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时代的那些事(十三)

十七.柴禾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老百姓家庭中的必需品,也是人们日常为此奔波的开门七件事之一。

柴放在七件事的首位,也是与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有关的。

在生产队里,柴草,包括稻草、麦秸、荒草、杂树都像分粮食那样论斤论捆作价分给各家各户的。

在村里,庄前屋后,各家都有一个堆柴禾的柴垛,柴垛的大小和品种也是衡量家庭财富的一项标志。《齐民要术》中有“种柳千树则足柴”的记述。可见柴禾被视为农家的一件要事。一般说来,枝材要比草材好用,火力更旺更耐烧,也更受农家喜爱。

知青时代的那些事(十三)

平畈地区,收的庄稼秸秆多,有稻草、麦秸、高粱秸、玉米秸等,柴禾一般够用了;在山区,依赖山柴,柴禾便不是个问题;而像我们身处的生产队,稻草不足,山柴有限,两不够。社员依靠队里分配的那些柴禾是无法满足全年燃料需求的,一般要差两三个月的供量,便必须另行筹措了。

柴禾作为家庭生活的七件事之首,直接关系到生存问题,打柴便是一项常见的农活儿。

集体上山砍柴

秋后农闲,打柴便摆上位置。队里一般事先派人与山里有关系的生产队联系好,约定买断哪个山头,或哪片区域。

队里安排一拨男劳力上山,去砍个两三天柴。社员自带粮食、咸菜和被子,借宿在农民家里,借用人家锅烧饭,菜只能将就一下吃各人自带的老咸菜,晚上铺些稻草打地铺凑合睡几晚。

要砍的那些树,只能叫柴禾。它自然不是成林成材的乔木,而是多为一人多高的灌木类小树,长不粗也长不大,树杆只比大姆指粗一点,经济价值不高,主要用途便是充当柴禾。砍柴时,擦着地像剃头似的把山柴砍个精光,砍下的枝柴则租用大队的拖拉机运回队里分给各家。

砍柴就像割韭菜一样,砍完后开春又生长出来,今年砍这片,明年砍那片,轮着来,自然生长,三四年一个循环,这也是山里人靠山吃山,增加收入的一项财源。

知青时代的那些事(十三)

就近收割柴草

与此同时,队里安排一拨劳力就地砍柴。把生产队范围内所有的沟渠、田埂、池塘两边和山岗上的树枝和荒草砍一遍。树枝以砍得着的高度为准,也有的爬上树间伐一些枝丫。荒草则是山岗上长着的一种名叫荒草的草,齐刷刷地,像田里待收的稻子、麦子一样。经秋风一吹,1米多高的荒草叶子大都掉了,就剩下一丛丛草秆。这种草很结实,耐得住日晒雨淋,是盖草房的上好原料,有条件的人家就专门买它盖屋顶,次一等的用麦秸,再差一点的只能用稻草了。荒草主要用来修补屋顶,也可修补麦秸或稻草顶,一般舍不得投入灶门当柴禾烧掉。因为数量不多,如哪家要修补屋顶,家族间便互相调剂给他,来年他将分得的荒草再还给别人,以助人家修补。

男子自觉打柴

还有一种是砍野柴,与队里无关。往往是个人或几人结伴自发上山砍柴,既砍够得着的大树的枝丫,也砍一些低矮的灌木,无人过问的,偶尔遇到山里的护林员来驱赶便再换一个地方,在大山里砍点柴禾实在也算不了什么,它与偷伐林木是两码事。

砍柴的一般带上些馍馍或面饼之类的干粮,清早出发,砍上个大半天,凑满一担便回程。随着近山的山柴越砍越少,便得越走越远,有时单程就有二三十里路,回来时挑着百十斤的山柴,砍一趟柴也很累的,但为了解决柴草短缺问题,作为家中的男劳力还必须去做。队里朱邦兴、江世甫两人是公认最能挑的,两人也常常较着劲,一般一次能挑150斤左右的柴禾回来,效率比别人高多了。

整个秋冬季节,在大雪封山之前,一般要砍个10来趟,才能满足全年柴禾的需要。当然,如果不差钱,在街上也能买到,有山里人专门挑柴下山来卖的。

知青时代的那些事(十三)

女子搂扒落叶

村上一些勤快的小媳妇、大姑娘也会结伴加入打柴的行列,帮着家里多储备些柴禾。她们一般是搂柴禾而不是砍柴禾,带的工具是搂扒,而不是砍刀。去的地方也比较近,去一些树林、竹林搂扒落叶,特别是松树林,地下铺了厚厚一层松针,就跟城市行道树落叶一样,三五天后又可搂上一遍,一次也能搂个六七十斤。

知青时代的那些事(十三)


知青时代的那些事(十三)

有一年很特殊,经队里研究,将我们庄后一片一两亩地的树林全部砍光,那可是直径比碗口还粗,上十米高的大树,可用于盖房子当房樑的,当时正是农村大力号召植树造林的时候,成片砍树林,那还了得?公社、大队马上派人来调查,经队长他们解释说明,也不知讲了什么理由,结果却没什么事。这种树再生能力很强,次年春来便从砍掉的树根旁长出新枝,几年后又长到七八米高了,小碗口粗了。

我们知青一般冬闲便回家了,一回两三个月,没人会去打柴的,真到柴禾烧光了,便去队里的草垛挑一捆回来,也没人管我们,或说我们什么的,这是生产队对知青最实在的照顾了。

知青时代的那些事(十三)

怎样禁烧柴禾

现在网上常有一些专家提出,要禁止农民烧土灶烧柴禾,理由是它造成了空气污染,这实在有点脱离实际,不接地气。

且不说几千年来的农事怎么到了今天便成了祸害?想当初,七十年代上山下乡时,哪里不是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就是到了今天,回乡里走一走,或者到别的偏远农村或山区走走,空气依然挺清新,何来污染之有?

空气污染应从城市工业化上去找根源,正是工业废烟除尘,废汽跑漏以及汽车尾汽处理不力等带来了,是环保上出了问题,导致了今天空气污染、雾霾遮天的不良后果。整治的重点、力度应该放在治理城市工业污染方面才对。

此外,农业生产在产生了粮食或其他农副产品的同时,也为农户提供了燃料,农家自产自销,投入产生平衡,这是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顺应自然的做法。禁烧柴禾,那庄稼秸秆如何消化,如何处置?

再则,庄稼秸秆作为燃料,省去了农家买汽买煤用电等燃料的费用。由于农民收入不高,即使是产煤地区,也因舍不得买煤而仍旧依赖秸秆为燃料。沿海发达地区因收入相对较高,住进了别墅式的农村新民居,用得起煤烧得起液化汽,柴禾才失去了燃料的功能。可见,烧不烧柴禾与农民收入、住房改善大有关系,只有收入提高了,禁烧柴禾才能得以顺利推广。

还有一点值得思考的是,农村禁烧柴禾,国内能保证像城市那样供应煤气、天然气吗?投入外汇去进口能源是长久之计吗?农村有满足需求的能源供需渠道吗?这些问题专家是否认真思考过论证过,是否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过?

窃以为,对开门七件事的这头一个“柴”事,不要简单化来个一刀切,贸然推出不切实际的举措,那真会影响民生的,对此还需认真研究,慎重决策。(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