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廣東貳豪銀幣的年份極其發行量

自民國元年始,廣東造幣廠所鑄毫幣,逐漸流佈全國,而長江以南各省商場,貿易恃為唯一輔幣,在金融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結合歷史背景將廣毫髮行史劃為四個時期,且分述如下。



第一時期:從民國元年至4 年(1912~1915)

辛亥革命後,廣東造幣廠將舊幣(龍洋)收回改鑄“中華民國貳毫銀幣”,設計簡潔,除文字外無它物,重一錢四分四,成色符合《國幣條例》之規定為:銀七銅三。發行之後,商民稱便,聲譽頗佳。據廣東造幣廠歷年統計,鑄量當在2.5 億枚以上。


解密廣東貳豪銀幣的年份極其發行量


解密廣東貳豪銀幣的年份極其發行量


解密廣東貳豪銀幣的年份極其發行量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到1916 年,同盟國與協約國雙方已打得精疲力盡,交戰各國經濟已趨崩潰,受戰爭影響,來華銀條供應大減,“幣廠以鑄本缺乏於1916 年4 月停鑄銀幣”。所以民國5 年、6 年未鑄。其實從民國4 年開始鑄額已大減了,故現今所見廣東雙毫4 年者極少。

第二時期:從民國7 年至10 年(1918~1921)

1918 年歐戰結束,廣東幣廠旋即恢復鑄造,時幣廠為西南軍閥唐繼堯、陸榮廷控制。“7 年龔政接任造幣廠長,息借商款,重鑄二角銀幣,成色較舊毫減低,每月獲利甚厚,兩廣軍費,多資挹注”。可見,從7 年至10 年毫幣成色不如以前。
第三時期:從民國11 年至13 年(1922~1924)

從11 年始,廣東雙毫信譽盡失,濫鑄,劣幣充斥市場,擾亂金融,一般小商小販、百姓深受其害。主要原因:民國11 年陳炯明叛亂,炮轟總統府,陳是孫中山一手提拔,陳的叛變給孫中山極大刺激。陳炯明利用控制的廣東造幣廠拼命收刮:“定配純銀四成二,日夜加班趕鑄,每日餘利約達四五萬元,鑄造之多可想而知,復加以軍隊制彈廣之私鑄,加上皖省造幣廠之冒鑄,而粵毫之數,遂致滿坑滿谷”。故當時上海江海關,上海商會飭令:廣東雙毫自11 年(包括11 年)以下停止流通。但聞“私鑄之輩乘機善變遂改鑄七、八、九年份輔市察其成色實較諸十一年份尤劣,茲已充斥市面滔滔,皆是買賣鹹感不便?處此混亂時代軍閥專權各自為政,惟呈請官廳查然,亦屬徒然”。


1923 年1 月中旬,廣西境內的滇軍和桂軍的各一部以擁護孫中山名義,進軍廣州逐出陳炯明,因而孫中山於2 月份在廣州重建大元帥府。1924 年1 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其間,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


廣東造幣廠受此重大事件影響,推出新幣:正面,“兩毫銀幣”上環書“中華民國十三年”,下環書“廣東省造”;反面為孫中山先生肖像。雕刻精細,成色足份,鑄量甚少,當屬紀念性質。


第四階段:從民國17 年至18 年(1928~1929)

1928 年,張學良身負國恥家仇,不顧日本帝國主義的威脅,於年底發表“易幟”通電,表示服從國民政府,這樣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南北統一後,國民黨政府著手整頓幣 制,“廣東造幣廠”由此改為“廣東財政廳毫幣改鑄廠”(直屬中央財政部錢幣司管轄),“本廠自民十三年停鑄至十七年旋開鑄,原欲將舊幣改鑄,以謀金融之整頓,其所以定名為毫幣”,開鑄之新幣:反面採用孫中山肖像,正面改作,中心“貳毫”環以嘉禾,上環書“中華民國十七年”,下環書“廣東省造”。成份銀七銅三,符合國幣條例之規定。


然17 年孫像雙毫鑄額極少,當屬試鑄性質。18 年伊始大量鑄造,但因廣東雙毫信譽之低由來已久,銷路不佳,作為主要市場的上海,禁止廣東11 年以下年份銀毫流通之禁令未開,所以廣東毫幣改鑄局,呈請中央財政部,言“今全國既經統一同屬國民黨政府轄下,本廠之開鑄新幣既經中央財政部之許可而寧杭造幣廠只鑄大洋,則各省商場缺乏輔幣,則本省所鑄之十八年新幣不啻為全國僅有之輔幣,苟令流通各省其補助金融實屬不淺”,要求上海江海關及上海商會開禁,予以放行。遂由財政部錢幣司令通行全國。


然幾年後,“十八年孫像雙毫”又呈濫鑄趨勢,繼劣幣層出不窮,今見18 年孫像雙毫含銀有不足對半者,更有甚者,全部銅質,外面塗銀冒充,究竟是幣廠貪圖厚利所為,還是外省私鑄,也就不得而知了。

解密廣東貳豪銀幣的年份極其發行量


解密廣東貳豪銀幣的年份極其發行量



廣東雙毫鑄量統計:
民國元年 88,000,000枚
民國二年 109,974,000枚
民國三年 41,691,000枚
民國四年 22,332,000枚
民國七年 鑄量不詳


民國八年 195,000,000枚
民國九年 197,000,000枚
民國十年 402,250,000枚
民國十七年孫像 28,530,000枚
民國十八年孫像 779,738,000枚

解密廣東貳豪銀幣的年份極其發行量


解密廣東貳豪銀幣的年份極其發行量



廣東雙毫成色表:
民國元年至四年 成色基本都在7成以上
民國七年 成色0.7487 平均重量5.3182克
民國八年 成色0.7025 平均重量5.3378克
民國八年(劣幣) 成色0.6320 平均重量5.3511克
民國九年 成色0.6730 平均重量5.2796克
民國九年(劣幣) 成色0.5268 平均重量5.3170克
民國十年 成色0.6988 平均重量5.3586克
民國十一年 成色0.5177 平均重量5.3008克
民國十二年十三年雙毫的成色都僅為5成左右
民國十七年五月十一日上海市場主輔幣合上海規元兩數(引自耿愛德《中國貨幣論》):
上午 下午
袁像國幣(每百元合) 72.775兩 72.7175兩
江南壹角輔幣(每千角合) 62.30兩 62.30兩
廣東貳角輔幣(每五百枚合) 59.35兩 59.40兩

解密廣東貳豪銀幣的年份極其發行量


零兌市價:
大洋壹圓兌貳角銀幣六枚又銅元八枚
大洋壹圓兌銅元294枚
一角銀幣每枚兌銅元二十三枚
當時的文章評論廣州之偽幣:
廣州市場充滿劣幣,一角輔幣之劣質者尤多,此大部分為民國十二年滇桂各軍駐粵時所為,但廣州之有劣幣,除非始自是年。民國初年即有發現者,惟其重量成色,與原有者相差尚不過遠,譬如廣東省政府造幣廠所鑄之真幣,其成色為銀七銅三,而上述劣幣之銀色則為十分之五至六不等。迨滇桂各軍鑄造大批劣幣時,有純用銅,決不摻一成之淨銀者。各軍佯稱制造軍火,建立新廠,從事大規模之鑄造,有人估計其每日所產貳角輔幣價額約萬餘元,按幣面五折至七折出售予當地錢商,每見有軍人公然與錢商磋商劣幣價格者。後滇桂軍人戰敗,使終止鑄幣,但廣州鄰近各縣區,傳聞非法鑄幣之機關甚多,當局迄未能完全拒絕也。

解密廣東貳豪銀幣的年份極其發行量


私鑄之貳角輔幣,流通於廣州市場者,種別甚繁,茲撮要述之如次:
(一) 窩澤,一稱鉛毫,此種實不含銀質,當初鑄成時,其色澤類銀,但經流用後,表面之銀色即退,轉暗藍或棕色。此幣質甚柔,可用齒齧,或用刀割。其重約0.09至0.11盎司不等。


(二) 銅毫,以純銅鑄造,初發行時其色暗白,但不久即轉黃,重約0.12-0.13盎司 。


(三) 低毫,此幣略含銀質,其聲較真幣為尖,字跡亦不及真者之清晰,市面則流行甚廣,且易亂真。稍無經驗者每為所欺,重量自0.12至0.16盎司不等,錢商按幣面四折至五折收用。

解密廣東貳豪銀幣的年份極其發行量


(四) 私鑄,其所含銀質,成份較低毫為高,幣面之字跡亦清晰,其重量與政府造幣廠所鑄者吻合,故極易亂真。市面上此幣之流通,數額甚巨,若作為偽幣出售時,價按幣面之四折至七折不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