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熱播:強烈的控制慾背後是一種對分離的恐懼

武志紅曾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道:“我們的一生,就是不斷分離的一生。”

他認為,分離和愛同等重要,是生命中兩個不可或缺的主題,它們一起作用,讓一個人成長,讓一個人成為獨立的個體。

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去討論“分離”這個話題,或許是因為它過於嚴肅,甚至有一種淒涼的感覺。又或許它被某種表象給掩蓋掉了,不容易被發現。

其實,分離是人生的一種常態,它不單單指“生離死別”,嬰兒從母體分離,小孩子離開家去上學,成年人離開父母去工作等等,這些都屬於分離的範疇。如果沒有正確意識到分離的意義,或者過於誇大分離的危害,那麼人很可能會被心理上的依賴所裹挾,從而意識不到個體存在的意義,終究忘了生命的價值所在。

在電影《囧媽》中,母親盧小花就是捨不得與兒子徐伊萬分離的典型例子,這種分離是指心理上形成“依賴性”,即母子之間的親密關係容不得外界的打亂,她認為兒子是屬於自己的,是親密無間的,那麼自己的關心和愛護(控制)理應是合情合理的。

於是,她總是把兒子當做小孩子那樣對待,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孩子,該吃什麼,吃多少,她通通都要管。

盧小花這種行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控制慾,但深究之後,你會發現,這種超強控制慾的背後,其實是對分離的一種恐懼,她害怕與兒子的關係變得疏遠,從而心理上產生失落感,於是試圖用愛的名義捆綁兒子的人生。當愛變成控制慾的幌子,那麼控制慾就會隱藏掉拒絕分離的真相。

《囧媽》熱播:強烈的控制慾背後是一種對分離的恐懼

01 分離是生命的主題,但盧小花和徐伊萬隻完成了最初的階段

生命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分離,那麼人的一生,具體會經歷那幾個分離的階段呢?

第一次分離:嬰兒離開母體

對於女性來說,孕育寶寶是一件幸福又偉大的事,十月懷胎的終結是希望的開始,同時也是另一種“痛苦”的開端。母體經過漫長而又劇烈的疼痛後誕下一個小生命,而對於嬰兒來說,他是經過狹窄的通道被擠到這個世界上來的,除了剛才的疼痛外,他還要面對冰冷陌生又嘈雜的環境,這讓他感到無比的恐懼,於是他放聲大哭,以表抗拒。

這是生命的第一次分離,過程很痛苦,但是充滿希望,它是生命最初的歷程。

第二次分離:嬰兒意識到自己跟媽媽不是一體

有研究表明,嬰兒從出生到6個月前,他的潛意識裡會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餓了,媽媽會喂他,冷了,媽媽會把他緊緊抱在懷裡……媽媽無比盡職且敏感,他的任何需求,媽媽都能第一時間感知並且給予滿足。然而,6個月之後,幼兒們就開始慢慢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獨立分開的,這種心理上的落差實際上比分娩時還要痛苦,他們發現,自己不再是唯一的中心,需求也不會第一時間得到滿足了,自己指揮不了世界,甚至也指揮不了媽媽。於是哇哇大哭起來。

這次的分離是為了迎接挑戰,幼兒們會以獨立個體的身份去認識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

第三次分離:離開父母去上學、工作、組建新的家庭

等孩子們長大了一些,會離開家去上學,特別是大學時期,很多人會選擇一座離家很遠的城市來體驗大學生活,這時候,他們已經有足夠的勇氣來挑戰生活和學習,也有了自己的主見,這時候的分離顯然沒有那麼痛苦了。

接下來的工作,戀愛,結婚,生子,這一系列的操作都應該在自己的意願下完成,但往往在這個時候,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就會出現問題,其原因就在於“分離”這一步沒做好。

從以上分析來看,電影《囧媽》中,母親盧小花和兒子徐伊萬就是在第三次“分離”中亂了陣腳,而主要原因在於母親,也就是說,她離不開兒子。

在開往莫斯科的火車上,六天六夜的漫長行程中,我們看到母子兩的相處模式:

年過40的徐伊萬,還被母親當小孩一樣對待,母親不停地往他嘴裡塞東西,不停地教育他,不停地催他生孩子。當徐伊萬稍微表現得不耐煩時,母親就會用哄小孩子的口吻說:“你怎麼不乖哦,我是你媽,我不管你誰管你?”

《囧媽》熱播:強烈的控制慾背後是一種對分離的恐懼

面對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徐伊萬卻想要逃離,因為作為一箇中年人,他很抗拒母親再用對待小孩子的方式對待他。

更讓他為難的是,對於母親的好意,他拒絕不了,也接受不了,更改變不了,我想這才是壓垮他的原因。有一種愛叫做“越愛越想逃”,說的就是徐伊萬與母親之間的相處模式。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這份沉重的愛時,我們發現,母親和兒子始終沒有真正的獨立,他們之間還存在著“拉扯”關係,就像拔河比賽的雙方,誰都不肯認輸,都想征服對方。這種愛也叫做控制,希望對方始終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如此反覆,愛就變成了枷鎖,親人也會變成仇敵。

當愛變成了控制,個體存在的意義就會被削弱,控制和反控制雙方之間的角逐就逐漸展開,家庭矛盾就會迅速升級。就像盧小花和徐伊萬一樣,見面說不到三句話就開吵。

在《愛的藝術》一書中,作者說道:“母愛的本質,是希望孩子獨立,並最終與自己分離。”

顯然,盧小花捨不得與兒子“分離”,她希望把早已成年的兒子養成聽話的乖寶寶,把兒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全然沒有把對方當做獨立個體去對待。有句古話叫做“娶了媳婦忘了娘”,我想,盧小花是有這種擔憂的,甚至有一種“兒大不由娘”的恐懼感。

《囧媽》熱播:強烈的控制慾背後是一種對分離的恐懼

02強烈的控制慾背後是一種對分離的恐懼

盧小花和徐伊萬之間,在我看來,盧小花才是真正的“巨嬰”,無論是情感上還是心理上,她都離不開兒子,因為在她心中,兒子才是唯一。

時間追溯到四十多年前,盧小花在最好的年紀時,遇到了那個願意為她重放一次電影的徐翔,兩人一見鍾情,便迅速組建了家庭,而後生下兒子徐伊萬。

婚後丈夫徐翔性情大變,他時常酗酒,甚至會發酒瘋,摔東西,有一次還誤傷了她。兩個人的感情淡了,關係也緊張了,但盧小花從來不去思考婚姻變質的原因,也不從自身尋找問題,而是美其名曰地選擇了為孩子而活。

為孩子而活”,這句話並不陌生,現實生活中,很多在婚姻中處於危險地位的女性也將此俸為真理,從而選擇在婚姻生活中“委屈求全”,她們把夫妻關係晾在一邊,任由它往更壞的方向發展。

相反,她們把孩子當成婚姻戰爭中的勝利品,甚至是佔為己有。當一個人習慣了擁有,就會害怕失去,此時此刻,唯有權威和掌控才能使她們心安。

在我看來,盧小花並不是沒有意識到兒子已經長大了,她只是不願意承認“兒子已經長大,而自己已經變老”的事實,她怕兒子遠離自己,害怕情感和心理上的疏遠和分離,於是想方設法插手兒子的生活,尋求存在感,這種強烈的控制慾背後實則是一種對分離的恐懼,也就心理學上說的“戀子情節”。

而這種恐懼的根本原因在於,盧小花沒有意識到兒子是獨立於自己之外的個體存在,即徐伊萬首先是他自己,而後才是自己的兒子。這種意識的缺乏導致了盧小花誤認為“控制”的反面便是“失去”,殊不知,“控制”最直接的後果便是“失去”,因為強壓式控制下的親情很容易變質,從而滋生出一系列的家庭矛盾。所以在這段令人窒息的親子關係中,更需要成長的不是徐伊萬,而是母親盧小花。

《囧媽》熱播:強烈的控制慾背後是一種對分離的恐懼

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人與人之間需要界限感,哪怕是最親近的人,也不例外。因此,在親子關係中,愛的表達,除了關懷之外,更重要的是尊重和保持邊界感。如何與孩子共同成長,才是最值得父母深思的一件事。

03生命中成長的意義在於,成為自己和成就他人

武志紅曾說:“拒絕分離,就是拒絕成長。”那麼反過來可以理解為,人要懂得,理性的分離是為了成長,獨立,擔負起責任,而接受個體的獨立存在,是為了尊重和理解他人。

生命是一個流動的過程,我們需要跨過時間的枷鎖,讓愛與親情化作流淌於心間的清泉,甘甜滋潤,富有養分,讓人茁壯成長。而成長的前提是“成為自己”,而後是“成就他人”。

① 成為自己,就要為自己而活

人有時候很奇怪,他會不自主的去愛別人,甚至都不用人教,他的目光所在之處都是他關心的一切,而往往忽略掉了一個重要的存在,那就是自己。

影片中的盧小花的一輩子都是為了孩子而活,正如她那句口頭禪“我是你媽,我不管你誰管你?

”她時時刻刻想著管理兒子的人生,並潛意識裡認為,她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好,其實,這是一種變相的情感勒索,她自認為把全部的愛都給了兒子,那麼兒子理應感恩並乖乖聽話。

《囧媽》熱播:強烈的控制慾背後是一種對分離的恐懼

實際上,眼前這個年過40,頭髮都已經花白的兒子,並不領情,而盧小花也在培養(控制)兒子這條路上摔了個底朝天,忙忙碌碌的一生,被兒子各種嫌棄,就連晚年生活都是在雞飛狗跳中渡過,她哪裡還是她自己,她不過是被兒子“吸了魂”的軀殼罷了。

如果影片到此結束,就沒什麼意義了,好在本片製作精良,它把中國式親子關係的囧境攤曬在日光之下後,再給出了未來該努力的方向。

在結尾的彩蛋裡,母親盧小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回了自己。以前那個整天圍繞著孩子轉的盧小花,慢慢地摸索到了人生的意義,她忙著世界巡迴演出,忙到沒時間接兒子的電話。擱以前匆匆掛斷電話的一定是兒子,而此情此景,我們看到了一個鮮活、獨立的生命,一份為自己而活的勇敢,一種獨立自主的燦爛之光。

盧小花找到了自己,作為芸芸眾生的一員,我們也該努力去成為自己,要為自己而活。

《囧媽》熱播:強烈的控制慾背後是一種對分離的恐懼

② 成就他人,就要尊重獨立個體存在的意義

人的情緒是通過內在的認知表達出來的,也就是說我們“眼見為實”的,也並非真實的世界,它只是基於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以及內心的領悟,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幻想。

在影片中,徐伊萬對母親那一段咆哮讓我們看到了母子之間的危險處境,同時也看到了母親對於兒子的“幻想”。

“在你心裡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他臉上的肉是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他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應該排水,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這麼多年過去了,難道你還沒有發現,我並不是你幻想中的兒子嗎?”

從這可以看出,盧小花心目中的乖寶寶形象,是她想象出來的,她完全沒有意識到兒子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他有思想,有主見,有信念,完全可以脫離母體而存活,他的人生也該由自己做主。

究其根源,父母那一輩講究的是經驗主義,盧小花也是如此,她認為自己的觀念是正確的,所以不斷地教導兒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事無鉅細,凡事親力親為。但人類社會之所以進步迅猛,不單單靠經驗,更多的是在經驗之上做出改變和創新,撫育孩子也一樣,父母不能用所謂的經驗來裹挾孩子的一生,而是應該放手讓孩子去感受屬於自己的生命歷程,去播種,去收穫。

正如徐伊萬所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只有尊重生命個體存在的意義,才能在這一段漸行漸遠的親子關係中,讓愛得以用正確的方式存在並延續。

如此,父母和孩子便能在這場修行中得以成長,而世間最好的愛便是互相成就。

《囧媽》熱播:強烈的控制慾背後是一種對分離的恐懼

③ 人活著最好的狀態,敢於走出時間的“枷鎖”和正確理解“分離”的意義

在《愛與黑暗的故事中》,作者提到:“我們需要談論現在與未來,也需要深入談論過去,但有個嚴格的條件,我們要始終提醒自己,我們不屬於過去,而是屬於未來。”

這告訴我們,時間可以區分現在、過去與未來,所以理想和責任也有時間段,而人卻永遠只能活在當下和未來。

過去婚姻的不幸,造就了盧小花愧疚的心理,所以她潛意識裡認為,只有拼命地對兒子好,才能彌補自己在婚姻中所犯的錯。殊不知,過去與未來早已被時間無情地分離了,它們是兩個不同的體系,一味地拼湊和疊加只會兩敗俱傷。

所以,人活著最好的樣子,就是敢於走出時間的“枷鎖”,尊重過去,把握現在,憧憬未來,時刻以最新的姿態擁抱世界。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把“分離”當做生命中永恆的主題,

它讓我們獨立,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與過去分離,與親人分離(解除依賴,負起責任),從而保留好生命中的間隙感,用最輕盈的姿態去愛這個世界。

《囧媽》熱播:強烈的控制慾背後是一種對分離的恐懼

故事的最後,

盧小花全身心地投入到熱愛的唱歌事業中去,徐伊萬也開始了新的生活,此時的他們,正朝著下一個“時區”去努力,而這,才是生命的意義,時間無法被定義,但它卻能給予人新的希望。

《囧媽》這部影片以輕鬆搞笑的方式講述了親子關係中一系列的囧境,帶入感極強,讓人笑中帶淚的同時免不了思考和反省。一個家族命運的走向,生命最終呈現的形態,終究取決於我們看待自己與家人的方式,愛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思考和內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