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教書匠”,哪來教育家

4月28日,中國教育報刊載了一篇文章《教師教育:重拾“工匠精神”》,作者寫道,受一些傳統觀念的影響,教書匠幾乎成了教育領域的“過街老鼠”。

教書匠和教育家間的虛假對立,誘使“要教育家,不要教書匠”之類的口號出爐。在它們的誤導下,有些一線中小學教師,不去做具體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和研究,甚至鄙視常規教育教學工作,把實實在在的教育工作者輕蔑地稱為教書匠,最終將導致教學荒蕪。因此,作者呼籲,教師要重拾工匠精神,教育改革也要重拾工匠精神,要為教書匠正名。

這篇文章是對教育玄虛口號的一種反思批判,也是對求真務實精神的呼籲和吶喊,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把“當教育家”作為職業追求值得讚賞,但如果把它作為對廣大教師的要求就不妥了。廣泛流行“不當教書匠要當教育家”的口號,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匠”是指有手藝的人,具有某一方面熟練技能的人。從成語就能看出,“匠人”的標準並不低,譬如:能工巧匠、匠心獨運;“家”即“專家”甚至是“大家”,是指學術技能有專長的人,對某種專門學識有獨到的見解,實踐經驗豐富。

教書匠就是一個合格的教師,實事求是地講,一個學校裡能夠達到“匠”級的教師也只有一部分,有些教師一輩子也難以達到“匠”的水平,何況“家”了。由教書匠到教育家,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不當教書匠怎能成教育家。

教書匠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教書育人;教育家的主要任務是在教育實踐中探求教育教學規律,是做學問,為教育改革發展探路,二者的是有區別的。一個行業的從業人員不可能都成名成家,況且也沒有這個必要。

目前來看,深入研究教育教學規律,形成個人獨特教學風格的教師鳳毛麟角。廣大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立足崗位,教書育人,當好教書匠。對於自身條件較好的教書匠,要認真學習,大膽實踐,開拓創新,努力向教育家的方向發展。

教師重拾工匠精神,教育教學才能腳踏實地、寧靜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