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队斩与黥面:朱温依靠残酷军事制度壮大实力,为何将其废弃?

古代一个王朝的兴衰,都离不开军队的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拥有精兵强将,一支强大的部队,对内可以保境安民,对外可以开疆拓土,不过在古代封建王朝时代,军队的作用,更多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地位的工具。

唐王朝的建立,正是仰赖于其军事建设,但最终也毁于这一套制度。

跋队斩与黥面:朱温依靠残酷军事制度壮大实力,为何将其废弃?

唐末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纷争

唐朝并非亡于衰亡,而是死于强大

府兵制改募兵制的结果,使得地方藩镇的实力越来越强,地方纷纷招募士兵为己所用,成为唐王朝毁灭的由来,使得唐朝和汉朝一样,并非亡于衰亡,而是死于强大。公元907年,原唐朝汴州节度使朱温篡唐自立,建立了后梁,五代十国由此展开。算起来在诸多人心目中,对于朱温的评价始终不是很高,尤其是其品格方面更是为人所诟病,然而贬低朱温的言论虽多,但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朱温能够在一众藩镇中脱颖而出,其才能可见一斑。


跋队斩与黥面:朱温依靠残酷军事制度壮大实力,为何将其废弃?

后梁太祖朱温

朱温生平的经历,也应该分为几个阶段,他的前半生像刘邦;参加黄巢起义军这段经历,像朱元璋;把持朝政,迎接唐僖宗,又像曹操,很显然如果朱温能够更加耐住性子一些,必然会取得这些人一样乃至超出的成就,可惜朱温辛苦创立的基业,最终也因为某些缘故毁于一旦。

朱温在逆境中不断发展壮大

乱世枭雄,想要在这片天下混出一番基业,其首要的要求,就是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这也是朱温必须要考虑的一点,然而朱温起自于平民,也没有机会经历系统的军事教育,因此朱温对于军事制度的理解,也经历也一个很长的阶段。如果单从朱温从军经历来看,一般分为起义军时期、藩镇时期、王朝建立以后,而跋队斩正是在朱温藩镇时期所建立的军事制度。

跋队斩与黥面:朱温依靠残酷军事制度壮大实力,为何将其废弃?

唐末形势图

起义军时期(公元877年-882年)乾符四年(877年),朱温和二兄一起投奔了黄巢的起义军,此前的黄巢,如果剥离《旧五代史》上记载的诸多灵异事件外,基本上就和田野间的闲汉没有任何区别,帝既壮,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一》。基本上这一时期的朱温就如同一张白纸一样,其早期的军事思维,也是这一时期建立的。因为替黄巢劝降了诸葛爽,朱温逐渐在黄巢军中成为一名举足亲重的将领,由此可见他很不简单,能够在乱军之中活下来,朱温自有独到的地方。

跋队斩与黥面:朱温依靠残酷军事制度壮大实力,为何将其废弃?

黄巢起义

黄巢大军一直都是在走下坡路,虽然他声势很壮,一度横行,然而在黄巢军内部严格的等级划分,使得底层有功将领几乎很难晋级上层,表面上来看,朱温受到了黄巢的提拔,但黄巢内部政治斗争倾轧更为严重。中和二年(公元882年)二月,黄巢任命朱温为同州防御使,却领朱温自行攻取,一不填兵,二不增将,而更为关键的就是,临近朱温的河中节度使屡次击败朱温,每次朱温上表求援,都被左军使孟楷隐匿不报。此时的朱温就已经意识到,黄巢的内部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于是萌生了投降朝廷的想法。


跋队斩与黥面:朱温依靠残酷军事制度壮大实力,为何将其废弃?

黄巢起义军进长安

藩镇时期(公元883年-907年)由于在黄巢军中郁郁不得志的情况,朱温在被任命为汴州刺史以后,急于建立自己的嫡系人马,从朱温藩镇时期20多年的情况来看,朱温扩军应该说还是顺利的。朱温初任汴州节度使的时候,由于经年累月的战乱,当地百姓民不聊生,时汴、宋连年阻饥,公私俱困,帑廪皆虚,外为大敌所攻,内则骄军难制,交锋接战,日甚一日;人皆危之——《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温还要接受皇帝的诏命,平定黄巢叛乱,还要对付秦宗权,实力有所不及,也大概就是这一时期,朱温创立了跋队斩的军事制度。

朱温在藩镇时期,创立了“跋队斩”军事制度,并辅之以“黥面”

跋队斩简而言之,就是每当一支队伍的将帅阵亡以后,所部士卒都要被斩首。很显然这样一种严苛的军事制度,有助于加强部队的战斗力,但也有问题,一旦士卒心中产生畏惧军法的行为,必然会逃走,而且还有一个严峻的问题是,军法过于严苛,必不利于军队的发展。因而在跋队斩的制度上,朱温还建立了

黥面制度

跋队斩与黥面:朱温依靠残酷军事制度壮大实力,为何将其废弃?

朱温创立跋队斩,这种制度很严苛,直接导致大量逃兵出现

黥面不是朱温独创,它的历史十分悠久,唐代就将黥面作为刑法,相比较而言黥面作为肉刑很轻,但是对于人心理上的折磨很重。朱温将部队中所有的士卒全部都黥面,这样一旦发生逃逸,就能通过脸上的刺字进行追捕。当然黥面也不仅是士兵犯罪逃逸后用来抓捕,更能够通过这种制度,使得军队在短时间内扩大。

根据五代史记载,朱温并不是唯一一个在士卒中黥面的,桀燕刘仁恭、刘守光同样曾采取此法。天佑三年,梁攻沧州,仁恭调其境内,凡男子年十五以上,七十以下,皆黥其面——《五代史.刘守光传》而根据这样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刘仁恭便啸聚20多万人马。

跋队斩与黥面:朱温依靠残酷军事制度壮大实力,为何将其废弃?

黥面指的是在人的脸上刺字

迫人参军是黥面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在古代战争,尤其是在五代这样一种天下大乱的形势下,只要上战场,便意味着殒命,使得老百姓大多不愿意从军,而募兵制又是藩镇兵员的主要来源,在兵员匮乏的时候,黥面是唯一一个在短时间内能够扩充实力最好的方式。过于严苛的军事制度,使得在短时间内,朱温的实力大大增加,所部士兵无论是数量还是战斗力都直线上升,但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朱温称帝,建立后梁以后,废除了严苛的军事制度

后梁建立初期(公元907年-912年),朱温篡位称帝,也不过仅有5年的时间,然而在登基之初,朱温便废除了跋队斩的军事制度,理由也很简单,朱温意识到这种军事制度存在很严重的问题。由于早期跋队斩、黥面一系列制度下,士兵苦于兵役的严苛,多有逃亡,但这部分黥面的士兵并不能回到家乡,毕竟脸上的刺字实在是过于明显,于是他们只能流落山林成为盗匪。藩镇时期朱温可以不在乎,但等到建立王朝以后,这些流落的盗匪给国家的安定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朱温下令,不仅废除了

跋队斩,甚至还赦免了那些逃逸的士卒,使得他们能够回乡。这样的策略,使得后梁的政权得到了很快得到了巩固。


跋队斩与黥面:朱温依靠残酷军事制度壮大实力,为何将其废弃?

朱温灭唐称帝,建立后梁

实际上从跋队斩的废与立,反应了一个实际的情况,那就是朱温从一个藩镇格局的地方豪强,真正成长为一个国家的君主的成长经历。五代十国时期,政治环境非常复杂,各地藩镇格局,地方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视人民如草芥的情况屡见不鲜,北宋宋祁《景文集》中记载:

自唐家失御,藩帅迭侮,朝疏封宠,夕希姑息,甚者自裨校而下,遍置私人,招徕亡命,隶于牙帐……刈民之命,若草菅然。

跋队斩与黥面:朱温依靠残酷军事制度壮大实力,为何将其废弃?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

由此可见,朱温养成这种利己主义的思想,并不奇怪,他自幼成长的环境不过只是一个劳苦大众,受欺压的对象而已,但等到朱温真正登基成为一个君王以后,除了他地位的稳固以外,首先需要想到的是国家的安稳,而国家的安稳又离不开百姓,

毕竟朱温也亲眼见识到了农民起义对于一个王朝致命的摧毁力,朱温在建立后梁以后,虽然私德上饱受指责,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执政初期,朱温确实颁布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