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教書匠”馮源:大學之大在於師

海南“教书匠”冯源:大学之大在于师

海南大學教授馮源。徐晗溪攝

5月26日,海南省第13屆大學生翻譯大賽在海南師範大學如期舉辦,這也是教書匠馮源見證與親歷的第13場大學生翻譯大賽。作為海南省翻譯協會榮譽會長、海南大學旅遊學院應用外語系原系主任,馮源從美國波士頓大學辭職回國後,一直在海南大學致力於英語與跨文化交際教育,為社會輸送一批又一批的雙語人才。

放棄美國名校教職,到海南去!

5月的海南是鳳凰花開的季節,既是學生的畢業季,也是學生畢業後的“相聚季”,更是馮源教授的“收穫季”。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畢業生陸續回來探望她,有時是幾個人,有時是二十來個人,甚至還會有五十多個學生同時擠滿她的家。

她的家位於海南大學荷花池旁,房間乾淨而整潔,客廳的牆壁上掛了很多油畫與水彩畫,書房裡放了兩臺電腦,循環播放著古典音樂。聞聲走進書房,書房的牆壁上掛滿了馮源與她先生的照片,記錄著他們的“芳華歲月”。

正對書房門口的一張照片是馮源身穿博士服的畢業照。1996年,作為1977年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與80年代國內較早一批赴美留學生,馮源獲得了美國華盛頓大學第二語言教育與跨文化教育哲學博士學位,並在波士頓大學競聘到終身制軌道助理教授崗位。

美國大學的教師分為兩種,即終身教職和非終身教職。其中,終身教授制度是美國高等教育獨具特色的。所謂終身教授制,就是一經聘任後,只要不違反法律和職業操守,達到學校的教學與科研以及社會服務各項要求,就可以在該校工作到退休(退休年齡一般是67歲,既可以提前也可以延長)。

對於一個美國的博士畢業生來說,想要獲得終身教職,必須要通過層層篩選,才能受聘成為終身教職軌的助理教授。馮源,正是憑著出色的學術成果,在競爭對手母語是英語的情況下,以1比127的競崗人數比,拿到了波士頓大學教育學院終身制軌道助理教授的崗位,在該院承擔跨文化教育理論與實踐、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雙語教學理論與實踐、新教育技術應用等課程。

異鄉雖好,終究不是故鄉。1999年,馮源獲得美國優秀學者研究基金資助,到中國多個城市和地區的大中小學作實地考察,正是在這次回國調研中,她看到了國內學術界在大發展,便萌生了落葉歸根的想法。

波士頓大學與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隔河相對,按照其當時的全球排名,馮源可以選擇去國內任何一所高校任教。但她最終選擇海南大學。“海南氣候溫暖,自然環境好,並且較少受到現代喧囂的影響。”

海南“教书匠”冯源:大学之大在于师

馮源和她的丈夫在法國盧浮宮。徐晗溪翻拍

亦師亦友,她是我們的“知心朋友”

2001年,她從美國波士頓大學辭職歸國,被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確認為外籍高層次海外留學人才,同年被海南省確認為本省引進的六位優秀人才之一。2008年2月18日,馮源獲公安部批准,恢復中國國籍,落葉歸根。

作為被引進的高層次人才,馮源本可享受更好的物質條件,但她主動放棄“特殊待遇”,要求“同工同酬”。最初,她每月拿約1400塊錢的工資。那時,馮源的老伴一個月工資約700餘元,兩個人的收入加在一起,每個月才2000來塊錢。

“這沒什麼好說的,也沒什麼苦的,別人能過,我也能過。”上世紀50年代初,馮源出生書香門第,父母以及幾代多名家庭成員都是教師。抗日戰爭期間,她的父親為盟軍(美軍)擔任過翻譯。

當老師,尤其是讓貧寒的農家子弟通過教育改變命運,一直是馮源的心願。來到海南大學後,她看到過有學生大夏天還穿軍訓時的迷彩服——學生說他不熱,馮源知道是他沒有多餘的換洗衣物。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馮源在美留學時,生活也很拮据。赴美的路費都是借的,到了美國更是一邊打工,一邊讀書。甚至,讀碩士時為了交學費,貸過款,還曾經在暑假裡每天打三份工,幹16個小時。

馮源說,海南大學很多學生都來自中國中西部地區,以農家子弟為主,這些孩子都很棒,他們能考上大學,證明他們的天賦和後天努力都很好,只是基礎教育條件差,缺少全面發展引導。她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要為這些孩子做些什麼。

“貧困不是學生得到幫助的理由,品學兼優才是。”雖然馮源手頭也並不寬裕,但她一直從有限的收入裡擠出一部分,作為學生助教津貼,一直髮放至今。“我在美國讀書時,也做過助教,一則可以有收入,另外也能很全面地鍛鍊一個人。”

“比起她所教授的知識,我更看重的是她對我精神的塑造,她的為人處世態度,以及做人做事的原則對我影響深遠。”海南大學旅遊學院2002級畢業生胡曉君在海南做進口外貿生意,畢業多年後,他還時常去探望馮源,認真傾聽她的建議。

“我現在也教不了他們什麼了,與其說是老師,不如說是朋友。”馮源的電腦裡有多個文件夾是為學生而建,裡面裝滿了學生給她寫的信、發的照片,她像寶貝一樣珍藏起來。2013年,她還被評選為海南大學首屆“一生的朋友”最受歡迎研究生導師。

每逢節慶,總有弟子上門看望她。她家裡常常高朋滿座,大部分是各屆弟子,來報告他們的成就、喜訊、乃至生活中的困惑。“這個寶貝當時有8個月的身孕,還非要坐飛機來看我;這個寶貝現在是博士了;這寶貝現在在安陽師範學院當老師……”馮源翻著電腦裡的圖片,開心地分享著為師為友的喜悅。

大學之大在於“師”

“老師,我現在能為您做點什麼?”1988年,馮源曾執教江蘇南通職業大學,20年後,一位學生通過互聯網找到了他當年的英語老師。此時的學生已從農家子弟成長為身家過億的實業家,而他感恩老師的方式,是在海南大學設立了一項獎學金,每年8萬元,用於獎勵品學兼優的寒門子弟,直至馮源退休。

2013年10月,馮源退休了。但她退而不休,不僅繼續擔任中國教育部研究生畢業論文通訊評審專家與海南大學研究生培養質量監督與評估專家組成員等職務,還被海南大學請回講臺,擔任博士生的英語老師,為他們開設“國際學術交流與英文論文寫作”課程。

“上馮老師的課,既是‘折磨’,又是享受。”海南大學法學院2015級刑法專業在讀博士生徐海波至今仍記得馮源的嚴厲與和藹,以及他從馮源課上取得的收穫。他說,馮老師對學生要求很嚴格,並且她的思路與其他老師不一樣,她會告訴我們很多有關國際學術交流的禮儀與注意事項,最後的考試也是以每個人做一場全英語的學術報告結業。

“中國的師生關係,不是親情勝似親情,有種師承的延續。”馮源坦言,大學之大在於“老師”,老師應立身先立德,因為老師對學生靈魂品行的塑造,不僅僅在於學術研究,更在於言傳身教,而這也恰恰是她對自己、對同行的殷殷期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