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个字,能让你终生不发火

这五个字,能让你终生不发火


很多人总以为,要想终身不发火,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其实,我想告诉你,终身不发火的奥秘:就在于五个字,简而易行。

01

“静”得下心

一条鱼向前方游去,众鱼纷纷阻挡:“危险,千万别游向那里!” 

“为什么危险呢?”那鱼问。

众鱼心悸道:“那里有很多诱饵,我们不少同类有去无回。”

鱼说:“诱饵搁在那里,它不会伤害你,只有当你的心禁不起诱惑,去吞食诱饵时,那才危险。”

是啊,静得下心,方能忍得住诱惑,抵得了危险,也就不易因吃亏而动怒。

净觉法师有云: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不在静心中求稳,就在浮躁中跌倒。懂得了静心,才能不易发火,遇事泰然。


这五个字,能让你终生不发火


02

“忍”得了气

淮阴有一个年轻的屠夫,他侮辱韩信,说道:“你的个子比我高大,又喜欢带剑,但内心却是很懦弱的啊。”并靠他们的人多势众,侮辱他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韩信注视了他一会,俯下身子从对方的胯下爬过去。集市上的人都讥笑他,以为韩信的胆子真的很小。

之后,韩信找到刘邦,把萧何给他的推荐信呈上去,最后当上了大将军。

而如果韩信当时没有“忍”,他又怎能当上大将军,并助刘邦攻打项羽,统一天下呢?

忍得了一时,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秉性:不易发火,也同时无声地成就了自己。


03

懂得退“让”

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

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聪慧懂“让”,宗族亲戚们都认为他是个奇才。

孔融让梨,关键在于“让”,“让”得和谐。

肯退让,是大智的表现,可以流传美名,更可独善自身。

昔日“六尺巷”的故事,家喻户晓。

而没有三尺的退让,哪来的邻里和谐。

只有懂得退让,才能适时前进。


这五个字,能让你终生不发火

04

凡事看“淡”

前清科举时期,民间相传一则笑话。

有一个老童生,每次考试都不中。他已经步入中年,心中十分着急,这一次正好与儿子同科应考。到了放榜那天,儿子看榜回来,知道已经录取,赶快回家报喜。

老童生正好关在房里洗澡,儿子敲门大叫:“父亲,我已考取了!”老童生在房里一听,便大声呵斥:“考取一个秀才,算得了什么,这样沉不住气,大喊大叫!”

儿子一听,吓得不敢大叫,便轻轻地说:“父亲,你也考取了!”老童生一听,便打开房门,一冲而出,大声呵斥:“你为什么不先说?”他忘了自己光着身子,连衣裤都没来得及穿上。

人在成名时,是不是宠辱不惊,取决于这个人是不是看“淡”名利。

过于追名逐利,容易迷失自己,容易在失意时发火。

惠能大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世间名利诸多,倘若一直陷于其中,便难保不会带来无妄之灾,大动肝火。

凡事看淡,内心清净;凡事皆管,空累自己。

懂得看淡是为智慧,繁华尽染是为贪婪。

05

保持“平”常心

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自忖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就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说道:“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依样葫芦,过不多久,跑回来说道:“葫芦口太小,我把盐块装进去,它不化;伸进筷子,又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只摇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的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保持一颗平常心,让事情顺其自然地发展,才是最好的状态。

《菜根谭》有云:“心无物欲 ,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

两者不谋而合,凡事要讲求平常心,才得以自然。

保持平常心,可安然生活;保持平常心,可洗涤心灵。

平凡,平淡,平稳皆是平常心的体现。

不因热衷闹市丢失本心,不因贪恋繁华失去平常心。

终生不发火的人,除了具有良好的教养外,还需懂得这五个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