于此叙述来自其后人戴遂堂,所以描述应该相对可信。根据纪晓岚的记载,此铳“状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牡牝,扳一机则火药弹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28发。”。根据描述可知,这是一种连扳连射的燧发枪,简化了装填手续,每装填一次,可连续发射28发子弹。

今天,不少历史研究者,误认为这是一种类似近代机关枪的枪支,但机枪的原理是利用击针后装式枪机,第一发枪弹射出后,利用火药燃气的反冲力,推动枪管后座一段距离,并利用后座的冲力,完成打开枪机,退出弹壳和装弹重新发射这个程序循环,与单发燧发枪的工作原理完全不同。

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舶来火器显示,有一支二等自来火二十出琵琶鞘枪,来自“昂里亚国”,其弹药装填方式与技术都与戴梓的“连珠火铳”十分相似,所以说,戴梓的“连珠火铳”应该就是基于这支燧发滑膛后装枪进行的改良。

除此之外,戴梓还成功放置过西洋进口的“蟠肠鸟枪”和冲天炮,康熙亲自命名后者为“威远将军”炮,是后世臼炮的早期雏形,适合于曲射,仰攻山间城寨工事,冲天炮在康熙35年远征噶尔丹之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那么为什么戴梓会被流放?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康熙三十年(1691),由于和“南怀仁及诸西洋人论不合,忌之。陈弘勋者,张献忠养子,投诚得官,向梓索诈,互殴构讼。忌者中以蜚语,褫职,徙关东。后赦还家,留於铁岭,遂隶籍”雍正四年(1726),戴梓卒于辽东,年七十八。戴梓在辽东流放长达三十五年,有《耕烟草堂诗钞》四卷。

顺便说一句,康熙一朝对火器的制造进行了非常严厉的规定。为了维护八旗军对绿营的武器装备优势,以及阻止各地人民武装起义的可能,康熙规定,造炮之处分为三,最精良的在紫禁城内的养心殿造办处,产品称“御制”,供京营八旗使用,第二处在景山,产品称“厂制”,质量稍次,而清军主力绿营所用火炮,在铁匠营制造,质量最低,技术最为落后。各地方只能制造单兵轻火器鸟枪和轻型火炮,以及火药,各省督抚必须先向兵部工部申请,批准后才能开始制造。

至于单兵火枪,根据《皇朝礼器图式火器》,共有58种,其中御制御用枪16种,而燧发枪有3种,这种技术先进的利器,全部只能“御制御用”,严禁外传,另外,清代中后期后,根据《钦定工部则例.造火器式》严格规定了所有重型火器的样式,成本,固然有利于监督管理,但也不利于改良创新。另外,由于中国缺乏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基础,使得本土火器只能采取对西来产品进行仿造和局部改良之路,所以即使戴梓没有遭遇贬斥,中国本土军工技术的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


用户69792950182


戴梓没有被重用原因有几个大家可以参考:

一、康熙皇帝不信任戴梓,导致最终的结果:

康熙皇帝其实并不像是电视剧或者是电影上面描绘的那么伟大,他是一个拥有着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领导者,这一点从康熙对待满汉大臣就能够看出一个大概!另外康熙皇帝对于汉人十分不信任,他兴起了文字狱,当时造成了很多汉人被无辜牵连。戴梓虽然为康熙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戴梓毕竟是一个汉人,他越是聪明能干,那么就会越受到康熙的猜忌,其实戴梓的悲剧,就是康熙满汉有别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二、保护自己统治地位的一个手段:

戴梓在武器研究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所以他研究的二十八连发的枪支,在当时来说绝对是无敌的角色。可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戴梓的这个发明,无异于很可能会对康熙的统治带来威胁,满族人基本上是齐射为主的民族,康熙担心这些技术一旦普及的话,那么满族人将会没有任何的优势,所以这也是戴梓悲剧的一个原因。

三、康熙和戴梓有一定的政治分歧:

康熙皇帝表面上似乎有容人之量,其实内在来看他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戴梓作为一个官员,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可是康熙和他有很多对立的地方,因此戴梓悲剧就被埋下了伏笔,最终被发放到宁古塔!


奉史为师


戴梓算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了,他懂兵法,还知天文,书画也画的比较好。除此之外呢?他还是火器专家,这就十分厉害了。


在康熙年间,由于耿精忠和吴三桂叛乱,这才给了戴梓在历史上出场的机会,他在战争初期应征入伍,后来因为有功,被授予道员。后来战乱平定了之后呢?康熙也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皇帝,知道他能文善武,就任命他为翰林侍讲。

后来到了康熙二十六年,他又发明了冲天炮,这个大炮后来被皇帝称之为威远大将军,他算是又立功一件。

据说在昭莫多战役中,这个威远大将军炮可算是大显神威,这一次是康熙第二次亲征,他们当时面对着葛尔丹的强兵,康熙这边摆好了威远大将军,好不威风,在战争开始之后,仅仅三炮,就将葛尔丹吓得转身就逃。也为康熙挣足了面子。

当然,除了威远大将军,戴梓还发明了一种连珠火统,而且还可以连发二十八珠铅弹,这个也是对火统的一大改进。但是这个武器却没有敬献给皇帝,所以并没有得到推广。

戴梓才能出众,尤其是在武器方面,所以他也算是得到了皇帝的宠信吧。但是大清朝嘛,还有那些封建官员,大家都知道,他们是最看不得别人居功了,尤其这个戴梓还是一个汉人。而且戴梓也是敢言人过,自然也是得罪了不少人。所以有人暗中去中伤他也是不足为奇。

南怀仁就是其中一个,南怀仁是比利时人,他也是研究大炮的。当年在威武大将军炮上,戴梓算是给了南怀仁一个难堪,于是他也是一直都在憋着报复。后来就诬陷他,说他私通东洋,没想到康熙就这么信了,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所以戴梓就被流放了。

戴梓被流放之后,日子也是十分的难过,只得以卖字画为生,不过他倒是活得挺长,一直到雍正四年才因病去世,享年78岁。


众森淼


戴梓是康熙年间著名的火器制造家,他制造的火器既是清军战场上强悍的武器,也帮助清王朝维护国家脸面。

康熙十三年,戴梓决定弃笔从戎,跟随康亲王平定耿精忠等人的叛乱。根据《清史稿》的记载,

戴梓发明了火器,可以贮存28发火药子弹,能够连续射击28次,这武器被称为“连珠火铳”,戴梓曾经将这武器进献给康亲王。

后来,戴梓在极短的时间内先后仿造了荷兰政府的10枝“蟠肠鸟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佛郎机”和比利时的“冲天炮”,其中,比利时的传教士曾经认为清王朝是没有能力将“冲天炮”制造出来的,但是没有想到戴梓只用了八天就造出了火力威猛的“冲天炮”,康熙更是将此炮命名为“威远大将军”。康熙利用戴梓仿造的武器向外国使者证明了清王朝的科技实力。

戴梓冤案

戴梓制造火器的才能十分出众,树大招风,加上他本人性格刚正不阿,敢言人过,不知道成为了朝堂上多少人的眼中钉。因为戴梓仅在八天时间内就仿造出了比利时的“冲天炮”,而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当时夸下清朝无人能造冲天炮的海口,戴梓的行为让南怀仁脸面尽失。

南怀仁一直怀恨在心,于是他和张献忠的养子一起上书康熙,诬陷戴梓“暗通东洋(日本)”。

“陈弘勋者,张献忠养子,投诚得官,向(戴)梓索诈,互殴构讼。忌者中以蜚语,褫职,徙关东。”

康熙居然相信了南怀仁的鬼话,将戴梓流放到盛京。戴梓在盛京过着“常冬夜拥败絮卧冷炕,凌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疗饥”的生活,一过就是三十年,最后在铁岭过世,再也没能回到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