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援汉护士关于生命的思考:一位老人走了,他曾和疾病抗争过

编者按:“战疫口述实录"即日起陆续推出。南方都市报面向全网征集抗击新冠肺炎新闻线索,我们期待跟疫情相关的您,提供采访线索。文字、视频、图片均可,南都随时倾听,为您执笔记录。

一名援汉护士关于生命的思考:一位老人走了,他曾和疾病抗争过

之32

一位老人走了,他和疾病抗争过

口述人:广东支援湖北疫情防控救治医疗队队员、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三区吴掌明

一名援汉护士关于生命的思考:一位老人走了,他曾和疾病抗争过

广东省人民医院护士吴掌明。南都记者 钟锐钧 摄

2月27日0:03,一个生命停止了跳动。史铁生曾经写过,“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那晚的夜空会不会因为多了颗星,将前面的路照得更亮?

这是援汉一个多月以来,我遇到的第一例死亡病例。抢救都是上一班的事情,我们是0点接班,0:03分宣布临床死亡。

他曾奋力抗争过

那是一位73岁的老年患者,由他院转过来刚三天。整个人躁动不安,含糊地说着家乡话。身体被约束着,却使出全身力气想要去反抗。原本生病多年,有多种基础疾病,性格暴躁,家属也拿他没办法。

出于对特殊病房的管理,那个陪伴多年的老伴,因为高龄易感的缘故,被请回了家。轮流陪护的两个儿子,现在只剩下一人。所有的决定权都在他身上。尽力抢救,是他的愿望,更是我们医护人员对自己的职业要求。无奈,没有抢救回来。

面对离世的老父亲,儿子低着头,静静地站在身旁,沉默着,没有哭泣声,只是眼里泛着些许泪光。不知道是失去亲人的悲痛哀悼,还是为终将到来的解脱而释怀。他独自一人,承担着父亲的离去,正如父亲一人,承担着病痛。

让老爷爷体面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这是我们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他的面部表情是放松的,眼角里还有点泪珠。或许走得有些不舍,又或许有些难受……所有的伤痛苦楚,最后也不过是一滴泪珠。

儿子有时在旁寂寂地站着,有时在走道里徘徊着。我们悉心地料理着,褪去老人所有的身外物。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我心里五味杂陈,久久不能平息。眼泪混合着汗水,在护目镜里打转……

不得不面对的死亡思考

援汉前,老婆问我:“怕不?”我没有深思就蹦出了一句:“不怕,勇往直前”。如今细想,我真的不怕吗?

记得有一天,夜已深,还没到下班的时间点,接到一组队员的电话,“有个小伙伴在上班时突然不舒服,差点晕倒,现在需要回酒店休息”。像这种不舒服的情况,很多队员开始的时候也曾有过:长时间戴口罩不透气,长时间穿防护服被包裹得全身虚脱,嘈杂环境里的恐慌……可是,我们做到了努力克服,面对艰苦环境不畏惧,面对危重病人不退缩。

随着一些医护人员被确诊感染,甚至牺牲在一线,我们也开始思考:万一哪天我们扛不住了,哪天我们也被感染了,那我们该怎么去面对死亡?

是的,我们一定会说,只要我们做好防护,吃好休息好,肯定没事的。援汉前,众多的请战书里写道“不畏艰辛,不惧生死”。它代表的是一份决心,还有誓死守护的承诺。

可是如果有万一,那是不是该做好最坏的打算?

倘若不幸降临,作为子女,我肯定惦念我的父母,他们养育我32年,而我却没有承欢膝下,陪他们慢慢变老。

作为丈夫,作为父亲,陪伴都是最长情的告白,我做到了吗?

作为战友、朋友,我们互相帮助,打疫战,共进退,可战疫结束了吗?

所有的一切都还没有结束,还没有完成,决不可轻言松懈……所有的信念,源于不舍、不该、不忘,更是不弃……

即便生命已经到极限,病魔不可抗,我也会将这病毒缠绕的身躯奉献给医疗。以往,器官捐献,是为了其他人生命的延续。而此时,却是促进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对于从医者而言,这或许是终了的心愿吧。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毁之。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请战的那一刻起,我想他们就已经理解了,并为之感到光荣吧。

战疫打响已经一个多月了,虽然有部分不幸的消息传来,但支援的人员越来越多了,必需品供应也越来越充足了。党员群众众志成城,都在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我们相信,胜利的曙光已经开始照亮。让我们继续坚持,做好防护,放松心态,等待最后的胜利。那时我将回到我的家乡,陪伴在亲人身旁,好好享受这难得的美好时光。

整理/采写:南都记者王道斌

通讯员 郝黎 张蓝溪 靳婷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


分享到:


相關文章: