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鄉村小學教師補充途經:鄉村教書匠的回顧梳理

鄉村學校教師缺編、素質不強,是影響城鄉教育均發展的首要因素。黨和政府一直致力於解決此難題。本文小編以一名鄉村教書匠的視角,以鄉村小學為例,對建國70年以來,國家補充鄉村小學教師的主要措施進行回顧與梳理。

建國以來鄉村小學教師補充途經:鄉村教書匠的回顧梳理

總體而言,建國70年來,鄉村小學教師補充政策針對不同時期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積極探索與銳意改革,補充方式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然而,受歷史和現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鄉村小學教師補充仍面臨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專門培養機構少、經費偏低等難題。

一、鄉村小學教師補充政策70年變遷

(一)公辦與民辦教師並舉的補充階段(1949-197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一窮二白,各種資源都很缺乏,組織師資、籌集經費以發展教育成為黨和政府教育工作的當務之急。在當時城市優先發展的大背景下,正規師資優先滿足城市教育發展的需要,鄉村地區師資缺乏問題嚴重,國家不得不通過招收大量的民辦教師來解決師資短缺問題。有關數據顯示,從1949年到民辦教師達到頂峰的1977年,小學在校生數由2439.1萬人增加到14617.6萬人,增長近6倍。與此同時,小學教師數由83.6萬人增加到522.6萬人,增長6倍多。1949—1977年,中等師範學校畢業生總計僅為174.56萬人,即使都補充到小學教師隊伍,也還有348.04萬人的缺口。在此狀況下,沒有經過專門師範教育的非正規師資(民辦教師)開始大量出現。

建國以來鄉村小學教師補充途經:鄉村教書匠的回顧梳理

截至1977年,全國共有民辦小學教師343.9萬人,其中,鄉村小學民辦教師數334.35萬人,佔97.22%。當時的小學民辦教師主要集中在鄉村地區。1977年,鄉村小學教師總數為456.62萬人,其中,民辦教師佔73.22% ,民辦教師比例佔大多數。這一時期為公辦與民辦教師並舉的補充階段,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後,尤其是到了70年代,民辦教師成為鄉村小學教師的補充主體

(二)以中師生畢業分配為主、代課教師為輔的補充階段(1978—2000年)

1978年之後,國家開始對鄉村民辦教師補充政策進行調整。1978 年 1 月,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管理工作的意見》,將民辦教師的管理權限上調至縣級教育行政部門。1981年10月,教育部轉發《河北省關於整頓民辦教師隊伍經驗的通知》,對合格民辦教師發給合格證書,不合格者予以辭退。隨著各級師範教育秩序的恢復和招生規模的擴大,正規教師的培養數量逐漸增長。

1986年12月,國家教育委員會等多部門聯合下達的《一九八六年從中小學民辦教師中選招公辦教師專項勞動指標的通知》指出,今後各地一律不得再吸收新民辦教師。

從1978年一直到2000年,鄉村小學學生數一直保持在一個較大的規模,對教師數量始終有一個較高的需求。民辦教師補充政策體系瓦解後,全國不僅堵死了吸收民辦教師的口子,還對已經存在的民辦教師採取師範學校定向招生、“民轉公”、辭退等方式進行全面治理。到2000年,全國鄉村小學民辦教師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通過各種方式轉為公辦教師的大概有200萬人左右,退出鄉村小學教師隊伍的大概有100來萬人。


建國以來鄉村小學教師補充途經:鄉村教書匠的回顧梳理

為了彌補這100來萬鄉村小學民辦教師退出以及其他公辦教師因退休等原因減少的缺額,國家鄉村教師補充的主要方式開始從之前的招收民辦教師向中等師範學校畢業生(以下簡稱中師生)分配轉變。

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中師生的規模逐漸增大,基本上維持在每年20多萬人的數量,到90年代後期超過30萬,成為鄉村小學師資補充的主要來源。但仍然無法滿足鄉村小學對師資的需求。在1986年民辦教師的口子被堵死之後,只能採取其他非常規渠道來解決,代課教師成為這一時期教師補充的重要來源。我國代課教師一直存在,20世紀80年代數量不斷增加,90年代有了迅猛發展。80年代,鄉村小學代課教師佔鄉村小學教師總數的比例在5%~7%;90年代超過10%,1997年達到頂峰,鄉村小學代課教師達到73.02萬人,佔鄉村小學教師總數的19.39%,成為鄉村小學教師補充的重要來源之一。

(三)公開招考與專項項目並存的補充階段(2001年至今)

進入21世紀,中等師範教育被大大削弱,以師範院校為主體,其他高等學校共同參與的教師教育體系逐步形成,教師教育機構的辦學層次也由“中專、專科、本科”舊三級向“專科、本科、研究生”新三級過渡。

伴隨著高等院校擴招和教師教育體系的改革,具有教師資格的高校畢業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再加上事業單位改革的不斷深化,探索多年的教師招考制度開始實施。2003年9月,人事部、教育部印發《關於深化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2003年年底,教育部召開全國中小學教師人事工作會議,部署改革的具體要求和計劃。2005年12月,人事部發布《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暫行規定》,教育部研究起草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文件,確立中小學教師公開招聘“凡進必考”制度。鄉村小學教師補充從中師生畢業分配為主轉向了統一招考補充的政策體系。


建國以來鄉村小學教師補充途經:鄉村教書匠的回顧梳理

不20歲的稚氣的中師生走上課堂

伴隨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逐步降低,在小學教師補充方面,單一依靠公開招聘的方式仍無法滿足鄉村學校教育教學的需要。由於代課教師過多不利於鄉村小學教師隊伍正規化、優質化建設,新世紀初國家開始有意識地減少代課教師的數量。2006年,教育部提出,要儘快清退不合格的代課教師。此後,鄉村小學代課教師數量急劇減少,由最高峰時期的73.02萬人減少到2017年的7.32萬人,比例由19.39%減少到4.13%。

面對此種情況,為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鄉村任教,國家制定了多項專門政策或項目,為鄉村小學教師的補充開闢新渠道。2006年2月,中組部、人事部等九部委出臺《關於組織開展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 三支一扶”計劃),支教是重要的組成部分;2006年5月,教育部、財政部等出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以下簡稱“特崗計劃”)。2007年5月,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央編辦出臺《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師範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公費師範生計劃”),之後各省屬師範院校招收公費師範生。2010年,教育部擴大“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以下簡稱“碩師計劃”)招生範圍,鄉村小學教師包括在內。

據不完全統計,2006—2018年,累計招收特崗教師74萬人,公費師範生10多萬人,加之“ 三支一扶”及“ 碩師計劃”招收人數,各項目總計約100萬人,成為鄉村小學教師補充的主要途徑之一。


建國以來鄉村小學教師補充途經:鄉村教書匠的回顧梳理

特崗計劃讓鄉村小學課堂出現青年血液

二、鄉村小學教師補充的現實難題

當前鄉村小學教師補充面臨的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編制總量從嚴控制與鄉村小學教師補充的數量不足的矛盾。

突出表現在結構性缺編,即體英美、英語等學科缺編與總人數飽合之矛首;小規模學校無法按照師生比配齊各學科教師。

二是職業吸引力低,造成鄉村小學教師補充的質量不高。

不能吸引優秀人才到鄉村小學任教和已有鄉村小學優秀教師的流失,使鄉村小學教師質量整體難以提高,鄉村小學教師補充遭遇質量難題。

建國以來鄉村小學教師補充途經:鄉村教書匠的回顧梳理

三是縣級政府財力有限,造成鄉村小學教師補充的經費困難。

對於縣級政府來說,各事業單位所能獲得編制的數量主要取決於其對全縣財政供養人口的核定與分配。在縣級政府財政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往往根據自身的財政能力而非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情況來核定縣域內的教師編制數量,導致有編不補、附加編制落實不到位現象存在。提高教師待遇也是舉步維艱,造成全國教師工資收入地域差距十分明顯,影響教師隊伍的團結與穩定。

振興鄉村教育是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維護教育公平的利民利國之舉,事關鄉村孩子受教育權及人生末來,事關鄉村家庭脫貧致富夢,事關全民素質及綜合國力提升。能否抓住師資這一關鍵要素,建設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鄉村教師隊伍,以儘快改變提升鄉村學校教育水平,期待國家及各地方政府拿出更多切實有效的新舉措。

1.2000年至2018年《中國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若干

2.《中國教育報》文章若干


建國以來鄉村小學教師補充途經:鄉村教書匠的回顧梳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