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方言的來龍去脈,今天一次說清


新疆方言的來龍去脈,今天一次說清

新疆方言,原本有兩種,一是混雜其他北方腔的陝西方言,再就是甘肅西部方言。民國盛世才主政新疆時,由於他出身東北,大批任用同鄉故舊,導致東北方言流行,一度成為迪化官話。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義勇軍抗日失敗後,兩萬餘眾經蘇聯西伯利亞輾轉來到新疆,由塔城入境,為盛世才接納,新疆方言中又增加了東北因子和東北方言的成分。


解放初,二軍、六軍大批將士(多來自陝西)轉業地方,加強了陝西方言在迪化的地位,而甘肅方言主要分佈在清末民初原鎮西府和迪化州所屬各縣(巴里坤、奇台、木壘、吉木薩爾、阜康等地),那裡的漢族多數是甘肅移民的後代,所操方言與敦煌、酒泉、玉門一帶相似。


後來,烏魯木齊快速發展,五湖四海的學生、工人、工程師支援邊疆建設,普通話逐漸流行,陝西方言在烏魯木齊沒落了,一種更接近普通話的烏魯木齊方言開始形成。


其他地方,昌吉、焉耆等地語調與當地回族移民相同,俗稱“回回腔”;庫爾勒、克拉瑪依、獨山子等地與石油系統存在密切聯繫,受東北方言影響,但也基本是普通話;兵團各基層團場因河南人居多,普遍流行河南腔,也有團場江蘇上海人和四川人多,流行各自家鄉方言。可見現在新疆漢人方言主要存在三大系統:普通話、甘肅話、河南話,其中普通話占主導地位。過去在新疆人群中佔有一定勢力的陝西方言已退居次要地位,乃至成為歷史的陳跡。


從1983年開始,新疆開展了大規模的漢語方言調查。基本上查清了全疆83個縣市的音系狀況(當時共87個縣市),分出三片方言區,命名為:

蘭銀官話北疆片:主要分佈於北疆,包含烏魯木齊、昌吉、巴里坤、哈密等20個縣市;

中原官話南疆片:分佈於南疆及伊犁地區,包含庫爾勒、焉耆、阿克蘇、喀什等45個縣市;

北京官話北疆片:分佈在新興縣市,包含石河子、克拉瑪依、布爾津、阿圖什等18個縣市。


以上三片方言中,蘭銀官話北疆片歷史最為悠久,使用人口眾多。因此,狹義的新疆漢語方言指的就是蘭銀官話。這一成果被收入香港朗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被定名為《中國語言地圖集·官話之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全國 15 幅漢語方言地圖中獨佔一幅,這是新疆漢語方言已被國家權威學術機構確認的標誌。


據《中國語言地圖集》介紹:蘭銀官話分佈於甘肅省蘭州市、白銀市及河西走廊、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北疆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共75個縣市(因阿拉善盟與阿拉善左旗駐地重合,故按1個計)。蘭銀官話的“蘭”指蘭州,“銀”指銀川。蘭銀官話在我國西北方言中佔主要地位。


中原官話是中原民系和關中民系的母語,漢語官話的一個分支,是以中原語系為核心的中國曆代標準音的基礎上而逐漸形成和發展。中原官話主要分佈於河南大部、山東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蘇西北部、山西南部、陝西中部、甘肅東部、寧夏南部、青海東北部、新疆天山以南等地區,共390個縣市,中原官話的使用人口僅次於西南官話,達到1.67億。


北京官話,是官話的另一個分支,雖名稱中有“北京”二字,但並非北京話,更準確的說北京官話是熱河地區的方言,主要分佈於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內蒙古赤峰市,遼寧省朝陽市、葫蘆島市建昌縣、阜新市部分地區。使用人口約1500萬。其中,屬於北京官話區的承德市灤平縣是全國普通話標準音採集地。


新疆方言的來龍去脈,今天一次說清

中國語言地圖


新疆方言的來龍去脈,今天一次說清

中國漢語方言圖


新疆方言的來龍去脈,今天一次說清

中國語言地圖集·官話之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世界三大語系——漢藏語系、印歐語系、阿爾泰語系的交匯處。從語種角度看,新疆三大語系中阿爾泰語系所屬語言最多,有維語、蒙古語、錫伯語等八種。漢藏語系有漢語,印歐語系有塔吉克語和俄語。


定居新疆的漢人長期與當地民族雜居,生產生活用語的互相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各民族長期交流往來,離不開語言接觸。紀曉嵐在《民俗三十八首》中寫道:居住在烏魯木齊“城南小巷”的“流人婦”們說話常常是“半操北語半南音”。曾任伊犁將軍的薩迎阿,《吐魯番》詩一開頭就說,“廣安煙戶雜民回”,廣安是吐魯番,民回指維族人。不同民族語言相遇時,首先應經過“相雜” 的過程,然後在碰撞、交叉、磨合、抉擇中逐漸積累沉澱,剔除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最後進入自己的語言系統。這樣多種民族、多種文化相互交流、交融的地方,繁雜性和包容性也就成了新疆文化的重要特徵。


新疆漢語方言的繁雜性和包容性主要體現在方言發音來源的多方性上。新疆漢語方言以北方方言為基準音,不單大量吸收甘肅方言、陝西方言、青海方言、山西方言、河南方言等多種方言的同時,某些發音還融入了少量南方方言(四川方言、江蘇方言),而且借鑑了少數民族的某些語音和腔調。


我國1000萬人以上的民族有5個(六普):漢族,壯族,回族,滿族,維吾爾族。其中,漢族、回族、滿族的母語是漢語。壯族接近1700萬,屬於壯傣(泰)語族傣(泰)語支,與傣(泰)、老(佬)、布依族等是兄弟民族,使用壯語的人數長期低於1000萬(相當多數人使用漢語方言白話作為母語),且因其語言內部南北壯語方言差異巨大而無法互通。而維吾爾族人口數量1009萬,使用本民族語言人群保持在1005萬左右且在日常中通用,在我國屬於第二大語言。


新疆人口最多的維吾爾族和漢族之間語言接觸十分頻繁,漢語方言中存在大量維語藉詞。比較常用的有:皮芽子(洋蔥)、外江(感嘆詞,哎呀)、巴扎(集市)、阿達西(朋友)、巴旦木(扁桃)、巴郎(男孩兒)、恰塔克(麻煩)、開臺(走,離開)、哎來拜來(各種各樣)、胡裡嘛唐(稀裡糊塗、亂七八糟)、白卡爾(無用的,徒勞的)、海麥斯(全部)、莽唉(走開)等。新疆方言在形成過程中吸收大量維語藉詞,並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獨特之處也是十分合理的。因此,有心人會發現,新疆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朋友說的新疆方言格外有味道,也被全國各地的民眾所模仿,並經常成為了網絡用語的寵兒。


新疆漢語方言還有這樣一些特點:

1. 不愛說“怎麼”,愛說“咋”。比如咋辦、咋弄等;

2. 不愛說“什麼”,愛說“啥、哈(二聲)、sa”。比如啥事、幹哈、那個sa;

3. 習慣在尾詞加個“sa”。比如快點sa、咋辦sa;

4. 齒音多,圖省事,不喜歡嘴巴張圓了講話。比如事(shi)情,喜歡讀成“寺(si)情”;

5. 用詞和讀音誇張,拖長音(音調越長,語氣越重)。比如慢慢兒……(超長音)、在那……達(遠處那裡,那字發內“nei”音,音調越長,距離越遠)

6. un和ong不作區分。比如白雲念成白yong(二聲),崑崙讀作konglong;

7. o多讀作e。比如婆婆(popo)讀作“pepe”;

8. “下”字有時讀作“哈”(四聲)。比如哈面(下面)、過來一哈(下);

9. “沒”讀作“麼”(二聲)。麼事(沒事)、麼辦法(沒辦法);

10. “去”讀作“氣”。比如干sa氣(幹什麼去);


新疆方言的來龍去脈,今天一次說清

電影《一個勺子》劇照


一些特色的用詞:

1. 勞道:厲害、能幹、了不得;

2. 兒子娃娃:男子漢;

3. 爾視:理睬;

4. 勺子:傻子;

5. 歹:好歹這對反義詞在新疆話裡成了同義詞,都是“好”的意思,比如“太歹了”“歹得很”;

6. 喧慌、諞閒傳、諞搭啦子:聊天,即北京話裡“侃大山”、四川話“擺龍門”、東北話“嘮嗑”;

7. 塞皮:小氣、吝嗇;

8. 肚子脹:生氣、不開心;

9. 扛把子:老大、領頭人;

10. 丫頭子:女孩兒。

……

還有許許多多很有特色的留言,也歡迎在讀者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


新疆方言的來龍去脈,今天一次說清


新疆漢語方言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著普通話的內涵,它如果枯竭,普通話的普及應用也會受到影響。這一點上,新疆話和其他方言一樣,都是普通話存在的基礎,都是普通話豐富、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根本源泉。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思想,互相交際的工具,人們通過這種交流和交際達到互相瞭解的目的。各地方言是漢語的分支,各地方言在行程過程中也相互借鑑,新疆方言亦不例外。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內的中華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幷蓄,情感上相互親近,逐漸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是一個大家庭裡不同成員的關係。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新疆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休慼相關、榮辱與共,共同生產生活,抵禦外來侵略,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


新疆方言的來龍去脈,今天一次說清

延伸閱讀

新疆到底有多少飛地?!!

新疆下一個撤地建市成功的是哪個?!

比病毒更可怕的,是傲慢!

新年,新疆餐桌上的歷史

什麼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我們能做什麼?

“疆還是勞道辣”的這一年

今天,勞道君想跟大家聊聊平臺的未來!


您的轉發點贊,是對勞道君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