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岁的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后来下场如何?

程万慧


张柬之能够成为历史名相,就是因为他在八十岁高龄时,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发动了“神龙政变”,推翻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女皇武则天,重新光复了李唐江山。

张柬之虽然在年轻时,就已经涉猎经史,才华横溢,还考中了进士。但是,张柬之在很长一段时间的仕途,真的可以用波澜不惊来形容,他在太学生、清源县丞岗位上竟然一直做到了65岁的高龄。

如果放到现在,65岁,早该退休,回家领着退休工资,过清净日子了。但张柬之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真正的是大器晚成之人。

张柬之65岁时,在武周朝廷的贤良科召试中以策问第一的成绩,从上千人中脱颖而出。张柬之因此受到提拔,被授予了监察御史之职,成了京官。很快,又被授予凤阁舍人。凤阁是武周时期的机构名称,即中书省。

原本张柬之安安稳稳做官,成为宰相的可能性虽然很小,但再升升官,混个中书省的副职,然后告老还乡,颐养千年,或者老死于工作岗位之上,都是可能的。但是,张柬之却偏偏有个特点,就是坚持原则,敢于直谏。

张柬之曾上书武则天,直言反对皇室宗亲娶突厥首领的女儿和亲,得罪了武则天,被赶出了京城,就任合州、蜀州刺史。

而当时的朝廷,每年还会派五百士卒去姚州戍边。因为地险和瘴气,派去的士兵基本上都死在了当地。姚州,大概就在当年诸葛亮南征孟获的地方。所以,张柬之又上书,用诸葛亮七擒孟获后,不留官、兵等为例,劝谏不要再派兵去了,纯粹是耗费财力,人力,却徒劳无功。结果,再次触了霉头,被武则天从刺史的位置给贬到了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板凳上去了。刺史怎么说还是地方首长,这下直接成幕僚了。

这张柬之是越混越差了,那为什么快到了八十岁时,竟然还做了宰相,最后还能发动“神龙政变”,成就如此辉煌的大业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了,他就是千古名相狄仁杰。

张柬之和狄仁杰有相似之处,两人年龄相仿,张柬之大狄仁杰5岁;而且两人都敢于直谏,都是从内心深处忠于李唐的。

狄仁杰在武则天选继承人时,就曾说服武则天立了李显为皇太子。张柬之的执着,也让狄仁杰觉得,张柬之是他实现复兴李唐大业的最好人选。所以,在武则天让狄仁杰推荐贤能时,狄仁杰两次极力推荐了张柬之,最终把张柬之送上了宰相的位置。狄仁杰之后又推荐了姚崇、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等十余人。

因为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五人是发动“神龙政变”的五大核心,而且均是由狄仁杰推荐的。所以,就有些史料说,“神龙政变”就是狄仁杰早已经谋划好,用来推翻武则天的。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狄仁杰实际上的想法可能略有不同。毕竟“神龙政变”发生在狄公去世五年之后,狄仁杰是无法预料这么长远,这么详细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计划没有变化快,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狄仁杰所推荐之人,皆是忠于李唐的。狄仁杰推荐他们,就是想在自己死后,由这些人来保证在武则天去世后,中宗李显可以顺利登基。只要中宗复位,那么光复李唐江山,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狄公的谋划,还是很深远靠谱的,至于怎么做,就要靠张柬之等人的临场发挥了。

张柬之等人虽然位居朝廷大员之位,但在武则天病重之后,能够天天见到武则天的则是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等人。而且,二张两人弄权,为了把持朝政,竟然害死了太子李显的长子李重润等人。这让张柬之等人觉得必须除掉张易之、张昌宗两人。但是除掉两人,必然会得罪武则天。所以,商议之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逼宫武则天,迫使武则天退位,扶持时为太子的李显复辟,则可万事大吉。

“神龙政变”成功了,武则天退位做了太上皇,被软禁宫中,李显成功复辟了。张柬之等五位主要谋划大臣,也因功先被授予郡公,后又晋封为郡王,可以说是达到了唐朝异姓大臣的巅峰地位。

可是,“神龙政变”并不彻底,留了一个漏洞,因此,张柬之等五王最后都没有落下好的结局。我们都知道“斩草除根”、“除恶勿尽”,武则天虽然因病,被软禁,失去了权势,但是,武氏家族还在。而且,李显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武氏家族的人相对而言,还是要比张柬之等人跟中宗李显更亲近。再加上李显的皇后韦氏,因为跟随李显不离不弃,深得李显信任。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勾结韦后,深得李显信任,“五王”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很快张柬之等人就遭到了武三思的构陷。武三思跟中宗打小报告,说“五王”诬陷韦后,用以中伤五人。中宗李显并不是一个什么英明神武的君主,听信了武三思、韦后的谗言,下诏将“五王”分别流放。而张柬之先被贬到了老家襄州(现在的襄阳);后又被流放泷州(广东罗定),“忧愤卒,年八十二(虚岁)”。

张柬之辅佐中宗,重登大宝,最后却被中宗所猜疑,这让耿直的张柬之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所以,张柬之最后是在忧愁愤懑中去世的。好在他发动神龙政变的时候,已经80岁了,第二年去世,也算高寿了。最主要的是,通过神龙政变,张柬之走上了人生巅峰,让历史永远记住了他,这绝对值了!


奕天读历史


神龙政变是一场长期酝酿,一朝发动的政变,虽然这场政变的操纵者是以张柬之为首的五王集团。

但在神龙政变之前,还有一个隐藏的高手,悄无声息的在武则天身旁,种下了政变的种子。而这么一个爱玩阴谋诡计的老狐狸,居然成为武则天晚年最器重的大臣。

狄仁杰的精妙布局

狄仁杰在历史上屡遭贬谪,却在晚年成了肱股之臣。

狄仁杰在从政期间,的确做到了不负李唐,不负武氏。面对着武氏集团气势汹汹,狄仁杰软硬兼施,一面对战武氏集团,一面进谏武则天,终于保住了太子的地位,这是狄仁杰埋下的,最关键的一颗棋子。

但狄仁杰也在考虑,武则天死后,这一颗独苗,必须有足够的根基,这些人必须忠诚于李唐,有足够宦海沉浮的经验,而且懂得韬光养晦。

于是,他经过观察,决定埋下第二颗种子,这个人就是张柬之。

他几乎符合狄仁杰所有标准。而且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很难让人产生警惕心。

武则天很信任狄仁杰,但不信任张柬之,虽然调到了中央,却只是一个小官。这引起了狄仁杰的不满,于是,他继续进谏,直到张柬之进入丞相的行列。

这是狄仁杰重要布局之一,却不是所有,在狄仁杰先后两次拜相期间,先后推荐了姚崇,敬辉,袁恕己,崔玄玮等多个大才。

这些人,除了为武周王朝服务,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另一个方面就是为李唐宗室,积蓄力量。

这场布局非常精巧,而且很隐蔽。虽然狄仁杰在公元700年死去,但他推荐的班底,依然存在。这是神龙政变最大的优势。

张柬之的致命漏洞

狄仁杰看人用人的眼光,非常独到,因此,他推荐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中兴名臣,随便拿出来一个,就可以独当一面。

而张柬之等人,在五年后,趁着武则天重病,发动神龙政变,一举推翻武周王朝,李唐王朝重获生机。

但张柬之以及其他的四个人,都有着相当强的能力,却比狄仁杰差了一点圆滑。这种圆滑,让狄仁杰可以在酷吏胁迫下,故意招供,也可以在疑心很重的武则天面前,也可以让她非常信任。

而狄仁杰的领导,是武则天,这个人要比绝大多数皇帝优秀得多,她很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很明白国家需要什么,也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他可以为了控制朝局,对唐朝名臣名将进行血腥清洗,也可以为了稳定局势,提拔大量栋梁之才。

于是,无论是狄仁杰一类的能臣,还是来俊臣一类的酷吏,无论是儿子,侄子,还是情人。始终都受到武则天的控制,没有一方可超出限制。

一个深谋远虑的老狐狸,一个拿的起放的下的女强人。这对组合非常靠谱。可张柬之却没有这般运气。而这个小小的纰漏,成了张柬之等人致命的漏洞。

一个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

张柬之的致命疏忽,还得倒退许多年,那一年,太子李显被贬谪到房陵,和他在一起的,只有他的妻子韦氏,那一年,在被贬谪的路上,大女儿出世,取名李裹儿。那一年,他们一家人生活在房陵,那些年,他们一家人都生活在房陵。

在李显眼中,王权富贵远不如妻子和女儿在他的心中地位。而当了皇帝之后的李显,把几乎所有的信任和爱,都给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而这种信任和爱,是毫无保留,毫无原则的。

一个刚正不阿,却少了几分圆滑的张柬之,碰上了一个对妻子和女儿的爱胜过权力的皇帝,悲剧就发生了。

至于源头的李显,他并没有觉得不妥。他很爱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所以,他就要给她们最好的。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李显的确是好样的,但作为一个君王,李显完全不够格。

而李显的爱,并没有得到一个正当合理的回应。韦氏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妻子,但她却不像李显那样,淡泊名利,只喜欢享受天伦之乐。

她和女儿,在武则天的影响下,想到了像武则天一样当皇帝。很显然,从李显当上皇帝的那一时开始。这个爱情故事,变了味道。

一次结盟,让五王集团土崩瓦解

五王集团显然没有意识到,现在的情况和武则天时代的情况有着很大的区别。而正直的张柬之,也没有棒打落水狗的觉悟,他虽然推翻了武周,却并没有对武氏集团斩草除根。

而失去权力的武氏集团,并没有因为张柬之的仁慈,而心存感激,而是想要推翻五王集团。

另一个瞧着五王不顺眼的集团,就是韦后。因为武则天的缘故,韦后想要享受武则天一样的权力地位。也因为武则天的缘故,五王极力反对韦后当权,于是,两个集团的梁子结下了。

两大集团,悄然联手,后派新锐和已经蛰伏起来的武氏集团,突然爆发出强大的破坏力,这是五王集团没有想到的,五王集团被打的措手不及。在神龙政变只过了一年,五王全部倒台,并且下场极为凄惨。

作为神龙政变的执行者,张柬之被贬谪,最终忧愤而死。而整个朝局,又变成了韦氏集团的天下。大唐的政局再次变得纷繁复杂。狄仁杰的布局,五王的执行,一切都相当顺利,只是出了一个拎不清的李显。于是,一切努力,付之东流。


小小嬴政


张柬之,字孟将。他可谓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物,后来他被拜为宰相,从而成为唐朝一位名相。而曾经张柬之却得到狄仁杰的推荐,从而年龄虽然大、却有宰相之才的张柬之最终成为宰相。


武则天晚年的时候,那时李显虽然被复立为太子,但是那时武则天年龄大了,又对张氏兄弟恩宠,同时又有武家的实力,张柬之等人担心会出变故从而李显不能顺利复位为帝。要是等到武则天去世,可能那时各方的势力就会出现乱的局面,局时李显很难控制局面。所以张柬之为了防患于未然,就联合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已等人发动了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从而李显得以复位为帝,是为唐中宗。

那张柬之最终的下场如何呢?

和张柬之一起发动神龙政变的几个人,虽然曾因功被封赏,但是最后的结局却是很凄凉的。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因为张柬之有功被升为关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王。同时没多久,张柬之又以汉阳郡王加特进衔。


然而李显复位后,因为他和韦皇后共患难过,故而颇为情义,所以这时就让韦后参与政事,而韦皇后也很想学武则天那样,以武则天为榜样,从而她专政乱权。而韦后又和武三思关系走的很近,他们还结成儿女亲家,从而形成了一股很强大的势力,甚至于可以有左右唐中宗李显。

而与此同时,唐中宗李显却不重用有功的张柬之、桓彦范等功臣,反而还疏远张柬之、袁恕已、桓彦范等人。

不过张柬之等五人毕竟有功,所以在朝廷还是有些势力威望的,故而韦后和武三思对他们颇为猜忌,于是他们就在唐中宗面前进谗言。同时提出了对张柬之五人明升暗降的办法,从而罢去相位,加封郡王。


张柬之因为受到武三思的排挤,被罢去相位为襄州刺史。后来他又遭贬被流放,在他八十二岁的时候,张柬之忧愤成疾而死。他去世后,被追赠为中书令,谥号为文贞。

和张柬之一起发动神龙政变的,张柬之虽然晚年颇为凄凉,但是相对于其他四人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已还是要好些。

张柬之五人被夺去权利后,被加封郡王,后来武三思又以五王诬陷韦皇后为由,把他们全部流放边疆。张柬之是忧愤成疾而死。


袁恕已为南阳郡王,在他后来被流放环州时,被虐杀,何谓虐杀,就是非常残忍,当时袁恕已被灌下毒汁,因为疼痛,以手抓地,手上的指甲全磨没了,但是这还没有死,最后还是被击杀的。

桓彦范,为扶阳郡王,他是在被流放贵州时,被虐杀。当时桓彦范被绑住,然后在竹叉上拖行,桓彦范的皮肉都被这些竹筏刮去,这还不够,让后桓彦范又被乱棍打杀而死。

敬晖,为平阳郡王,他是在被流放琼州的时候被虐杀的。
崔玄暐,为博陵郡王,他是在流放古州的途中,因病去世的。崔玄暐和张柬之的结局差不多。相对于桓彦范、袁恕已、敬晖的结局,是稍微好些的。当然后来他们都是得到平凡昭雪的,而被追复官爵。


中孚鉴


“神龙政变”前后的张柬之。

一、八旬入相,大器晚成的张柬之。张柬之,生于武德末期,年纪轻轻就进士及第,授青城县丞,可谓前程远大。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他却在这个职位上一待就是四十多年,直到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才通过武曌朝贤良科的会试被擢为监察御史,以后又慢慢擢升为凤阁舍人,而这时候的张柬之已经七十多岁。人生就是这样,当他对自己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却接连遇到两个贵人:狄仁杰和宋璟。在两位大唐贤相的举荐下,武则天长安四年十月,年近八旬的张柬之正式入相。

从这个角度来说,武则天亲自给自己找了一个掘墓人。

二、神龙政变,一场不彻底的革命。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联合崔玄暐、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发动政变,囚禁武则天,这就是著名的“神龙政变”;二十四日,武则天还政太子李;二月初四,李显登基,恢复大唐国号,郊庙、社稷、陵寝、百官等全部恢复唐时旧制。

一切看上去很美。

但是,庸弱的新王、强势的皇后、躁急的大臣以及武周朝的余孽,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新唐华丽光鲜的挂牌仪式后面,一股逆流在暗暗涌动。

三、忠贞背后,无法掩盖的政治低能。当几年前狄仁杰第一次向武则天推荐张柬之的时候,评语是这样的:若用此人,必能尽节于国家。“节”,表示气节和忠贞,而张柬之也没有辜负狄阁老的一番苦心,成功政变,恢复李唐江山。但是,为官辅政,仅靠“尽节”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得具备足够的政治智慧,否则,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漩涡中,轻则败身,重则丢命。

进入中宗朝后不久,张柬之和他的同僚们连续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专权。早在“神龙政变”后的第八天也就是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九日,张柬之、桓彦范等五大臣就全部拜相,其他人也全部实现加官晋爵。其中,张柬之任吏部尚书,还封了郡公,一时间,政变功臣集团权倾朝野,风头无两。这时,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他们,又在权力面前把人类的自私本性表露无遗:把持朝政,为所欲为,尤其是桓彦范、敬晖等人把自己的亲信党羽甚至亲戚朋友全部列入政变功臣行列,接受封赏。这一点张柬之虽然自己没有过多涉入,但却也没有加以制止。

这就触动了皇权的底线。李显虽然庸弱,但却不傻,而且他自小就经历武周朝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对张柬之等人的行径他不仅熟悉,而且还极度警觉和厌恶——你们帮我拿回帝国权力,但并不代表你们可以代我行使权力。但是,张柬之他们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二是自留后患,反受其乱。政治斗争的一大铁律就是斩草除根、除恶务尽,否则敌人一旦恢复元气,必会遭其反噬。

神龙政变后,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志得意满,却没有再接再厉,痛打落水狗,巩固革命成果。这个“落水狗”就是武三思。其实,神龙政变后不久,有个洛阳小吏看到武三思等人仍然逍遥法外的时候,就曾向张柬之他们发出过警告:二张虽已诛除,可余党还在,斩草不除根,终当复生。对此,以张柬之为首的诸人却不以为然,认为魁首已倒,大局已定,剩下的小喽啰们已经翻不起什么风浪。而且,死的人已经够多了,不可再行杀戮。

如果前一句表明他们轻敌的话,那么后一句则完全暴露了他们政治上的不成熟。所以,那个小吏听完后不禁发出了一声哀叹“下一步我将死无葬身之地了!”

一语成谶。令张柬之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最看不起的武三思咸鱼翻身了,而翻身的原因就是由于张柬之集团的专权所造成的中宗李显的反扑。

李显的行动其实早就开始了,只不过张柬之他们没有注意罢了。早在神龙政变后不久,魏元忠、韦安石、李怀远、唐休璟等七人同日拜相——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政治信号:李显要树自己的势力范围,因为这七个人都来自东宫(如韦、唐二人分别是东宫左、右庶子),也就是说,是太子党。

那武三思是怎么回事呢?

他攀上了两个女人,一个是太平公主,他的老情人;另一个是李显老婆韦后,他的未来情人。在这两个女人的努力下,神龙政变仅仅一个月后,武三思又打回来了。

这个武周时期迫害李唐宗室的刽子手和急先锋,就这么摇身一变,转眼就成了皇权的爪牙。可见,在权力面前,什么亲情,什么祖宗,什么血海深仇,都统统靠边站。

外援齐备之后,李显开始反击。中宗神龙元年五月,李显突然出手,张柬之等五人全部封王,如张柬之为汉阳王,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等。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五人全部罢相。而且只在每月的一日和十五日上班,其余时间休息。

这一步很毒,不仅明升暗降,而且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了。

半年不到,政变恍如隔世,小吏的警告尤在耳边,而一切却都已物是人非。

贤明下,奸小上,形势的瞬间逆转,让八十多岁的张柬之心灰意冷,这一年秋天,他主动上表要求告老还乡,被恩准。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也是他和神龙政变集团的最后一个秋天。

第二年(公元706年)春天,原政变参与人员之一驸马王同皎因谤政被处死。这一事件成为张柬之等人的催命符,同年夏天,武三思借此指控五大臣与王同皎串通谋反,于是,几人先被贬后被杀。年迈的张柬之算是幸运,先是被贬为新州司马,后又终身流放广东泷州。几个月后,张柬之病死在贬所。





彼岸历史


唐朝是一个名相辈出的朝代。由于唐朝采用的是群相制,终唐一朝(包括武周时期)共有300余位宰相。在这长长的宰相名单中,名相不胜枚举。“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的敢于直谏的魏征、举贤荐才、匡正则天的狄仁杰等宰相们都星光熠熠,被人们称为千古名相。

在武周朝,还有一位名相,他就神龙政变的主导者张柬之。他主导的神龙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登基。他在八十之际的这次壮举,被杜枚称为“手提社禝、上还中宗”。那么对大唐有中兴之功的功臣张柬之会迎来怎样的命运呢?


张柬之同狄仁杰一样,都是大器晚成之人。张柬之高中进士后,任清源县丞。直到永昌元年(689年)才被招考录用为监察御史,当时张柬之已64岁了,按现在的政策早到了退休年龄了。后又经过多年的升迁才升至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

张柬之不畏龙颜,敢于直谏。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突厥默啜可汗趁契丹等反唐之际,便请求以其女与武则天之子和亲、悉归突厥降户为条件,表示为唐效力。武则天正值外忧内患,意欲以侄孙武延秀(武承嗣次子)迎娶可汗之女为妃。张柬之认为从未有天子迎娶过异族女子,这是对王朝的侮辱,从而表示强烈反对。

触怒了武则天的张柬之被赶出了朝廷,被外放到地方任合、蜀二州刺史、荆州长史等职。在狄仁杰和姚崇的推荐下,张柬之再度入朝,历任司刑少卿、秋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晋升凤阁侍郎,成为宰相。


张柬之为相时,当时朝廷的政治格局是这样的。武则天已届晚年,精力倦怠,对朝政的控制力也日趋减弱。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却倚仗武则天的恩宠,干预朝政,飞扬跋扈,连武则天的子侄们都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由于张易之的挑拨离间,太子李显还失去了一子一女和一婿。李显的嫡长子邵王李重润与妹妹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婿武延基(武承嗣长子)暗地议论张氏兄弟干政,被张易之在武则天面前煽风点火,搞得太子李显被武则天痛骂。李重润、李仙蕙、武延基均被武则天赐死,在二张的蛊惑下,武则天对自己的子孙都痛下杀手,可见二张的存在对李氏宗室构成了多大的威胁,连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兄妹都服软,上书武则天请求封张昌宗为王。


张氏兄弟不但离间太子李显与母亲武则天之间的母子关系,还大肆陷害不依附于自己的朝廷重臣,造成武则天与朝臣之间的君臣关系紧张。

当时二张兄弟有意提拔自己的弟弟张昌期任雍州长史,但宰相魏元忠以张昌期能力不济加以反对,这可是把张氏兄弟得罪透了。于是张氏兄弟就构陷魏元忠和司礼丞高戬两人暗地称皇帝垂老,应站队太子。张氏兄弟还拉来张说作证。

张氏兄弟的这招可是一石两鸟啊。要知道宰相魏元忠还是太子左庶子,是辅佐太子的官员,而司礼丞高戬还是太平公主的相好。张氏兄弟对魏元忠和高戬的诬陷一旦做实,不但去除了眼中钉,还间接打击了太子李显和太平公主。


哪知,证人张说立场不够坚定,临场变卦。于是气急败坏的张氏兄弟指认魏元忠、高戬、张说三人共同谋反。武则天为了维护张氏兄弟的颜面,就把魏元忠三人赶出朝廷,魏元忠被贬为高要县尉,而张说和高戬被流放岭南。

张氏兄弟倚仗武则天的宠爱作福作威,打击皇族,构陷重臣,造成武则天与李氏宗室、朝臣关系紧张,也使武则天还政于李唐的决定充满变数。因此铲除张氏兄弟势在必行。虽然倒张派也抓到了张氏兄弟贪污巨款的把柄,但由于有武则天这个强硬的靠山,张氏兄弟毫毛未伤,反而倒张派折了两位大将。宰相韦安石被下放到扬州,宰相唐休璟被贬到东北。看来通过正常的途径扳倒张氏兄弟是行不通的。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卧病中的武则天几乎跟外界断绝了联系,只有二张兄弟服侍,别人一概谢绝探视。当时鸾台侍郎崔玄暐认为这样不妥,上书武则天称让太子李显与相王李旦服侍武则天,武则天却不以为然。


武则天病重,又与外界断绝联系,这让忠于李唐的朝臣和李唐宗室都惶恐不安。虽说此前武则天已立李显为太子,但此时的武则天被二张兄弟控制,说不定二张兄弟又会鼓捣出什么幺蛾子。再说二张兄弟如果再与武氏兄弟联手,那局势更不堪设想。于是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右羽林将军敬晖、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五大臣决定联合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发动兵变,诛杀二张,逼武退位。

张柬之对这场政变进行了精心的部署。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兵变开始。张柬之兵分三路,他自己亲带一路指向玄武门;另一路则护送太子李显前往玄武门;第三路由李旦、袁恕己等领兵控制外围局势。

政变将士冲进皇宫后,首先杀死了张氏兄弟。张柬之告知武则天,张氏兄弟谋反已被诛。随后,桓彦范请求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武则天眼看大势已去,只得答应。


在这场政变中,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服诛,他们的三个弟弟也被杀死。其亲信也被李旦、袁恕己等抓捕,张氏兄弟的势力被彻底铲除。但此次政变也留有遗憾,那就是张柬之等人没有乘胜追击,除恶务尽,铲除武三思等武家势力。

在诛杀张氏兄弟后,洛阳长史薛季昶曾提醒敬晖借机铲除武三思,以除后患。敬晖也曾向张柬之提及此事,但张柬之认为铲除武三思一事留给皇上李显做比较好,这样李显借锄奸一事可以确立皇威。薛季昶听后感叹,日后不知会身死何地。薛季昶一语成谶,正是因为没有借机诛杀武三思,为日后政变五大功臣的惨死埋下了隐患。

政变的第三日,李显在时隔二十二年之后再度登上皇位。参与政变的朝臣张柬之、崔玄暐、袁恕己、敬晖、桓彦范都升官进爵,位列郡公。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也分别被加封为“安国相王”和“镇国太平公主”。这些朝臣和宗室都是政变的功臣,此时都权势煊赫。这时中宗李显为了加强皇权,壮大自己的力量,制衡这些功臣,就开始重用武三思等人。


李显为笼络武三思,还曾亲自到访武府,对韦后和武三思的好事也是睁一眼闭一眼,并且还把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中宗李显睁眼说瞎话硬说武三思也是神龙政变的功臣,并赐给他丹书铁券,也就是免死券。

武三思成了李显的红人,他在朝中的势力迅速崛起。 武三思的再度崛起引起张柬之等五大臣的高度警觉。张柬之等五大臣与武三思数度交锋,武三思在李显面前数进谗言,指责张柬之等为权臣。在武三思的建议下,张柬之等五大臣由郡公升格为王,但被革除了宰相职务。五大臣没有了实职,成为手无寸权的人。

张柬之等被削除实权,明升暗降后,武三思为防五大臣东山再起,仍不罢手。张柬之等人先后被赶出京城,下放地方担任刺史,其中张柬之来到襄州担任刺史。


神龙二年(706年),中宗李显的女婿王同皎愤恨武三思专权,意图除掉武三思。但由于宋之问、宋之逊兄弟俩的出卖,王同皎事泄被害。这桩案又被武三思利用,称张柬之等五大臣也参与其中,于是张柬之等人被前去王爵,流放偏远的岭南。

张柬之此时已届八十二岁高龄,他和六十七岁的崔玄暐经不起路途艰辛,在流放途中忧愤而死。这也正好逃过了随后武三思派来的御史大夫的毒手。而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三人死状甚惨。敬晖被凌迟处死;桓彦范被在竹槎上反复拖行,骨肉分离而不死,又被乱棒打死。而袁恕己被逼喝下野葛汁,毒发疼痛难忍,指甲抓地时全被磨尽,受尽折磨仍不能死,后又被打死。


在神龙政变中,张柬之等没有借机铲除武三思等武家势力,导致失势的武三思与韦后勾结再度崛起,打击张柬之等五大功臣,最终导致了五大功臣的惨死。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终不会缺席。乱政的武三思在神龙三年的景龙政变中,被太子李重俊杀死。睿宗李旦即位后,武三思又被掘墓暴尸。而张柬之等五大臣在李旦即位后,被平反昭雪,追复官爵。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他们又被配享中宗庙庭。


岁月是一条河流


张柬之在历史上的名气不是特别大,如果不是特别熟悉历史的人或许并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是他在历史上终结了一位非常有名的政治人物的政治生涯,这个人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这个名字估计中国人不知道的就非常少了,武则天的政治生涯中罕遇敌手,即便如长孙无忌这样的唐朝开国元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又是皇亲国戚,也一样败在武则天的手中。而张柬之又如何能够终结武则天对中国将近半个世纪的控制和统治呢?之后他的命运如何呢?


神龙政变的背景

从公元660年和丈夫唐高宗一起临朝处理政务开始,到公元690年正式称帝,改唐为周,再到神龙政变前夕,武则天已经控制或统治中国将近半个世纪。随着她的年老,皇位继承问题也已经或明或暗的成为了当时政坛的最大焦点。

从公元698年开始,武则天着手解决继承人问题,当时武则天在立儿子(李显、李旦)还是立侄子(当时是姑侄的叫法,即武承嗣、武三思)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但是以狄仁杰为代表的朝臣、以张易之、张昌宗为首的男宠都纷纷劝说武则天立子不立侄,再加上这一年突厥寇边,武则天下令募兵抗敌,结果一个月也没有募满千人,后来听说是太子挂帅,很快就有超过五万人前来应征,这件事也让武则天深刻的认识到民心思唐,于是武则天断绝了让武氏子弟接班的念头,基本明确立儿子李显为继承人。

此后武则天开始着手弥补李、武两家关系的裂痕,尽管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她自己造成的。公元699年武则天安排李、武两家子弟盟誓。她希望自己死后李、武两家能和睦相处,共享富贵。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夫妇和武三思等李、武两家的代表都配合了武则天的这一安排。但是效果估计武则天自己都不见得相信。

安排好继承人的问题后,武则天开始对朝政变得懈怠起来,可能也是身体日益衰老,她开始躲在深宫中修养,平日里只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厮混。这也导致了武则天统治晚期的最大政治危机的来临。


神龙政变的经过

公元699年,李武两家盟誓之后,武周朝廷的继承人问题看似已经明确,李、武两家也暂时平静了下来。失去皇位继承权的武家在当时虽然不敢公开挑战武则天的安排,但是对于促成李显复位的一些政敌是显然要打击报复的。比如劝说张易之兄弟拥护李显复位的宰相吉顼就在公元700年被陷害遭到贬谪。

而李、武两家的平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武周朝廷突然冒出的新势力——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张氏兄弟因为年轻英俊成为武则天的男宠,从697年开始成为武则天最喜爱的男人,也使张氏兄弟成为武则天统治晚期最有权势的人,甚至连自己的子女和武氏家族都不能相比。

公元700年,狄仁杰病逝,张氏兄弟在朝廷内更加权势滔天;

公元701年,太子李显的儿子、女儿、女婿议论了张氏兄弟,被武则天怒斥,迫使李显下令儿子、女儿、女婿自缢谢罪;

公元702年,李显携弟弟李旦和太平公主共同上书请求为张氏兄弟封王;

公元703年,张氏兄弟诬陷朝臣代表魏元忠,使其被贬。

短短几年时间,张氏兄弟从名不见经传到权倾天下,连太子李显的儿子、女儿(同样也是武则天的孙子、孙女)都要被迫自杀谢罪,而且李显和李唐皇室的成员还要上书请求为他们封王。可想而知李唐皇室的成员对张氏兄弟有多恨。同样的李显的女婿还是武承嗣的儿子,也一样被要求自杀,而且武三思等人也不得不阿谀奉承讨好年纪轻轻的张氏兄弟。这样看武氏家族也对张氏兄弟没有什么好感。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李、武两家开始联合,朝廷大臣也展开了针对张氏兄弟的攻击。武周朝堂上除张氏兄弟之外最有势力的团体或者家族就这样默契的联合了起来,张氏兄弟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公元704年,李武两家的策划下,朝臣们开始攻击张氏兄弟的贪腐问题,企图迫使武则天疏远和打击张氏兄弟,结果虽然证据确凿,但是武则天为了心爱的“小鲜肉”直接包庇赦免了张氏兄弟,并为他们安排了替罪羊。同年年底,朝臣们再次抓到了张氏兄弟的把柄,又一次证据确凿的定罪,结果武则天依旧包庇张氏兄弟。这几次朝堂上的政治攻击都被女皇武则天蛮横的化解了,看来护起短来的女人是让这些大臣们毫无办法的。但是这时年逾八旬的张柬之登场了,他在这一年九月被拜为宰相。

历史的车轮终于来到了公元705年,也就是神龙元年,当时老迈的武则天已经生病长期静养,朝廷里的大臣很难见到她,身边的事务和国家的朝政都由张氏兄弟把持。眼见可能发生变故的李、武两家和朝廷大臣们开始酝酿逼宫。而这个逼宫的主谋在历史上记载就是刚刚出任宰相不久的张柬之。但是我们从历史记载的分析,李、武两家显然是支持了这一逼宫行为的,至少是默许的。否则仅凭刚刚拜相不久而且年逾八旬的张柬之和区区五百名士兵就搞定了叱咤风云半个世纪的一代女皇武则天?个人认为不可能!

事变的实际经过其实非常简单,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等人率领五百士兵从玄武门入宫,直接杀掉张氏兄弟然后报告女皇武则天(其实就是逼宫)。武则天当面质问了参与政变的张柬之等人然后呵斥躲在他们身后的太子李显。但是年迈的武则天显然也已经不愿和他们争斗什么了,很快她接受了政变的结果,两天后,她下诏传位李显。和玄武门事变一样,三天时间整个政变就结束了。


神龙政变之后张柬之等人的地位和唐朝的政治格局

705年正月的神龙革命,不仅仅使李显重新登上皇位,而且使武周政权又变回了李唐政权。张柬之等人也因此加官进爵。其中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因为是主要的策划和实施者都被封为公爵,同时也在中宗李显的朝廷担任要职,成为当时朝堂官员中的领袖人物。

但是很快新的政治博弈开始了。中宗登基后,权力很快被韦后把持,本来中宗李显就性格懦弱,韦后性格强势,在他们夫妻流放受罪之时,李显又对妻子心怀愧疚,所以复位后任由韦后把持朝政。而权力欲望很强的韦后和野心很大的女儿安乐公主也很快形成了一个新的势力集团。她们都想效仿武则天控制朝政甚至登基称帝。

而韦后母女的行为很快被武氏家族的领袖武三思发觉,他开始积极联合韦后母女,甚至有传闻他本人也是韦后的情人,他还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安乐公主,从而使的韦武两家迅速结成了政治联盟。与有野心但是政治经验和能力有欠缺的韦后母女相比,武三思的政治斗争能力显然高出不少。他成为这个集团在朝堂上的重要官员,同时还吸纳了上官婉儿这样的优秀女官成为韦后母女在后宫干预政治的重要帮手。

韦武集团登场后,第一个目标就是当时中宗的太子李重茂,因为太子的存在就是韦后登上女皇宝座的最大障碍,是安乐公主成为皇太女的最大障碍,当然也是武三思借由韦后母女重新掌控朝政并伺机实现自己政治野心的最大障碍。

但是打击太子李重茂首先必须打压控制朝廷中的文官集团,毕竟这些人肯定会从礼法制度的角度维护太子李重茂的地位,如果没有打压控制住文官集团,韦武集团的政治企图就无法实现,而当时文官集团的领袖正是以张柬之为首的神龙革命的五位功臣。

于是武三思开始着手谋划打击张柬之等人,老谋深算的武三思很清楚当时朝堂上的势力分布,一是以韦后和他为首的韦武集团,二是以李旦和太平公主为首的李唐皇室的其他成员,三是张柬之为首的文官集团。

武三思首先通过韦后和中宗将张柬之等五人进封为王爵,从而剥夺他们的实际政府权力,典型的“明升暗降”的手段。而正因为此次加封王爵,张柬之等五人也被称为“神龙五王”。随后不久,武三思等人又罗织罪名诬陷张柬之等“五王”,使得唐中宗李显将张柬之等“神龙五王”都贬谪边疆,张柬之到了贬谪之地后忧愤而死,其他“五王”成员也都死于非命。

在针对“神龙五王”和太子李重茂的打击过程中,武三思通过中宗不断增加李旦和太平公主的封地和权益,换取这两位当时在政坛非常有影响力的皇室成员的默认和中立。但是他们的逼迫使得太子铤而走险,武力抗争,虽然兵败身死,但是武三思一家却被李重茂杀掉,直接导致武氏家族开始衰落,也使得韦武集团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领导人物,也为后来韦武集团的彻底覆灭埋下了伏笔。

终上所述:张柬之在神龙革命前一年出任宰相,在武则天专宠包庇张氏兄弟的恶劣政治形势下,果断采取措施,联合联络争取李、武两家的支持,在这些政治势力的支持下,领兵发动政变,逼迫一代女皇武则天退位,又迎立李显复位,恢复大唐国号。

李显复位后,张柬之也因功被封为天官尚书,汉阳郡公;随后被政敌武三思算计,先是被进封为汉阳郡王,爵位虽然高了,但是却失去政府权力。再后来被诬陷诽谤非议韦后,被中宗李显贬回老家襄阳养老,不久又流放泷州,随即忧愤而死,可谓下场凄惨。

公元710年,韦后势力倒台,李旦登基张柬之随即和其他五王一起被平反,被追赠为中书令,谥号文贞。唐玄宗开元六年,配享中宗庙庭。唐德宗建中年间又追赠他为司徒。


星鵼下的誓言


80岁的张柬之,推翻了81岁的武则天政权,两个耄耋老人的巅峰对决,史上唯有此例。

然而,张柬之的辉煌人生却如同流星一闪,在武则天侄子武三思的报复下,接连遭贬,82岁时被流放边疆,不久忧愤而死。

这事还得从武则天的晚年说起,当时的她沉迷享乐,常犯糊涂,重用新宠张易之、张昌宗二兄弟。但是,张氏兄弟不以侍宠感恩,反以侍宠而骄,已嚣张到与大周武氏、大唐李氏作对的地步。

据《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记载:唐大足元年(701年),年仅17岁的永泰公主李仙惠,也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因为她的丈夫武延基在酒桌上对张氏兄弟颇有微词,张氏兄弟得知后,便在武则天耳边中伤武延基夫妇,从而引发武则大怒,最终迫使二人自杀谢罪。从此,再也没有人敢于公众场合议论张氏兄弟的不是。

俗说话:“事无绝对!”就在这时,狄仁杰以年老体弱为由,上书武则天,打算御任致仕,也有可能是他不想卷入朝廷政治斗争中的借口,也因此得以安享晚年。当时,武则天让他举荐治国贤才,狄仁杰又再次推举张柬之。在此之前,狄仁杰也曾两次推荐张柬之“是一位奇士,可为宰相,而非司马”,只是武则天均未重用。同时,灵武军使姚崇也向武则天举荐张柬之“深沉稳重有谋略,能决断大事。”所以,武后当天就召见了张柬之,封其为凤阁鸾台平章事,接着又升任宰相。

如此以来,想要专权的张氏兄弟和张柬之便不可避免地对上了。不久,宫中传出武则天生病卧床,张氏兄弟不分日夜于床上侍候。一直忠于大唐的张柬之,早有拥立太子李显登基之心,见有如此良机,遂找到右羽林将军李多祚,相约密议。

张柬之对李多祚道:“高宗在世时委你重任,令你掌管北门禁军,时至今日已有30余年,不知你可还记得高宗之恩。”李多祚流着泪道:“无时不敢相忘,只恨没有机会尽忠罢了。” 张柬之闻言,心下暗喜,遂告诉他诛杀“二张”计划,既可为大唐尽忠,而且还可荣享权贵。李多祚欣然同意,并当即以妻儿安危立誓,铲除张氏兄弟,决不相背。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情加重,卧床不起,张氏兄弟更是时刻不敢离开。这时,张柬之以宰相身份对外诈称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阴谋造反,企图杀害陛下(武则天)。接着,张柬之又伙同大臣崔玄暐、敬晕、桓彦范、袁怒己等人,在李多祚率领500禁军的护卫下,将武则天寝宫包围,众人又冲进迎仙宫,在走廊将张易之、张昌宗两人诛杀。同时,又派李多祚、李湛、附马都尉王同皎等人前去东宫迎接太子李显,还以武氏年迈为由,要求她退位,并禅让帝位于太子李显,史称“神龙政变”。

之后,逮捕张氏兄弟同党张昌期、张同休、张昌仪等人,并尽数斩杀。李显登基为帝,是为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氏在上阳宫病逝,享年82岁。

接下来就该论功行赏了,张柬之为诛除张易之、张昌宗的首功,被提拔为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王,封邑500户。不久,又以汉阳郡王加“特进”衔,免除治理政事。

按理来说,张柬之的人生大好机遇已经到来。谁知:“事实多变,福祸难料”。半年后,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向李显告密,说张柬之等大臣想要诬陷韦皇后。其实是武三思和韦皇后有染,又在一起赌钱,被张柬之撞见。但是,李显出于不愿得罪武氏一族势力的目的,虽然心中存疑,但还是免去了张柬之的宰相职务。

为此,张柬之上书李显,请求回襄州老家养病。李显自然也不愿落下一个“卸磨杀驴、鸟尽弓藏”的骂名,所以又任命他为襄州刺史。后来,张柬之上书要求辞去汉阳郡王爵,但是李显依旧没有同意。

神龙二年(706年)夏,因武三思之故,张柬之再次遭贬,并被流放到边疆泷州。不久,抑郁而终,享年82岁。

晚年的武则天虽然有点糊涂,但她求贤之心却不糊涂,本着量才使用,不问年幼的原则,大胆任用80岁的张柬之为相,结果张柬之却以自身大才,令武则天遭遇人生最大的“滑铁卢”。真不知该感叹武则天年老识人不足好呢,还是该赞叹张柬之发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大才”算计提携他的武则天好。但此事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永远不怕晚。

俗话说:“福不能享尽,权不可用尽。”古之帝王,几乎都想将手中的权利力用干榨尽,直到死的那一刻才会放手。从而造下多少杀孽,留下多少诟病。若能提早放手交权,做个“扶上马,送一程”的“太上皇”,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自身,或是接班人,或是臣民百姓,都将带来巨大的福运。


祥子谈历史


八十岁的张柬之没有忘记挚友狄仁杰的嘱托,为了保住“李唐天下”,毅然决然发动了“神龙政变”将武则天赶下了帝位。

张兼之是一个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在他没有获得狄仁杰等人的垂青之前,只是一名普通的“太学生”和“清源县丞”,直到六七十岁以后,才开始担任要职!

那么发动“神龙政变”的张柬之最后怎么了?

  1. 事件回顾――如何逼宫促使武则天退位!当年武则天问狄仁杰,从哪里可以找到奇士使用,狄仁杰就给武则天推荐了张柬之,之后张柬之上任洛州司马,再升任侍郎,又经过宰相姚崇的举荐,张柬之终于进入权力中心,晋升为凤阁侍郎。到了武则天晚年,她已经基本上不理朝政,而是任用两个权臣张易之和张昌宗,导致群臣怨声载道,张柬之觉得时机已到,就把太子李显推倒了前台,用禁军完成了权力的更迭。

  2. 有功之臣,待遇如何?张柬之用兵谏把天下还给了李唐,更把太子李显推到了前台,李显继位之后,张柬之当然算做是首功,新皇继位,论功行赏,张柬之被提拔为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王,封有五百户的食户,然而不久之后,因为韦后的中伤,张柬之被免除了宰相职务,下放为刺史,然而不久以后,张柬之又遭到了贬嫡,最后忧愤而死。
  3. 历史不会忘记有作为的人!李显当了皇帝,但是软弱无能,被自己的老婆韦后给毒死了,可见,张柬之肯定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唐睿宗追授张柬之为中书令,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唐玄宗下诏张柬之配享中宗宗庙!

所以说,虽然张柬之80岁的时候,完成了“神龙政变”,82岁忧愤而死,算起来也算是高寿,当朝没有什么待遇,但是李家天下的人并没有忘记他,历史强也有他的一笔可书写的记载!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张柬之(625~706年),字孟将,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人,唐朝名相、诗人。

涉猎经史,进士出身,授清源县丞。以贤良方正科入试,擢监察御史、中书舍人。

论事得罪武则天,出任合州刺史、蜀州刺史、荆州长史。

得到宰相狄仁杰举荐,迁洛州司马。

狄仁杰再荐之,拜刑部侍郎。

再得姚崇推荐,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联合桓彦范、敬晖等人,乘着武则天生病,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李显复位,复辟唐朝。

拜吏部尚书,封汉阳郡公,累封汉阳王。

除恶不尽,遭韦后和武三思排挤,再贬流放泷州,气愤致死,时年八十二。

追赠司徒、中书令,谥号文贞,配享唐中宗庙庭。

以上为网上查到的资料,与我看到这个问题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答案没有什么两样:不得好死,死后哀荣。

其实也没有必要太过在意,都是混迹庙堂多年的老狐狸,哪里会有什么忠公报国,不过就是权利争夺而已。


伪装135707859


张柬之等五人的凄惨结局其实一开始就注定了,武则天已经日暮西山了,他们五人可以说几乎掌控了朝政,完全可以等待武则天死了李显平安继位,然后以雷霆之势铲除张易之兄弟。说什么为了李唐江山,其实就是权欲作祟,为了拥立大功才发动政变,可这五人又是眼高手低之辈,逼退了武则天,弄死了张易之兄弟,却没有趁势铲除武氏集团,坐看武三思和韦后结盟做大,最后五人被分化打击,不得善终。自古忠臣无好死,古今亦然。诚为国忧反存其累,怎经得文豪口殊笔伐,不死也伤。理从文岀,滔滔不绝,心存胸中,从未见光,捞足资本才有话语权,定叫忠魂死无葬身之地,无不尽然。

五王都没善终,这是革命不彻底,选错革命对象有关,武周退位后,应趁中宗初继位的茫然端掉武氏一脉及太平公主的势力,结果不彻底的革命造成了革命者自身的悲哀!也许是给年青的李隆基留下的机会,不然,就没有开元盛世了!武则天称帝时,太子先是李旦,但是武则天很快也走上了唐高祖、太宗猜忌太子的老路(当然这是唐代历史背景决定的),纵容来俊臣诬陷太子谋反,并借故杀死李旦的刘窦二妃来来敲打他。后来又改立被幽禁的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就是因为庐陵王作为早期废帝,势单力薄,作为太子便于控制。

因此,实际在武则天时期,采用的是三驾马车的政治驾驭格局,李显、李旦和太平公主以及武氏诸王都是互相牵制,这样方便年老的武则天居中统御,掌握权力。但是这种格局在设局人死后,会留下无穷的后患,那就是多强并立,容易内讧。所以神龙政变后,李显虽然是皇帝,也必须给予弟弟妹妹应有的政治地位,一个是安国相王,一个是镇国太平公主。李显也是知道这个症结,李旦在身份上一点也不比他差,大家都当过皇帝,也都做过武周的皇太子,又都是则天皇帝的直系血亲,政治身份几乎等量。

因此他继位后面对虎视眈眈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在朝重用武三思等武氏诸王,在内娶上官婉儿以用其谋,同时放纵韦后一族和安乐公主专横朝野,目的就在于压制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李旦和太平公主一系。但是李显的悲剧就在于其内部势力提前火并,先是太子李重俊自爆,跟武氏一族同归于尽,让李显势力重创,接着上官婉儿与韦后不和,最后倒向太平公主,自己遗传家族病风疾,提前暴毙,间接促成李旦和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最后自己一系彻底出局,还在国史里被对手黑成翔,不过随着神龙到先天时期相关重要人物墓志的出土,可以和国史的记载相互比照,从差异中了解这段波谲云诡的历史。

还不是武则天晚年昏聩无能,吃什么丹药,越吃越要死。不吃的话,健康饮食运动睡眠,以武则天的长寿基因,再活10年不成问题。因为考虑到武则天在神龙政变以后迅速衰老,所以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这场政变,武则天就不会衰老得那么快,还能活很久。

上官婉儿的聪明才智在李唐和武周时期都是出类拔萃的。上官婉儿不会依附某一个政治集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双面间谍。面对灭门仇家武则天,上官婉儿很矛盾。自小在宫中掖庭长大,14岁由武则天带在身边,悉心教她琴棋书画,宫中礼仪。当时宫中文书大多出自上官婉儿,时称内舍人。就算上官婉儿犯下叛逆大罪武则天也不忍杀之只在眉心点一痣作为惩罚。没想到上官婉儿将一个黑点刺为一朵花,引起武周贵族女人纷纷效仿,这就是唐朝(武周时期)眉心花朵的来历。

武则天晚年上官婉儿周旋与张柬之,武三思,太平公主,张宗昌兄弟之间。实实在在的双面间谍。武则天死后讲权利回交李唐家族,这时候的上官婉儿不知为何和韦皇后走的很近,还劝说韦皇后仿效武则天称帝,并将武三思拉进韦皇后政治集团。然后又设计除掉了张柬之,敬晖等李唐功勋。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政变杀死了韦皇后和上官婉儿。纵观上官婉儿一生,帮助武则天除掉政敌,太平公主政变,张柬之逼宫,韦皇后自谋称帝这些李唐大事的背后都有上官婉儿的存在。也许自小面对灭门之祸和十几年的掖庭生活早就把上官婉儿变成了一个矛盾体。有着一个美丽出众的外表,渊博的学识但又内心灰暗。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上官婉儿。政变是隐性,但是被迫的,因为武则天已经确立李家的人做太子了,这是人心所向。但是因为用二张引起公愤,武则天病重,二张弄权,大臣们为以防万一,发动政变。

武则天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女人,不接受任何反驳! 晚年武则天在继承人上内心其实还是偏向李姓的,在两方势力当中抛去武则天,武家根本没法和李家抗衡,更何况晚年武则天不断的修补李武的关系为何,尽最大能力保护武家而已!后期武则天疏于朝政,也是对李家的放权和归政!武则天可能是个狠人,但肯定不是一个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