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保温设备,那如何来御寒及保温食物?看古代御寒保暖之术

古人没有保温设备,那如何来御寒及保温食物?看古代御寒保暖之术

在科技已经非常发达的二十一世纪,我们仍然无法完全抵御严寒的侵扰。每当冬季到来就要躲在拥有暖气和空调的房屋内,即使外出也要穿上厚厚的衣物。古代没有这些“黑科技”可以依赖,那么当时的人们要靠什么来御寒呢?

一、食物的保温

相信没有任何一种方式能够代替热乎乎的食物在冬季给人们带来的温暖。今天日常普遍使用的保温瓶、保温饭盒等物品都可以将食物的温度保持很久,可是在古代有没有类似的物件可以给食物保温呢?

1、直接加热的保温器皿

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利用青铜制作了许多能对食物进行保温的器皿,大多都是通过加热的方式。许多器具的设计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具有巧夺天工的效果,这使得古人在很早的时期就能随时吃到温暖的食物,而不是被迫啃食冰冷的菜肴。

温鼎,最早的形制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的,已经

发现了众多利用陶土和青铜制作而成的温鼎。其使用方法和形状十分类似于今天仍能看到的铜炭火锅,下方多有相似于炉灶的装置,可以添加木炭等燃料,将上方的锅具加热。不仅作用于对食物的保温,还能烹调一些简单的食材。这种器皿在今天看来与单人火锅更相似。

染卣,在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器皿。通常是爵的形状,或者比爵更大的多。下方腹部铸有凹槽,可以通过在凹槽内添置炭料等加热。小型的卣大多是饮酒而用,可见很早的时候国人就开始饮用温酒了。大型的卣则基本具备了火锅的一切功能,煮制食物只需要不停的添加燃料即可。

古人没有保温设备,那如何来御寒及保温食物?看古代御寒保暖之术

甗,跨时代的产物。除了可以将食物加热保温的功能外,也使中华文明的烹调手法产生了不同于任何其他文明的改变。

甗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面的部分称做鬲,简单理解就是烧水的锅子;上面的部分称做,就是现在笼屉的前身。甗通过加热底部的鬲来使用水蒸气对甑内的食物加热,就是我们经常使用的“蒸”。可以确切地说,除了中华文明的饮食文化外,没有其他文明靠自身演化出蒸这种烹调手法。

2、夹层保温的器皿

保温的方法除了加热外还有隔离,古人们同样在很早前就掌握了具体的使用方法。各式各样的保温工具被大量的应用到生活之中。保温篮、保温筐、保温盒、保温桶,保温的工具以各种形态出现,使用的原理基本相同,都是在工具与内部的容器之间制作夹层,填充棉花、芦苇、毛发等可以阻隔温度的材料来保持食物的温度。

另外这种夹层也被应用到陶瓷制品之中,将容器烧制为内外两层,可以在夹层中注入热水,为容器内的食物加热保温。应用这种手段的有温碗、温壶等,无论是固体食物还是液体的汤、酒都可以加热或保温。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夹层陶瓷制品大多有气孔,可以避免温度过高而造成的器皿炸裂,这说明了这类器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大量使用,已经积累了众多的技术和经验。

二、通过器具取暖

通过饱含大量热量的器具来取暖,古今中外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的。其最基本的原理都是利用燃烧产生的热量。即使今天我们普遍使用的暖气和其他取暖电器也与古人们围绕着火堆没有根本的本质区别。所不同的就是在具体应用的器具上和应用的场景里存在区别罢了。古代使用的取暖器具品种众多,基本上可以分类为塘和炉两种。

古人没有保温设备,那如何来御寒及保温食物?看古代御寒保暖之术

1、火塘

火塘可以说是除了火堆外最原始的取暖方式了,在原始公社时期就已经大量的得到应用。其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挖好的坑内架起火堆,或者在用土、石等围砌的坑内堆起火堆,在取暖的同时也可以烹调食物。

火塘是一切使用火直接取暖方式的最原始雏形,也在原始公社甚至很长一段时期内为夜晚的人类提供了避免野兽袭击的安全保障。这也使得火塘后来发展出祭祀、驱邪等功能,在今天的云南、贵州等地仍有部分民族保留着使用火塘的习俗。

2、炉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大量制作精美、应用成熟的青铜炉,可见在更早的时期炉就已经产生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炉的取暖原理很简单,就是在炉具内部进行燃烧或注入大量高温度的物体来取暖,通过温度的向外传递来获取热量。炉与塘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炉相对方便,可以移动到任何地点使用,也可以制作成大小不同的体量来有针对的使用。因此

炉在古代被广泛使用并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种类。

燎炉,目前发现的最原始的炉具。形状像鼎或者盆,有的上方也被设计出盖顶,通过在内部燃烧木炭等发挥热量。

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了具有熏香功能的香炉,可以燃烧香料来增添香气。燎炉的制作贯彻了整个中国的封建历史,金属质地的燎炉被看做书香门第和文人士大夫的象征,甚至某些高规格的燎炉只有皇室才可以使用。明代的宣德炉是燎炉的巅峰制作。普通的百姓则使用陶土或石料制作的简易炉具来取暖。

古人没有保温设备,那如何来御寒及保温食物?看古代御寒保暖之术

除了燎炉外还有炊炉也被广泛使用。炊炉与燎炉最大的区别在于炊炉可以对食物直接进行烹调,时至今日仍然被大量使用,农村的灶台和城市的炉具都可以视为炊炉的发展演化成果。只不过与古代的炊炉不同的的是,今天炊具的功能相对单一,不再被进行取暖的情况下使用。

此外手炉、足炉等也是炉演变的延伸。手炉、足炉大多依靠在内部添置炭火或热水取暖,和今天的水蹩以及暖水袋基本相同。可以随身携带或者放在床上,任何时候都能提供热量来帮助人们驱散寒意。

3、暖椅

还有一些特殊的取暖器具,它们大多具有巧妙的构思和设计原理。清代李渔发明的“暖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暖椅并非单独的椅子,而是书桌和座椅的组合,通过书桌下类似抽屉的装置来随时增添炭火或暖炉,在保持温度的同时还没有灰尘飞扬的困扰。与之类似的暖床等也随后出现,创意都是来自于暖椅。

三、特殊的建筑物

普通的房屋可以通过增加火炉等来进行取暖,但一些大型建筑物在冬季仅靠这些明显无法保持足够的温度。为了解决这些困扰古人们也是煞费苦心,利用各种方式对建筑物进行保暖措施,也创造了一大批令人叹为观止的奇思妙想。

1、火墙、火道

古人没有保温设备,那如何来御寒及保温食物?看古代御寒保暖之术

同西方文明古典贵族生活的城堡一样,中国的大型建筑物比如宫殿等也有类似于壁炉、烟筒等的设计,只不过中国出现的更早也更完善一些。至少在秦代的咸阳宫殿遗址中就发现了壁炉的存在,汉代的建筑物则出现了更多类似炉灶的设备。这些设备都是通过在建筑物内部直接燃烧后利用设计的火墙等通道在建筑物内部循环供暖。

火墙的设计在清代达到了巅峰,或许与满族统治者兴起于寒冷的东北有关。清代的宫殿不仅在建筑物内部搭设有类似壁炉的设计,也有延伸自建筑物外部的火灶。通过设计好的火道在地底或者火墙将热量带到建筑物的各个位置,又不会因为燃烧造成的灰尘给建筑物内部带来污染。这种火墙的设计在民间也被大量使用,东北常见的火炕就是应用了这种技术,在今天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椒房

椒房之宠很多人都听过,象征着女性得到了君主特别的宠爱,但椒房的由来可能就说不清楚了。至少在西汉时皇后居住的未央宫就被称做椒房,原因是整个宫殿的外部都被用花椒混合的泥土所涂抹。在古代花椒因为特殊的香气和御寒的功效被认为可以驱除寒意,所以花椒被用作建筑物的保温层。

宫殿内部还设有幔帐等保暖设施,确保没有一丝寒风可以进入。墙壁、地面都被厚重的毛毯覆盖,真正做到全无死角。

古人没有保温设备,那如何来御寒及保温食物?看古代御寒保暖之术

椒房的成本极其高昂,以至于皇宫内也只有皇后的宫殿可以使用。也正因为椒房的名贵,才使得椒房成为了得君主专宠的象征。《世说新语》中描写了巨富石崇在家中模仿建造椒房,侧面说明了他惊人的财富,因为当时的皇室也无力营造如此昂贵的建筑物。

四、衣物御寒

和许多人想象的不同,我国古代并不是一直靠棉花制作的衣服来御寒的。棉花在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直到宋代才开始普及。在这之前古人的衣物多靠麻来制作,而麻的御寒效果不佳,所以古人过冬就要在麻布内填充动物的毛发、柳絮和芦苇等,甚至直接使用动物皮革连同毛发直接制作衣服。

此外东北地区有一种乌拉草,可以填充到鞋中,经过摩擦能产生大量热量,也能起到很好的御寒效果,十分相似今天的热帖。

结语

抵御寒冷是人类一直以来的重要课题,全世界纬度较高的地区都广泛使用各种各样的御寒手段。中国古代的御寒手段五花八门、层出不穷,都是历代能工巧匠和劳动人民汗水与智慧的结晶。通过对古人御寒方法的研究,也能使现代的人们得到极大的启发和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